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八篇

本文已影響 3.27W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心得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八篇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裏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爲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爲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爲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爲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爲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閱讀呢?愛學生,爲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 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並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爲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並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裏面的能量。對於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說,時間每過去一年 ,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裏想着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在這本書中,第一篇就講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關鍵在於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寫得十分精彩:從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改革的關係來看,教師教學觀念的不同,在施教過程中,將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即使同一種教學方法,在不同教學觀念的指導下,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效果。就拿傳統的講授法來說,傳統教學觀念就強調“講清”、“講透”,學生聽完課,覺得沒有任何問題了;而在現代教學思想指導下,教師應用講授法時,就會注重在講授過程中,在教材重點、難點、疑點處,適當地提出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用心思考,同時向學生介紹超多材料、帶給重點信息,並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結論,而不是簡單地把結論告訴學生。

讀了這段話,我深有感觸。其實這段話告訴我的就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十分重要。新課程標準到此刻爲止已實施五年,五年來,每一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新課標十分強調教師、學生地位的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與權威,因而,教師總是板着臉進行單向的知識傳授,在課堂上,未經過教師的允許,學生不得發問,不得說話。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就是一個勁講,“講清、講透”,在教師講清楚的狀況下,學生當然就沒有問題了,因爲都被老師講完了。而在新課標中,再三強調既要

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教學相長,教師要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課堂上要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大膽提問,不怕學生問住自己,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是傾聽者,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結論,而不是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學生。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深深體會到,閱讀教學中,課文的'好處不是由老師提取出來教給學生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創造,這種發現和創造誰也不能代替,只有靠自身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啓發引導,把學生的認識導向正確的思路,減少學生的無效勞動,提高學習效率。

我覺得今後我們的教學就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學會思考。任何智慧的產物都是思考的結晶。記得在走出師範校門之前,導師反覆給我們強調:不要只滿足於做一個教書匠,不要只停留於每月能拿到薪水餬口!確實,離開了師範校門,沒有了導師的扶持,沒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勵,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懼、無奈各種情緒都蜂擁而至,很容易就會被捲進盲從的大流之中,從而迷失了自己!因此,對自己的教學理念、目標、原則、資料、結構、手段、方法、模式、對象、效果等等,每一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纔能有所長進!另外,在新課標的大浪潮中,對老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要求教師具備對各種知識、方法、課程資源整合的潛力,而思考便能夠使它們融會貫通了。

二、學會學習。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教師首先要懂得學習策略和認知策略。正如威爾遜所說:“學習是終身的事業”“死的時候,纔是畢業的時候。”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自己進一步學習的熱忱。向書本學習,向名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生活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充電、豐富自己,才能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引來時代的源頭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學會教學。這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我想即便是教了幾十年書的教師,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對於我們沒教幾年的老師來說,就更是一個需要摸索的過程了,記得師範裏一位導師曾說過:“教書不必須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講天分,還有後天的教法”。這個說法我是同意的,因爲在大學裏就有些教授知識很淵博,但上課時課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

四、學會創新。教學說透了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式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謂“教無定法”,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正如課堂上也沒有“幾大步驟”,說到那裏,我個性佩服的一個人是魏書生,首先,他不是正統師範院校,不受那些條條框框的限制和約束,把生活中最本質、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帶進了課堂,他的課堂上猶如一股活水,不斷涌現出新的智慧。有老師曾抱怨,魏書生的課很難模仿,而我覺得魏書生的課正是因爲沒有了那種條條框框的教學模式,完全是隨課堂的真實狀況而隨機迸發的教學智慧,才使得他的課那麼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能夠輕易學來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於走創新之路,纔是教學成功的出路!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爲我打開了一扇門,使我對語文教學及當好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爲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爲之激動、讚歎、折服!

啓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爲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啓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

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纔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給老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教育專著,我受益匪淺,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於我們現在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我簡要談談幾點讀書感悟。

一、要用更多的愛感化學生

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爲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二、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

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討厭這個老師。爲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三、要在課堂上發揮才能

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課堂的四十分鐘之前,就要想好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等。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所以我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不僅給學生帶來信心,也可以給自己帶來信心。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上課的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相吻合。並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四、要使學生集中注意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拴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繮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從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要教書育人、提高教育質量,不僅要抓住這根“絲線”,更要牽好這根“絲線”,不讓這根線斷了。並通過這根絲線來教育學生,培養和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把這些孩子逐步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在這個稻穀金黃,漫山紅葉的季節裏,我端着一杯飄香的熱茶,頓時一種清涼的心境,讓我卸下世俗中所有的疲憊,靜下心來學習《專業標準》,受益匪淺。

《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基本理念有四條:學生爲本、師德爲先、能力爲重、終身學習。基本內容包括“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其中又包含了若干領域,並且明確提出了每一個領域的基本要求。下面我就其中的兩條理念來談談我的一點小看法。

想要遵循《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爲本”、“師德爲先”,我們教師就必須在教育教學中做到關愛學生。關愛學生是師德素養的重要表現。只有樹立“以人爲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情感、思想、追求、個性和尊嚴,維護他們的天性——“求生的慾望、好奇心、求知慾,想象力和冒險精神”,才能達到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溝通和生命的融合。關愛學生,是教師全部職業活動中最寶貴的一種情感,沒有對學生的愛,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要把真摯的愛融在整個班級之中,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重視小學生身心健康,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更是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從教師這裏得到一份愛的瓊漿,從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力量,更加自愛、自尊、自強和自信。我們教師還要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真正做到“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爲學生的發展奠基。教師要關愛學生,真正做到尊重個體差異,就必須有效地採用多元化,個性化的評價方式,全面地評價學生。我們知道不同學習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個性化的,將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落到實處。對後進生要做到採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要採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方向;對優等生,要採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同時我們教師還要充分運用激勵性的評價方法,去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以人爲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重要體現,有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學生纔會“親其師”,“信其道”。在現在這個以考試成績爲衡量標準的時代,我覺得每次考試可以出幾份難易程度不同的試卷,那樣捲上的成績就不會打擊到那些學習困難戶,慢慢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我想那樣後他們一定也能從最簡單的試卷開始做到和優等生一樣的試卷.

總之,學習了《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更加清楚地意識到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必須“學高爲師,身正爲 範”,用愛心育人,師德塑人,做農村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我是一個普通的數學教師,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覺已經度過20多個春秋。20多年來我努力把讀書作爲了我的行走方式,但至少有一點可以令我自己比較欣慰,那就是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讀書了。

本學期工作之餘,我抽時間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小學數學教師》、《處人、處己、處事》、黃大釗教授的《當衆講話系列訓練》《人際溝通系列訓練》等等,學校和上級推薦了好多的好書,已經成爲我的精神食糧,書給了我前進的動力。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學數學教師》就是我的摯友,在這裏我得到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 有人說:“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啓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小學數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爲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小學數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爲我們想到了。 據瞭解,《小學數學教師》滋潤了無數數學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爲許許多多的青年數學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她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緻、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小學數學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小學數學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爲“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啓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小學數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小學數學教師》爲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小學數學教師》爲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

好讀書能讓人擁有更多的精神財富,使人的生活更美好,更充實,更自由,更快樂!我想我一定會實現一個願望:在讀書中學習,在讀書中成長,讀書會讓我變得充實而有思想。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教師節的禮物是《我的教師夢》這本書,我爲自己有緣接觸《我的教師夢》而高興。細細回味此書,印象最深的是錢教授的幾個觀點:

“我現在退休了,回顧自己一生的教師生涯,真的是想想要哭,很多次讓你要哭,想想又要笑,很多事讓你笑,這就是生活的真實,教師生活的真實……”

好真實的感受,深有同感。從教這些年來,我回憶起來,教師生活真的是“想想要哭,想想要笑”。還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我總是微笑着面對學生,寬容犯錯的學生,從不嚴厲批評。而這樣的結果是有學生對我說:“老師,你太好了,同學們都不怕你,上課還做小動作。”聽到這樣的話,我真的覺得自己好失敗,好想哭,難道我的一片真心換來的是這樣的結果?當時真後悔選擇了這個職業。

而錢老的遭遇卻改變了我的想法。曾與他打成一片的孩子,在文革時,把他曾經的好心與關懷當成了傷害,與他劃清界限……當時的環境,這些真是致命的打擊。然而他卻靠着自己的夢想“不管怎樣,我就要當老師”堅持下來了,始終容忍學生的幼稚,堅持自己的夢想。確實,人生有了夢纔會美麗,沒有夢的人生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你付出了就會有收穫,你耕耘了就會有快樂。當我看到學生給我留言:我喜歡您的課,因爲老師您教給我們很多知識……真的是在睡着的時候也會微笑。教師生活的價值就在這裏,想想要哭,想想要笑,我們正視它,又擺脫不了它,形成生命的一種纏繞,而生命的真實意義就在這纏繞中。

“教育的本質就是將學生內心深處的善良、智慧等等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發出來,加以培育和昇華,以此來壓抑人的內在的惡因子。學的過程是學生髮現自我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發現自我的過程。”

教育的本質不是分數,不是成績,更不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比對,而是喚醒。喚醒學生心目中的真、善、美,喚醒學生向前進的動力,喚醒學生完善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前行,教師也在前行,或許在這一路上,有很多很多美麗的風景,走近了學生,也就走近了他們,喚醒了學生,也就喚醒了自己的心。

所謂“教學相長”,這確實不是一句空話。教學就是這樣一個互相促進的過程,不僅教師影響學生的成長,學生也對教師的精神狀態、精神發展產生影響,教師與學生確確實實是共同成長的。“教學相長”是一個非常高、非常美好的教育境界。

我們面對的是天真的孩子,是最活躍的生命,是渴求知識的稚嫩面孔,我們可以從這些孩子身上不斷汲取活力,從他們單純的心靈裏不斷學習善良,從他們天真的眸子裏不斷提煉年輕。這樣,我們就能永葆童心,永葆青春。孩子們呢,他們從我們身上學會成熟,從我們這裏汲取知識,從我們這裏學着獨立行走。我們要呵護孩子們的成長之美,維護他們成長的權利,培育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孩子們給予我們的特殊幸福。

中小學的第一職責是呵護成長之美,保障成長權利。中小學教育的最大任務就是創造一切條件,使孩子能夠盡享“成長之美”。首先是“好奇、探索、發現的權利。”其次,還有“自由成長”的權利。其三,還有歡樂的權利。……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卻在自覺、不自覺地剝奪中小學生應有的歡樂。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幾代青少年,沒有盡享童年的歡樂,有的甚至“失去了童年”。

如今,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的教學質量一直是通過可以有明確的百分比來確定的,儘管這個不是唯一標準,卻是一個重要的標準。究竟有多重要,我知道這可以決定我們學校的聲譽,可以決定一個教師是否是個好的教師,可以讓家長是否信任這個教師……如此的重要,讓我們的教師一點都不敢鬆懈,更是讓學生缺少了很多快樂。看了錢老的見解,我不再迷惑,雖然我不能改變現實,但是我可以爲了我的理想,可以讓我的夢做得更美,我有方向可以努力。我們要細心體察,充分理解,學生在成長過程的歡樂,以及成長的煩惱,甚至是痛苦和掙扎,我們要讓他們盡享“成長的感覺”;我們還要保護他們“成長的權利”:好奇、探索、發現的權利,自由成長的權利和歡樂的權利……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在這起步的地方打好基礎,在通往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一帆風順。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讀了《一份個性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爲: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爲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師生關係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證明,教師的行爲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係親疏的決定因素,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爲影響師生關係的主導因素在於教師,66%的學生認爲自我和班主任的關係還能夠,24%的學生認爲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因爲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爲自我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爲和老師關係不太好,原因是因爲自我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爲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係和學生理解教育程度有必須的聯繫。隨着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係出現趨於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說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瞭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爲自我與班主任的關係一般。

教師就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爲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我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爲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我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我,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爲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職責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僅是從老師那裏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