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心得

本文已影響 3.16W人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下面是由本站網小編爲大家整理提供的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心得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心得1:

提到孩子,總會觸碰到父母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每一個孩子都是好苗子,每一個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成長爲健康優秀的人。如今兼顧工作的同時,我們這些年輕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會因爲相處時間有限和存在空間距離等客觀因素限制,還有作爲年輕父母本身心智不是很成熟等主觀因素作用,可以說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現在養的成分更大於育。

在跟孩子共同成長的同時,遇到過很多糾結、迷茫的問題,也曾看過些教育孩子的書籍,如尹建莉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全書》等,其實也都是很好的教育書,因爲道理性更多,故事性不強的原因,沒能都完整的通讀。但《孩子,你慢慢來》一書,可能因爲對作者龍應臺感興趣,也可能是因爲感興趣臺灣孩子和母親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因爲夜讀十頁書這種很好的活動形式。看完後確實很喜歡,現在想來要追溯當初選擇這本書的原因好像不那麼重要,重點是這本書帶給了我很多感悟。有教育孩子的感悟,也有自己成長的感悟。

這是一個孩子的母親用親切的語氣、細膩的內心、柔軟的語言寫出的沉靜面對孩子成長問題的散文,受到很多媽媽的喜愛,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這些年輕的媽媽缺少經驗,該書給置身崇尚速度年代的家長們很多啓示,所以今天我選擇這本書跟大家一起分享。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孩子低着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看似一個在落葉中尋找寶藏的考古學家。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慾望,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邊的風景,又比如,枯樹葉中的奧祕。

這本書的作者龍應臺,1952年生於臺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筆,33歲着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臺灣甚至大陸發生深遠的影響。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孩子你慢慢來》再加上《親愛的安德烈》、《目送》,被她稱爲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至今這門課未畢業。作爲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從這本書的序言裏,她描寫了自己親眼看到的一個畫面,一個街頭賣花的老婦人,大聲呵斥着自己的小孫兒,爲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繩打成一個蝴蝶結而耽誤了時間。龍應臺當時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她想的是,“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本書裏的龍應臺,用耐心和愛心澆灌着自己的像小樹一樣的孩子,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她提到的中外幼兒教育的差別讓我開始反省我們的教育,使孩子失去了本該擁有的美好童年。她提倡慢與愛相結合的教育藝術,讓我受益匪淺。現代的生活工作節奏固然緊張,我們可以讓內心沉靜一點,讓生活工作的質量更高一些。

閱讀這本書的感悟其實很多,對孩子也對自己。大致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

感悟一:孩子,你慢慢來,快樂是最高的準則

正如龍應臺在序言《蝴蝶結》中講述的那個故事,回顧童年,作者親歷了一個幼小生命被摧殘的事件,她恐懼,但也有了生命意識的萌芽,所以,她才能面對一個五歲的小男孩,笨拙地包紮一束玫瑰:“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面對幼稚的生命,我們無法催促,我們只有等待,這是人倫,更是常識。在孩子的世界裏快與慢不是唯一的價值。他快,是因爲他體驗到了生命飛翔的速度,所以,他要舒展他的肉體去追趕新奇;他慢,是因爲他聽到了心靈的回聲,所以,他要停下腳步去猜測那個來自靈魂深處的祕密。在這些非關理性直指心靈的遊戲中,快樂是最高的準則。

感悟二:孩子,你慢慢來,鼓勵是最好的語言

我的孩子現在也快到六歲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林林總總的遇到過很多矛盾和糾結的問題,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張乾淨的白紙,我們給孩子怎樣的態度,孩子就會得到怎樣的感受。孩子,你慢慢來,與其說是讓孩子慢慢來,其實更多的是讓家長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慢慢來,多一份耐心多一點鼓勵。在現代如此快節奏的社會大背景下,爲了迎合某種需要,我們給孩子加了太多負擔,我也跟風式的讓孩子學過畫畫和鋼琴,鋼琴因六歲前黑白鍵的跳躍會影響孩子的視力,在學習4個月後中止;畫畫因在孩子很期盼肯定的時候缺少了對孩子的鼓勵,漸漸的孩子喪失了繪畫的熱情,也就此中止。深度剖析:如果在一件事上,我們關注的更多一些,耐心更多一些,鼓勵再多一些,我們的孩子在自己本喜歡的一條路上一定會越堅持越好,越堅持越自信,越自信越成功。

感悟三:孩子,你慢慢來,成長的經歷最重要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澆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也好錯也好都沒有那麼絕對,經歷着才知道什麼是最合適的,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在完成一件任務的時候,就是他一個學習的過程,正是他採用的最爲自然的、自主的學習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有許多原因使得父母沒有過多的時間去給予孩子慢慢來。孩子衣服穿得慢上學來不及了,幫一下;孩子完成學校任務,代一下;孩子與同伴外出活動,跟一下……等等這些都來自於家長的不放心和家長的不忍,難道這些就是所謂地“幫助”孩子嗎?試問,孩子失去了什麼?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失去了體驗快樂的機會,失去了自我的判斷力,失去了……,我曾經也是這樣一個代勞的媽媽,現在想想我們真的沒有理由剝奪孩子這些本不該失去的經歷。

其實,孩子的成長也是我們的成長,從孩子身上反映的問題,同時也折射出我們的問題,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健康優秀的人,在這條路上,讓我們和孩子一起且成長且修正且珍惜且感恩。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心得2:

兩個孩子自從入學以來,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幫助下,漸漸地養成了一些較好的學習習慣,很快地適應了學校的生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造就了孩子良好學習習慣,而一個人擁有一個好的習慣,它將使人終身受益。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從自我教育開始。父母喜歡看書,忘情工作,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給他們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待孩子的學習,不能光說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好。現在孩子接觸信息的途徑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時他們提的問題,難免把大人難住。大人不學習是不行的,所以我們經常會買書、看書。當你看書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在旁邊看書。有時帶孩子出去運動出去玩,常常會遇到一些常識性的問題,無論是孩子提問還是你問孩子,都要認真對待他們所不瞭解的東西,儘可能回答的完美些,這樣既娛樂了又滿足孩子的求知慾,一舉兩得。我們要求孩子幹事情要認真。孩子做完作業,我們會給他們檢查一遍,發現他們字寫得潦草或出現錯誤,會要求他們擦了重寫。有時候,他們很不願意,但不能心軟,得讓她記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負出更多的努力。要求他們幹所有事情都一定要認真,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過分寵愛,事事包攬,但也不能放手不管。現在家長都知道對孩子不能過分寵愛,不能爲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在行爲上難以約束自己,最終導致自控能力差,沒有上進心,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兩個兒子在家很喜歡聽故事、看書。自從在學校學會了拼音後,我們就給他們買了大字的帶拼音的故事書、謎語書讓他們自己看自己讀。以前我們總是擔心他們看起來很困難無法獨自看懂內容,只要他們不想拼就馬上拿起書講給他們聽。後來在一次與老師交談中我們懂得了要讓他們自已去拼讀,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拼讀能力同時還可以加大他們的識字能力。回到家後,我們就不再總是我們讀他們來聽,而是要求他們來讀我們聽。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拼的很辛苦,很怕難,剛拼一下就不想拼了甚至連看書的興趣都沒了。我和他爸爸總會留一個人一直陪在他們身邊,遇到有困難的、拼不出來的地方就一個個的拼給他們聽,難點的地方拼出來一個我們就及時的給他們表揚與鼓勵,給他們增加信心。就這樣慢慢地他們喜歡自己來拼讀,遇到有難度的時候更想表現一下,得到我們的表揚,還跟我們說:“爸爸媽媽沒關係的,不用擔心,再難的我也能拼的出來,我不怕難!”看着他們一點點的進步,看着他們學會了自己克服困難,我從心底裏爲他們感到高興與自豪。孩子都喜歡買玩具、買書,雖然家裏已經有很多玩具和書了,但只要他們看到特別喜歡的,我就會給他們提一些要求,只要他們達到了我提的要求,我就會給他們買回來,這樣可以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改掉一些壞習慣。兒子的書包我要求他們自己整理,他們睡覺以後,我會檢查一下,看是否整齊?學習用品是否齊全?如果沒帶,我會給他們放進去,但事後我會提醒他們要多多注意,做事要細心。隨着孩子的長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們也都會讓他們去做。有時也讓他們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們想讓他們明白不但要讀好書,而且要學會生活和關愛每一個人。

三、期望值不過高,但仍要嚴格要求,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們同樣也有這種心理。我們不會要求他們考試成績一定要達到一百分或怎麼樣一個水平,也不會給他們增加多大學習壓力,但要求他們做事一定要用心盡力,只要盡力了爸媽是不會責備他們的。在平時我們要求孩子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完成家庭作業,儘量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的習慣。如果這點做的不好,我們下班後就會嚴厲的批評他們。兩個兒子過去做什麼事都不緊不慢、磨磨蹭蹭。起牀、吃飯、做作業都要反覆地叫,花去不少時間。爲了提高他們的做事效率,我們一般會讓他們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按時或提前完成並做好了,我們也會給予一定表揚和獎勵。通過這樣的鍛鍊,他們的做事效率有所提高,同時也懂得自己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時間,儘快努力去做好每件事,事事有勇爭第一的精神。現在,兩個兒子已基本上能在時間上對自己的學習和其他方面做出比較準確的安排,而且可以有時間用於安排學習以外的其他活動。學習已經不成爲一項沉重的負擔,而是快樂的,只要早完成學習任務,就可以有時間隨便幹些自己喜歡的事。

我們知道兩個兒子在家還好,在學校就膽子很小,怕老師,不善於與小朋友交往。上課老師提問的時候,也很少舉手回答問題,即使偶爾回答老師的提問,聲音也很小很小。我們在家常常鼓勵他們要多多舉手回答課堂問題,哪怕老師總是沒有叫你也沒關係的,只要舉手就表示你已經學會老師講的內容了;如果老師叫了,你就大聲說出來,哪怕錯了也沒關係,老師會告訴你正確答案的,這樣你會記得比別人更加牢些,以後就不會再錯了。還鼓勵她下課後要多和同學一起玩,多交幾個好朋友。有時間的話我們會常常向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對孩子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很欣慰,並且配合老師不斷地給孩子以鼓勵和信心。對說錯了的話,我們一般都不予指責,始終鼓勵孩子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家裏,營造一個和諧而民主的家庭氛圍,真正把孩子看成家裏的一員,給孩子較大的自由度和一個民主的環境。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孩子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想法。學校的教育,尤其是老師的鼓勵與培養,給孩子增添了信心。現在,我們已漸漸發現兩個兒子在這個方面有所進步了,他們敢於向我們提問,也敢於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在閒暇時間還會與我們聊一些有關學校的、有趣的事情。

良好的行爲習慣,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恆, 給孩子成長的時間,讓孩子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心得3:

細端詳,封面是一張以黑色作爲主色調的彩色照片。照片裏頭一個微彎着腰的女人正懷抱着一個孩子,孩子則仰臉朝上、用一雙黑白分明而又純潔的大眼正專注地凝視着女人,女人沒有拿自己的眼光去和孩子相對,而是非常自然又開心微笑地朝着遠方。兩人左邊則是書的名稱——《孩子你慢慢來》。書名的排序好像被作者進行了有意的交錯安排,書名的第一個字正好與女人微張的嘴齊平,而書名最後一個字則正好又與孩子的眼睛齊平,這樣的安排給人一種書名好像是從女人嘴裏說出來又恰好被孩子仰頭聽了去的感覺。由此想來,照片中的女人應該是作者本身,而懷中的孩子也就肯定是書裏要寫的孩子了。

打開書來,發現字句較短但都很簡潔,寫的也大多都是有關孩子成長的事,好多地方情節還不完整,味道有點像我爲我小孩寫的成長日記,再加上其間夾雜着的那些照片,讓人懷疑,這哪是在寫一本書啊?給人的完全是一種隨筆和生活殘片的映象,但或許就是這份沒經過刻意的修剪,才使得書裏邊的文字顯得非常真實而又讓人感慨頗豐!

書裏的第一張彩頁,抓捕的是孩子在鐵軌上細心步行的內容,照片配出的文字是“長長的路,你慢慢地走”。可鐵軌給出的長度並不長,與其相適應的是那落了滿地秋葉的金黃。這樣的場景,如果放到我們常人的眼中,抓捕(不,是刻意安排)的是:鐵路很長很長,一直要消失到視線的最末一段,孩子則故意凝視着遠方,喻出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的意境。錯了,我們都錯了!僅筆者(也是書中描繪孩子成長的母親)這一張照片就夠我們足夠的尋味,它在告訴孩子也是在提醒每一位讀者:在人生的旅途,每一段沒必要注視那麼遠,每一段不需要都去拼命趕路,一定要看清腳下正在走的,且還要懂得邊走邊欣賞風景、邊走邊懂得享受風景的快樂!這樣的要求不低,但卻很實在。

在這個什麼都是以“快”來作爲衡量標尺的時代,我發現我們家長也好還是老師也罷,都被這標着“快”字的列車拖離了方向,早已失去了對“慢”的解讀和敬重。“快點!再快點!”成了我們日常口頭對孩子的要求,什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今天的學習就是爲明天的生活做儲備”等讓人難以承受的話語成了我們的至理名言。浮躁的社會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態,讓多少兒童本應充滿純真和快樂的童年不在、讓多少青少年本應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青春不在,醒着的時間就只有一個字——快!要知道,在許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卻需要時間,我們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當成是一趟旅遊而不是一場賽跑!只有有了旅遊的心境,我們纔會對我們的人生學會欣賞、學會享受、學會快樂!面對幼稚的生命,我們不應催促,我們只有等待,這是人倫,更是常識。

面對作者慢的告誡,讓我不得想起我們教師現在正在面臨着的大環境:“腳下踩着的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地、頭上頂着的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天、面對着則是‘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能用分數來考覈老師’‘升學率是學校生命線’‘減負是當今我們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的牆”。在這樣的教育立方里(借用“水立方”之詞),我們教師大多有的只是匆匆的腳步和沉重的呼吸,每天在忙不完的疲憊中根本靜不下心來去端詳孩子們一張張純真的臉和一顆顆稚嫩的心。這樣的立方看似很薄,好像經不起任何的考證,但在“唯分數至上、唯考試至上”的現實面前,其實它是最能堅不可摧的。難怪, 張文質 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裏曾這樣感慨:“面對我們當今的教育大環境,我們老師一定要先學會裂縫裏求生存!”於是,也終於明白了我們爲什麼活得很累的原因。

張文質 和錢羣理 先生對我們的教育曾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觀點,今天和着這本書看來,這樣的提法看似無心,而實質有意。“慢”看似要消耗更多的時間,但它卻迎來了對生命個體的敬重:教育應該要以尊重生命爲前提、要以相信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內在地蘊含着健全發展的可能性爲前提;教育必須要接受差異的存在,因此,對人過早下出判斷的教育是不幸的,某個學生此時看去“平平”,甚至“愚鈍”,但並不等於他終身平平或愚鈍,這就需要我們耐心地進行“等待”,“等待”自然而然就成了“慢”的教育!很不希望看到我們的教育打着“愛”的名義,扮演的卻是殺戮或者幫兇的角色!

很喜歡書底那最後一抹文字:“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是的,每一位初爲人母和人父的人,生活全都因小東西的舉動而發生了改變。心力的牽掛,瀟灑的生活不再,收穫的只是受過虐待的“幸福”,甚至還有可能夾雜以犧牲自己生命爲前提,這大概就是筆者所持有的“怎麼不平衡”的困惑吧?

讀完《孩子你慢慢來》,感動於其中母親對孩子細膩的呵護與理解,那種出於對天性的憐愛、對生命的尊重、對血緣的責任,讓滾滾紅塵中的狂熱與浮躁變得微不足道。同時也懂得了“慢”的內涵:我們做母親的尤其是做教師的,應該有理由靜下心來,慢慢地陪着孩子們走,一路慢慢地領着他們欣賞和享受,耐心等待着孩子們的長大,這纔是真正的幸福和愛!這也纔是真正的教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