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五猖會讀書心得15篇

本文已影響 3.93W人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猖會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猖會讀書心得15篇

五猖會讀書心得1

魯迅小時候遇到了一個難逢的盛大的廟會—五猖會,他笑着跳着,興奮的不得了。正要出發時,父親卻命令他背書,背不出,就不準去。這猶如一盆冷水潑在了他的心裏。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父親才準他去看會。多年以後魯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爲何父親偏偏要在那時讓他去背書?

我對魯迅父親的做法有一些理解,自古以來,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少玩多學甚至一直學習,而孩子們則希望多玩少學。所以魯迅先生的父親,就利用五猖會做爲條件,讓魯迅背書,爲了去玩,爲了看會,魯迅只能完成父親的要求。這樣,魯迅學習了,達到了父親的要求,而他也去看會了,自己的目的也達到了。這表面上看來,是一舉兩得,魯迅父親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是……

“我卻並沒有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讀到這句話時,我陷入了深思。很顯然,魯迅父親的這種做法,表面上是“百益無害”,但實際上卻大大的消磨了魯迅先生的興趣。我想,魯迅先生的父親肯定沒有想到那時魯迅的`想法,現在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呢?我覺得家長是最該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問題的了。一些家長爲了能讓孩子有個好的將來,剝削了孩子的一切自由,讓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整天被關在屋內,坐在書桌前,面對着一堆他們不喜歡的書籍,習題……但卻只能無條件接受。我不禁想問一下,這樣好嗎?”

孩子們有自己的興趣,他們的興趣也許和家長的期待不一樣,這時,有些家長就開始使用“家長”的權利,不許孩子做這個,不許孩子做那個。孩子們只能在夢中,實現自己的夢想。

孩子的性格不同,他們未來的天地也不同,所以,請給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權利,讓他們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天空。

五猖會讀書心得2

在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叫《五猖會》,讓我讀後印象頗深。這篇文章記敘了作者兒時想看五猖廟會——一次難逢的盛大的廟會,笑着,跳着,讓人興奮地不得了。但在出發的時候,父親卻讓魯迅背誦一字也不懂的《鑑略》。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吧。他的父親說:“給我讀熟,背不出來就不出來就不準去看廟會。”一盆冷水把魯迅的興致全澆滅了。待他讀熟,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大家才高高興興陪他出了門。

魯迅先生曾在回憶時說道:“其實,我當時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以後小徑中的風景,罈子的點心,以及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什麼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爲什麼要在那時候叫我讀書。”

看看作者這心理感受,不由得爲當時的孩子缺乏自主感到委屈,封建家庭家長的專制呆板,以及封建教育對兒童自然天性的壓制與摧殘,無不讓人感到憤憤不平。魯迅童年時期曾也多次表現出對這種專制教育的痛斥。而今教育改革的東風吹遍大江南北,所倡導的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對於我們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呀!

曾有位專家點評說,這篇文章所敘之事其實非常簡單。一次渴盼而來的賽會被父親的無理專制攪得索然無味,表現了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敘述中,我們隱隱地感受到作者受傷的心靈以及當時的憤憤。這篇文章的結構也很有特色。前面寫沒有看到神像以及明時賽會等內容,而是從正反兩大方面爲這一次來之不易的賽會做鋪墊,以突出主題。文章語言簡潔,於平淡見神奇,不愧爲大作家之筆。爲我今後寫作也指點了迷津。凡是能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的生活素材都可以作爲我們的典型寫作內容。

五猖會讀書心得3

細細品味,《朝花夕拾》乃是魯迅先生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文書爲魯迅一九二六所作回憶散文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反後五篇寫於廈門,其中就有一篇是《五猖會》。寫於五月二十五日。

文中主要記敘了作者童年時觀五猖會的情景。"五猖會"是難逢的盛大的賽會,讓人興奮不得了。然而在出發的時候,父親卻叫住作者,讓他背書,並下達了不背就不準去看會的'命令。一次"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賽會被父親的不理解和專斷打攪了,變得索然無味。我們可以隱約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壓抑心情。文中既有繁華市井的描寫,也有細膩的內心描寫,兩者相得益彰,展示了作者兒時生活的酸甜苦辣。

魯迅文章透露的道理,似乎是我們本就知道的,讀着讀着就浮出水面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卻讓你銘刻於心。卻看那封建孝道,看那封建教育,看那傷害兒童,看那傷害人民的,讀起來讓人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讀魯迅的先生的書,就像一杯清爽甘甜的清茶;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一首悠揚動聽的圓舞曲;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一瓶氣味豐富的五味瓶。真是令人回味無窮,美不勝收啊!

五猖會讀書心得4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到東關看五猖會前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衝突,以“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攔,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自己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裏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

魯迅的童年,許多來自兒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氣都被抹殺了。這是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導致的,在吃人的傳統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病態的。這和當時中國病態的社會現象是息息相關的,並且成爲一種惡性循環。魯迅在長大後與陳獨秀、胡適和李大釗等人一同領導了新文化運動,他希望通過學術上的改革,使以後的孩子免受封建教育的荼毒。

五猖會讀書心得5

在大家看來,魯迅先生才華橫溢,是個言之坦率的人,但誰曾知,魯迅先生從小便是在父親的封建教育下成長的。

《五猖會》便講述了魯迅兒時,在父親的教育下發生的事。這篇文章開篇寫了從前的迎神賽會的壯觀場景,先寫了作者童年時期看賽會,接着又寫了《陶庵夢憶》中的賽會,最後寫了作者自己見過的較爲盛大的賽會,和現在的賽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後面的部分描寫了“我”在父親的強迫威逼下背書,最終成功把書背下來,得以去看五猖會。

看過這篇散文之後,我從這一字一句中,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封建強權教育的'厭惡,以及對這種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的強烈譴責。魯迅先生以細膩而突變的心理表達了對封建強權教育的腐朽與反動的控訴。之所以後來魯迅先生在五猖會的現場時,對於魯迅先生似乎都沒有什麼意思,是因爲父親強迫的教育方式,使原本對五猖會充滿興趣的魯迅心情逆轉,從而使魯迅先生也覺得看五猖會也沒什麼意思了。孩子們的童年本該是充滿色彩的,充滿童心,是愛玩愛搗蛋的。但是在魯迅的童年中,父親的封建教育給魯迅的童年帶來了陰影。

我認爲對孩子的教育從不應該用強迫,用威逼,用打罵去讓孩子好好學習,乖乖聽話,這不僅不會起到聽話的作用,反之可能會“弄巧成拙”的效果。當今社會的封建教育已經少之又少,我們理應慶幸,生在這個解放社會,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五猖會讀書心得6

繼昨日讀了《二十四孝圖》以後,今日我又讀了《朝花夕拾》中的另外一篇經典文章《五猖會》。文中有一個觀點很讓我感興趣,那就是中國父母的教育理念是爲什麼的獨樹一幟呢?“死記硬背”在他們眼中爲什麼會那樣重要呢?

文中的“我”很想去五猖會上去看一看,可這時父親卻讓“我”必須要把“鑑略”給讀熟悉並把前二三十行給背出來才能夠去五猖會。“我”沮喪地把“鑑略”給背了出來,父親允許“我”去了,可“我”此時卻一點心境也沒有了。

這是文章的主要資料,此刻讓我們回到這個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每個中國父母的骨子裏頭了,每一個父母都期望自我孩子成爲人中之鳳,可他們一味地逼迫孩子不停地學習,就好似前幾年流行的一個詞“填鴨式教育”,不斷地灌輸知識給孩子們,以圖求孩子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可這樣貌只會讓孩子們聽到的知識左耳進右耳出,達不到學習的效果與目的。這種教育方式我不贊同,也許有人說再苦幾年就會好了,是,苦中作樂嘛!可這樣貌形式的'苦真的會有效果嗎?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正在被此刻的教育方式所給我們不一樣的含義。學習是什麼,我們爲什麼而學習?這就是《五猖會》所帶給我們的啓發。

五猖會讀書心得7

在我看來“五猖會”就好像現在的兒童節一樣,是孩子們一年之中最最期盼的節日了。至於期盼的程度,哈!就是有一種恨不得把時間調快急迫感,它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一天的那種心情。

封建社會的家長制度卻異常的醜陋,魯迅先生也抨擊了這一點。封建的家長們利用孩子熱烈的嚮往節日的急切心情,就要他們在臨行前加上許許多多的附加條件,如背熟課文等等。而文章的深刻含義就不了了之了。這樣做,不僅在學業上無任何作用,還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心情,磨滅了孩子們那可貴的童真。

世間的.父母們啊!你們“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我相信孩子們都能夠理解,可教育的方式不只一種。你們的一個小小的錯誤往往就會成爲我們人生路上的最大的一塊絆腳石啊!

五猖會讀書心得8

一次千呼萬喚而來的賽會卻被父親的不理解和專職攪得索然無味,從開始的急切興奮、到後來的掃興痛苦。相信所有的人都爲此而感到惋惜,遺憾,氣憤。

中國人人皆知的文學大家—魯迅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被人壓迫,得不到自由的環境的人,在那種思想封建的環境中,他兒童的玩興,天真的稚氣,可愛的'童心都慢慢的,如一塊冰在滾燙的熱水中逐漸痛苦的溶化掉般慢慢的被扼殺了,如此殘酷的環境扼殺的不但是童心,看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的《風箏》和張愛玲的《弟弟》中原來那些活潑敏感,天真樂觀的孩子,因爲冷酷的環境變得麻木,變得怪異,讓人感到“寒冷的悲哀”。

說實話,以前我很少看魯迅的文章,進一步說是我不大喜歡他的文字風格,其中一些在我看來怪闢陌生的詞彙使我和魯迅想表達的思想產生了隔閡,以致我不能正確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儘管我曾經試圖去細枝末節,一字一節地去研究它,可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一無所獲,可這時我片面的想法,現在的語文課本上愈來愈頻繁的出現魯迅這個瞭解而又陌生的詞眼,漸漸的我開始喜歡他的風格,樸實的筆觸中隱隱透出幾分風揚,含着對黑暗社會的批判,用委婉的方式訴說着一個個令人憤慨的故事,他那嫺熟的筆觸,夾敘夾議的風格,字裏行間透露的諷刺,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五猖會讀書心得9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心中罕逢的盛會,但在這樣一個盛大的活動上,魯迅的父親卻讓他留在家裏背誦《鑑略》。而在魯費了千辛萬苦後終於將其背出來後,來到他夢寐以求的五猖會後卻也沒有像他人那般高興且激動。而在結尾時作者也寫出: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背書。我反覆讀了幾遍後,明白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控訴着封建教育對兒童純真的摧殘以及壓制。

像類似這樣的事情也絕對不是隻有這一例,而是中國古往今來教育文化的`積澱。魯迅少時的遭遇只不過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拿出來展現在世人面前罷了。魯迅被包圍在這樣一個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狀中,與許多兒童一樣,被抹殺了玩性以及稚氣。

其實魯迅先生文章最後的問題也不難理解,自古以來就有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不要玩耍,要一直學習。這樣對孩子天性的打壓、斥責,使得孩子們的童年都變得枯燥無味。從小就得背那些枯燥的《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等。如魯迅先生在文章中寫到: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把它給記住。孩子們根本不懂那是什麼意思,只知道背完了就可以玩了。就像我小時候背誦的《三字經》一樣,如今已經記不住幾句了。或許能讓我記住的也就只有那些插圖了吧。

強制性的封建教育對孩子們天性的打壓以及摧殘在魯迅先生筆下的《五猖會》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我也對他那種敢批判傳統思想的勇氣感到佩服,在那麼多年傳承下來的封建教育敢於對其進行不足的批評,也許就是他這種不畏困難的勇氣致使他成功的吧。

孩子和家長都還需要成長,我們中華民族還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美德值得我們去學習、去發揚、去傳播!!但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拋棄、我們應該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隨着時代的發展,我相信我們的教育方式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成熟。

五猖會讀書心得10

相信不少人都拜讀過魯迅先生的《五猖會》,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正當大家都在歡天喜地準備去東關看五猖會時,“父親”卻要求“我”必須將《鑑略》背完,才能去看五猖會。多年以後,魯迅仍然對此十分疑惑不解:爲何父親偏偏要在那時讓我去背書?

其實,許多人在小時候都會有這樣經歷,大部分人隨着年齡的增長已經忘記了。當他們看過《五猖會》時,孩提時的“沉重”經歷又恍惚在腦海中縈繞着。

自古以來,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玩少一點,多點學習。作爲父母,這種心情自然可以理解。如今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父母恨不得傾盡所有的愛,按照自己設定的路線,想讓孩子成爲出色的人才,自己則成爲最棒的父母。

造成這種後果的,看來不是單純某個人的問題了,而是中國古往今來教育文化的積澱,中國教育似乎從很早以前就埋下了這顆種子。這是一種很難再改變的思想觀念,在文章中魯迅覺得可能是《鑑略》很重要父親纔會讓我背,可是爲什麼偏偏會讓魯迅在那個時候背呢?魯迅先生當時的反應是這樣描寫的: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着,讀着,強記着,——而且要背出來。而後又“夢似的就背完了。”最後導致了在上船之後“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魯迅的父親肯定沒有想到那時魯迅孩童時的想法,而強迫魯迅去背什麼《鑑略》,扼殺了孩子的活潑好動的天性,魯迅的父親尚且如此,又何況是我們的父母呢?

中華民族有許多的優良傳統,有一些思想的精華,也有一些糟粕謬論。讀書固然可以出人頭地,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吧,家長是時候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問題的了。

讓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五猖會讀書心得11

五猖會,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場盛大的活動。人嘛,總愛看熱鬧,特別是小孩子,最愛這些新穎的東西,那時年齡尚小的迅哥也不例外,對這件稀奇的事充滿了期盼。自己不僅笑着跳着,還催着工人們要搬得快些,真的是激動不已啊,畢竟——這種事對他來說是真的很難逢。

但當迅哥看到工人的臉色變得嚴謹時,就感到不對勁了——父親突然讓他背書。他一遍一遍的讀着,最後終於背完了書,去了五猖會。但他高興不起來,直至長大後回想,也仍在詫異——爲什麼我要背那時候一字不懂的書?還偏偏是那個時候?!

看完文章,我愣是沒懂魯迅的父親爲何一定要在那個時候讓他背書。可以在前一天背,也能在五猖會過後背,難不成,那個時候你們每天都很忙嗎?“再看一遍”,我再次翻開了書,認真閱讀。

閱讀多次後,我漸漸開始理解魯迅的父親了。他拿這次的五猖會來作條件,要去的話就得背書,背不下來就去不了。小孩子天性好玩,迅哥也是,爲了能去五猖會肯定會認真背書,於是就完成了自己想讓孩子學習的任務。但是背下來了那段話就一定會記住了嗎?就能知道那段話的意思是什麼了嗎?這樣就算學習了嗎?不,根本不算!學習是什麼,學習是通過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而像魯迅父親這樣子的做法,完完全全只是想讓他完成自己說的命令罷了,在那時候不僅浪費了去五猖會的一些時間,還給孩子澆了一盆冷水,把玩的興致全給澆沒了。在文章裏,魯迅就說自己只記住了背書的那一段,而在廟會裏遊玩的情景,已經全忘卻在了記憶深處。

簡單概括一下,迅哥父親的這種就是徹徹底底的封建教育制度,直到現在,仍然存在。我相信,許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但爲了他們能夠更加出色,給他們在學習上施加了太多壓力,減少了他們的遊玩時間,將孩子的天性直接扼殺,並且恪守棍棒教育……稍微想象一下就能知道在這種環境裏生活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了。若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他自己也會用他家長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爲什麼?因爲思想是會傳遞的。

哎,這樣的教育方式何時才能完全消失呢?或許是在遙遠的未來吧,總有一天,這種思想將會被那些人的子子孫孫消失殆盡。

五猖會讀書心得12

魯迅通過回憶兒時盼望看五猖會,準備出發前激動、興奮的心情被父親要求背誦《鑑略》而情緒大轉折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舊時家庭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扼殺的極度不滿。確實,魯迅先生兒童時期,其父親那次要求兒子背誦《鑑略》的行爲,是對兒子兒童天性的殘忍扼殺。

爲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小魯迅對五猖會有多期待和嚮往,文章開頭說:"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作爲兒童的魯迅當時肯定也不例外了,尤其他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作者常存着這樣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結果總是一個"差不多"。可見作者對觀看迎神賽會的好奇和渴望有多強烈而又有多失望。

也許你會問,家住得偏僻,不會跑去跟着隊伍觀看嗎?文章第四段中說: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爲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讀書人即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的。讀到此處,大家便明白兒時的作者爲什麼不能一飽眼福觀看一回迎神賽會了。

然而,對於對世界充滿好奇,又貪玩的孩童時期,對於越禁止的東西,就越渴望去看看。所以小魯迅甚至希望自己能生一場大病,好使自己也能參與賽會,扮演一個"犯人"的角色。可見,小魯迅對觀看迎神賽會的渴望之強烈和備受封建家庭教育所束縛而感受到的壓抑。

有壓抑就有釋放。小魯迅終於遇上了一場迎神賽會"五猖會",這場迎神賽會與以往不同,小魯迅可以跟着大人一起前去觀看的,這太難得了,小魯迅非常高興。文中說:"要到東關看五猖會了。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雖然這句話是成年後的作者所說的,但依然可以感受到當時小魯迅的激動、興奮心情。"我"笑着跳着,催他們要搬得快。那時的"我"肯定是腦子裏滿是五猖會盛況,前所未有的歡快和興奮。

可是,偏偏這個時候,父親要求小魯迅背誦《鑑略》,背不出不準去。作爲父親,要求兒子背誦《鑑略》是沒錯的,表明父親很重視兒子的啓蒙教育,但是,要求背書的時機卻是值得思考的。爲什麼他要挑孩子最開心的時刻要求其背誦枯燥深奧難懂的《鑑略》?這不是很讓人掃興嗎?

父親這個行爲副作用是很明顯的,當"我"順利通過父親的考覈後,"我"對觀看五猖會的心情全沒了。"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了。"讀完這些句子,我內心感到無比同情和惋惜!

反思現實,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感受,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罷了。

藉此機會,以史爲鑑,我想給現在的大人們提出一些建議,在您們重視我們的學習教育的同時,也要學會重視我們的成長規律,貪玩、愛熱鬧是童年不可或缺的色彩;打壓、扼殺兒童天性的教育方式不值得提倡。

當您既想放縱兒童的天性,又想讓孩子學習,兩者不誤時,您可以這麼說:"如果你把作業寫完,我就獎勵你玩一會。"請不要在孩子玩得最開心的時候,粗暴地打斷,讓他們回去寫作業。

方法用對了,它就是一種鼓勵,而不是一種打壓,這樣,家庭教育才會事半功倍。

五猖會讀書心得13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這個暑假讀完了這一本書,魯迅的作品獨特而又不失特點,彷彿是在訴說着一個故事,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華麗的好詞好句,卻更能吸引讀者。魯迅筆下的文字樸實,平淡,熾熱的感情卻展露無疑。

“朝花夕拾”的本意指的.是早上開的花到傍晚再去採摘,這一層意思在作者身上就成了在晚年回憶年輕時的往事,雖然失去了年輕時展開的豔麗,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有了另一種成熟的風韻。

《朝花夕拾》雖然不是兒童所寫,但是寫了很多關於兒童時期的事,其中一篇名叫《五猖會》的文章,描寫了兒時的魯迅難得去觀看了盛大的“五猖會”,興奮的不得了,但父親卻要求魯迅把書背熟,背不出,就不能去看“五猖會”,這樣的一盆冷水把魯迅的興致一下給澆滅了,待他背完,一家人才高高興興的去看“五猖會”。之後魯迅回憶道:“我並沒有他們一樣高興,在路上的風景,手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五猖會”的熱鬧。”當我看到了這些文字,都感同身受,佩服魯迅在父母毫不顧忌孩子心理時的無奈與厭煩。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散文集,篇幅很短,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舊時中國的風俗習慣和社會情況,比如家庭怎麼樣教育子女,孩子應該讀什麼書。在日本留學時受到的歧視,舊時的私塾與新學堂的區別等等。

在暑假讀完這本書後,讓我受益匪淺,瞭解了魯迅兒時的故事,讓我流連忘返,無法自拔。

五猖會讀書心得14

我將魯迅《朝花夕拾》中《五猖會》這一篇文章給看完了,且深深受到啓發。

這篇散文前半部分寫出了青年作者魯迅對迎神賽會的嚮往與熱愛,並且通過描寫賽會的活動和作者的心理活動來映襯作者心中對賽會的熱切期盼。後半部分寫了作者準備到東關去看五猖會,父親卻叫他背書,背不出來則不準去。而當作者背完書被批准去看五猖會時,他早已沒了興趣。

文中有許多寓意存在,例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多個“一”連用,反覆強調中也體現出作者青年對賽會的失望;而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又運用景物描寫的方法,寫出梅姑廟和五猖廟都是“禮教有妨”的,以封建禮教的產物攻擊封建禮教,更能看出諷刺的力度。

而且,我們更應該用心體會的.,是作者要諷刺的東西。

全文雖然沒有一句對父親以及教育制度的正面指責,但全文無處不以細膩、突變的心理對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與反動進行無聲控訴。

反觀我們自己,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時代,擁有能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拓展式教育制度、批判式教育制度,我們有何理由不珍惜?要知道,在古代,只要普通人有一句造反的話,必當砍頭處置!我們應該努力、努力、再努力,在懈慢時要告誡自己——我們要珍惜美好時光,把握當下,努力向前!

五猖會讀書心得15

魯迅小時候遇到了一個難逢的盛大的廟會—五猖會,他笑着跳着,興奮的不得了。正要出發時,父親卻命令他背書,背不出,就不準去。這猶如一盆冷水潑在了他的心裏。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父親才準他去看會。多年以後魯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爲何父親偏偏要在那時讓他去背書

我對魯迅父親的做法有一些理解,自古以來,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望孩子少玩多學甚至一向學習,而孩子們則期望多玩少學。所以魯迅先生的父親,就利用五猖會做爲條件,讓魯迅背書,爲了去玩,爲了看會,魯迅只能完成父親的要求。這樣,魯迅學習了,到達了父親的要求,而他也去看會了,自我的目的也到達了。這表面上看來,是一舉兩得,魯迅父親的做法是正確的。可是……

孩子們有自我的興趣,他們的興趣也許和家長的期待不一樣,這時,有些家長就開始使用“家長”的權利,不許孩子做這個,不許孩子做那個。孩子們只能在夢中,實現自我的夢想。

孩子的性格不一樣,他們未來的天地也不一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