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4篇

本文已影響 3.82W人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4篇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1

太空授課更在於營造出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社會氛圍。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接受採訪時所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科學永無止境,探索不斷前行,在一個未知的廣袤領域,只有以謙卑的姿態、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奧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當代中國人的`重大歷史責任。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要堅持推進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爲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要堅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包容創新育人才,方能廣納賢才,爲創新提供堅實支撐。科學永遠是一個國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熱愛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會理解、支持這項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歷史的潮流在呼喚年輕一代爲科學而努力探索,但鼓勵他們奮發前行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太空授課的深層次意義便在於此。

探索任重道遠,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纔有希望。激發學子對於未知世界的求知慾與渴望,樹立全社會爲創新而奮鬥不息的信念,讓夢想張力無限。尋夢過程,無疑體現着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默默奉獻、堅定頑強的民族精神。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2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爲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戶,鼠標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訊猛的社會裏,口首過去,又展望着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裏求得發展,是我,更果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纔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爲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着。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臺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堂握高精尖知識,纔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爲青少年的我們,面對着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爲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裏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3

“天宮課堂”第三課,10月12日下午正式開講,神舟十四號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在“新教室”問天實驗艙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毛細效應實驗,最細吸管開啓“倍速模式”。

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陳冬用一個小實驗展示了流體現象的天地差異。

他將三根粗細不同的塑料管同時放在水中,最細的管子內液麪飛速到達頂端彷彿開啓了“倍速模式”。

一顆小小的`鋼球讓水球變“懶”。

劉洋用注射器向水球噴出空氣時,水球的震動很激烈,在水球內加入鋼球后,以同樣的力度衝擊,水球的振動幅度變小了。這是怎麼回事?

“很輕鬆!”劉洋用2米長的吸管喝到果汁。

在地面,如果,吸管太長,要很費力才能喝到飲料,而在問天實驗艙中,劉洋用2米長的吸管不僅成功喝到了芒果汁,還表示“很輕鬆”。

微重力環境下扳手居然會“掉頭”?

陳冬將空間站中的工具T字扳手在空中旋轉後,扳手居然會自己翻身,時而頭朝上,時而頭朝下,反覆不停。更爲神奇的是當他將兩個扳手同時旋轉時,它們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旋轉姿態。這個神奇的現象是誰發現的?

太空科普課上,航天員還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課期間,航天員還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

宇宙浩瀚,探索無限。“天宮課堂”下一課,不見不散。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4

“太空級”名師授課,零延時空中課堂!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演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並介紹與展示空間設施。

太空“泳雪”實驗演示了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將水擠出,只見一個圓圓的水球漂浮在空中,加入飽和液體開始逐漸變白。看到白的,大多數人會想到冰雪,但是摸起來實際是熱乎乎的。

液橋演示實驗中,在一塊透明板上粘一滴水,再在另一塊板上滴一滴水,將兩張板子合到一起,水也融合在一起。再向兩邊側拉,足足拉了六七釐米,看起來就像一座橋。而在陸地上只有0.5釐米,這就是重力的.作用。

在水油分離實驗中,王亞平將手裏裝有水和油的瓶子搖晃,油和水竟然融合了。而在陸地上,搖晃後會逐漸分層,這是爲什麼?接着葉光富將小瓶系在繩上做圓周運動,通過離心力的作用,水與油又分離了。

太空拋物實驗,派上了頂流冰墩墩,被當作拋物實驗中的“物”,沒想到冰墩墩也有這一天,被人來回扔。冰墩墩在被扔的過程中,它沒有掉到地上,而是在原方向做勻速運動。至於實驗設備,一看就是高科技,價格絕對是天文數字!

未來屬於我們,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國不斷追求的航天夢!我們要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努力學習,強身健體!爲航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5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日子,因爲天宮課堂第三課就在今天上課了!本次的課程,還是由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進行授課,15時45分的時候,天宮課堂第三課終於開播了。

本次的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這裏面都隱藏着無數的物理知識,等着我們去發現,去學習。這次太空授課在大空失重的環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難幾到的物理現象,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教學的方式來上課非常的有趣,讓我難以忘懷。

航天員作爲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衆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衆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爲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着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繫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6

10月12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關於這堂課,有兩個“新”。

今天來說一堂即將上新的“太空課”。明天下午3點45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將準時開講,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全程直播。

這堂課講什麼呢?從公開的“課程表”來看,首先就是介紹問天實驗艙。因爲這次太空授課不光內容上新,“課堂”也上新了,問天實驗艙第一次作爲太空授課的講堂。大家都知道問天實驗艙空間比較大,它和之前上課的天和核心艙有哪些不一樣?新“講堂”到底有何乾坤?值得期待。

再看課程表的.其它內容,光從名稱來看就讓人很好奇,比如水球變“懶”實驗,水球如何變“懶”?還有在太空用超長吸管喝水,水能吸到嘴裏嗎?費勁嗎?明天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科研人員說,之所以安排這樣的課程,主要是想突出天上和地上的區別,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祕、體驗探索的樂趣。爲此很多網友就說,這期待值已經拉滿,鬧鐘都定好了。

“天宮課堂”推出以來,已經成功舉行了兩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很多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太空教師”王亞平曾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這次授課是在問天實驗艙,問天也是問道,問的是科學之道、探索之道,而太空授課也是傳道授業解惑。期待每一位聽課的小夥伴,帶上好奇心,上課之後也能有收穫、有感悟。問道向蒼穹,聞道於天宮。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7

浩瀚的宇宙,蒼茫的太空,神祕得令人神往。對於太空,我們有太多的未知要去探索,有太多的.奧祕等待着我們去發現。

今天,我們在老師的組織下,收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課堂採取了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航天員王亞平老師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老師擔任助手,翟志剛老師攝像。三位“太空教師”爲我們生動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老師們爲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實驗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同時展示了部分空間科學設施,介紹了在空間站的工作生活情況。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微重力環境下太空“冰雪”實驗實驗。這一幕彷彿發生在“魔法世界”:透明的液球飄在半空中,王亞平老師用一根小棍點在液球上,球體瞬間開始“結冰”,幾秒鐘就變成通體雪白的“冰球”。王亞平老師告訴我們這枚“冰球”摸上去是溫熱的。看完實驗,我感覺非常驚奇,於是我查閱資料,瞭解到太空‘冰雪’實驗實際上是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形核、結晶的過程,過程當中會釋放熱量。這個實驗的“玄機”就在於小棍上沾有晶體粉末,爲過飽和乙酸鈉溶液提供了凝結核,進而析出三水合乙酸鈉晶體。

太空課堂,不僅讓我們學習到了許多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我們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引導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祕。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8

今天是不一樣的一天,因爲我們上了第一堂“天宮課堂”。這次的“天宮課堂”是由王xx、崔xx和葉xx三位宇航員主講的。

王xx老師帶我們參觀太空艙。我們先參觀廚房區,這裏有加熱食物的微波裝置,有裝着飲用水的飲水機,還有冰箱,這樣宇航員在太空就能吃到新鮮的'食物。

然後我們再參觀太空跑臺和太空自行車。因爲宇航員在太空待久了,會影響健康,所以他們在太空艙內也需要保持運動來鍛鍊身體。王xx老師給我們示範了騎太空自行車。

最後,葉xx老師用顯微鏡給我們展示了細胞跳動。

參觀完太空艙,王xx老師和葉xx老師還給我們做了四個太空實驗。第一個實驗:葉xx老師表演了太空轉身。可以用右手轉圈,越轉越快。也可以雙臂伸直,讓身體轉起來,雙臂反覆合攏、張開……這樣就可以在太空自如轉身了。第二個實驗:製作一片水膜,再折一朵花,把它放在水膜上,它就會慢慢張開了。第三個實驗:在水膜裏注入更多的水,水膜就變成了水球。再用針管往水球裏注入一些空氣,水球裏就出現了一顆小氣泡,王xx老師走到水球后面,會發現水球裏王xx老師的臉是倒着的,而小氣泡裏的卻是正着的。第四個實驗:王xx老師往水球裏注入了藍色的色素,然後再放入一片黃色的泡騰片,會發現水球產生了很多黃色的小氣泡,黃色和藍色相互融合,這時候的水球就想地球一樣美麗。

今天的“天宮課堂”真是神奇有趣!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9

“天宮課堂”第三課定於10月12日下午15時45分開始,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面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繼續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據介紹,“天宮課堂”推出以來,已成功舉行了兩次太空授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前期開展的授課內容徵集活動中,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通過新聞媒體、“學習強國”平臺和載人航天工程官網踊躍建言獻策,不少好的創意設計脫穎而出,將在此次授課及後續活動中陸續進行展示。

中國航天員真誠邀請廣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嘗試開展相關實驗,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祕、體驗探索的樂趣。

公開信息顯示,“天宮課堂”是爲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推出的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爲主要對象,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

20xx年12月9日15時40分,“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20xx年3月23日15時40分,“天宮課堂”第二課再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再次進行了太空授課。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10

《天宮課堂第三課》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天宮課堂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比次,中國航天員們在4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裏各種大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寶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豪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爲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11

《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結束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伸出了橄欖枝。

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

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是否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中國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爲我們開啓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爲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也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用心,爭當未來的接班人。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12

青少年是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的後備力量。一個國家的崛起,從青少年熱愛科學開始。研究表明,兒童早期對科學的興趣,對後續學習以及是否從事科學領域工作有重要作用。20xx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但總體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羣體的科學素質任重道遠。當我們爲“天宮課堂”的精彩連連點贊時,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家長應該思考得更深遠:堪稱科普示範課的“天宮課堂”,其精神內核是什麼?能給科普和科學教育工作帶來哪些靈感?

如果我們想讓更多的青少年擁有創新能力、科學夢想,科普和科學教育一定要“下沉”。這一方面意味着我們要有意識地讓科學走下“神壇”,揭開神祕的面紗;另一方面要善用互聯網等工具,打破時空距離,讓優質科教資源“飛入尋常百姓家”。

“天宮課堂”是科普“下沉”的生動實踐,在以上兩個方面有着很強的示範意義。“冰墩墩被拋出,沿着原有方向勻速前進”“水在表面張力下將兩個塑料板連接起來”……在約45分鐘的授課中,3位航天員動手操作太空拋物、液橋演示等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了青少年對科學原理的思考。特別是“冰墩墩”的出現,放大了科學實驗的趣味性,瞬間拉近了青少年與科學的距離。而藉助中國衛星跟蹤與數據中繼傳輸系統等技術力量的加持,高大上的“天宮課堂”得以跨越星辰大海,飛進每間教室、每個家庭,與地處天南地北的青少年親切互動。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13

20xx年10月12日,陳冬、劉洋和蔡旭哲三位宇航員爲我們教授了一節太空科普課。

在課堂開始之前,主持人和宇航員帶領我們一起回顧了之前天宮課堂的講述內容,包括浮力消失實驗,以及太空冰雪實驗等等。同時,也提到了神舟十四會開展多次醫學實驗,並檢測宇航員的身體健康狀況,充分體現了對宇航員身體健康情況的重視。

隨後我們便與空間站中的三位宇航員取得了聯繫,他們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有趣又實用的原理。比如在水球變“懶”的`實驗中,加入小球會使流體的速度變慢;毛細效應實驗表明在不同重力下,液柱的上升速度不同;太空中喝水的方式因重力等因素而和地球上截然相反;旋轉實驗中,扳手會因爲不同方式、不同質量分佈而在旋轉時出現調頭的現象。同時,我們也近距離地觀摩了利用MR眼鏡進行擬南芥樣本的採集,從而對宇航員的工作及工作環境又多了一些瞭解。

在之後的解惑環節,同學們都踊躍提問,很多問題都問出了我的心聲。有人問道:植物的生長週期是否會改變?對此,宇航員們的回答是,在微重力的條件下,一些植物的生長週期會發生改變,如擬南芥。關於植物能否接受充分自然光照,答案則是,植物可以接受充分的人工光照,而自然光照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此次課堂中,我瞭解到了空間站宇航員們的工作內容以及工作環境,也清楚地認識到了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篇14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衆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標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爲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衆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衆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爲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着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繫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