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讀《人的教育》心得體會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人的教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人的教育》心得體會

讀《人的教育》心得體會1

這一學期,我園發了一本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著作《人的教育》。有關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幾年前在幼兒教育學中學習過關於這方面的知識。

當我讀到這位教育家的生平時,從中讀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讀並且也很讓我佩服的一句話,不是福祿培爾說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羅說的,這句話是這樣的:如果不重視和不着手家庭教育改革,學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我反覆地把這句話讀了幾遍,的確讓我振奮。因爲談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當前幼兒家長,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都丟在家裏讓爺爺,奶奶照顧。雖然有一部分家長在家,卻也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總是隻顧掙錢。他們這些做家長的哪裏知道孩子們在他們面前和在爺爺奶奶面前的影響和表現完全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爲,有些幼兒的不良習慣,甚至學壞行爲直接與家長有着一定的關係。所以說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的,巴普羅也有一句話證實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認爲他的這句話具有片面性,他是這樣認爲的: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爲兒童早期的.教育的重啊要性高於一切。他在這句話中只講了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在兒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認爲,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爲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麼,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幹,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成不良習慣甚至於學壞的。我這裏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一個幼兒名叫,在上小班他的一直活潑開朗,喜歡和小朋友玩,誰笑是很好的,然而這兩年由於父母離婚,雙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問孩子的事,把一個孩子丟在親戚家。這孩子由於受父母的影響和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薰陶,已經染上了一些惡習。父母不在跟前,作爲親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嚴,倒至這孩子經常不上幼兒園,即使來到幼兒園上課也不認真學習,不是上課搗亂就是找其他幼兒打架,脾氣狠壞,而且嘴裏經常罵別人壞話,他的爺爺奶奶對他無招可用,因爲他現在已經是刀槍不入了,這難道不與他的父母有着直接的關係嗎?

因此,我認爲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配合我們學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則,就是一種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讀《人的教育》心得體會2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平日裏耕耘在教學一線,忙忙碌碌的,用在閱讀上的時間就少了,但是對書本的渴望卻越積越多。在上一學期我有幸參與到特級教師黃詠梅工作室中,工作室開展的“閱讀閱快樂”活動點燃了學員們閱讀的熱情,也激發了我擠出時間來閱讀的源動力。在指導老師黃詠梅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我看到了《人的教育》這本書,我一下子就被書名深深吸引住了。有個發自內心的聲音對我說一定要選它,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爲什麼呢?身爲一名一線教師,我們該關注的不正是人的教育嗎?書名引發了我教育理念的共鳴,利用假期我如飢似渴的讀完了這部教育名著,可謂“收穫滿滿”。

一、瞭解了福祿培爾的生平事蹟,拓展了眼見。

福祿培爾是19 世紀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碌無暇管教,繼母對他也很冷漠。因而福祿培爾的童年是孤獨、寂寞的。童年的遭遇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推動他創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並探索、研究及實踐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理解了福祿培爾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順應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

通讀《人的教育》全書,可以看出福祿培爾是一位虔誠的徒,他認爲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展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性善論的觀點。基於人性本善的認知,福祿培爾得出了教育的基本規則,教育要儘量順應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要爲兒童的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採取任何的干預措施。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規則認知在今天依然有着廣泛的、強大的影響力。

三、《人的教育》一書對現代德國教育的影響深遠。

德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在歐洲國家中人口最多的,科技發展很高,腐敗水平低。許多跨國公司的總部像大衆、戴姆勒(Daimler)、西門子(Siemens)和寶馬都位於德國。它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羣體。德國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完美的系統著稱。可是對於兒童,嚴謹的德國人似乎多了些寬容,他們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甚至於對於那些在常人眼裏的“問題”兒童,他們也能找出孩子閃光的一面。德國的兒童教育能達到今天的高水平絕對有教育先行者福祿培爾不可磨滅的功績。

四、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並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爲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把對人的教育和對自然物的栽培進行類比後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鬆的環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儘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爲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爲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爲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從“教育適應自然”和“生本教育”的觀點看,教師的使命是什麼呢?就是爲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爲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爲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的好老師。如果說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麼,教育就要爲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校”(school )本身就是從“閒暇”(shule )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着從日常瑣事中抽離出來,有充裕的閒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

更多在本書閱讀中的收穫數不勝數,無法一一列舉。我在閱讀中趟過了書籍的長河,在靜思中感悟了教育的真諦。閱讀是與古老的睿智的作者用書籍去溝通交流;閱讀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練,閱讀還是對教育先知思想的傳承。閱讀是幸福的、閱讀是快樂的,這樣的幸福與快樂真是多多益善。帶着閱讀的幸福與快樂,投身於不平凡的教育事業中去,“餘願足矣”。

讀《人的教育》心得體會3

讀一本書,首先要了解作者。而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我最開始選擇讀這本書的原因。我想知道幼兒園的由來,而福祿培爾被稱爲幼兒園之父,所以我從圖書館的書架上拿了《人的教育》這本書。

福祿培爾,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十九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這是書中的前言的原話,確實說明了作者的地位。其教育理論以德國古典哲學和早期進化思想爲主要根據,以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主張爲教育思想的主要淵源。《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反映了他對於哲學和教育學的基本觀點。在這本書中他說:來吧,爲我們的兒童生活吧!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兒童的喜愛,對兒童教育事業的熱愛。我想正因爲他充滿着對兒童的深刻的愛,他才能想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最先把學前教育納入教育體系,才能在兒童教育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即使荊棘密佈。我們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以後都是一名名幼兒教師。這本書雖都是理論知識,且太深奧抽象,所以我所得到的更多的是希望讓自己的心可以和作者一樣,去關愛,能夠想去爲每個孩子做到最好。只有去熱愛,纔會有心去關愛。只有懷着對兒童的愛,纔有機會做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

福祿培爾講述了三個比較原則的方面。

1. 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一條永恆的法則,它以一個萬能的、富餘生命的、永恆的統一體即上帝爲基礎。

這句話在書中出現了多次。福祿培爾說這條永恆的法則在一切事務中存在着、作用着、主宰着。而他的基礎統一體是上帝。而教育就是使學生獲得關於一切事物紮根於、存在於、生活於上帝之中的見解,以便學生有朝一日能按照這種見解去處理生活和進行活動。他始終把教育學說建築於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之上,在現在以唯物主義爲真理的時代,我也認同唯物主義。所以我認爲這是福祿培爾缺陷的地方,也導致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帶有很濃的神祕宗教色彩。《人的教育》這本書中多次提到上帝,確實,我認同上帝是一個很好的教育人有良好品性的神。其實,各種宗教(不指邪教),他們的神都有教育人的目的。他們的教義都會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人的行爲。我認爲,宗教的本質也是教育。所以,有人一聽說誰是信什麼宗教的,便會習慣性認爲這個人是什麼樣的。從這一點上說,福祿培爾只是本質具象化,也無可厚非。縱使建築於唯心主義的限制,他在學前教育的地位也無可動搖。

2. 教育要適應自然。

從嬰兒在母親肚子裏成長,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們知道給幼小的植物和動物提供合適的環境,避免用暴力干擾它們,以便它們能夠按照其內部規律完美地發育和健康地成長。卻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大多數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行加到孩子的頭上。他們希望孩子按他們所想的發展。這種行爲,我想把它稱之爲控制慾,而它的產生是因爲父母對自己人生的不滿意,或者自己人生中的遺憾,希望由下一代來彌補,來完成。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他們要的並不是父母給的。教學是開始於兒童的自發活動和本能興趣,終止於兒童通過教學對知識的創造性運用。福祿培爾說,兒童有四種本能:即活動的本能、認識的本能、藝術的本能、宗教的本能。教育要追隨活動的本能,就是要喚起發展兒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自動性。這句話對我們的教育是有價值的。我想,我們的教育,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對孩子都不是控制的,強制的,而是引導的`,尊重的。要順應孩子的本能,引導他們興趣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做人而不是做事。

而自然的引導,所以教育絕對不是壓制的,填鴨式的把東西往孩子的腦袋裏塞。1839年,福祿培爾建立了兒童遊戲機構,還有一所兒童的遊戲和活動機構。之前他還設計了一套合乎教學論要求的遊戲材料,被稱爲恩物,我想是上帝的恩賜的意思。我贊同他的地方是,童年時一個快樂的時期,應該填充各種快樂,各種遊戲玩樂。而幼兒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在玩鬧中感受到快樂,也學到最基本的知識。

3. 人是一個連續不斷前進的、始終一貫地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展的整體。

孩子不是靜止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他的成長髮展也是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展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必然的幼兒期是基礎。只有基礎紮實了,發展纔會正,纔會快,纔會穩。福祿培爾把兒童的發展分爲三個時期,第一幼兒期,第二少年期,第三學生期。

少年期是學校教育時期,主要是向少年傳授知識,陶冶他們的意志,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福祿培爾最重視的是幼兒期,這是最影響人的一生的時期。人的一種都在發展,我想在最小的時候讓孩子們養成了好習慣,這種好習慣會一輩子跟隨着他。

福祿培爾極重視學前教育,與以前的教育家相比,他的功績在於詳細地研究了學前教育理論、體系和幼兒園的教學方法。他曾建立了整個兒童時期教育的完整的理論體系。福祿培爾出生在德國中部的圖林根省的一個小村子裏。在一歲時便失去了母親。後來父親再娶,由於繼母的虐待,父親的忽視,是他的童年充滿了不幸,幼小的心靈在懵懵懂懂時便承受了不該他承受的沉重和壓抑。後來他做了見習林務員,土地測量員,農場祕書等。這使得他對自然有極大的喜愛和興趣,也讓他對植物學等等有極旺盛的求知慾。也許正是因爲他童年的遭遇,才讓他這麼關愛兒童,這麼重視學前教育。不得不說這是極爲有遠見的一件事,學前教育也從他開始發展至今,也會越來越被人們重視。

福祿培爾是著名教育家佩斯泰洛齊的教育理論主張的擁護者和追隨者。理所當然的,他也擁護了佩斯泰洛齊所說的關於母親和家庭在兒童教育中具有重大作用的主張。也因此,《人的教育》所寫,一切教育的基礎在於家庭。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而兒童最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來高於一切。

《人的教育》這本書雖艱澀難懂,但上段這三句話在我看來,十分高明的講述了兒童教育的本質。當今社會,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大多數人還是不以爲然。這不禁讓我感嘆福祿培爾居然在這麼多年以前就看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俗話說,三歲看老。一個人的發展成就或許看不大出來,但她的人格品性這些跟着人一生的東西卻是在小時候培養出來的。如果你什麼都不讓孩子決定,長大後你會發現他一點主見都沒有。如果你什麼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那麼他長大了也依舊什麼都不會。我想,我們都希望孩子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有自主的能力,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而這些都是要從小培養的。

一切教育的基礎在於家庭。我們都明白環境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很重要的,而人在小時候是最容易被環境影響塑造的。所以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環境,也是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環境。古時孟母三遷不就是這個道理嗎?現代社會有一個現象,那就是留守兒童。父母出去打工掙錢,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這對孩子的心靈是一種嚴重缺失溫暖的,缺失言傳身教的遺憾和缺失。即使有些父母在家,也光顧着掙錢,對孩子不管不顧。對孩子而言,物質並沒有那麼重要,他們要的只是爸爸媽媽。所以,家庭是十分重要的。

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對於這句話,我想說,無可否認母親是重要的,但我們並不能否認父親同樣重要。缺少母親或者父親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所以說不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確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礎。只有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我想《人的教育》是說,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而不是代替。

讀《人的教育》心得體會4

今年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中《人的教育》一書。本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分別論述了學前和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19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他的關於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是他一生活動的主要方面。這本書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書,對我們小學教育有很多的啓示。書中,福祿培爾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強制性教育和壓制兒童的發展,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展兒童個性以及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展階段教育的連續性等理念。

在本書中,福祿培爾闡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今後來學前教育的發展有着很深的影響。福祿培爾把人的教育所涉及的年齡範圍劃分爲幼兒期、少年期(少年早期)和學生期(少年後期)三大發展階段。在他看來,受教育的人在各個發展階段上必然會按照自己的使命顯示出自己必須實現的各種功能。學前教育在人的教育的整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兒期是人的發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書中寫到:“人的整個未來生活,直到他將要重新離開人間的時刻,其根源全在於這一生命階段,不管這未來生活是純潔的還是污濁的,是溫和的還是粗暴的,是勤勞的還是怠惰的……他(她)將來對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的關係,對社會和人類、自然和上帝的關係,按照兒童固有的.和天然的稟賦,主要取決與他在這一年齡階段的生活方式。”如果兒童在這一年齡段遭到傷害,假如存在他身上的他的未來生命之樹的胚芽遭到損害,那麼他必須付出最大的艱辛和努力才能成長爲強健的人,必須克服最大的困難在其朝着這一方向發展和訓練的道路上避免這種損害所造成的畸形。所以,他把學前教育有機地列入整個人的教育的過程,看作人的真正教育的開始,明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的教育》一書中,福祿培爾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託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我覺得作爲兒童的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瞭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給美好人生造成傷害,給人生成長造成障礙。

對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爲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福祿培爾拿園丁修剪葡萄藤作爲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麼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教學中一定要順應少兒的天性,耐心的指導,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兒童。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在作爲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並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人爲本,因材施教,要千方百計保護他們做事的積極性並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他們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和諧發展,健康成長。

書中還說道,遊戲在學前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這對於我們小學教育來說,遊戲也是很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低年級學生尤其如此。因爲遊戲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生活和教育,遊戲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一個能幹的、平心靜氣的、堅忍不拔的堅持遊戲的兒童必然會成爲一個能幹的、堅忍不拔的、能夠以自我犧牲來增進別人和自己幸福的人。福祿培爾爲了讓兒童開展遊戲和其他活動,設計出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統一到多樣、循序漸進、合乎邏輯聯繫的遊戲和作業體系以及配套活動玩具,因此也就有了他著名的“恩物”,這套教具對發展兒童的智力和創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他還主張爲兒童創設活動條件,如讓孩子在自己的花園裏種植植物,組織他們手工製作等。因此,學校應該爲學生開展更多的興趣活動,讓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教師要引導他們做有意義的事情,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福祿培爾作爲歷史上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學說的重大價值早爲外國教育界人士所重視。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體系,不僅需要研究我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總結我國教育的經念,而且需要研究外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借鑑外國教育的經念。這本教育名著,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很大影響,對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很有指導性,非常值得一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