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演講稿

學會感恩教師演講稿

本文已影響 3.06W人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是每一種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學會感恩教師演講稿,希望能幫助到你!

學會感恩教師演講稿

  學會感恩教師演講稿1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爲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爲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爲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着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爲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爲如此纔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爲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前不久,我看到了這樣一篇報道:鎮江一個新華書店的老闆烏先生曾經在20XX年出資10萬元資助過100名高三貧困學生,他說,他也不圖什麼回報,只是同情和敬仰這些寒門學子。新年來了,他收到了許多新年賀卡,有來自朋友的,有來自親戚的,也有來自客戶的,但他從來沒有收到一個他曾經資助過的大學生的賀卡。作爲市委員的烏先生,後來在市會議上談到了這件事,認爲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在感恩教育方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其實,烏先生所碰到的不是個別情況,而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社會問題即感恩問題。我常常在我們的校園裏也看到這樣的情景:許多同學的父母在凜冽的寒風中,默默地等待着未下課的兒女,給他們送來防寒的衣物,送來遮風擋雨的傘。而我們不少同學只知盡情享用,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有的同學對老師常年累月的付出不知感恩,卻對老師的一次真誠批評卻耿耿於懷;有的同學對班集體的照顧不知感恩,卻認爲班集體與他無關……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是因爲感恩心的缺失,其實,感恩是一種千古傳唱的美德。中華民族的24孝中,更有“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訓導。

西方國家也非常重視對“感恩”品德的引導,美國就有“感恩節”的設定,我們雖然沒有感恩節,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我們小時候背的詩句,講的就是要感恩。我們常唱的《常回家看看》,唱的也是感恩。感恩是一種美德,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我們僅有點成績,有點才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只有具備了感恩品德,才能擁有和諧生活,才能擁有光明和前途。

感恩是一種促進自己進步的重要法寶。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木匠是一個好工人,後來他想離開建築業,老闆捨不得他走,希望他再建一棟房子,木匠答應了,但是他無心工作,卻建了一座最差的房子。當他離開公司時,老闆把那棟房子的鑰匙交給了他,說:“你爲我們公司作出了巨大貢獻,我想把這棟房子送給你。”到這時,這位木匠後悔莫及。老闆懂得感恩,工人卻沒有學會回報。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一生都在建造房子,爲別人,也在爲自己。作爲子女,我們要多考慮父母的難處;作爲學生,我們要多考慮老師的難處;作爲教師,我們也要多考慮學生和學校的難處。如果我們都能待人如己,懂得感恩,就會在促進別人進步時,也促進自己不斷走向成功。

在這裏,我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學會感恩。

1、尊敬老師,對老師有禮貌,尊重老師的勞動,專心聽好每一堂課,認真完成各學科作業。

2、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無論是嚴格要求還是諄諄教導,是熱情洋溢的表揚還是苦苦的批評,我們的老師都是爲了教會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

3、體貼父母,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關心集體,友愛同學。用心爲集體、爲他人做一些事情。

老師們,同學們,生命就像一條大江,時而有寧靜,時而有波瀾,有了感恩,你就有了力量,你就走的更遠,飛得更高!

  學會感恩教師演講稿2

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因爲,現在的孩子大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爲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西方的感恩節就是要教化人們學會感恩。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通過家庭、學校的教育,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纔會少了許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做。如果我們只知道奉獻,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勞動和付出呈現給孩子從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無從感受到社會和人們對他的恩愛。近日有一則新聞說:來自張家口的67歲的趙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學東門口拉小提琴,爲在內蒙古讀書的女兒籌集學費。老父親在街頭賣藝三年,他21歲的女兒競毫不知情。趙老先生這種"默默的愛"雖然珍貴,但不足取;愛要讓孩子知道,才能激發起他們的愛心,引起他們發自內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懷。

其次,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爲載體,讓青少年從活動中體驗感恩,並回歸現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它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生活。

讓孩子學會感恩,要培育感恩意識。每天的晨間談話是很好的集中思想教育時間。三年級的孩子還小,給他們講大道理是聽不進去的,我就利用他們喜歡聽故事這個特點,給他們聲情並茂地講《感恩父母》中的故事。講到感動之處,我與孩子一起眼含淚花,說話聲音哽咽。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養他們並不容易,行爲上也發生了變化:知道在父親節和母親節的時候,打個電話回家,祝他們節日快樂;回家的時候,會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做這些事可能只是一時興起,或者是爲了得到老師的一聲表揚,要讓感恩成爲他們良好的品質,還需要老師做進一步的引導。

如背誦感恩的詩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爲他們使你體驗生命;感激撫養你的人,因爲他們使你不斷成長。感激幫助你的人,因爲他們使你度過難關。感激關懷你的人,因爲他們給你溫暖。感激鼓勵你的人,因爲他們給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爲他們開化你的矇昧……”教育學生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懷感恩之情。

這樣把感恩教育貫穿於德育工作始終,使學生常懷感恩之心,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爲他們的存在,我們纔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爲最大的快樂,對有困難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對別人對環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學生擁有了感恩之心就會更加熱愛班級、學校、家鄉、祖國、世界,就會對他人充滿了愛心。也就擁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礎。

  學會感恩教師演講稿3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很榮幸能站在這裏代表全校老師發言。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全體與會的同仁向一直以來對我們關懷倍致,悉心栽培的校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也向在以往工作中給予我們大力支持與幫助的家長朋友們致以誠摯的謝意!謝謝你們!

“我是學校一員,責任有我一份。”這是我們前石河小學的所有教師都時刻牢記的一句警語,在過去的日子裏,我們不斷踐行着這句話。

對待學校工作,我們一直以主人翁的姿態,恪盡職守,力求做到做盡善盡美。對待學生,我們不僅盡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而且努力成學生的良師益友、嚴父慈母。在生活中,我們對孩子關懷備至,就像媽媽一樣。生病時,送去幾句安慰的話語,並及時與家長溝通,生怕延誤一絲病情;誰有了心事兒,我們又會耐心詢問、溫暖他們心靈;注意安全常是我們常掛嘴邊的叮嚀;講究衛生是我們時時提醒話語;在學習中,爲了讓學生每節課都學有所獲,我們總是挖空心思精心準備;爲了讓有困難的學生有所提高,我們犧牲自己課餘時間,細緻講解、耐心輔導;爲了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伏首案頭,精縛細批改孩子每一本作業。

校園裏灑滿了我們辛勤的汗水,留下我們忙碌的身影。學高爲師,身正示範。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時刻用自己的言行影響並教育着學生。讓他們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感恩、學會做人。

新學期的開始,意味着新的希望、新的憧憬和新的征程。作爲教師,在新學期裏,我們依然會本着“對學生盡責,對家長負責”的宗旨,以敬業務實的工作精神開拓進取;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爲他們的將來奠定堅實的基矗向課堂教學要效率、要質量,還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架起家校間的七彩橋樑。用崇高的師德春風去撫慰學生稚嫩的心靈!

“人間春色本無價,筆底耕耘總有情。“甘將心血化時雨,潤出桃花片片紅”。”作爲教師,我們早已做好準備,我們願傾己所有,全力以赴,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因爲,孩子們,你們是幸福的,我們纔是快樂的,你們是進步的,我們纔是欣慰的,你們是成功的,我們纔是優秀的。讓我們用勤奮和汗水,用智慧和熱情,抓住這寶貴的今天,去創造前石河小學美好的明天!

最後真心地祝福全體師生及各位家長,在新的學期裏家庭幸福、工作順利,學有所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