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演講稿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通用23篇)

本文已影響 3.44W人 

演講稿的格式由稱謂、開場白、主幹、結尾等幾部分組成。在現實社會中,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講稿,爲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通用23篇)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班的xx。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端午文化,剛剛度過愉快的週末,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端午小長假。曾經有一首兒歌唱道:“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端午節上最爲熱鬧的一些習俗。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年少的我們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聖誕節”“復活節”等,甚至各種不是節日的數字節。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反思,端午節到底意味着什麼?

端午節,是民衆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廣爲流傳的節日,端午是一個詩人的節日。據[史記]記載,屈原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着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悲憤之下,於五月初五,奮筆疾書[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憂國憂民,一片赤膽忠心,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暢談端午,意味着什麼,或者說倡導的是什麼?毋庸置疑,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國家安危而能以天下事爲己任的高度責任感,試問千年之後,誰的名字和作品還能爲世人所傳誦?

曾經,我們被稱爲“東亞病夫”,恥辱雖然已隨風而逝,但歷史應該銘記。增強國民體質是國之大計。每逢端午節,許多地方組織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這也契合強健國民體格的要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同學們一定要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種體育運動,強身健體,同時養成競爭團結勇往無前的精神。

古人在端午節前後喜愛用艾葉來驅趕蚊蟲,淨化空氣,這個傳統亦保留至今。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所以大家要注重個人衛生,早睡早起,遠離疾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樣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璀璨的教室,我們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住行。這都是我們的祖輩,懷着愛國愛民的理念,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而來的。

同學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期望大家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樹我雄心,壯我中華。最後,預祝老師們同學們端午節快樂!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意思是“開始”和“開始”。第五天可以叫第五天。在一些地方,端午節也被稱爲五月節,艾節和夏季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距今已有多年的歷史。端午節有許多起源和傳說,包括: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和紀念曹娥;根據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表,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吳越人舉行的圖騰節日,比屈原更早。但是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已經深入人心。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吃糉子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在提倡養才賦民,富國強兵,主張聯合反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貪財離職,被流放。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京都、楚國。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捨不得一直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鉅作《懷沙》後,投身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涌向汨羅江祭奠屈原。漁民們划着船,在河上來回捕魚。一個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扔到河裏,說如果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咬醫生了。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一個老醫生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河裏,說如果龍水獸喝醉了暈倒,他就不會傷害屈醫生。後來,由於擔心飯糰會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大米,並在大米周圍包裹彩色絲綢以發展成今天的棕色種子的想法。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薰蒼朮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爲“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吊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飲雄黃酒,則說是抑惡。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糉子之外,端午節期間各地還有豐富的飲食習俗。吃黃鱔,吃麪,吃粉絲,吃茶蛋。在江西南昌,端午會煮茶葉蛋和鹽水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被漆成紅色,裝在彩色網袋裏,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這意味着祝他們好運和安全。吃蛋糕,吃炸堆之類的。我最喜歡吃糉子。南方和北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糉子的大小不一,有甜的也有鹹的。大的有兩三斤的巨型餃子,小的有不到兩寸長的小巧玲瓏的甜餃子。我吃過四川樂山做的肉餃子。黃澄澄的糯米里塞滿了鹹肉,肥而不膩。有胡椒和竹葉的香味,味道悠長。最值錢的是價格低,每個重八兩,才兩塊五毛。

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非常流行的盛大節日。從20~~開始,爲了弘揚民族文化,保存民族傳統,中國把5月5日列爲法定假日。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昨天是農曆五月初五,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有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日,是端陽,門內有艾,滿香。吃餃子,撒糖,賽龍舟,開心。”端午節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那麼是一個怎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

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爲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爲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淨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衆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爲我們要吃可口糉子。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糉”。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可謂糉葉飄香糉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爲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當時他XX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糉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很多同學喜歡節日,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節日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即將到來的端午節的由來嗎?作爲中國的兒女,我們應該更多地瞭解中國文化,慢慢積累,讓我們的思維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成爲一個內涵更深刻的中國兒女。那我們就走進端午節去感受一下吧!

大家一定知道,端午節和偉大詩人屈原有關。屈原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他愛國,最後投身汨羅江。最後,人們把糉子扔進河裏紀念他,愛他。其實早在端午的時候,大家都祈禱身體健康,擺脫疾病和災難。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繼承着以前的習俗。每次端午節,我們都會帶一塊艾葉在耳後,說不會覺得頭疼。因此,我總是在這一天早早帶上艾葉,爲健康的身體祈禱。

我相信每個人的家庭在端午節都有許多不同的習俗。雖然這些習俗看起來簡單,不太現實,但它們確實讓我們發了大財。文化上,我們需要尊重和繼承,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無論是紀念屈原還是祈福降,我認爲每個人都應該把這樣的風俗文化傳承下去,以免在未來的世界裏失去這些美好的文化。因此,在這裏,我熱烈呼籲大家在端午節包餃子的同時,多瞭解當地的習俗和文化,爲我們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做出貢獻。

端午節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在家裏開開心心的包一個糉子,體會勞動的喜悅,體會端午節帶來的成就感。也希望大家用一顆赤誠的心來品嚐糉子,紀念我們屈原詩人的愛國情懷,傳遞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同學們,端午節就這樣到了。在瞭解了節日文化之後,讓我們真誠地祝福我們的端午節,我們的祖國,我們延續的中華文化。這個端午節是你我幸福的節日,祝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儘管這是一個紀念性的節日,但我希望它能給未來帶來一些希望,讓你和我在這條路上一起前進,一起健康成長!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6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你應該稍微瞭解一下端午節的習俗和起源。不過一個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爲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初五節、艾節、端午節、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爲“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這種說法源於南朝梁朝的吳郡《續齊揩記》和南朝的宗舉《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河汨羅江後,當地人立即去划船打撈,一路前往洞庭湖,但屈原的屍體一直沒有見到。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隻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搶救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外出,衝進了茫茫洞庭湖。爲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划船,然後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拿來湯圓丟到河裏,免得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這後來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好像和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有《端午》首文秀的詩

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糉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糉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說,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7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佳節》。再過幾天就是農曆五月初五,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始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力主聯齊抗秦,卻遭朝中貴族反對,並被趕出都城被流放。後來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最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爲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相信我們能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最後,祝老師們、同學們端午節安康!祝祖國永遠繁榮富強。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8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二年級二班的XXX,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回味端午,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中天節,已經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5月5日我校舉辦了端午節主題活動,讓我們對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了更深的認識。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傳統文化,抒發愛國情懷,已成爲我們的共識。同學們,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你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這就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演講結束之後,彭主任爲一週表現優異的班級頒發流動紅旗,飄揚的流動紅旗彰顯着同學們一週以來的努力。

同學們,我們是祖國的花朵,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學習,回報呵護我們的父母師長。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9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一年級十班的劉芷揚,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濃情端午傳承文化》。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至今的。相傳楚國滅亡後,屈原滿懷悲憤,投江殉國。這一天剛好是五月初五,沿江百姓不忍他的屍體被蛟龍吃掉,於是划船爭相競撈,包糉子投入江中,並鳴鑼鼓驅趕蛟龍,這種包糉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我最喜歡在端午節和外婆一起包糉子。包糉子的糉葉要用新鮮的蘆葦葉。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散發着淡淡的清香。每次我們都會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將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棗仁、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外婆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絲層層纏繞,一個個精緻的糉子就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外公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我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整個屋裏屋外頓時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味。我們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黃,綠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糉子放在一起,即便不吃,只看着就是一種享受。

端午節除了吃美食,我們女孩子們最喜歡的習俗就是帶香包了,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掛在脖子上的心愛的飾物,不時嗅一下,真香啊!

中國古代以五色爲吉祥色,所以端午節除了做香包外,還會編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上。據說有戴五彩繩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五彩繩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濃情端午,傳承文化。正是這樣多姿多彩的傳統習俗,讓我們對每個節日都有了企盼,亦有了收穫的意義。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萬里傳。智慧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博大精深的文化與先進的科學知識,而那出土的一件件文物更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其中玉石器便是最常見的一種。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走近並瞭解這些文化,我校八年4班的同學們來到了玉石博物館進行研學活動。

首先我們在場館內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挑選並換上了漢服,體驗了中國的漢服文化,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是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然後我們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學習並感受了中國的玉石文化,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玉文化早在河姆渡時期就已出現,玉石不僅是古人對於美的理解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

接着我們在中庭一起玩了投壺,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在戰國時得到發展,當時的文者傾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且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這遊戲看起來容易實則不簡單,投出的力度高度都頗爲講究。

我們在篆刻區動手製作了自己的名字印章,印章具有明顯的傳統文化特色,是傳統玉石的重要應用方式,在中國文化裏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枚屬於自己的印章。接着我們齊心協力用毛筆書寫漢字“仁愛”。

隨後我們體驗了包糉子的樂趣,糉子是端午節的標誌性習俗,相傳糉子是村民們爲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魚兒啃食而投入江中的類似飯糰的食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美味的糉子。我們在阿姨的指導和幫助下製作了各種口味的糉子。

中國的傳統文化像一座寶庫,等待着我們去探索和學習,這些傳統節日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不少令人動容的故事,更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繼承發揚它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古代光輝文化的體現,作爲新時代青年的我們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回味端午傳承民族文化》。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又稱端陽節。關於它起源的傳說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老百姓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就紛紛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他們還會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端午節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

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局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

同學們,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被他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當父母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裏時,給他們遞上一杯熱茶;當朋友陷入困境時,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當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時,能冷靜面對,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我們在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的時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傳承了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

同學們,中華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廣大。最後,預祝大家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謝謝!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蘊含着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說法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因爲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流放途中,屈原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mi)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便把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提出用楝(lian)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通過包糉子來紀念屈原不朽的靈魂。在這一天,許多人會自發地來到江邊,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智慧的結晶。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傳統節日,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應該堅定信念,學習和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這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與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3

各位同學、隊員們: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讓我們一起了解傳統節日的知識,傳承經典習俗,品味端午文化。

同學們,在端午節,你們是不是掛了艾草、吃了糉子呢?這就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其實,在端午節這天,咱們國家不同地方的端午習俗和美食還有更多,咱們快來一起看看吧!

端午節習俗有:划龍舟,又稱扒龍舟,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江浙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是漢族龍圖騰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端午節還有放紙鳶的習俗,放紙鳶也就是放風箏。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爲“放殃”。

在端午節中,掛艾葉、菖蒲也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魔怯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傳統美食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人們有吃糉子的習俗。糉子,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糉子作爲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糉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

中國江南地區,在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黃及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品嚐特色糕點:綠豆糕的傳統,屬消暑小食。按口味有南、北之分,北即爲京式,製作時不加任何油脂,入口雖鬆軟,但無油潤感;南包括蘇式和揚式,製作時需添放油脂,口感鬆軟、細膩。綠豆糕主要原料是煮熟的綠豆粉、蒸熟的山芋粉(或小麥粉、豌豆粉)、植物油(芝麻油)、熟豬油、綿白糖、糖玫瑰花、黑棗肉、桂花糖等。

同學們,讓我們瞭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祝福大家萬事順利、端午安康!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吳欣蓮老師,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糉葉飄香迎端午民俗文化共傳承》。

再過幾天將迎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屈原的故事嗎?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者,他一生不屈不撓、憂國憂民,爲了楚國的富強,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佔,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爲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已密不可分,他的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值得我們每個人佩服。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胸前的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而來的。同學們,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等等這些,你所做的一切,這就是在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我們國家在2008年將端午節設立爲國家法定節日,就是爲了讓同學們充分感受端午節的氛圍,不要忘記我們的傳統文化。希望大家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樹我雄心,壯我中華。讓我們永遠紀念中華民族之魂,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最後,預祝老師和同學們端午節快樂!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節分難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衆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它是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例如:插艾草,吃糉子,灑白酒,賽龍舟等等。這些是曾經在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節奏加快。外來文化的入侵,中國人民不再眷戀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了,而是把重點放在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中。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感到悲傷,發出了端午節是否還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方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2004年韓國就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了。2005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的非物質遺產。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個消息,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至少,它發人深思,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卻變成別國的珍寶。

聽到這個消息,中國人民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一些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保留了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那麼多年曆史的傳統節日,眼看着成爲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會有多麼尷尬?

同學們,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他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當父親或母親勞累了一天回到家裏時,你能否爲他遞上一杯熱茶?當你的朋友陷入困境的時候,你能否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當你對別人許下承諾時,你能否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當你自己在考試中失利時,你能否冷靜面對,尋找原因,總結教訓?我們在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的時候,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傳承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如果人人都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那將會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敬畏和重視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

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起來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6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國旗下的演講的主題是:品味端午,傳承文明。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中午的”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影響最廣的是紀念屈原說。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韓姓國家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難道我們僅僅是感到驚訝嗎?難道這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丟失?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不,這是中國的節日,這是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的日子,我們不能忘記,更不能讓別人拿去。

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我們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未來,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讓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起將端午的文明傳承下去吧。

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八年級(5)班的XXX,我演講的題目是《過好端午節,發揚傳統文化》。

五月初五,糉葉飄香,又到了一年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關於它的來歷,不少同學應該有了一些瞭解。下面我再簡單地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來歷。

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大臣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後因倡導選賢舉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而遭到其他貴族的反對,排擠和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儘管如此,屈原“化作春泥更護花”,仍然日夜心繫天下國家。同時他還是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創作了諸多優秀文學作品如《離騷》、《天問》、《九歌》等,被世人代代相知,口口傳頌。

後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楚國覆滅,屈原悲痛欲絕,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都十分悲痛,紛紛趕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他們有的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的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啃食屈原的身體。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被定爲端午節,以此來紀念屈原。古時端午節的節日活動有許多,“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這首《競渡曲》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描寫的一次端午賽龍舟活動。那時的人們到了端午節,還有掛五彩線、染紅指甲、飲雄黃酒、掛鐘馗像、射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時至今日,端午節被確立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可同學們對於端午節印象最深的恐怕只有吃糉子了,現在端午節的節日活動遠不如古時那樣豐富,節日氣氛也淡了很多,更多的人選擇藉端午假期外出旅行。除了吃糉子,大多數人都未曾參與過其他端午節的傳統活動,即使碰上賽龍舟這樣的熱鬧的活動也只是“一拍二發三走人”。事實上,端午節所具有的文化內涵遠比吃兩個糉子談一談屈原豐富得多。比如端午時人們在門前掛艾草,洗草藥水,薰香,這是因爲“仲夏端午萬物皆盛”,草藥的藥性也達到了最強的時段,人們便通過掛艾草,洗草藥水,薰香這樣的方式來“辟邪防疫”,因而有人認爲端午是古人的“防疫衛生節”,但這僅僅是端午節的意義之一,先輩留下來的每一個傳統都在閃耀着智慧和文明的光輝,值得我們探索,傳承和發揚!在此次端午節來臨之際,同學們也可體驗一下做香包,掛艾草等習俗,充實自己的假期生活,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智慧結晶。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傳統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華燦爛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共同譜寫。讓我們從這次的端午節開始,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闔家幸福!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8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又是一年端午將來到!

從2008年起,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成爲國家法定假日,意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進民族凝聚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傳承和發展的基石。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喪失了根脈、丟掉了靈魂,就無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談成長與壯大。守民族之根脈,護民族之靈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根本之舉。

近些年,傳統文化悄然熱起來,火起來,傳統元素已成爲流行元素。中國年畫元素、敦煌壁畫元素等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上,小學生在朗朗誦讀《三字經》,年輕女性穿着漢服自豪地走在大街上,書法、國畫也日益成爲青少年的興趣熱點……宣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亦層出不窮,《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備受大衆追捧。各地文化瑰寶管理者通過一些現代的科學技術,使人們更方便、快捷來了解相關傳統文化。敦煌莫高窟自創摩根數字展示中心,通過模擬電影與實地參觀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減少遊客的參觀時間,還可以增加洞穴的裝載量。故宮博物院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讓人足不出戶遊覽故宮;成立了故宮學院,故宮講壇已經成爲世界品牌,已經培訓了60多個國家的學員。越來越多的文化守望者正在用更加符合年輕人的文化感知新方式,讓擁有數千年曆史的傳統文化“活起來”。

弘揚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應該對傳統文化抱有堅定的自信。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秀文化底蘊:蘊含着“仁義”“和合”“和平”等思想,承載着“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的社會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理念,“以和爲貴,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規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爲規範,“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心性修養……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

弘揚傳統文化,也需要我們守正創新,用創新來推動中華文化發展。泰戈爾曾說:“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蘊藏於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裏播種。”在新時代,我們要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機統一、緊密結合,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從“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到“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奮鬥精神,從“仁義禮智信”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以人爲本”的“仁政”到“一切爲了人民”的“人民至上”,從“天下大同”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商鞅變法助秦一統天下”到“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復興夢……在當代中國,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借鑑經驗和智慧,與時俱進,在繼承中創新,使傳承傳統文化的潮流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年年端午,在我們心裏打下愈來愈深的民族烙印!在你插艾草、吃糉子之時,請你記得緬懷壯烈殉國的屈原,請你記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19

各位同學、老師們:

大家端午安康!

今天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節日,你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還有哪些嗎?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端午節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你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稱謂嗎?誰能說說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端午還被稱爲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糉子、佩香囊、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涵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這一習俗與屈原有關。屈原“董道不豫”,“雖九死其尤未悔”,當人們聽說他投江之後,爭相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也沒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

吃糉子,也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之後,人們沒有找見他的屍身,又擔心被江中的魚鱉毀壞,於是人們便向江中投放糯米糰、肉塊兒、雞蛋,餵飽魚鱉免得它們毀壞了屈原的屍身,於是五月初五這天包糉子吃糉子就形成了習俗。而且千百年來,吃糉子的習俗不僅在中國盛行不衰,還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香囊裏裝有驅邪除瘟祛溼的中草藥,所以在這個夏季暑熱潮溼來臨之際,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

掛艾草、菖蒲(蒲劍),因爲菖蒲生長的季節和環境感“百陰之氣”,且葉片呈劍型,所以方士們稱它爲“水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爲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爲蒲劍,以驅邪卻鬼”。艾草又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還能祛各種毒蟲,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百毒不侵。南北朝時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爲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這裏還有兩個有關的小故事。

其一:唐末黃巢起義,兵臨鄧州城下,見一婦人,手牽一較小的女孩,懷抱一稍大男孩,黃巢認爲該婦人不仁,揮刀欲擊殺。婦人慌忙解釋:懷中大點的男孩是哥哥的遺孤,而領着的小點的女孩則是自己所生,於是黃巢對該婦人肅然起敬,揮刀砍下了路邊的艾草菖蒲,囑咐婦人回家懸掛於自家門口,並告訴她說能夠免災。婦人將信將疑,回到城中便把此消息告訴了左鄰右舍,於是婦人和左鄰右舍們便都在自家門口懸掛起了艾草菖蒲。第二天黃巢攻破鄧州城,見家家門前掛有艾草菖蒲,他信守了對婦人的承諾,命令軍隊不得糟害城中百姓。這天正是五月初五,於是便流傳開了五月初五這天門前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

其二: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鬥,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後,神仙終於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它就不去侵犯,並且約好,只有在牆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才屬於神仙;沒有艾草菖蒲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着浪頭來了。當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家屋檐下掛着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後,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鬥後,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纔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後來,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家的牆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障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傳說畢竟是傳說,《國際歌》中有一句歌詞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中國人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古老的華夏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九州赤縣才能國泰民安!

同學們,蘊含豐富傳統文化的傳統節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我們有義務無條件的傳承並光大之,儘管我們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我們義不容辭。歷史有了傳承,民族纔有了發展的根基;文化有了自信,偉大的民族復興才能得以實現!

謝謝大家!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20

親愛的朋友們: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快到了。值此佳節之際,祝我所有的朋友節日快樂,家庭幸福!

端午節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每年在固定的一天舉行的儀式或慶祝活動。全民認可,全民參與,一年一次,一遍又一遍。

中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歷史悠久。它們包含了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東方乃至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節日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從一月一日到除夕,中國有十四個節日,其中最大的節日是端午節、中秋節和除夕。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五月是盛夏,‘端’就是‘始’,端午節是第五天,古人‘俗值五天’。作爲夏至,漢初將五月五日定爲辟邪的節日。到了唐宋,就叫‘端午’(‘五月’和‘午’相通),又叫端陽節和崇武節。包糉子和賽龍舟已經成爲端午節的兩大中國民俗。

五月五日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逝世的日子。這一天,屈原家鄉的人們用竹筒盛糯米,扔到河裏,以紀念屈原。後來用竹葉或蘆葦葉代替竹筒,用彩繩捆起來,就是‘糉子’。因此,端午節包餃子紀念屈原,這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認可。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平名,字原。他是楚國的弟子,被稱爲三閭博士。在內部,他主張提升人才和改革管理不善。主張聯合反秦,發展國家。因遭讒言,被貶,後貶湖南、袁。儘管困難重重,他仍然擔心國家和人民。聽說秦軍攻破杜英,他又急又怒,揮淚向汨羅江投河自盡。屈原關注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聖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寫了20多首詩,如《離騷》,《九章》,《九歌》等。屈原的詩歌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巨大的藝術魅力。它們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的瑰寶。屈原和他的學生作品收藏於《楚辭》。《楚辭》和《詩經》被稱爲中國古典詩詞燦爛星空中的“雙子星座”。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憂國憂民的深情,以及忠君、正直、追求光明的崇高品質。《離騷》,詩句優美,想象力豐富,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浪漫主義的首創。詩歌就像一個人。屈原崇高的精神和屈原詩歌崇高的思想藝術品質,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詩人和作家。

屈原熱愛祖國,關心人民,忠厚老實,恪守率真,追求光明,爲義而生。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屈原精神是歷朝歷代、積澱厚重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識,賦予了端午節的愛國情結。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21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五顏六色的旗子被夾在岸邊展示餃子館,襪子和凌波在水裏玩。最後人空悲涼,曲亭前水車呼。”劉禹錫的《競渡曲》描寫的是沅江的一場龍舟賽。端午節,門口放滿了艾草,香香滿滿,吃糉子,灑白酒,把龍舟下水。這些都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和文化遺產的結晶,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已經成爲民族文化的象徵,凸顯了整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佈廣泛,但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成爲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當端午節——到來時,我們應該弘揚中華民族的節日文化。2004年,韓國宣佈端午節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震驚來形容這個消息可能有些誇張,但至少發人深省。我們祖先留下的傳統已經成爲其他國家的瑰寶。作爲中國人的後代,我們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不用說,這麼多年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綠餃子,元宵節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就更不用說了。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飲食習俗——。如今,滿足溫飽的人們正在全面走向小康社會。他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傳統節日的吸引力突然失去了它獨特的魅力。

我們肩負着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復興中國文化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可能無法改變韓國已經宣佈端午節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來鼓勵自己。在繼承傳統文化中,我們保留了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當代有多少年輕人熟悉並會使用繁體字?連字都不懂怎麼理解古文化?再比如造紙。由於中國造紙的工業化生產,傳統手工業喪失了。很多優質的宣紙只能在日本或者韓國買。它們不僅繼承了我們傳統的造紙技術,而且有了新的發展。以端午節爲例,它已經融入了周邊國家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輪子節,這是一個祈禱水稻移植后豐收的日子。長期以來,中國人注重創新,但他們往往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精神文明的第二個斷層會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國家的纔是世界的。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國外節日的繁榮與傳統節日的疲軟形成對比,凸顯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

事實上,不僅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民俗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存了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蹟感到敬畏,並給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的傳承。同學們,不要忽視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華文明在中國徹底繁榮

延續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絕;從我們祖先那裏繼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應該在我們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用實際行動拯救中國文化。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22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爲流行。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因爲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被攻擊拒絕,被楚王趕出朝廷。屈原非常憤怒,在流放期間寫了很多愛國詩詞,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軍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失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他的國家毀滅的悲慘景象。農曆五月初五,他抱着眼淚跳進了汨羅江。

人們喜愛屈原。當他們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時,他們划船到河邊打撈屈原的屍體,但他們找不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裝進竹筒裏,扔進水裏。他們想用糯米餵魚蝦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自發地來到河邊悼念屈原,也在洶涌的波濤中划船,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中國南方就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着褐色的種子,看着賽龍舟的時候,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

讓我們帶着尊重和珍惜來看待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品味端午傳承文化的演講稿 篇23

同學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華女的根,滋養着民族之魂領我們千千萬萬華夏兒女在五千年的歷史中應對各種挑戰、天災人禍以及外來侵略,適應形勢的各種變化,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物質使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出現了無數偉大的人物。

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在社會主義大國。

21世紀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大國。

21世紀頭一個十年,我國GDP“趕日超美”,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步提升。

今日的中國是東方雄獅,是初升之日。

是騰飛的巨龍!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千年文明古國的大國風範。

“中華者,中國也。

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

”中華民族廣博深厚的精神是我們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繁洐發展的思想基礎,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維繫全體人民的精神紐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

正在這種情感上近代歷經磨難的中國至今仍屹立在東方,而不是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歷代以來,中華民族涌現了一大批具有濃厚愛國主義情懷的仁人志士。

宋代“精忠報國”的岳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爾樂”的范仲淹;明代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清代從荷蘭殖民地者中誓死守衛,和敵人同歸於盡的鄧世昌;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用筆作抗戰,喚醒民族的魯迅、老舍等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大批海內外中華兒女爲建設祖國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航天之父”“箭之王”錢學森。

榮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最高獎”的師昌緒……他們爲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不朽貢獻,作爲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應該從小樹立愛國意識,銘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這些偉人爲榜樣,努力學習,爲祖國更美麗的明天作貢獻。

作爲禮儀之邦的中國,崇禮重德,尊師重道是傳統美德。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語,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熱心公益。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導我們首先要注重個人的修養,同時培養和諧的家庭氛圍。

這樣,國家就會長治久安,人民就能生活幸福,安居樂業。

“百善孝爲先”,生活中,我們要尊敬長輩和長輩在一起時,要禮貌,遇見長輩要打招呼;進門出門時要告訴長輩……這些雖然只是一些小事,但這些點滴小事的背後包含的是你對長輩的孝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沉澱讓中華文明散發着悠久的韻味,有着聞名於世界的科學技術-四大學科。

三大技術,四大發明。

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經、史、子、集、書、從書。

其中著名的有十三經,《史記》諸子百家,《詩經》等。

先祖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足以讓我們受用終生。

傳承這些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不僅要傳承這些文化,更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文化創新和發展。

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

讓我們共築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