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愛國故事

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

本文已影響 3.81W人 

愛國,是一個神聖的字眼,在歷史發展的曲折過程中,愛國主義歷來是我國人民所崇尚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

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1

1、《屈原》——負石而投河,行之難爲者

公元前342年屈原誕生於楚都丹陽,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

屈原爲人性格耿直,卻因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

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百姓聽到噩耗很悲痛,爭先恐後的來打撈他的屍體,結果一無所獲。於是,有人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這種祭祀活動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爲一種風俗。

2、《柳如是》——凜然香扇墜,千古節堪哀

柳如是,女詩人,秦淮八豔之首,後嫁給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黨領袖、文名頗着的大官僚錢謙益。她一生中歷來最爲人稱道的不是她的美貌、不是她的才學。而是她的愛國憂民的情懷,反清復明的大志。

對於國家大事,這不僅僅是封建社會裏一般女性很少過問的事情,而柳如是則不然,以一個兒女之身,特別是以一個飽受人世炎涼的女流之輩,偏偏要以天下大事爲己任,以扶持大明社稷爲志向,真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崇禎17初年李自成兵逼京畿,清兵鐵騎頻頻叩關,明軍屢戰屢敗,面對局勢危急,柳如是心急如焚,2月春寒料峭,柳如是與錢謙益同遊京口,當年梁紅玉協助韓世忠擂鼓擊退金兵的情景如在眼前,柳如是欲效仿梁紅玉而不能,不禁恨恨不已。

在清兵鐵騎南下之際,柳如是極力勸說夫君錢謙益以死殉國。請錢謙益在刀、繩、水三種死法中選一種,錢臨陣畏怯,柳如是憤而跳水,被人救起。後來,錢謙益在柳如是的影響之下,也開始暗中從事反清復明活動,接觸反明志士,聯絡反明隊伍,柳如是曾以七錠金子贈反清志士黃宗羲,以大量金銀首飾贈與反清軍隊。後終於下定了決心,於是向朝廷託病辭官,很快便獲得了應允,脫下官袍,再度回鄉。

寧靜的生活又過了十餘年,錢謙益八十三歲那年病歿於杭州。丈夫死後,四十七歲的柳如是受到錢氏家族的排斥。爲了家產之事,族人與她糾纏不休。丈夫去了,柳如是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當年,她用三尺白綾,結束了自己風風雨雨的一生,追隨錢謙益於九泉之下。一代奇女,香消玉殞。

儘管柳如是的反清復明活動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她的愛國情懷卻使後來者感動,作爲當時的地位卑下的女性女性,柳如是用自己的一生,無聲的反駁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對後世影響深遠。

3、《梁紅玉》——智略之優,無愧前史

梁紅玉(1102-1135),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着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佔籍教坊,東京人也。”後結識韓世忠,兩人初次見面,是在平定方臘後的慶功宴上,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爲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爲韓的正妻。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奔馳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爲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

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長江阻擊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隨夫出鎮楚州,“披荊棘以立軍府,與士卒同力役,親織薄以爲屋。”於當年八月二十六日死於楚州抗金前線,1151年,韓世忠病逝,夫婦合葬於蘇州靈巖山下。

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2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紮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郭子儀和李光弼團結爲國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時的大將。當時,兩人因爲平時的一些誤會,積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時即使同桌吃飯,互相都懶得瞧上一眼,更別提說話了。

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李光弼成爲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大致相當於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這時有些擔心,怕郭子儀公報私仇,藉故殺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儀反向皇帝極力舉薦他,結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爲河東節度使,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的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李光弼產生了更大的誤會,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他了。於是他橫下一條心來,找到郭子儀說:“今後不管怎麼處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圖不連累妻小。”

郭子儀聽後,很是詫異,忙離開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熱淚說:“國家危急,我們應該同心協力,不能再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了。”

李光弼見郭子儀心胸如此坦蕩,便帶隊請戰。此後,將帥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爲

霍去病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武帝衛皇后的姐姐少兒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衛青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漢朝的大將軍。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爲邊患。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元朔六年(前123),年僅18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征。他率領800騎兵長途奔襲,斬獲匈奴2000餘人,戰功冠於全軍,被漢武帝封爲冠軍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匈奴軍的戰鬥中,霍去病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共斬俘匈奴10萬餘人。漢武帝很喜歡這個名將,曾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爲?”這句洋溢着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着後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僅24歲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將來的陵墓茂陵旁邊爲他修建了一座狀如祁連山的墳墓,用以表彰他抗擊匈奴的卓著功績。

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3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於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爲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後抱着信件去向曹操彙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着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於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衆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爲增強,爲此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4

湯顯祖寫《牡丹亭》入了迷,飯不吃,覺不睡。有一次,湯夫人問他餓不餓?他說:“我整天都同杜麗娘、柳夢梅、春香打交道,哪裏還覺得餓!”

一天中午給他送飯,書房裏競空無一人,急忙派人四處尋找,也毫無影蹤,後來忽然發現柴房裏隱隱傳來痛哭聲,夫人進去一看,正是他掩面悲慟。 原來(《牡丹亭》寫到(《憶女》一場,春香陪老夫人到後花園祭奠死去三年的杜麗娘,悲從中來,低頭看見自己身上的羅裙,恰是麗娘生前穿過的,物在人亡,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他說:“我正寫到,‘賞春香還你舊尼裙’一句,好像自己成了春香,睹物思人,情發於中,忍不住就哭出聲來了!” 湯夫人把他從柴堆上拉起來,又是埋怨又是關切地說:‘快回去吃飯,你這個人呢,就是不知道愛惜自己。“直到這時,他才發覺肚子咕咕作響了。

由於湯顯祖全身心地投入創作活動,使《牡丹亭》一問世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家傳戶誦,幾令《西廂記》減價。“搬上舞臺後更受到廣大觀衆的熱烈歡迎。

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5

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十二歲就有了功名,少年時便名冠一時,很受當地人們的尊重。

有一天,鎮上一位老紳士病故,喪主特派家人去請少年湯顯祖寫祭文。可偏偏另一個村子裏有位老農做壽,其子女也來請他去寫壽聯。顯祖一想,按理說,死者爲大;可按情論,死者停靈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殯前寫畢就可,而做壽卻只能在當天宴賓客時使用,何況眼下壽星家生活艱難,拿不出什麼潤筆費,我小小年紀,不可勢利。就回答那家喪主,他遲一天到,肯定誤不了事的。說完,湯顯祖先去了壽星家把壽聯寫完,這才連夜往鎮上趕。

再說鎮上那家,因爲家產富有,來弔唁的親朋衆多。其中一位遠親狂生,自恃有些文才,聽說要等個什麼湯顯祖來寫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區區小事,拿什麼架子。”他吩咐僕人筆墨伺候,鋪開宣紙,洋洋灑灑,直寫到次日天明。

正自鳴得意呢,湯顯祖來了。狂生沒料到這麼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當地好事的就慫恿湯顯祖也寫一篇。湯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陳詞濫調,矯揉造作,全無真意,心中很不以爲然。也是年輕氣盛,便不客氣,只見他略一思索,拿起筆來,幾乎是一氣呵成,驚得衆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見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風。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寫成的東西,請湯顯祖評點。滿以爲湯多少會誇讚幾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湯顯祖只是在結尾空白處寫了一句曲詞:“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狂生起先以爲湯顯祖是補充去世人心態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細一琢磨,才悟出原來人家寫的是一字謎,這一字就是對他文章的評價,那臉刷地就紅了,心想,幸虧沒求人家說出來……

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6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絃的《正氣歌》。

陳天華遙寄血 書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軍隊侵佔滿洲,腐 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後,他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準備回國參戰。

回到宿舍後,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 書,在血 書裏陳述亡國的悲慘 ,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鬥……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裏還在不停地鹹:“救國!救國!”

別人把他救醒後,他堅持把血 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萬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國內。讀到的人無不感動。

吳玉章維護國家尊嚴

老革命家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國貧弱,日本帝國看不起中國,在懸掛的萬國旗中,故意不掛中國國旗。爲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吳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立即向中國學生道歉並糾正錯誤,否則,就要舉行罷 課和絕食以示抗議。

學校當局在中國愛國留學生的強大壓力下,只得認錯道歉。

楊靖宇獻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爲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裏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靖宇率部頑強戰鬥,使敵人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日酋對他又怕又恨,調集重兵圍困。有人勸楊靖宇投降,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後,彈盡糧絕,楊靖宇在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後壯烈犧牲。敵人殘忍地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楊靖宇肚裏沒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中國古代名人的愛國故事7

漫漫黃沙掩蓋不了你絕世的風華,高山峨峨止不住你前行的腳步。一代奇女子王昭君甘願放棄安穩後宮的生活,深入這外看來與世隔絕的大漠荒野,不得不令人深思,這是一個怎樣的女子,有着如此的大義與凜然。我們從王昭君出塞的故事裏面又能看到什麼呢?

昭君,一位生長在漢朝巴山蜀水的的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與奧祕。年幼便貌美如花,後被召入宮中,小小年紀便貌美出人的她原本可以憑藉自己不凡的容顏與過人的才智在後宮中謀得一席之地,甚至可以穩坐後宮重要位置,但因生性高潔淡泊不肯賄賂畫匠致使畫匠弄虛作假讓她始終未被皇帝發現,偶然之間也許是冥冥之中的註定,邊疆匈奴提出與大漢和親的要求,皇帝不捨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進入這環境惡劣的邊疆地區,所以打算在後宮女子中選一名才智雙全的女子作爲和親的對象,然而後宮女子無一願進入這傳言中黃土漫天落後貧瘠的疆漠,這時,王昭君這位智慧與美貌並存的女子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遠嫁這片落後的疆土,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

昭君的遠嫁給匈奴地區帶去了大量的科學知識,促進了當時匈奴地區的社會發展,“高山峨峨,河水泱泱”正是由於昭君的毅然決然才得以開創了大漢與匈奴長達數百年的友好往來,試想如果沒有當初昭君的遠嫁塞外,怎會有這數百年來漢匈交往繁榮?她無愧於這奇女子的稱號,無愧於“平沙落雁”的千古絕唱。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