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成語故事

經典成語故事(15篇)

本文已影響 2.47W人 

經典成語故事1

【成語】: 機不可失

經典成語故事(15篇)

【拼音】: jī bù kě shī

【解釋】: 機:機會;時:時機。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

成語故事】:

唐朝初年,北方的東突厥出動騎兵,不斷騷擾北部邊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並威脅着國都長安的安全。

朝廷派大將軍李靖率兵出擊,打得東突厥軍隊倉皇退逃。其首領頡利可汗爲了獲得喘息機會,假裝向唐太宗求和。唐太宗同意了,並派使臣去撫慰東突厥軍隊。這時李靖認爲機不可失,可趁此良機一舉消滅頡利可汗。於是他親自率一萬騎兵奔襲東突厥兵營,打得毫無防備的敵軍四處逃竄,並俘獲了頡利可汗。

這個成語指機會不可錯過。

經典成語故事2

【注音】fēn zhì tà lái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金兵南侵騷擾邊境,龍圖閣待制王剛鎮守四川。由於戰事頻繁,各種文書紛至沓來,他從容不迫將文件分輕重緩急妥善加以處理。他曾親自督戰,安排部將吳璘和張正彥夾擊金兵取得大勝,而他自己毫不居功自傲。

【出處】夫其心儼然肅然,常若有所事,則雖事物紛至而沓來,豈足以亂吾之知思。 宋·朱熹《答何叔京》六

【解釋】紛:衆多,雜亂;沓:多,重複。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近義詞】接踵而至、絡繹不絕、車水馬龍

反義詞】門可羅雀、路斷人稀

【英文】comeinacontinuousstream

【成語示例】

◎ 但紛至沓來的地方走訪團,也帶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部隊接待有困難。

◎ 但是後幾年中,各種錯誤思潮特別是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紛至沓來,暴露出來的問題相當嚴重。

◎ 貼出佈告以後,自己在招募公所坐鎮,只見應募的小夥子,紛至沓來,應接不暇。

經典成語故事3

腳踏實地成語故事--宋朝

北宋名臣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

司馬光從小便喜歡學習,看過很多書,並且特別喜歡讀史書。那時他就立下宏偉志向,長大後要成爲一個歷史學家,向人們傳播歷史經驗。宋英宗的時候,司馬光終於有修史的機會,奉天子之命編撰《資治通鑑》。

在劉恕、範祖禹等史學家的幫助下,司馬光用了十九年的時光,終於編撰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編年史——《資治通鑑》。這部書上起戰國,下訖五代,將1362年間的大事講述得清清楚楚,史學價值很強。

全書共三百多萬字,內容極其豐富,稱得上浩如煙海。

司馬光在編寫史書的過程中刻苦鑽研,爲辨明真僞,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牀休息。他怕睡眠時間過長會耽誤工作,特意做了個圓木“警枕”。只要他一睡熟,腦袋就會從“警枕”上滑落下來,人也就甦醒過來。這種措施,使他睡覺不得安穩,以便把時間都用在工作上。

據說,《資治通鑑》在洛陽存放的廢稿、殘稿,將兩間屋子堆得滿滿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工作的嚴謹。

人們對司馬光的治學態度非常欣賞。有一次,司馬光問哲學家邵雍:“邵公,您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邵雍笑笑說道:“你這個人,真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

經典成語故事4

韓壽偷香

《世說新語·惑溺篇》記述了“韓壽偷香”的故事。

韓壽是三國時魏司徒韓暨的曾孫,家世既好,年少風流,才如曹子建,貌似鄭子都,走在街衢,婦女多暗暗矚目。賈充聘他來做屬官,每次會集賓客,他女兒都從窗格子中張望,見到韓壽,就喜歡上了,心裏常常想念着,並且在詠唱中表露出來。後來她的婢女到韓壽家裏去,把這些情況一一說了出來,並說賈女豔麗奪目。韓壽聽說了,意動神搖,就託這個婢女暗中傳遞音信,到了約定的日期就到賈女那裏過夜。韓壽跳牆進去,賈家沒有人知道。

此後,賈充發覺女兒越發用心修飾打扮,心情歡暢,不同平常。後來賈充會見下屬時,聞到韓壽身上有一般異香,這是外國的貢品,一旦沾到身上,幾個月香味也不會消散。賈充思量着晉武帝只把這種香賞賜給自己和陳騫,其餘人家沒有這種香,就懷疑韓壽和女兒私通,但是圍牆重疊嚴密,門戶嚴緊高大,韓壽從哪裏進來的呢?於是藉口有小偷,派人修理圍牆。派去的人回來說:“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兩樣,只有東北角好像有人跨過的痕跡,可是圍牆很高,不是一般人能跨過的。”賈充就把女兒身邊的婢女叫來審查訊問,婢女把情況說了出來。賈充祕而不宣,把女兒嫁給了韓壽。

賈女偷香的風流韻事被後人津津樂道,成爲男女私會的代名詞。古稱“相如竊玉、韓壽偷香、張敞畫眉、沈約瘦腰”爲風流四事。每每人稱“韓壽偷香”,其實偷香的是賈女,“賈女偷香”稱爲“韓壽偷香”多是男性文人以風流自況的方便說法。

在這個故事中,賈女癡情、大膽、主動。她的這一大膽違禮行爲被他的父親承認。賈充身爲廷尉,曾爲朝廷制定法令,但對女兒的敗德行爲竟無一句責備的話,就可看出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確實比較開放,而這些都是儒家禮教崩潰以後的現象,在禮法嚴峻的漢代,這些現象是少見的。當然,也不排除他有家醜不可外揚的顧忌,再說韓壽有才有貌,擇這樣的乘龍快婿也不丟份兒,這樁婚事也是門當戶對的。

經典成語故事5

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裏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着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着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裏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纔完成他自以爲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裏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裏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裏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裏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經典成語故事6

鐵杵磨針成語故事--唐朝

唐朝著名大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經典成語故事7

【成語】:車水馬龍

【拼音】:chē shuǐ mǎ lóng

【解釋】: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成語故事】:

東漢名將馬援的小女兒馬氏,由於父母早亡,年紀很小時就操辦家中的事情,把家務料理得井然有序,親朋們都稱讚她是個能幹的人。

十三歲那年,馬氏被選進宮內。她先是侍候漢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寵愛。光武帝去世後,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馬氏被封爲貴人。由於她一直沒有生育,便收養了賈氏的一個兒子,取名爲劉旭。公元60年,由於皇太后對她非常寵愛,她被立爲明帝的皇后。

馬氏當了皇后,生活還是非常儉樸。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鑲邊。一些嬪妃朝見她時,還以爲她穿了特別好的料子製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極普通的衣料,從此對她更尊敬了。馬皇后知書識理,時常認真地閱讀《春秋》、《楚辭》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給她看,並問她應如何處理,她看後當場提出中肯的意見。但她並不因此而干預朝政,此後再也不主動去談論朝廷的事。

明帝死後,劉旭即位,這就是漢章帝。馬皇后被尊爲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據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對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關後把家族不得封侯的規定,明確地反對這樣做,因此這件事沒有辦。

第二年夏天,發生了大旱災。一些大臣又一上奏說,今年所以大旱,是因爲去年不封外戚的緣故。他們再次要求分封馬氏舅父。馬太后還是不同意,並且爲此專門發了詔書,詔書上說:“凡是提出要對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獻媚於我,都是要從中取得好處。天大旱跟封爵有什麼關係?要記住前朝的教訓,寵貴外戚會招來傾覆的大禍。先帝不讓外戚擔任重要的職務,防備的就是這個。今後,怎能再讓馬氏走者路呢?”詔書接着說:“馬家的舅父,個個都很富貴。我身爲太后,還是食不求甘,穿着簡樸。左右宮妃也儘量儉樸。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下邊做個樣子,讓外親見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們不反躬自責,反而笑話我太儉省。前幾天我路過孃家住地濯龍園的門前,見從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請安的,車子像流水那樣不停地駛去,馬匹往來不絕,好像一條游龍,招搖得很。他們家的傭人,穿得整整齊齊,衣服綠色,領和袖雪白;看看我們的車上,比他們差遠了。我當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他們。他們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爲國家憂愁,我怎麼能同意給他們加官進爵呢?”

經典成語故事8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動員全國的軍隊準備抵抗。魯國有一個精通兵法、很有謀略的人叫曹劌(ɡuì),他自告奮勇,請求跟魯莊公一同參戰。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率領軍隊在魯國的長勺與齊軍作戰。雙方剛擺好了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進攻。曹劌說:“時機未到,不能進攻。”齊國擊了三次鼓,發了三次進攻的命令,曹劌纔對魯莊公說:“好了,現在可以進攻了。”於是,魯軍鼓聲震天,士兵們像潮水一樣衝向齊軍,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逃命。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觀察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魯莊公問曹劌:“爲什麼要等齊軍擊鼓三次以後,你才讓我下令出兵呢?”曹劌答道:“打仗時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的鬥志最旺盛;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大家的士氣就會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兵的勇氣就全消失了。等齊軍的三通鼓擊完,我們才擊鼓衝鋒,這時齊兵的勇氣已經衰竭,而我方的士氣正是最旺盛的時候。因此,一鼓作氣,打敗了齊軍。”

成語“一鼓作氣”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鼓,敲戰鼓;作,振作。

齊國大饑荒。有個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鍋粥,擺在大路邊上,救濟捱餓的人。有一個人餓得有氣沒力,跌跌撞撞地從大路那頭走過來。黔敖看見了就大聲吆喝說:“嗨,到這兒來!我讓你吃個飽!”那個人擡起頭來,瞪着眼睛對黔敖說:“你吆喝什麼!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別人的人的東西,所以餓成這樣了!我纔不吃你的東西哪!”黔敖才覺得自己的態度不好,趕忙道歉。可是那個人怎麼說也不肯吃,終於餓死了。

“嗟來之食”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比喻用惡劣的恩賜態度給別人的東西。有人很有骨氣,拒絕接受帶有侮辱性的什麼“恩惠”,可以說他“不食嗟來之食”。“嗟”是吆喝的聲音,“來”是很不禮貌地呼喚別人過來。

經典成語故事9

“程門立雪”,這一典故選自《宋史·楊時傳》。楊時是宋朝著名學者,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

楊時青少年時,學習不僅勤奮刻苦,而且虛心好學。他虛心求學的美德被人們傳爲佳話。

宋朝有兩位著名的理學大師和教育家,即程穎和程頤弟兄倆,他們名震四海。楊時對這兩位理學大師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進士並被授予官職,但他沒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領昌(現河南許昌縣)拜程預爲師,虛心求教。幾年過去了,楊時學成回家,臨別時,對老師拜了又拜,依依不捨地走了。程穎望着他漸漸遠去的背影,說道:“我的理學思想由他帶往南方去了!”

又過了4年,程穎去世了,楊時聽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還設了靈位悼念他的老師。不久,他約自己的學友親自到洛陽去拜見程頤老先生。楊時這年已將近不惑之年了。

他們不辭辛苦,風雨無阻地趕路。一天,天上飄着鵝毛大雪,他與學友遊醉一起來到程府,聽家人說程老先生正坐着打磕睡呢。楊時和遊醉不願打擾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門外,在程府門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靜候。

等到程頤醒來,門外的積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幾乎沒過他們的雙膝。

楊時虛心好學,孜孜以求,終於學有所成。他歷任瀏陽、餘杭等地知縣,還任過荊州教授等職。後來,官至右諫議大夫兼國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時,他擔任過工部侍郎和龍圖閣直學士等要職。

在當時,楊時拜師求學的精神被廣泛傳煩。後世,人們從這段故事中概括出“程門立雪”這一典故,用來強調尊師重道,虛心求學的精神。

經典成語故事10

爲虎作倀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峯人住着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僕,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峯,見到一座佛寺裏,果然有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裏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僕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

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後,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隻猛虎在叫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着,驚叫道:“那是我的童僕!”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後,忽然變成一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

天色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裏。他們把門緊緊閂上,觀察着外面的動靜。半夜裏,有隻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纔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隻吃人的老虎,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的一早,兩人說是後院一口井裏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兩人下山時迷了路,後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裏過夜。

半夜裏,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藉着月光一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着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後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裏,還要爲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還要爲老虎效力。成語“爲虎作倀”由此而來,現比喻爲壞人做幫兇。

經典成語故事11

【掩耳盜鈴】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爲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於《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原文是這樣描述的:“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啦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揹走,但鐘太大啦,背不動。於是他就用錘去把鍾打碎,這時鐘發出啦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隻鍾,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爲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啦。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至於鍾最後爲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啦,我們大家可以發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啦呢。如果我們希望成爲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常讀讀這個故事。

經典成語故事12

【成語】: 諱疾忌醫

【拼音】: huì jí jì yī

【解釋】: 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成語故事】:

戰國時的名醫秦越,被人們稱爲傳說中的神醫扁鵲。一天,他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勸他趕快醫治。桓侯不予理睬。過了十天,他對桓侯說你的病已發展到肌肉血脈裏了,但桓侯還是拒絕就醫。又過了十天,他說齊桓侯的病已經進人到腸胃了,再不治就完了,可桓侯還是不聽。再過十天,他見到桓侯就跑,人們問他爲什麼,他說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沒法治了。幾天後,桓侯果然死去。

這個成語原指隱瞞病情,害怕就醫。現也比喻掩飾缺點、錯誤,怕聽批評意見。

經典成語故事13

成語故事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後,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餘。這一壺酒到底怎麼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個時候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爲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裏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 他洋洋得意地說: “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隻腳也不算晚呢!”於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畫着腳,一邊說話時,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裏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爲什麼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成語介紹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遂飲其酒。爲蛇足者,終亡其酒。

譯文

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後,拿出一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一個人喝則有剩餘。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着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然後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爲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經典成語故事14

【成語】:大逆不道

【拼音】:dà nì bù dào

【解釋】: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 舊時統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成語故事】:

故事: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

有—天項羽在陣前向劉邦喊話,要與他決一雌雄。劉邦回答說:“我開始與你都受命於楚懷王,約定先定關中的爲王。但是我先定關中後你卻負約,讓我到巴蜀去當漢王。這是你第一條罪狀。你在去救援趙軍途中,殺死上將軍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你第二條罪狀。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的兵馬人員,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接着,劉邦又揭露項羽燒燬秦宮、掘開秦皇墳墓,搜刮財物,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百姓,殺害義帝等罪狀。在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說:“你作爲臣子而殺死君王,又殺害已經投降的人,爲政不平,對訂立的約定不講信義,爲天下所不容,屬於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討你這個逆賊,你還有什麼面目向我挑戰!”

項羽聽了劉邦的話,氣得渾身發抖,命令弓箭手向劉邦放箭。結果,一箭射中劉邦前胸,漢軍只好遲兵。

經典成語故事15

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裏借書來讀。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致力讀書,歐陽修最終成爲一代名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