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成語故事

孺子可教和分庭抗禮的故事

本文已影響 3.68W人 

相信大家對孺子可教和分庭抗禮這兩成語都不陌生,但是它們的由來恐怕很多讀者都不知道吧。下面就由語文迷小編爲大家分享這兩個成語背後的故事。

孺子可教和分庭抗禮的故事

 (一)孺子可教

張良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謀士。他年輕的時候,曾計劃刺殺秦始皇,刺殺計劃失敗以後,便隱居到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有一次,張良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張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去,然後回頭對張良說:“小夥子,到橋下面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毫不猶豫地照辦了。當張良把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對張良說:“給我穿上。”於是張良跪下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意思是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誨)!五天後一大早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張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橋頭,卻看到老人已經在橋上了。老人責備道:“和長者見面,怎麼能遲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後再來。五天後,雞剛叫張良就到橋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還是責備張良來遲了,讓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等,他等了好一會兒老人才來。老人可高興了,於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贈給他,讓他認真學習。

張良得到兵書後像是得到了寶貝一樣,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終於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

後來人們就用“孺子可教”來讚揚年輕人有培養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誨。

  (二)分庭抗禮

“分庭抗禮”這則成語的“抗”原作“伉”(kàng),是對等、相當的意思,表示賓客與主人分處庭中兩旁,相對行禮,以示平等對待。後來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對立。

這個成語來源於《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在樹林裏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獨自彈琴。一曲未了,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鬚眉全白的老漁夫走上河岸,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恭聽孔子的彈奏。孔子彈完了一支曲子後,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並且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

子路高聲說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

子貢補充說:“他,就是以忠信、仁義聞名於各國的孔聖人。”

漁夫微微一笑,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呀。”

漁夫說完,轉身朝河岸走去。子貢急忙把漁夫說的話報告孔子。孔子聽後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驚喜地說:“這位是聖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趕到河邊,漁夫正要划船離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兩拜,說:“我從小讀書求學,到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到過高深的教導,怎麼敢不虛心地請求您幫助呢?”

漁夫也不客氣,走下船對孔子說:“所謂真,就是精誠所至,不精不誠,就不能動人。所以,強哭者雖悲而不哀,強怒者雖嚴而不威,強親者雖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沒有聲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沒有發出來而顯得威,真正的親不笑而感到和藹。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貴的。從此用於人間的情理,事奉親人則慈孝,事奉君主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

孔子聽得很有啓發,不住地點頭。最後,孔子卑謙地對漁夫說:“遇見先生真是幸運。我願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授。請告訴我您住在哪裏好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