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名人故事

《紹興名人故事》讀後感2篇

本文已影響 2.34W人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紹興名人故事》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紹興名人故事》讀後感2篇

《紹興名人故事》讀後感1

紹興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的故鄉,魯迅的前期生活與紹興的關係最爲密切。他著作中許多典型人物,如阿Q、孔乙已等都是從故鄉的真實人物中塑造出來的。紹興也是周恩來的故居所在。在紹興史上出過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等,他們爲中國歷史進步,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說起魯迅,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翹起大拇指,因爲他是我們紹興人的驕傲。最近我讀了《紹興名人故事》這本書中“刻‘早’”的故事,令我深深感動。

魯迅小時候家事敗落,父親生病。所以魯迅先生一面讀書一面做家務,天天奔波在當鋪和藥鋪之間。有一次,魯迅先生上課遲到了,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說了聲:“以後要早到!”魯迅先生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他爲自已的遲到後悔和難過,就用小刀在桌子右下邊刻了這個“早”字來提醒自已。從些以後,他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了一生。

我認爲魯迅先生做的和壽鏡吾老先生說的都很對,幹什麼事都應該早。

我也曾到過“三味書屋”,走進魯迅用過的.桌子、椅子,見到過魯迅先生少年時刻下的“早”字。我想,下個決心,刻個“早”也不難,但要天天做到,每天堅持,這要多大的恆心啊!我覺得很慚愧,因爲我沒有魯迅先生那“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和自覺性。別的同學都早早地在星期六做完了作業,而我呢,要到星期天下午才磨磨蹭蹭地做,有時連星期天晚上也要加進去,那時纔開始後悔,爲什麼不早點做完,發誓下個星期一定早點完成。到了下週,老毛病還是改不了,然後又開始後悔……

長輩們常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但早和光、晚和慌是很有聯繫的。如果起牀晚了,急急忙忙地去上學,既吃不好早飯,還會忘東忘西的。若早上起得早點既能吃好飯,又能趁早晨這大好時光溫習功課呢!俗話說的好:“勤能補拙,勤能生拙。”可能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及能力不如他人,但如果他們比別人先行一步,早些下手,那麼就會縮小和別人的差距,甚至超越他人。

“一年四季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沒錯,做事快,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我想,我也應該學學魯迅先生那“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了。凡事都要牢記一個“早”字,努力做到一個“早”字,把“早”深深地刻在心裏。真正做到從“早”字做起,讓“早”精神永記心中。

《紹興名人故事》讀後感2

《紹興名人故事》這本書,匯聚了許許多多的紹興名人和他們的事蹟。有歐冶子鑄劍、范蠡伐吳五諫、蔡邕的柯亭晚笛、王思仁的不降……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孫瀧的《讓他四尺又何妨》。

這個故事講的是:孫府要新建,可是新建的圍牆與趙家的圍牆相貼,兩家都開不了旁門。趙家人有了意見,兩家人於是發生了爭吵。趙家人一氣之下,把孫家的圍牆統統都推倒了。孫夫人馬上寫信向在京城做大官的孫瀧求告。孫瀧馬上回了信:“千里修書只爲牆,讓他四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孫夫人立即把地基縮回四尺,趙家人受到了感動,也縮回了四尺地。中間就出現了一條八尺寬的“太平弄”,至今猶在。

看完這則故事,我不由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件事: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兩輛自行車撞在了一起,兩人爭吵不休,誰都不肯讓步,各自訴說着自己的有理。旁邊的人有的站着,漠然地看着他們的爭吵,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有的則埋怨着,責怪他們堵塞了交通,影響了自己的上班。同樣一件小事,這就是差距。

前些日子發生的一件交通事故,就是大家都不肯謙讓的緣故。事故發生在一所學校門口,當時小朋友要過馬路,學校指揮交通的老師站在馬路中央,示意前面的汽車停下來;可那司機不肯停留,依舊把車開得飛快,以爲老師會讓開。結果大家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眼看要撞上了,司機才急忙轉向,結果撞了另一位老師。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如今還有幾個人能像孫瀧一樣謙讓呢?別說是重建圍牆了,就算是你踩了我一腳,我碰了你一下這種芝麻爛穀子的小事也要你爭我討地爭論個半天。鄰里間你家雞吃了我家穀子,我家貓吃了你家的魚,大家就都說自己有理,爭吵打架,鬧得不可開交。這樣的例子實在是時屢見不鮮。試想,假如當時孫瀧沒有“讓他四尺”,而是也推倒他們牆的話,後果一定不堪設想,有可能衝動之下,還會鬧出人命呢!

再看看自己,我有時也不夠謙讓,同學之間有時你碰我一下,誰沒打招呼用了我東西,我有時也會大吵大鬧。

社會上的人如果習慣了爭吵,習慣了處處斤斤計較。“習慣成自然” 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啊。古人尚且能做到讓他四尺又何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爲什麼會做不到呢?我想以後做什麼事我們都得向孫瀧學習。但願像孫瀧一樣謙讓、善解人意的人能在我們這個社會上越來越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