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少兒百科

西方科技的傳入大綱

本文已影響 1.71W人 

耶穌會士來華是從16世紀下半葉,即明中葉以後開始的。他們知道,在一個文化悠久、經濟力量也還不弱的東方大國,要達到通過宗教以左右中國的目的,不能不用近代的科學技術作爲敲門磚。這在耶穌會士寫的各種傳教記述中就有很明確的自白。當時,在我國傳教比較著名並掌握有一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士有利瑪竇(意大利人,1582年來華,任會長)、湯若望(德國人,1622年來華)等,他們都與在朝做官的士大天如徐光後、李之藻等人有來往,也頗得自萬曆至乾隆時一定些皇帝的賞識。在他們實現傳教目的的過程中,傳人的科技知識主要有天文、數學、地學、物理、火器等。

西方科技的傳入

在天文學方面,首先是利瑪竇介紹了有關日月蝕的原理,七曜與地球體積的比較、西方所測知的恆星以及天文儀器的製造等,他還著有《渾蓋通憲圖說》、《經天該》和《乾坤體義》等(多爲李之藻筆述)。1605年,利瑪竇在對我國情況有所瞭解之後,向羅馬教會獻策,請派天文學者來中國從事曆法改革這件大事,以便進一步開展他們的傳教工作。此後,來中國的果然有不少是懂天文的耶穌會士。

明代曆法,一直使用大統歷(實即元代的授時歷)和回回曆,因時間已久,誤差大。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1610年12月)的一次日蝕,欽天監又未測準,於是有人提出組織翻譯,介紹西法。當時雖然已有改歷要求,但未實現。崇禎二年五月(1629年6月),欽天監所報日蝕再一次失驗,而徐光啓用西法預測日蝕卻相當準確。這樣,徐光啓才被委任主持修改曆法工作。徐光啓聘請龍華民(1559?1654年,意大利人,1597年來華)等耶穌會士編譯天文學書籍,其工作成果體現在《崇禎曆書》的完成上。《崇禎曆書》完成後,由於守舊派的反對和明室的衰亡,新曆法實際上並沒有實行。

西方數學的傳入主要有歐幾里得幾何學、算術筆算法、對數和三角學等。利瑪竇口譯、徐光啓筆述的《幾何原本》,是傳教士來中國翻譯的第一部科學著作,底本用的是利瑪竇的老師、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的註解本,全書共15卷。利瑪竇譯完前6卷時,認爲已達到他們用數學來籠絡人心的目的,因此沒有答應徐光啓希望全部譯完的要求。關於耶穌會士講授科學的用意,這裏又一次做了很好的回答。雖然如此,《幾何原本》傳入後,對我國數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介紹西方筆算的著作《同文算指》,是由利瑪竇和李之藻合作編譯的,對我國算術的發展有較大影響,清代學者很重視該書內容並加以改進,筆算的應用遂即日漸普遍起來。此外,還有《圓容較義》和《測量法義》等,前者是一部比較圖形關係的幾何學,後者是關於陸地測量方面的著作。

至於計算工具,傳入我國的主要有耐普爾的算籌和伽利略的比例規。

世界地圖是利瑪竇進入我國傳教時傳入的。他從澳門到肇慶後,就根據繪有五大洲的西文世界地圖製成一幅較原圖還大、用漢文註釋的世界地圖,該圖由嶺南西按察司副使王泮刊印,贈送要人。該圖以後在南昌、南京和北京又重繪和修訂過多次,經刻版或上石的至少有8種,形狀或爲一橢圓形圖,或分東西兩半球圖。其中以1602年刊行的《坤輿萬國全圖》最爲完善。爲了迎合中國人的心理,在這幅橢圓形的世界地圖中,特意把南北美洲繪在亞洲的東面,這樣中國的位置就在地圖中部了。利瑪竇精於數理,在我國已注意 各地經緯度的測量。他測得北京、南京、杭州、廣州、西安等地的經緯度相當精確,因此能順利地編制新圖。他在改繪世界地圖時,把西方的經緯度製圖法,有關五大洲(亞細亞、歐羅巴、利未亞??即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墨瓦蠟尼加??指南極的地方)的知識,地球說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的劃分等傳入中國。這在士大夫階層中引起很大的震動,但完全能接受的人不多。圖中譯名如亞洲、歐洲、大西洋、地中海、羅馬、古巴、加拿大以及地球、南北極、南北極圈和赤道等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光學知識的傳入是從湯若望《遠鏡說》開始的。書中介紹瞭望遠鏡的用法、製法和原理。對於光在水中的折射現象、光經凸透鏡以放大物像等都有解釋。

關於西方製造火器的技術,當時有一部帶有保密性的書叫做《火攻奇器圖說》,此書來歷已不清楚了。明末清初,由於軍事上的需要,湯若望和南懷仁都奉命設計鑄造過銃炮。明末鑄造有1,200斤重和幾百斤重的火炮,但數量都不多。崇禎十六年(1643年)完成的著作有湯若望口授、焦勖筆錄的《火攻揭要》,內容包括各式火炮的鑄造法、運用法、安置以及子彈和地雷的製造等。清初南懷仁編譯的《神武圖說》,敘述了銃炮的原理並有附圖。此後,我國沒有在這方面進行認真地研究和提高。

火器傳入後的情況是這樣,西方科技知識傳入後總的特點也是這樣。其中只有天文和數學發展的情況與此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明朝政權很快衰亡,封建統治者對科技作用認識有侷限,社會發展緩慢,不具備科學技術大踏步前進所需要的條件。具體到各學科,當然還有自己的問題。例如地學,在當時明清戰爭的政治環境和閉關自守、抑制工商的政策下,地理視野很難開闊,地學的實踐積累極少,地學知識離開了廣泛與深入的實地考察與研究,是難以得到發展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