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寓言故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通用22篇)

本文已影響 2.45W人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吧,好的寓言的寓意,會隨着讀者的閱讀進程而逐漸明晰,這是寓言獨立作爲一種文學體裁的魅力所在。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寓言故事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通用22篇)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

甘戊出使齊國,前去遊說齊王,走了幾天來到一條大河邊,甘戊無法向前,他只好求助於船伕。

船伕划着船靠近岸邊,見甘戊一副士人打扮,便問:“你要過河去幹什麼?”

甘戊說:“我要到齊國去,替我的國君遊說齊王。”

船伕滿不在乎地指着河水說:“這條河只不過是個小小的縫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過去,您怎麼能替國君充當說客呢?”

甘戊反駁船伕說:“您說的並不對呀。您不瞭解世上的萬事萬物,它們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比方說,兢兢業業的人忠厚老實,他可以輔佐君王,但卻不能替君王帶兵打仗;千里馬日行千里,爲天下騎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內捕捉老鼠,那它還不如一隻小貓頂用。寶劍干將,是天下少有的'寶物,它鋒利無比削鐵如泥,可是給木匠拿去砍木頭的話,它還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頭。就像你我,要說掄槳划船,在江上行駛,我的確遠遠比不上你;可是若論出使大小國家,遊說各國君主,你能跟我比嗎?”

船伕聽了甘戊一席話,頓時無言以對,也似乎長了不少知識。他心悅誠服地請甘戊上船,送甘戊過河。

若只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指責別人的短處,那就太片面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2

有一天,長頸鹿看到一顆高大挺拔的蘋果樹,小長頸鹿的興致便油然而生,對身旁矮小的兔子說:“你看樹上蘋果都成熟了,我們1分鐘內,比比誰摘的.蘋果多怎麼樣?”

長頸鹿說幹就幹,只見它先發制人,利用自己長長的脖子,用頭將樹上紅彤彤的蘋果給”打“了下來,樹上的蘋果經過這沉重的一擊,都從樹上掉落下來,小兔子看見後,心急火燎,便一個勁的向上跳,可是無論它怎樣上跳,都無法夠到樹枝。身旁的長頸鹿見狀後,便對着兔子冷嘲熱諷:”你的個子如此渺小,還想夠到樹枝,真是不自量力!“

小兔子十分懊惱,不過它也心生一計,只見它不甘示弱地對長頸鹿說:”瞧,前面小院的外圍有一圈柵欄,我們比比誰先能越過柵欄,到達小屋!“長頸鹿不可一世地說:”這有什麼難的?看我吧!“長頸鹿便搶先跑了5米,小兔子也用它的速度,後來居上,可長頸鹿來到柵欄前,卻直叫痛,哈!原來長頸鹿個子太高,根本翻不過去,而小兔子用它自身的靈敏性,鑽了進去。二場比賽下來,雙方打成了1:1,大家仍勢不兩立,將在千鈞一髮之際,一頭老鷹盤旋在它們的上空。於是,兩個動物便去請教老鷹。老鷹意味深長地說:”你們倆其實各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不必爲這點芝麻粒大的小事而爭論不休,你們應該取長補短,團結一致,這樣可以使雙方都變得更加優秀!“兩人都恍然大悟。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3

晏子辭世已經十七年了。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

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

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

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裏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見此情景,連忙走到景公身旁。

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經十七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纔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

他回答景公說:

“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啊。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

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我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嗎?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着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着吃什麼東西。

有一種叫尺蠖(huo)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

剛纔您說,十七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爲晏子去世後,您就不再喜歡聽人家批評您,而只喜歡聽奉承話所造成的`呢?”

一席話說得齊景公心裏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

“太好了,今天這一番話,教我豁然開朗。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學生了。”

看來,只有真心願意接受批評,纔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話是有道理的。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4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乾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

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着從身後攆了上來,吵着鬧着要跟着去。

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

“你回去在家等着,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

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着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裏捉豬的聲音。

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

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

“家裏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裏學習知識,聽取教誨。

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

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

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

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爲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爲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於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5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大臣姜子牙年近八十,卻懷才不遇,只當了一個下大夫。他又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爲,又受到妲己的迫害,因此就逃出商朝都城朝歌,躲到渭水河邊過着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範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爲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

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

“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

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着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人們嘲笑他,他也不理會。

結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裏,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他來。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釣魚,嘴裏還一邊念着:

“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

於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裏又念着:

“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

後來,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請他到西岐去。

姜子牙故意迴避,躲在蘆葦叢裏不出來。姬昌齋食三天,沐浴整衣,命人擡着禮品,再來請姜子牙,姜子牙這纔出來相迎。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一心想要尋找賢能有才華的人,於是就答應輔佐他。

後人稱這件事爲“姜太公八十遇文王”。

姬昌爲了表示對他的尊敬,於是就封他爲太公。

後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成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比喻爲了求賢,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6

在一所著名的古廟裏,站立着一尊高大的塑像,人在他的旁邊,伸直了手還摸不到他的膝蓋。很多年以來,他都使看見的人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因而渴望着能得到他的拯救。

這尊塑像站了幾百年了,他覺得這是一種苦役,對於熱望從他得到援助的芸芸衆生,明知是無能爲力的,因此他由於羞愧而厭煩,最後終於向那些膜拜者說話了:

“衆生啊,你們做的是多麼可笑的`事!你們以自己爲模型創造了我,把我加以擴大,想從我身上發生一種威力,藉以鎮壓你們不安定的精神。而我卻害怕你們。

“我敢相信:你們之所以要創造我,完全是因爲你們缺乏自信——請看吧,我比之你們能多些什麼呢?而我卻沒有你們自己所具備的。

“你們假如更大膽些,把我搗碎了,從我的胸廓裏是流不出一滴血來的。

“當然,我也知道,你們之創造我也是一種大膽的行爲,因爲你們嘗試着要我成爲一個同謀者,讓我和你們一起,能欺騙更軟弱的那些人。

“我已受夠懲罰了,我站在這兒已幾百年,你們的祖先把我塑造起來,以後你們一代一代爲我的周身貼上金葉,使我能通體發亮,但我卻嫌惡我的地位,正如我嫌惡虛僞一樣。

“請把我搗碎吧,要麼能將我縮小到和你們一樣大小,並且在我的身上賦予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假如真能做到,我是多麼感激你們——但是這是做不到的呀。

“因此,我認爲:真正能拯救你們的還是你們自己。而我的存在,只能說明你們的不幸。”說完了最後的話,那尊塑像忽然像一座大山一樣崩塌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7

望洋興嘆是記載在《莊子秋水》裏的故事。秋天時山洪爆發,水奔騰而流,衆多的水都匯入了黃河。河面寬闊得連站在岸邊的是牛還是馬都不知道。看到這麼氣勢磅礴的河面,這時河神自得其樂,認爲這是自己見到最棒的事情了。河神看着水面,眼睛順着水流向東而去。在北海邊,面朝東邊看去,大海的盡頭都看不到。於是剛纔那副自得其樂的神情收了起來,對着海神感嘆,“道理聽多了,都覺得自己很厲害的,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

鷸蚌相爭:《戰國策燕策》記載鷸蚌相爭的典故。話說兩漢時期,趙國打算攻打燕國,辯士蘇代聽到很不贊成這戰爭。於是爲了平息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蘇代對惠王說,“惠王,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經過了易水。這時候有一隻蚌剛剛從水裏出來想做個日光浴。正在這個時候,遠遠的`鷸看到了,‘啊,真是美味啊。我的午餐有着落了,肥美鮮嫩的肉啊~’嚥了咽口水,鷸就飛過來,眼看就要啄到蚌的肉了。蚌一見,就立刻將自己的蚌殼收攏起來。這樣就夾住了鷸的長嘴。兩兩僵持了很久,一個夾着,另一個也不放。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再不下雨你就變成死河蚌了!’蚌對鷸說,‘別說我,你今天嘴巴不拿出來,明天也不拿出來,你就變成死鷸了!’”說着說着兩個也都互相不肯放。後來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們一起抓走了。現在趙國,好吧,攻打燕國。燕國和趙國如果一直打仗僵持不下,這樣我們老百姓會覺得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跟那漁夫一樣把我們兩國給收了。所以,希望我們的大王多考慮這事吧。”惠王說,“好!”於是,惠王就決定停止攻打燕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8

春秋時代,在齊國有位名叫孟嘗君的人,他非常喜歡與文學家還有俠客風範的人交朋友,爲了能與他們常討論國家大事,總喜歡邀請這些人到家中長住。

在這些人當中,有位叫馮諼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什麼事都不做。

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這地方討債,但是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還把債倦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爲這是孟嘗君的恩德,而心裏充滿感激。

直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

一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纔對孟嘗君說:

“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爲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

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樑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

於是,梁惠王馬上就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樑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

可是,樑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

樑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樑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裏,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

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

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9

南海中有一個島,島上的人以打魚爲生。島民們對付蛇很有辦法,因此遇到蛇並不驚慌失措。打死了蛇以後,島民們看看扔掉可惜,便把蛇肉烹調了來吃。這一吃,大家發現蛇肉鮮美嫩滑,特別可口,於是,蛇肉成了島民們普遍喜愛的美味佳餚。

有一次,一個從沒有出過遠門的南海人帶着家人到遙遠的北方去旅遊。他們一家人都愛吃蛇肉,怕到了別處吃不到這樣的.美味了,就帶了不少臘制的蛇肉當乾糧。

這個南海人帶着家人走了很遠很遠,來到了齊國。他找了一家還算整潔的旅店安頓了下來。齊國人都十分好客,主人見他們從很遠的南方來,就熱情地招待他們。每天做好飯好菜給他們吃,鋪牀、清掃房間、洗衣服,把這個南海人一家照顧得十分周到,房錢也收得很便宜,還常常主動向他們介紹齊國的風土人情。

南海人受到這樣的款待,心裏很是高興,同時也挺感動,於是便跟家裏人商量着要送些什麼禮物給主人,以表達感激之情。想來想去,他覺得蛇肉最合適。北方沒有這類佳餚,主人一定會喜歡的。

打定了主意,他便在帶來的臘蛇肉裏挑開了,最後選中了一條長滿花紋的大蛇。他高興地拿着蛇去見主人,想象着主人開心的樣子。

齊國在北方,很少產蛇。齊國人一見到毒蛇,嚇得逃命都來不及,更別提去吃了。所以見到南海人送來的大花蛇,害怕得臉色都變了,吐着舌頭轉身就跑。南海人大惑不解:主人這是怎麼了?他想了好一會,對了,一定是主人嫌禮物輕了。他趕緊叫過僕人,叫他再去挑一條最大的臘蛇來送給主人。

像這個南海人一樣,遇事不瞭解情況,也不加以調查,就胡亂依自己的猜想來作主觀臆斷,是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的。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0

宋朝有個叫陳康肅的人,十分擅長射箭。他能夠在百步開外射中楊樹的葉子,這樣的射技舉世無雙,再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比得上,陳康肅對自己的本領很是自負。

有一次,陳康肅在自家後花園的場地上練習射箭,引來很多人圍觀。有一位賣油的老頭兒挑着擔子經過,也停下來,放下擔子,斜着眼睛看陳康肅射箭,很久都沒有離開。

陳康肅的箭術果然名不虛傳,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邊圍觀的'人們大聲喝彩,手心都拍紅了,只有那位賣油的老頭兒,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點了下頭。

陳康肅見老頭兒似乎有點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藝,又生氣又不服氣,就放下弓箭走過去問老頭兒說:“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你認爲我射箭的技術還不夠精嗎?”

老頭兒平靜地回答說:“我覺得這也沒啥了不起的,只不過你練練的多了,手熟而已。”

陳康肅終於發怒了,質問道:“你怎麼敢如此貶低我的絕技!”

老頭兒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從我多年來倒油的技巧中懂得這個道理的。我就演示給你看一看吧。”

說完以後,老頭兒把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圓形方孔的銅錢蓋在葫蘆嘴上,然後他用一把油瓢從油桶裏舀了一滿瓢的油,再將瓢裏的油向蓋着銅錢的葫蘆嘴裏倒。只見那油成細細的一線流向葫蘆嘴,均勻不斷。等油倒完了,把銅錢拿下來細細驗看,竟然連一點油星子都沒有沾上。在人們一片嘖嘖稱奇聲中,賣油翁笑了笑,說道:“我這點雕蟲小技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是手熟而已。”

陳康肅看完了表演以後笑了起來,客客氣氣地把賣油翁送走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再難的事,只要我們反覆地不間斷地練習、實踐,日久天長,必定會熟能生巧。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1

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天賦極好,7歲時就能寫出很精彩的詩歌、文章,受到當時一些有名望的人的讚賞,被認爲是小神童。儘管李賀聰穎過人,可他依然十分努力,從無絲毫的懈怠,作文、寫詩都非常嚴肅認真,從不馬虎草率。

李賀寫詩、作文,有與衆不同的習慣,他不是閉門造車冥思苦想,而是十分注重蒐集材料、積累心得、捕捉靈感,他特別注意觀察生活、實地考察。他習慣於每天早上騎着家裏那匹瘦馬外出遊覽,每每有了什麼見聞或心得體會,便當即記錄下來,裝進隨身帶的繡花錦囊之中。當太陽落山的時候,李賀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常常已是掌燈時分,家裏人早已吃過晚飯了。

李賀回到家,他母親趕緊叫僕人端上熱過的'飯菜,可是李賀依然沒有慌着去吃飯,而是將白天寫的那些草稿從錦囊中取出來,及時修改、整理,然後謄寫清楚,集中放入另一繡花錦囊之中,這才吃飯、休息。李賀天天如此堅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裏辦重大的紅白喜事,他都從不停止這樣做。

一天晚上,待李賀回家做完這一切躺下睡着後,他的母親來到他的房間,取過錦囊將裏面的東西全倒出來,一看,竟都是些詩稿、筆記,除此以外,別無他物。他母親想到這孩子一向體弱多病,再看他倒牀便睡的疲憊不堪的樣子,十分心疼又擔憂地嘆息道:“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

李賀雖然很年輕時就去世了,可他的很多詩作卻成爲人們喜愛的傳世佳作,爲了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嘔心瀝血的地步。

李賀的故事告訴我們,天賦再好也一樣需要後天的勤奮努力,做文章不能憑主觀想象,而是要仔細觀察生活、體會生活。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2

古時候有個叫作樂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書達理、勤勞賢惠的好妻子,她總是幫助和輔佐丈伕力求上進,做個有抱負的人。

妻子常常跟樂羊子說:“你是一個七尺男子漢,要多學些有用的知識,將來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裏或者只在鄉里四鄰轉悠一下,開闊不了眼界,長不了見識,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不如帶些盤纏,到遠方去找名師學習本領來充實自己,也不在活一世啊!”

日子一長,樂羊子被說動了,就按照妻子的.話收拾好行李出遠門去了。自從那天和樂羊子依依惜別後,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記掛他在異鄉求學的情況,但她把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織布幹活來排遣這份心情,好讓樂羊子安心學習,不牽掛自己和家裏。

一天,妻子正織着布,忽然聽見有人敲門。她過去開了門一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興極了,忙將丈夫迎進屋坐下。可是驚喜了沒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麼,疑惑地問:“纔剛剛過了一年,你怎麼就回來了,是出了什麼事嗎?”樂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沒什麼事,只是離別的日子太久了,我對你朝思暮想,實在忍受不了,就回來了。”

妻子聽了這話,半晌無語,表情很是難過。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織布機前“咔嚓咔嚓”地把織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斷了。樂羊子吃了一驚,問道:“你這是幹什麼?”妻子回答說:“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織呀織呀,它才一絲一縷地積累起來,一分一毫地變長起來,終於織成了一整匹布。現在我把它剪斷了,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光陰,它也永遠不能恢復爲整匹布了。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要一點點地積累知識才能成功。你現在半途而廢,不願堅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斷布一樣可惜嗎?”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3

有一個人到野地裏去打柴,在沼澤地附近意外地捉到了一頭麋鹿。他非常高興,但沒有立即把麋鹿帶回家去,而是把麋鹿拴在一棵樹上,準備砍完柴再去牽麋鹿。

這時,有幾輛客商的車子從這附近經過。車上的人看見一棵樹旁拴着一頭麋鹿,而周圍沒有人,就把麋鹿牽走了。但他們覺得白牽走了一頭麋鹿過意不去,就另外留了一大塊鹹魚幹,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作爲補償。

過了一會兒,打柴的人回到這裏,發現拴在樹旁的麋鹿不見了,卻有一塊鹹魚幹拴在那裏。他覺得非常奇怪,四周沒有一個人,附近也沒有水塘,麋鹿怎麼會變成鹹魚幹呢?這個人想,剛纔一定是神靈顯現了。

回家後,打柴的人把這件事說給村裏人聽。很快,這件事便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奇。人們紛紛到沼澤地邊的小樹下求福消災。後來,村裏人湊錢建了一座廟,將鹹魚幹供奉在裏面,並稱它爲“鮑君神”(“鮑”就是“鹹魚”的意思)。從此,“鮑君神”廟內神帳高掛,香火不斷,方圓幾百裏內都有來求神求籤的人。

幾年過去了。有一天,一支車隊路過這裏。車上有個人看到香火繚繞的場面和廟門上“鮑君神”的匾額,感到十分奇怪,就下車打聽原因。有人向他講了“鮑君神”的神奇來歷。

這個人聽後,不禁大笑道:“幾年前那棵樹上的鹹魚幹是我留下的'!哪來的什麼鮑君神呢?真是太可笑了!”

廟裏正在虔誠祈禱的人們聽說後,個個哭笑不得。從此以後,再也沒人來拜這個“鮑君神”了。漸漸的,廟的四周長滿了野草。又過了一些時候,這座廟也破舊倒塌了。

【說明】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遇到問題不認真思考、仔細判斷,對神話盲目迷信,是愚昧可笑的。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4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爲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遊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隻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於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隻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 幹 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鬆開你的嘴,明天也不鬆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裏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着,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於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啓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裏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後再行動。否則,爲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鬥,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5

有些書,讓我們領略旖旎的風光,有些書,讓我們經歷離奇的故事,有些書,讓我們認識偉大的人物……而有些書,讓我們收穫了一個個誠懇的箴言,這就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首先介紹下這本書的主編聞鍾,他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是著名的'策劃人,他編寫的這部書收錄了古代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

看完這本書後,我不禁受到很大的啓發。比如故事《鷸蚌相爭》,講述的是鷸鳥和河蚌的故事。鷸鳥爲了吃到蚌肉,把嘴伸進蚌殼裏去啄肉,反被蚌夾住了嘴,雙方在河灘上互相爭持,誰也不讓誰,最後倒是讓漁翁撿了便宜,把它們一起捉住拿回了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總是想着自己的利益,要多多謙讓,以免讓其他人鑽了空子。我們在生活學習中不也是如此嗎?

不僅是這個故事,這本書還凝結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寓言其實就是把一些難懂的道理變成一個一個的故事,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有些同學可能不喜歡看這種古文類的書吧?我們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確實,這本書就有很多寶藏,讓我們看完每個故事後都會思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當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就可以運用書中的道理來幫助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向。

記得那次,我作文沒及時寫完上交,我瞬間有了挫敗感,心想,反正也趕不及了,就這樣吧!可是我想到《亡羊補牢》,亡羊補牢爲時未晚啊!我心裏突然覺得,就算晚了,做總比不做好呀!我及時調整心態,寫出了一篇還不錯的作文,雖然老師也批評了我,但是老師也表揚了我。

世界就是這麼神奇,我真的覺得這本書非常不錯,同學們,你們也讀讀看吧!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6

從前,有一個很窮的村子,由於土地貧瘠,長不出什麼莊稼來,村民們都感到很苦惱,不知道該用什麼法子才能多掙些錢。

村邊有一條赤水河,環繞着村子流過。誰也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裏,它要流到哪裏去,也不知道它這樣流淌了多少年。村裏有個長着長長白鬍子的老頭,是村裏年歲最長的人了。他常常講:“聽前輩的人說,赤水河是當年媳娥奔月時因不捨人間而流的淚水形成的,裏面還有她留下的一串項鍊。年深月久,項鍊散了,成了一粒粒閃着黑光價值連城的珠寶;誰要能撈到它,就會發大財了。”

村裏有幾個水性好的青年,聽信了這話,都決心去赤水河找珠寶。這一天,張三、李四、王五約好了,一同來到赤水河,跳下去就摸了起來。張三深吸了一口氣,東摸摸,西探探,忽然手觸到一樣硬東西。他心裏一陣高興,想:這一定就是珠寶了。他腳踩着水浮到水面上來一看,這東西圓圓的,閃着黑光。其實這只是一顆螺絲,可是他一心一意想着珠寶,就根本不往別的東西上去考慮。於是他狂喜地舉着螺絲往家跑,一路高喊:“我找到珠寶了!我找到珠寶了!”李四和王五一個摸到了蚌殼,一個摸到了鵝卵石和碎瓦片,也和張三一樣,他們都認爲自己得到的就是珠寶,興高采烈地拿回家去了。

村民們聞訊趕去觀看,大家都交口讚歎道:“總算撈到珠寶了,這下我們該發財了!”其中只有一個叫象罔的人看出那不過是些不值錢的'破爛,用袖子掩住口笑了。村民們見他笑,都憤怒極了:“象罔實在不知好歹,居然敢嘲笑我們想發財!”於是大家羣起而攻之,把象罔趕出了村子。

村民們的確很愚蠢,竟然把破爛當作子虛烏有的珠寶。但是有時候,財迷心竅的人就會做出這樣的蠢事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7

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我明白了許多的道理,書裏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很多故事,但今天我只想告訴你們的是《塞翁失馬》和《掩耳盜鈴》這兩個故事。

《塞翁失馬》主要講的是一個老人,住在和胡人相近的邊塞那邊,一次他的馬不知道跑哪裏去了,大家都來安慰他,他卻覺得這是好事,果然過了不久,塞翁的那匹馬帶着胡人訓成的馬一起回來了,大家都來恭喜塞翁,他卻覺得這是一件壞事,當然這次又被塞翁猜中了。他的兒子很喜歡這匹馬,經常騎馬出去,有一次因爲馬受了驚嚇,塞翁的兒子從馬上跌落下來,摔斷了一條腿,塞翁卻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果然那年發生了戰爭,十有八九的青年都在戰場上送了命。塞翁的兒子因爲摔斷了腿,可以不用去參加戰鬥而得以倖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好事和壞事並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壞事能變成好事,有時候以爲是好事,反而結果是不好的。這個故事教給我們一個道理,看待事物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是壞事,但學會了不輕易放棄就又變成了好事;受到表揚也不能驕傲自滿,否則表揚也會變成壞事。

書中還有《掩耳盜鈴》這個故事,故事是有一個人想偷一口鐘,這人想把鍾背上就逃跑,可是鐘太重了,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鍾砸碎,剛一砸就有很大的聲音,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把自己的耳朵捂住,這樣只會騙了自己,而騙不了別人。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都不能自欺欺人,對於客觀存在的事實就應該去正視它,去面對它,而不是想辦法逃避。

讀完了這本書以後,我受益多多,會對我以後的成長幫助特別大。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8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着優厚的待遇,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着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爲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發佈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接到命令後都積極練習,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19

以下是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古代經典寓言故事:淳于髡薦賢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齊宣王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幹、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kun)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麼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

於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範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並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範圍內能出現一個聖人,那麼世上的聖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着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裏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

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羣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窪潮溼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爲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裏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麼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

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我們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20

成功是什麼?成功就是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感受到了這種喜悅,讓自己自信和滿足。成功,每個人都渴望它終有一天能用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功的。

關於成功的寓言故事:

有一個人,他從小到大都是一名失敗者,失敗永遠陪伴在他的身邊。他感到上天的不公平,於是,他決定去尋找上帝,詢問上帝:成功是什麼。

這個人翻山越嶺,來到河邊,見到一位老翁,就走過去問:“老人家,成功是什麼?”那位老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能每天都釣到魚,那就是成功。”

這位年輕人繼續他的旅途,他渡過了河,來到了森林中,遇見一個正在趕路的中年男人,就問他:“成功是什麼?”那個中年男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每天都能捕獲野獸,那就是成功。”

他聽了,就繼續趕路。這個人穿過了森林,也穿過了沙漠,來到沙漠邊緣,找到了上帝,問:“成功是什麼。”上帝很慈祥地回答:“成功是生活,成功是經驗,成功是汗水。年輕人,不要執着於成功,而應享受成功的過程。”年輕人聽了,頓時明白了,就辭別了上帝,回家去了。

到家之後,他將旅途上的所見所聞寫了下來,出了一本書,他憑藉着這本書,終於獲得了成功。

看完這則故事,我們不禁感慨良多。成功,看似簡單的字眼,只要按照達到成功的方法來做,成功總是那麼的簡單。但是爲什麼很多人都不能成功呢?

因爲他們不懂得貼近生活,收集在生活中的.經驗和智慧,沒有付出汗水。即使失敗,我們也因此能夠吸取經驗,也樂觀的享受的失敗的挫折。

雖然雖然我們都渴望着成功,但也不應該執着於成功,而應該學會享受成功的過程,從過程中找到樂趣,這才叫做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21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靠種莊稼爲生的人,他的性子很急。他每天都會到地裏去勞動,不管烈日當空還是颳風下雨,很是辛苦。一個烈日當空的午後,這個宋國人又去地裏幹活了,空曠的莊稼地裏沒有一點兒遮攔的地方,宋國人頭上的汗珠一顆顆地直往下掉,衣衫也被汗溼透了。他顧不得擦去汗水,頂着烈日,弓着身子不停地幹活。

每天勞動回到家後,宋國人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不想說,他覺得辛苦極了。就這樣一天又一天地勞作,可眼看着莊稼沒怎麼見長。今天來看看,莊稼是這麼高;明天來看看,莊稼還是這麼高。宋國人有些着急了。

這一天,宋國人鋤地鋤得有些累了,便坐在田埂上休息。他看着莊稼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麼辛苦嗎?你們爲什麼不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吧、快長高吧……”他嘴裏不停地念叨着。突然,他的腦子裏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怎麼沒想到呢?就這麼辦!”宋國人頓時來了勁兒,站起身,下了地,又開始忙碌起來了……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宋國人的妻子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便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莊稼都**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許多……”他邊說邊比畫着。

“什麼?”宋國人的妻子有些吃驚。他的兒子聽後,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結果發現所有的`禾苗都已經枯死了。

愚蠢的宋國人不知道:自然界的萬物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急於求成 、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想法快快長高,結果會適得其反。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長 篇22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爲國君看病。有一天,扁鵲去爲蔡桓公看病。他站在蔡桓公的身旁,細心地觀察他的面容,然後說:“我發現您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

蔡桓公不以爲然地說:“我一點兒病也沒有,用不着什麼治療。”扁鵲無奈,只好走了。蔡桓公不高興地對旁邊的`人說:“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耐,這樣纔好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治好的。我不相信這一套。”

十天後,扁鵲第二次來給蔡桓公看病。扁鵲看了蔡桓公的臉色後說:“您的病已經到了肌肉裏面。如果不治療,病情會加重的。”蔡桓公不相信。扁鵲又無奈地走了。

又過了十天,扁鵲第三次來給蔡桓公看病。他看了看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裏面去了,如果還不趕緊治療,病情將會嚴重惡化的。”蔡桓公仍然不相信扁鵲的話。

又隔了十天,扁鵲又來了。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蔡桓公搞糊塗了。他心想:“這次扁鵲怎麼不說話就走了呢?”蔡桓公連忙派人去問扁鵲原因。扁鵲說:“開始桓公皮膚有病,只要稍稍治療就能好;他的病到了肌肉裏面,用針刺術也可以治好;後來桓公的病到了腸胃,喝幾服藥湯還是可以治癒的。可是目前他的病已經到了骨髓裏,我已經無法爲他治療了。”

五天後,蔡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急忙派人去找扁鵲來給他治病。可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後說:“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蔡桓公這時後悔莫及,但沒辦法,只能在痛苦掙扎中死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