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戰爭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故事:泓水之戰範例

本文已影響 3.23W人 

宋襄公吃了一把圖王霸之名的大虧該清醒了吧,沒有。爲圖仁義的虛名又吃了一把大虧。前次是吃了虧誤己,因爲雖然自己被拘了,國家損失不大。這一次是吃了虧誤國,給宋國帶來了慘重損失。這就是泓水之戰。

春秋戰國時期故事:泓水之戰

原來宋襄公被楚成王羞辱了一番之後對楚國恨入骨髓,但楚強宋弱,再恨也得忍着,不是不想報,是沒法報。打不過“大哥”就找“小弟”出氣,一想到鄭文公這個“勢力眼”當着衆諸侯的面倡儀楚成王做盟主,心裏就生氣。

公元前638年春三月,聽說鄭文公又去楚國朝貢,宋襄公來了精神,盡起國內之兵去討伐鄭國。而且是自己親自帶兵,留相國子目夷和世子守國。子目夷頭腦始 終是清醒的,勸襄公不要興兵,因爲楚和鄭關係正是密切的時候,我們伐鄭,楚國必救,你執意伐鄭有楚國相救不可能取勝,不如治國修德等待時機爲上。大司馬公 孫固也和子目夷一起勸。

襄公是誰的話也聽不進去,過去是認準了一個事:稱霸;現在又認準了另一個事:復仇。一看司馬反對用兵,居然說 如果司馬不願意去我就自己帶兵前去。話說到這個程度就不能再勸了。宋公點齊了兵將率兵伐鄭。他自己親自掌握中軍,大司馬公孫固爲中軍副將。大夫樂僕伊、華 秀老、子蕩、向訾守隨軍從徵。

諜報報告給鄭文公,文公馬上向楚告急。楚成王說鄭文公對我就像兒子對父親那麼恭敬,我們必須救鄭。

成得臣出主意說:救鄭就不如伐宋。

楚王問道:那是爲什麼?

成得臣說:宋公被拘,宋國人談楚色變。現在又不自量力舉傾國之兵伐鄭,國內必然空虛。我們乘虛長驅直入,這仗不用打就已經勝券在握了。然後我們以逸待勞等宋軍回援,在半路上消滅他。

楚王用成得臣爲大將,鬥勃爲副將,率兵伐宋。

宋襄公對楚國的舉動全不知情,還在這和鄭軍對峙,得到楚軍伐宋的消息晝夜兼程回救,在泓水兩軍相遇。宋軍在泓水的南岸楚軍在泓水的北岸,兩軍隔水對峙。 成得臣派人來下戰書,公孫固對襄公說:楚軍遠道而來,爲的是救鄭,我們借這個機會給楚個面子,就說因爲敬楚才撤了鄭國之圍,楚軍就不會和我們交戰,雙方回 軍我們也沒什麼損失,現在我們應該避免和楚軍打這一仗。況且楚強宋弱我們也打不嬴。

宋襄公不聽,說出了一句讓人笑掉大牙的話,他說:當年齊桓公能主動興兵伐楚,我們今天面對主動來戰的楚軍不敢戰,怎麼能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呢?

公孫固又勸道:自古以來“一姓不再興”,上天已經拋棄了商族,你卻要背天意興衰族,這做得到嗎?況且我們的盔甲不如楚軍的堅,兵器不如楚軍的利,人馬不如楚軍的強。宋人面對楚人畏如蛇蠍,這仗能打嗎?又怎麼打得贏?

宋襄公高論又來了。說楚國是兵甲有餘但仁義不足。我們是兵甲不足但仁義有餘。當年周武王以三千虎賁就戰勝了先祖的百萬之衆,靠的是什麼?仁義!我們不能以有道之君,避無道之臣,如果那樣,我生還不如死呢?

憑着這種“仁義”的信念和“有道”的浩氣,宋襄公在戰書上籤了字。雙方確定十一月初一,在泓水南岸決戰。爲弘揚仁義精神,宋公讓造了一面大旗,上面寫着斗大的“仁義”二字。

公孫固心裏叫苦又無力阻止,就私下對樂僕伊說:戰爭是殺戮場,卻在戰場上講仁義,我不知道主公的仁義是什麼東西。上天已經奪去了主公的魂魄,宋國危險了。我們儘量彌補吧,但願別喪師辱國。

到了決戰的這一天,公孫固天剛亮就起來做準備,列好軍陣之後請宋襄公出場。

楚軍駐紮在泓水的北岸,決戰地點定在泓水的南岸,鬥勃請示:五更天渡河,防止宋軍先佈陣我們就被動了。成得臣笑着說:如果換個人你的想法就是對的,但我 們現在面對的是愚蠢又總想以仁義寬懷來粉飾自己的宋公,他根本不懂兵機。明天的決戰他會等着我們,我們早渡就早打,晚渡就晚打,所以我們正常天亮了再過 河。

天亮了,楚軍開始渡河,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天亮了才渡河,這是對我們的輕蔑,我們現在應該乘他渡過一半車馬的時候突然發起攻擊,這樣就是用我們的全部打他的部分,對我們有利。

襄公威風凜凜地指了指寫有“仁義”二字的大旗說道:你看見大旗上那“仁義”兩個字了嗎?我們是仁義之師,哪有以全部打人家部分乘人之危的道理呢?公孫固只能暗暗叫苦。

楚軍安全地全部過了河,成得臣腰懸雕弓,手持長鞭,調兵佈陣,氣宇軒昂,根本就沒把對手放在眼裏。公孫固又請示:楚軍剛列成軍陣,乘它陣腳還不穩,這個時候擊鼓攻擊還有勝的可能。

[-(@_@)-]

襄公一口唾沫吐在公孫固的臉上,罵道:呸!像你這樣就是爲貪一時之利而忘了萬古永存的仁義!我們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列陣待敵,怎麼能乘人家陣勢未穩就攻擊呢?公孫固是乾着急乾瞪眼幹嘆氣,只能眼看着失去戰機。

楚軍大陣列成,人強馬壯,漫山遍野,宋國的軍卒還沒開戰就已經在心裏產生恐懼感。宋襄公到這時才命令擊鼓。隨着宋軍鼓聲的響起,楚軍的鼓聲也響了。宋襄 公親自挺着長矛帶着子蕩、向訾守和身邊門官就殺了過去。成得臣看宋公親自衝陣而且來勢兇猛。就下令打開陣門,把宋襄公放了進來,等宋襄公進了陣,令旗一擺 就封住了陣門把跟進的宋軍擋在了陣外。宋公帶着的這一班人馬被封在陣裏了。公孫固一看就知道壞了,急忙衝上來保駕,可是陣門已經合了。一員大將擋在陣門高 聲斷喝:有本事的過來決鬥!

公孫固一看這員大將正是鬥勃,就挺戟上來搏鬥,鬥勃舉刀迎戰,兩人在陣前捉對地廝殺。打了二十多個回合, 宋軍大將樂僕伊殺了上來,鬥勃和公孫固已經斗的旗鼓相當,再殺上來一個鬥勃就明顯不是對手了,就有點着慌。恰好這時楚軍上將蒍呂臣殺過來迎住了樂僕伊,鬥 勃這才穩住心神。公孫固打着打着,找了個機會鑽進了陣中,鬥勃提刀也趕了過來,卻被宋將華秀老截住。公孫固在楚軍陣中左衝右突尋找宋襄公。看到陣的東北角 上殺聲震天有宋軍被圍,就殺了過來。正遇着宋將向訾守殺的血流滿面。看到公孫固急忙大喊:司馬快來救主公!公孫固隨着向訾守殺入重圍,一看可就慘,

殺進來的門官已經個個帶傷,硬撐着死戰不退;子蕩的要害被傷倒在車下,“仁義”的大旗早被楚軍奪了去;襄公已經身體多處負傷,右屁股中了箭,傷了筋骨已經不能站立。

子蕩看公孫固衝過來了,大聲喊道:司馬快保護主公,我不行了。說完就死了。公孫固也來不及悲傷,把襄公扶到自己車上用自己的身體遮擋着奮勇殺出重圍。向 訾守殿後,衆門官死戰守衛,等衝出了楚軍陣內,門官全部陣亡,宋軍的甲車損失了百分之九十。樂僕伊和華秀老硬撐到宋公逃出來了才拼命逃回。成得臣率兵追 擊,宋軍兵敗如山倒,所有軍資軍械都成了楚軍的戰利品。公孫固保着宋襄公連夜逃回了國都。

宋軍損失慘重,京城內一片孝棚,一片哭聲,一片罵聲。都怪宋公不聽司馬的勸諫以致於如此慘敗。襄公聽了嘆息着說:君子不乘人之危而使人更窘迫,不攻擊沒布好陣的敵人,我行的是仁義之道,怎麼會打敗仗呢?

這話傳出去換來的又是一片譏刺和叫罵聲。

宋襄公假行仁義,兵敗誤國害民,傳爲千古笑談。

再智能的臣子,遇到了昏君,那就是個沒轍。以子目夷、公孫固之智,任何時候聽信了任何人一句良言也不至於害國誤民。

“皇帝無能民遭難”哪!

後人給宋襄公寫了一首諷刺詩,叫做:

不恤滕鄫恤楚兵,寧甘傷股博虛名;

宋襄若可稱仁義,盜跖文王兩不明。

楚軍大獲全勝,奏凱而還。

宋襄公也不是一件明白事也沒做。戰場上受傷以後,在養傷期間正好晉國公子重耳逃難來到宋國,這一次他的仁義沒用錯地方,告訴重耳,我支持你可以但你指望 我幫你復國我是有那個心沒那個力,厚禮相贈又盛情款待了重耳,給重耳拿了不少錢物,還贈了二十匹好馬,讓重耳很感動。以重耳恩怨必報的'秉性,這次如果沒有 仁愛之心相助,說不定這個後來的晉文公也會像對待曹、衛一樣,給宋來一場報復性戰爭。

公元前620年,宋襄公在泓水的戰傷發作病死,他的兒子子王臣繼位,他就是宋成公。

宋襄公,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君主。幹了一連串的錯事,鬧了一連串的笑話,宋國因爲他接受了一連串的失利。志大才疏,心高命薄的他,居然還獲得了“春秋五霸”的提名。怪哉!

宋襄公正處在齊桓公和晉文公兩霸之間的過渡時期,論成就這個時候的楚成王要遠在宋襄公之上,可能是楚成王爲人太缺德了,難入後來主宰史學的儒士之法眼, 儒家講的是仁義,宋襄公雖然業無所成,但做人很“仁義”,所以才成了儒家主宰的史學領域中“五霸”的候選人之一吧?這樣評“霸”標準在虛擬的“仁”而不是 實際的“績”。有人說儒學倡導的“仁”、“德”,造就了中國人的虛僞性,由此可見一斑。

“五霸”之中,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 王,不會有人有異議,這第五個名額曾經沾邊的有鄭莊公、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另三位比起來,宋襄公的地位怎麼擺?功業怎麼看?怎麼擺怎麼看他都 遜色一籌。所以本部書排列“十大明君”他也沒沾邊,因爲實在看不出他明在何處?績在哪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