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教育

怎樣有效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本文已影響 2.27W人 

友人給我看一份求職履歷表,裏面文句不通、內容貧乏、亂用成語,例如“家父自命清高,養成我們勤儉好學的個性”等,令人感嘆大學生的語文能力低落,跟高中生一樣。想不到第二天就看到報紙報道,高中生作文能力更低落,只會寫“要努力,要加油,要認真,有志者事竟成,有恆心,一而再,再而三”等粗淺的口語式句子,無法寫出意思連貫的句子。

怎樣有效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意思不連貫,奢談優雅;句子不優雅,遑論精練。這個現象非常令人擔憂。因爲作文是內在思想的組織與表達,是意識的重新建構。這一代學生寫作能力低下,代表民族競爭力的下滑。過去交報告就算是抄別人的,至少還得動手抄一遍;現在計算機直接印出來,連看一遍都省了。因此,語文程度的低落,錯別字滿天飛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過去,有人有錯誤的觀念,以爲計算機的時代,語文能力不再重要,反正一切有計算機代勞。殊不知科技愈進步,能精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愈重要,因爲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語言表達的能力是需要訓練的,作文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思維的方式。有一次我問學生:懶惰是失敗之母,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懶惰是成功之母,這種推法有什麼不對,全班竟然無人答得出。我們學生的思考邏輯性、表達能力精確性之差,都已到了令人警惕的地步。

臺灣目前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就是科技與人文的對談,好像這是兩個相對立的領域,必須透過溝通和對談纔會使兩邊和諧。

其實這在基本概念上就錯了。科技和人文是“哲學”這棵大樹發展出來的兩大枝幹,不是獨立的融合體。一個好的科學家一定有好的文學素養,寫出來的東西是衆人看得懂的;好的人文學者,也總是用科學的觀點和態度來看待問題的。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教授的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書幾十年來一直是青少年進入科學領域的啓蒙書。只有真正懂的人才能夠把很深的學問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深入淺出地介紹出來。有過硬的中文水平,才能把你的思想表達清楚,讓人愛看。劉炯朗校長的著作《一次看懂社會科學》就給人這樣的感覺,讀起來行雲流水但裏面的內容很深奧。我讀大陸尹建莉老師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也是這樣的感覺,她在講科學教育,但用文學方式寫作,文筆流暢,說得句句有理,讀來卻一點不覺得她在說教。

一個人如果中文水平太差,他的成就就會有限;因爲閱讀培養邏輯性,而邏輯是科學思考的根本,沒有邏輯性的思考,是不可能成爲好的學者的。

我們過去都以爲主持節目的人一定要字正腔圓、聲音甜美,但是人文和科技都擅長的劉炯朗校長主持的節目讓我們看到這並不是必要條件,聽衆真正在乎的是內涵。劉校長說話有廣東腔,因爲他在澳門長大,但是由於節目內容豐富,廣東腔反而變成他的特色。我的朋友開車聽收音機的時候,一聽到廣東腔就不再搜尋電臺,他知道劉校長上場了,大家洗耳恭聽。

教育本來就是爲學生進入社會做準備的。在21世紀,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快速正確的表達能力是無法跟別人競爭的。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新加坡現在正極力提升他們國民的中文能力,因爲他們看到25年後華人市場將佔世界市場的一半,亞洲在世界貿易中將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因此提供200 萬元獎學金鼓勵學生學中文。

21世紀的競爭是如此激烈,各個國家都看到了競爭的本錢是腦力(人才),而不再是19世紀的自然資源。因爲科技整合的結果使知識進步得非常快,傳統建構知識的方法已不符社會競爭的要求。現代人必須有快速瀏覽的能力,在網絡上搜尋自己所需的知識,下載下來應用。因此,廣泛的背景知識就很重要,它能幫助你判斷哪些知識與你現在的主題有關,哪些可以跳過;快速地閱讀、重點地吸收更是生存的本錢。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是讓他擁有一輩子的好工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