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小故事

與理想有關的勵志小故事集錦大綱

本文已影響 2.54W人 

導語: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下面是與理想有關的勵志小故事,歡迎閱讀。

與理想有關的勵志小故事集錦

  與理想有關的勵志小故事1:

巴斯德出生於士兵之家,父親是拿破崙麾下的一名騎兵,這在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是頗有社會地位的家庭。

可是巴斯德很羨慕那些讀書人,他從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個有學問的人。但巴斯德始終不明白,自己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叔叔用嘲笑的口吻對他說,“如果你能夠成爲博士,那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了!”

雖然對“博士”沒有概念,家族中也沒有一個靠文憑吃飯的人,但巴斯德心想,叔叔的話總有道理。從此他認認真真地讀起了書,並在25歲時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後,巴斯德又陷入了迷茫。戰亂年代,他不知道自己能研究點什麼,畢業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沒有找到一個研究課題。這時又有人拿他開涮,“巴斯德,你可以研究一下‘生命的奧祕’”。

當時的歐洲大陸流行“自然發生論”,認爲生命可以由沒有生命的物質中自然產生。比如腐爛的木頭可以生出蛆來,腐爛的肉裏可以長出蒼蠅,甚至還有更神奇的說法,只要在老鼠的籠子裏撒些麪包屑,籠子裏就能跑出老鼠來。研究“生命奧祕”屬於學術界極其高端、前沿的課題,只有學富五車的科學家纔有資格涉獵。但巴斯德認爲這還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值得自己好好研究一下,他就這樣不知天高地厚地做起了實驗。

隨着研究的深入,巴斯德發現那些大科學家們的理論居然都是錯誤的。從1859年到1861年,巴斯德將自己關進實驗室。他把加溫煮沸的肉放進開口彎曲的瓶中,結果裏面什麼蟲也沒長出來。他還將麪包屑撒進了老鼠籠,甚至在籠內丟了火腿腸,但裏面一隻老鼠也沒有跑出來。

然而,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站出來反對巴斯德,他的研究成果對業已形成的“科學理論”不能產生絲毫的說服力,但巴斯德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並指出食物的腐爛是微生物在起作用。他認爲微小的細菌看起來是靜止的,但是隻要有合適的環境,就會遵循生命的法則運動。這一結論使得反對他的人更加激進,並紛紛提出了更爲棘手的問題刁難他。

1867年,有人質問他:法國的蠶爲什麼會生病?巴斯德爲此做了3年的實驗,他分離出兩種致病的桿菌,發現了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並且無意間拯救了法國的蠶絲與服裝業。又有反對他的人提出:酒爲什麼會自然變酸?1870年,巴斯德發現那是微生物在起作用,並且提出高溫殺菌法,使酒保持新鮮,同樣的方法也可使牛奶保持新鮮。巴斯德又拯救了食品業,反對他的人只好勉強送他一枚勳章。

後來的12年裏,有人陸續刁難巴斯德。羊的炭疽病、豬的紅斑丹毒病、雞瘟與被視爲絕症的狂犬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他不但做出科學的解釋,還一一找到病毒,發現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方法,並最終開創免疫學與傳染病控制學的先河。

1888年,巴斯德成爲世界公認的對人類最有貢獻的科學家,他發現微生物是造成人類疾病的主要原因,控制病菌就可以治療疾病,甚至可以預防疾病。他在傳染病與免疫學上的貢獻,使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都得到了幫助。

有一次接受記者採訪,巴斯德感慨道,很多人認爲大人物之所以能成爲大人物,肯定是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瑣屑的理想纔是支撐我前進的動力。假如你看到一個小男孩在學木工,千萬別以爲他日後就會成爲出色的木匠,也許他會成爲總統;假如你聽到一個小女孩說,她的理想是成爲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婦,你也別過於驚訝,也許她將來會成爲影后。當年我的理想就微不足道。所以千萬別嘲笑一個人的理想,哪怕它像一棵弱小而醜陋的樹苗,但無論土層有多厚,壓住它的石塊有多重,只要它努力的方向正確,那麼它的未來就是光明的。

  與理想有關的勵志小故事2:

國慶節前夕,北京殘奧會勝利閉幕。看着那天夜晚“鳥巢”上空盛放的禮花,看着殘疾人朋友在賽場上生龍活虎的表現,我想起了自己。

人的兩隻手都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右手好像要比左手大一點,我的左手和右手的區別就更大一些。其實我很怕別人看到我的右手,它有些粗糙,手背上的血管凸起盤虯着,就像老人的手。我右手的幾個關節處還磨出了一層厚厚的繭,健康人的手掌會磨起繭,而我的繭在手背上,因爲我坐着的時候習慣把手握起來,支撐身體右側的重量,時間長了就磨起繭了。我的左手就好多了,皮膚要白皙一些,淡青色的血管隱藏在皮下,像年輕人的手,我喜歡看我的左手。小時候,有一次我用兩手又勾又彎,在牆上照出各種動物影子,比如兔子、老鷹、狐狸,還有小鹿和馬。爸爸看了就對媽媽說我的手很大很漂亮,是一雙彈鋼琴的手。可那時候的孩子很少能擁有鋼琴。過了很多年我纔買了鋼琴。我發現我的手彈鋼琴真的很有優勢,一隻手不用費力就可以彈八度呢。

平時我要用雙手做很多事情,首先是處理自己的生活,殘疾女性——特別是脊髓病患者要想自理生活是非常困難的,要想與健康女性一樣乾淨整潔就更不容易了。今天回想很多往事,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克服了那麼多的困難。我十歲的時候還是一個每天只能躺在牀上的孩子,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因爲我連續幾年做了三次大手術,脊椎完全失去了支撐能力,大小便也沒有知覺,身上還有幾塊總也不能癒合的褥瘡。父母上班時,我就躺在家裏,媽媽回家我才能換尿布。我的臉色蒼白沒有一點活力,那是面對困苦最無可奈何的日子。我總是照鏡子,和鏡子裏的自己說話,也舉起鏡子看看外面的情景,儘管那是很狹小的,固定不變的一片天空,對我也是一種安慰,畢竟我用自己的方法看見了外面,那塊蔚藍色也讓我對生活有了無限的嚮往。

後來我掙扎着坐起來,忍着疼痛儘可能坐得時間長一點,我要求自己坐着洗臉刷牙,我把牀的四周收拾乾淨。我的手給了我希望。有一次媽媽看我穿褲子很困難就說,要爲我做一條穿起來“方便”的。我知道媽媽說的是什麼意思,我臉上熱烘烘的,眼淚就要涌出來,可我心裏不願意,我想的是要像別的孩子一樣。我低着頭不讓媽媽看見我的眼淚,我把線褲絨褲和燈芯絨褲子套起來,費力地穿好。健康的孩子可能幾下就做好的事情,我卻要花很長時間。現在想來,孩子有很倔的性格也許是件好事情。

我能擁有今天的生活,真的很感謝我的雙手,它們讓我學會寫字,在翻閱過一本本書之後,知識悄悄地改變了我的命運。十五歲在農村的時候,我曾經給很多鄉親鍼灸,治好了他們的病痛。我給那裏的孩子們剪頭髮縫書包。我還會編麥秸莛辮子。有一年我和村裏的姑娘們一起到黃樓店供銷社賣草辮,我用賣草辮兒的錢買了一塊花格布,又自己裁剪,做了一件平方領、緊袖口的襯衫。那在當時算是最時髦的衣服了。

再後來,我就能做更多的事了,一年又一年之後,我開始覺得很困難的事情已經成了我的習慣,成了日常最平凡的事,做那些事情的時候我甚至忘了自己的殘疾。我有洗衣機,可有些衣服我還是用手洗,比如冬天的毛衣,夏天的襯衫。我喜歡收拾家,能夠着的地方都要擦乾淨。前兩年我還能拖地,有時會把整個屋子都拖一遍,雖然累得氣喘吁吁,但是看着整齊乾淨的房間卻很高興,也許健康的人不會在意這些事,而對我卻意味着真正的快樂——我的精神解放了。

我的左手和右手幫我創造着健康人想象不到的生活,我轉着輪椅行走,只要是平坦的地方我都能去。我能收拾家,做飯洗碗、晾曬衣物、拉窗簾澆花,轉動電動縫紉機做針線。我能給客人開門,也能給客人沖茶煮咖啡。我的雙手讓我有機會嘗試和摸索原本不可能的一切,儘量像健康人一樣生活。我的手更是我的工具,它幫我寫字、打字、畫畫。我的手是友誼的橋樑,它們握過很多人的手,代我向人們傳達着友愛。我握過老人的手、孩子的手、青年們的手,還有殘疾人兄弟姐妹的手。很多和我握過手的人都說,海迪,你的手真有勁兒啊!其實這是鍛鍊的結果,還有我對人們發自內心的熱情。熟悉的朋友都說我的手很像我父親的手,和他握手總會感受到一種溫暖和真誠。

說到左手和右手,我想起恩格斯說過的話,人脫離動物界,最初是從手開始的。人從直立行走開始,解放了自己的雙手,讓手從事勞動和創造,思維、語言、情感等等從此產生了,由此誕生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人類。爲了從事複雜的勞動和創造,人的兩隻手也產生了分工,因爲這樣可以更方便地處理各種事情,在進化的過程中,人的大腦也發生了變化,大腦的兩個半球也形成了分工,各個部分具有了自己獨立的職責,使得思維、語言和情感等等更加豐富、複雜,同時也使得手更加靈巧了。啊,原來決定人能不能成爲一個人的,竟然是人的手!人的手也決定着人的未來,因爲人的進化歸根到底還是來自手的使用。

我想,一個人即使終生都在輪椅上生活,但只要有頑強的精神,不屈的意志和勤勞的手,就能克服重重困難,創造自己嚮往和理想的生活。

  與理想有關的勵志小故事3:

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並不難,難的是能夠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自由;“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還是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依然是自由。

對呀!這纔是我想要的生活呀!管他什麼老闆客戶、前程薪水,我要的是開心,是自由!這樣纔不枉過一生!

真的有自由又快樂的人生嗎?

自由就是你可以不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但,作爲對等,你想做的事也不能太多。你最好像孔子所推崇的顏回似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你喜歡這種“自由”嗎?假如你喜歡,很容易,只要你夠“各色”,你無須考慮任何人的感受,凡是不高興的事不喜歡的人,直接擺一張臭臉,揚長而去。別說他是你的老闆上司客戶,即便是天王老子聯合國祕書長又怎麼樣?

很早以前看過一個美國電影,片名叫《真情假愛》,劇中有一個物質女郎,聰明、漂亮、性感地周旋於富人之間。有一天,邂逅電影中的男一號,男一號問她爲什麼要這樣?是爲了錢嗎?她有一句著名的臺詞是這樣說的:我並不愛錢,但我知道錢能帶來獨立和自由,我喜歡的是獨立和自由的生活。

什麼叫獨立和自由的生活?說穿了,就是自主——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不喜歡住在破衚衕裏,好,你可以住別墅;你不喜歡你的婚姻,沒關係,結束它就是;甚至,你想要挽救瀕臨滅絕的華南虎,沒問題,去做吧。

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並不難。難的是能夠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並且不必考慮成本。

很多年前曾經聽過一個笑話,說是一個富人到海邊度假,感慨道:我努力賺錢,終於可以躺在這裏無所事事。漁民聽了,說:我一直躺在這裏無所事事啊!這個笑話似乎是嘲笑富人不如漁民自由,但,難道人們賺錢就是爲了無所事事嗎?對於漁民來說,躺在海邊曬太陽固然容易,但假如他想去阿爾卑斯山看雪呢?當然你可以和我擡槓,說爲什麼要去看雪,知足常樂纔是幸福,平平淡淡纔是真,你說的是另一回事,不是自主。自主是奢侈品,從來就不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就像奢侈的生活一樣。

西方有句諺語,女人要吻過很多隻青蛙,纔會吻到王子。自主的生活也如同我們夢想中的王子,在得到他之前我們可能也要做一些不那麼愛做的事,幹一些不那麼愛乾的活兒,要經歷好多青蛙,然後纔會夢想成真。

  與理想有關的勵志小故事4:

我表姐大約非常不喜歡過節,因爲小城的`七大姑八大姨總會記性不好似的,一遍遍問她:你今年有30了嗎?表姐把臉轉向一邊,很小聲地說:32了……周圍的聊天聲麻將聲立馬消停,撲面而來的是:你都這麼大了啊,怎麼還不結婚?!一時間人神共憤,表姐簡直想自絕於人民。

表姐是見過世面的,在日本待過兩年,在歐洲待過4年。雖然不過是打工而已,但變得獨立,衣着有品位,還有着對一切見怪不怪的包容心態。那些一直住在家裏的年輕人,多半像依附在岩石上的牡蠣般,硬撬開了殼,也帶着一股黏糊糊的不爽利。

表姐有一個LV的包,儘管她現在在家鄉每月工資只有一千塊,但那包是花了一萬塊買的,包含着煽情、勵志、苦情的往事。

4年前,25歲的她去了英國,白天打工,晚上學英語,省吃儉用努力賺錢,一直囑咐她媽媽不要再大冬天的生豆芽出去賣,以及給韓國服裝廠打雜兒——主要是剪光衣服上的線頭,每件兩毛錢。表姐覺得那太辛苦,起早貪黑一個月也就掙自己打幾天工的錢,寧願自己多做一些。

表姐很少花錢,什麼都不捨得給自己買,但有一次偶然和舍友去奢侈品店閒逛時,看上了Louis Vuitton家的一個900多歐元的包,長着她夢寐以求的模樣。

第一次,自然是看看就放下了。後來又一個人去,那包還在,心裏起了波瀾。等到感恩節的時候,她已經去了不下10次。想想幾年來什麼也沒給自己買過,就狠狠寵愛了自己一次,買了下來。拿到那隻沉甸甸的包時,覺得它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並且——離幸福很近。

當她4年後終於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略微有些失望。那隻包也無人問起。小城鎮沒人認識LV,儘管那標識再明顯不過;又或者相對於她在小城鎮微薄的薪酬,理所當然地認爲那是假的——她又沒有大款男友或老公。表姐漸漸覺得索然寡味,這隻包與她先前綺麗的夢想毫不相干。哪怕別人問問價錢,說聲“好貴呀”,她也可以講講之前帶着體溫的奮鬥故事。可是都沒有人問。大家說的都是:你年紀好大了,趕緊找個靠譜的人嫁了吧。她說:不急,還是先找個工作吧。

兜兜轉轉,能接納她的,只有工資一千元左右的地方。周圍的女孩子,大多在超市、商場、飯館或者電子廠、服裝廠工作;外面回來的人,有關係的做了公務員或者去了事業單位,念師範的成了老師——這是小縣城僅有的“高端”工作。爲什麼年輕人都喜歡蝸居在大城市?答案不言而喻。

跟我說起這些時,她恬淡地微笑。

後來某一天,表姐淡淡地跟我說:北京有沒有寄賣二手名牌包的店?幫我把這個包賣了吧。

我知道,她很快要嫁人了。也許她想明白了:你剩,或者不剩下,青春總在那裏,不來只去。

  與理想有關的勵志小故事5:

一個夢想是當一名作家的小男孩兒,十分喜歡寫作,可是語文課成業卻很糟糕,因爲他覺得語法又複雜又枯燥,所以他討厭冗長的、毫無生趣的寫作訓練。因此,語文老師並不看好他的作文。

不過小男孩兒從未改變過自己的夢想,他對語文課的態度也沒有變,直到有一位叫弗裏格的先生擔任了他的語文老師。一天,弗裏格先生髮給學生們一張家庭作業表,上面列滿了作文題,要大家任選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寫一篇作文。

小男孩兒發現這個老師好像很不一樣,於是他開始選擇題目,他看了幾行作文的標題,都覺得沒意思,一點寫作的慾望也沒有。忽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吃意大利通心粉的藝術”這個題目上,生動的記憶便從他腦海中傾瀉出來:那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夜晚,窗外圓月高掛,皎潔的月光灑滿了庭院,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靜靜地等着姑姑端來意大利通心粉;雖然這是姑姑第一次做通心粉,味道怪怪的,可是全家人吃得很認真,還不停地讚美和鼓勵姑姑,其樂融融,樂在其中,整個屋子裏充滿了銀鈴般的笑聲。

男孩立即把它寫下來,當然仍以他自己喜歡的方式在寫,而將學校裏學的那些作文技巧和語法規則統統拋在了腦後。幾乎是一筆呵成,男孩兒覺得渾身舒暢,那是從來沒有的寫作經歷,他也幾乎忘了自己是在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作文交上去之後,男孩兒並不報期望會受到表揚,因爲這種事從來都不會發生到自己身上。可出乎男孩的意料,他的文章竟被老師當範文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而同學們也都在認真地聽着他的文章,教室裏只有老師渾厚好聽的聲音在迴盪。老師讀完後,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讚歎的掌聲

後來,男孩長大了,在一家地方報當上了記者,由於寫作和選材敏感超人被主編派駐白宮,後又受聘於《紐約時報》,成爲著名的專欄作家。

他就是羅素貝克,兩次普利策新聞獎的得主,後來又擔任了普利策新聞獎的評委,他的理想真的實現了。

人生感悟: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美麗的夢想,可是總是出於某種原因,尤其是環境的壓力,使我們改變了最初的想法,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羅素貝克,他堅定着自己的信念,堅守着自己最初的夢想,爲了自己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最終走向了成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