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古詩原文及賞析15篇

本文已影響 2.36W人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爲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原文及賞析15篇

古詩原文及賞析1

書湖陰先生壁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長把茅草屋檐掃乾乾淨淨無鮮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壠是你親手培栽。

一條流水護着田將叢綠纏繞如帶,兩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來。

賞析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全詩既讚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閒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前兩句是庭院之景,乾淨無苔是由於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於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

後兩句寫自然環境之美,水“將綠繞”,山“送青來”,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描寫景物亦以表現人,寫景見人,人於景中,表現了客觀景物的美,又寫出了人的美,頗有一箭雙鵰的感覺。

其次運用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工創造的美,那麼環境的美是天然施設的美。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造與天然美結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別是後面一聯,把山水擬人化,青山爲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

古詩原文及賞析2

  竹裏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註釋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長嘯:撮口出聲叫嘯。嘯聲清越而舒長,所以叫長嘯。

  古詩賞析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着琴絃,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 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閒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 林之中,也並不爲此感到孤獨,因爲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裏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着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 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閒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爲一體了。

古詩原文及賞析3

原文:

白鬍桃

紅羅袖裏分明見,白玉盤中看卻無。

疑是老僧休唸誦,腕前推下水晶珠。

譯文:

剛纔分明看到那姑娘繡花紅衣袖襯托一個白晃晃的東西,怎麼一放在白色瓷盤裏卻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玩意就像老和尚唸完經以後,從手腕上退下的晶瑩剔透的水晶珠。

註釋:

[1]紅羅袖:繡花紅衣袖

[2]白玉盤:白色瓷盤

[3]疑:此詩詩眼,就像的意思

[4]“水精”即“水晶”。但《全唐詩》原文裏作“精”。

賞析:

白鬍桃,一種普通果物,而在“詩仙”李白筆下,竟是那樣冰清玉潔,那樣的靈秀剔透。這首詠物小詩的開首兩句就很不一般:“紅羅袖中分明見,白玉盤中看卻無”這裏,詩人從五顏六色中挑出紅、白兩色作底色,來襯托白鬍桃的潔白無瑕你看,將它藏在紅羅袖中.紅白分明,欲掩卻露;將它放在白玉盤上,桃盤一色,欲顯卻隱。這裏用一個“見”字,一個“無”字,兩相對比,不僅描繪出了胡桃的色澤,更賦予它活潑與頑皮。這個白色的果物像個小精靈,它以紅羅爲伴時,突顯着自己;而當它滾動到白玉盤中時,卻又好像消逝了。以上兩句,本來就生動得叫人感到白鬍桃在和人捉迷藏,可緊接着的兩句,詩人又把一幅寫意詩畫昇華到最高境界:“疑是老僧休唸誦,腕前推下水精珠。”這裏以珠寶比喻胡桃,極言了胡桃的晶瑩,同時,詩人發揮了自己的奇特想像,給小小的白鬍桃罩上了一層虛幻迷離的色彩:難怪它白得那樣純正,那樣透靈,卻原來它久綴於老僧的腕上,長聽經文唸誦,長受佛家香火,哪裏還會不白?哪裏還會不清?在這種氛圍中,讓人不得不下功夫去分辨:此物究竟是普通的胡桃,還是珠寶?這種“似是而非”,實在是不可勝收的朦朧美!詩中“疑”字本身說明它不是真的,讓讀者有更好的想象空間,承上啓下,爲下文做了鋪墊,此詩語言平實,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

白鬍桃本是一種俗物,可一經大詩人李白的神筆點化,它卻變得如珠似玉、高貴華美了!詩人那瑰麗奇特的“詩心”和那“點石成金”的生花妙筆,那狀物卻不滯於物、繪形而不囿於形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在這首小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總之,這首詩雖無深意,但設想奇特,行文通俗且美妙,把白鬍桃的形象描繪得生動而有趣。

古詩原文及賞析4

原文:

芄蘭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

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

雖則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譯文:

芄蘭枝上結尖夾,小小童子佩角錐。雖然你已佩角錐,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來慢悠悠,搖搖擺擺大帶垂。

芄蘭枝上葉彎彎,小小童子佩戴韘。雖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來親近。走起路來慢悠悠,搖搖擺擺大帶垂。

註釋:

1.芄(wán)蘭:蘭草名,一名蘿藦,亦名女青,蔓生,斷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莢實倒垂如錐形。

2.支:借作“枝”。

3.觿(xī):用獸骨製成的解結用具,形同錐,似羊角,也可爲裝飾品。本爲成人佩飾。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徵。

4.能:乃,於是。一說“寧”“豈”。知:智,一說“接”。

5.容、遂:舒緩悠閒之貌。一說容爲佩刀,遂爲佩玉。

6.悸:本爲心動,這裏形容帶下垂、擺動貌。

7.韘(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鉤弦用具,著於右手拇指,射箭時用於鉤弦拉弓,即扳指。

8.甲(xiá):借作“狎”,戲,親暱。一說長也。

賞析:

此詩兩章開篇都以“芄蘭”枝葉起興,描述女詩人眼中“童子”的年幼無知。因爲芄蘭的莢實與觽都是錐形,很相像,故詩人觸景生情,產生聯想。這位女詩人與詩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關係非常親密。可是,自從“童子”佩帶觽、套上韘以來,對自己的態度卻冷淡了。觽本是解結的用具,男子佩觽並沒有嚴格年齡限制,與行冠禮不同。據《禮記·內則》記載:“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說苑·修文篇》也說“能治煩決亂者佩觽”,故毛傳謂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則表示“能射御”。當時,貴族男子佩觽佩韘標誌着對內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對外已有能力從政,治事習武。正因爲如此,所以詩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覺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漢了,一下子穩重老成了許多。這本來是很正常的,可是這一變化,在那多情的女詩人眼裏,不過是裝模作樣假正經罷了,實際他還是以前那個“頑童”。最使她惱怒的是,本來他們在一起無拘無束,親暱得很,而現在他卻對自己疏遠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舉止乃至垂下的腰帶,無一不惹她生氣,看了極不順眼,甚而覺得這一切都是故意做給她看的。儘管他“容兮遂兮”,處處顯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樣,而她偏要口口聲聲喚他“童子”。“童子”的稱呼,正包含着她似嬌還嗔的情態,從這一嘲諷揶揄中不難察覺她“怨”中寓“愛”的綿綿情意。

全詩兩章重疊,實際只有三個字不同,寥寥數語,就把“童子”態度的變化及姑娘的惱怒心理描摹出來了。這是詩經中慣用的復沓的手法,用以強調本意,訴說“童子”的不解風情。每章前四句一韻,後兩句一韻,從樂歌的角度考察,後兩句大約是附歌。

古詩原文及賞析5

1 徐陵關山月古詩帶拼音版

guān shān yuè

關山月

xú líng

徐陵

guān shān sān wǔ yuè , kè zǐ yì qín chuān 。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sī fù gāo lóu shàng , dāng chuāng yīng wèi mián 。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xīng qí yìng shū lè , yún zhèn shàng qí lián 。

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

zhàn qì jīn rú cǐ , cóng jūn fù jī nián ?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2 關山月古詩的意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徵人思鄉懷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着窗戶遙望遠在邊關的我而沒有睡覺。

戰爭的旗幟飄揚在疏勒城頭,密佈的濃雲籠罩在祁連山上。

戰爭局勢如此緊張,從軍征戰何時能夠還鄉。

3 關山月古詩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於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於一起而描述在詩中。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爲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雲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

古詩原文及賞析6

今夕爲何夕,他鄉說故鄉。

看人兒女大,爲客歲年長。

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

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

註釋

①夕:夜,這裏指除夕夜。

②爲客:客居他鄉。

③戎馬:這裏指戰爭。

④關山:關隘山川。渺茫:迷茫不清的樣子。

⑤椒葉酒:用椒葉泡製的酒。指新年祝福之酒。

⑥未敵:未能抵擋。這裏是未能阻止淚流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客中過除夕之夜的詩。在戰爭離亂的歲月,飄流在外的人,其思鄉之情更加濃烈。詩中就表現了這種頗爲沉痛的心情。詩的大意說:戰亂的歲月,弄得人們都弄不清今天的這個除夕,究竟是哪一年的除夕了。身在異鄉,談話中總是常常說到自己的家鄉。看到人家的兒女新年又增大一歲,更感到自己飄泊他鄉歲月的漫長。戰爭已經打了多年,還是沒完沒了,沒有休歇的時候。故鄉路遠,爲關山所阻隔,望去渺茫,回家的時間也很渺茫。捧着一杯祝福的椒葉酒,這酒也抵擋不住思鄉的淚水滾滾流淌。

古詩原文及賞析7

原文:

客從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

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

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

開視化爲血,哀今征斂無!

譯文:

有客人從南方來,送我珍珠,珍珠裏隱約有字,想辨認卻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裏。等候官家來徵求;但日後打開箱子一看,珍珠卻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現在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應付官家的征斂了。

註釋:

⑴南溟,南海,遺,問遺,即贈送。泉客,即鮫人,也叫泉仙或淵客(左思《吳都賦》“淵客慷慨而泣珠”)。古代傳說:南海有鮫人,水居如魚,能織綃,他們的眼淚能變成珠子。

⑵泉客珠:指珍珠。泉客:傳說中的人魚,相傳它們流出的眼淚能變爲珍珠。唐中宗《石淙》詩:“水炫珠光遇泉客,巖懸石鏡厭山精。”

⑶有隱字:有一個隱約不清的字。因爲隱約不清,所以辨認不出是個什麼字。佛教傳說,有些珠子中隱隱有字。珠由淚點所成,故從珠上想出“有隱字”,這個字說穿了便是“淚”字。它是如此模糊,卻又如此清晰。

⑷書:即文字。

⑸緘:封藏。篋笥(qiè sì):指儲藏物品的小竹箱。《禮記·內則》:“男女不同椸枷,不敢縣於夫之楎椸,不敢藏於夫之篋笥。”

⑹俟:等待。公家:官家,須:需要,即下所謂“征斂”。

⑺化爲血:實即化爲烏有,但說化爲血,更能顯示出人民遭受殘酷剝削的慘痛。

⑻征斂:猶徵收。《周禮·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斂其財賦。”

賞析:

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諷刺詩。“征伐誅求寡婦哭”,“已訴徵求貧到骨”,便是這首詩的主題。杜甫巧妙地、準確地運用了傳說,用“泉客”象徵廣大的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徵由人民血汗創造出來的勞動果實。

首二句仿漢樂府民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的格式,但別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虛構的。關於珠的傳說是相當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爲什麼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趙次公說:“必用泉客珠,言其珠從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這話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接着“珠中有隱字”,寓意爲百姓心中有難言的隱痛。意在警告統治階級應該看到他們所剝削的一切財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淚。最後兩句點明作詩本旨。珍珠“化爲血”,寓意爲官家征斂的實爲平民百姓的血汗。這又是從淚化爲珠想出來的。原有的財物,既剝奪一光,而公家的征斂,仍有加無已,所以說“哀今征斂無”,意謂而今再沒有什麼東西可供搜刮的。

古詩原文及賞析8

原文:

薤露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爲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

譯文:

漢朝自建國到現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進)真是徒有其表。猴子雖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圖謀大事,做事又猶豫不決,致使君王(少帝)被劫。白虹貫日是上天給人間的凶兆,這應驗在君王身上,而(何進)自己也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亂臣賊子(董卓)乘着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殺害君主,焚燒東京洛陽。漢朝四百年的帝業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燬。(獻帝)被迫着西遷至長安,一路上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我瞻望着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着殷墟而悲傷不已。

註釋:

①惟漢廿二世: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宏是二十二世。

②沐猴而冠帶: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沐猴,獼猴;冠,戴帽子。

③知小而謀強:智小而想圖謀大事,這裏指的是何進。

④狩: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視,而古代史書上遵守“爲尊者諱”的原則,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擄爲“狩”,這裏是指少帝奔小平津的事情。

⑤白虹爲貫日:“白虹貫日”是一種天象,指太陽中有一道白氣穿過,古人以爲這是上天預示給人間的凶兆,往往應驗在君王身上。

⑥賊臣持國柄:指董卓之亂。董卓乘着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

⑦“瞻彼”兩句:我瞻望着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着殷墟而悲傷不已。據《尚書·大傳》中說,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後,經過殷墟,見到宮室敗壞,雜草叢生,便寫下了一首名爲《麥秀》的詩以表示自己的感慨與對前朝的嘆惋。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詩史”這頂桂冠人們往往奉獻給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其實這種以詩歌記錄現實,展現歷史的創作傾向,並不始於杜甫,曹操在這方面就很突出。其《薤露行》與《蒿里行》就被明代鍾惺的《古詩歸》稱爲“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這首《薤露行》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太子劉辯即位,靈帝之後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剷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謀泄,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張讓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後被率兵進京的董卓劫還。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旋廢少帝爲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爲帝,即爲漢獻帝。於是關東各州郡的兵馬起而討伐董卓,社會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董卓放火燒燬了京城洛陽,挾持獻帝西遷長安。 曹操的詩就寫了這個歷史過程。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弘是二十二世,詩中舉其成數,故云“二十世”,一說應作”廿二世”。曹操對何進的譏刺甚烈,以爲他本是個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獼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樣,然終不成其爲人。何進智小而圖謀大事,自然就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他作事猶豫不決,致令少帝被劫。“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視,而古代史書上遵守“爲尊者諱’的原則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擄爲“狩”,這裏就是招少帝奔小平津事。“白日貫虹”是一種天象,指太陽中有一道白氣穿過,古人以爲這是上天預示給人間的凶兆,往往應驗在君王身上。這裏是指弘農王少帝於初平元年(190)正月被董卓殺戮之事,何進也遭到殺身之禍。詩的前八句以何進爲主線而回顧了漢末的歷史,曹操以爲何進胸無謀略,優柔寡斷,雖欲剷除宦官,反而誤國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漢祚覆墜的局面。這八句中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而且有曹操個人對此的鮮明觀點,直抵一篇史論。“賊臣持國柄”以下便轉到董卓之亂。董卓乘着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自封爲太尉,續進爲相國,隨之逼宮殺帝,焚燒洛陽,漢朝四百年的帝業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燬.獻帝被迫西遷長安,長途跋涉,被裹脅一同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一片悽慘景象。這六句將董卓給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害揭露無人遺,因而曹操在結句中說:我瞻望着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着殷墟而悲傷不已。據《尚書.大傳》中說,商紂王受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後,經過殷墟,見到宮室敗壞,雜草叢生,便寫下了一首名爲《麥秀》的詩以表示自己的感慨與對前朝的嘆惋,這裏曹操以此來比況自己對漢室傾覆的悲傷與感嘆。《薤露行》屬於樂府《相和歌 相和曲》歌辭,原先它與《蒿里行》都是古人出喪時唱的歌,相傳齊國的田橫不肯降漢,自殺身亡,其門人作了這兩首歌來表示悲喪。“薤露”兩字意謂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陽一曬,極易幹掉。曹操用此古調來寫時事,開創了以古樂府寫新內容的風氣。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是頗有見地的意見。曹操之所以能以舊瓶裝新酒,是因爲樂府本身就有“緣事而發”的特點,宜於用來記錄史實,抒發情感,同時《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貴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嘆國家喪亂,君王遭難,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曹操的詩,前人都到以爲具有悲涼慷慨的格凋,敖器之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敖陶孫詩評》)就以此詩而言,其風格古質樸茂,無詳盡的細節描寫,而能從大處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將數年以來的社會變革納入這數十字之中,如他寫何進,並未詳說其如何謀劃失算,如何所託非人,如何猶豫不決,如何處事不慎,而僅以“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四句來刻畫他的無能,其中強烈的感情色彩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漢末形勢的認識,而且使得詩句不同於史書式的客觀敘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寫董卓之亂,“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將漢祚傾覆、洛陽焚燬、挾帝西遷及百姓受難等悲慘的場面和盤托出,我們不得不佩服詩人筆墨的簡練及運駕語言的能力,其氣魄的沉雄闊大更是顯而易見的。至如“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將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這十字之中,具有深沉的悲憤之情,陳明祚說曹操之詩:“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細揣格調,孟德全是漢音,丕、植便多魏響。”(《采菽堂古詩選》)也說明了曹操詩歌的跌宕悲愴情調基於其感情的深厚誠摯與出語的率真樸素。這正是漢詩與後來詩歌的不同之處,如果以聲音作比,則漢詩如天籟,純出自然,而魏、晉以後即雜以人籟,不無刻意求工之處,自然渾成的格調已遜漢詩一籌。 (王鎮遠)①薤(xie4):多年生草本植物。

古詩原文及賞析9

原文:

天馬歌

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爲虎文龍翼骨。

嘶青雲,振綠髮,蘭筋權奇走滅沒。

騰崑崙,歷西極,四足無一蹶。

雞鳴刷燕晡秣越,神行電邁躡慌惚。

天馬呼,飛龍趨,目明長庚臆雙鳧。

尾如流星首渴烏,口噴紅光汗溝朱。

曾陪時龍躡天衢,羈金絡月照皇都。

逸氣棱棱凌九區,白璧如山誰敢沽。

回頭笑紫燕,但覺爾輩愚。

天馬奔,戀君軒,駷躍驚矯浮雲翻。

萬里足躑躅,遙瞻閶闔門。

不逢寒風子,誰採逸景孫。

白雲在青天,丘陵遠崔嵬。

鹽車上峻阪,倒行逆施畏日晚。

伯樂翦拂中道遺,少盡其力老棄之。

願逢田子方,惻然爲我悲。

雖有玉山禾,不能療苦飢。

嚴霜五月凋桂枝,伏櫪銜冤摧兩眉。

請君贖獻穆天子,猶堪弄影舞瑤池。

譯文:

天馬來自於月支窟那個地方,它脊背的毛色如同虎紋一樣漂亮,骨如龍翼一樣堅韌有力。

天馬仰天而嘶,聲震青雲;它搖動着的鬃毛,像綠髮一樣明亮。它蘭筋權奇,骨相神駿,飛跑起來,倏然而逝,連影子也看不清楚。

它騰邁崑崙,飛越西極,四蹄生風,從不失足。

雞鳴時它還在燕地刷毛理鬃,到傍晚時它已在越地悠閒地吃草了。其神行之速真如電閃一般,只見其影而不見其形。

天馬呼嘯着馳騁而過,就像是飛龍一樣窈矯。它目如明星,膀如雙鳧。

尾如流星,首如渴鳥,口噴紅光,汗流如血。它曾與宮中的御馬一道在天街上奔馳,羈金絡月,光照皇都。

豪逸之氣,凌邁九州。此時天馬的身價,就是堆積如山的白壁,也難抵其值。

那些所謂的名馬,什麼紫燕之類,跟它相比,真是不值一提。

但是時過境遷,好景不長。如今的天馬,雖然依日顧戀天子的車駕。

它奔跑起來依然能馳騁萬望,聳躍浮雲,英姿不減當年,但卻適望天門,腳因而不得進了。

遇不到寒風子這樣的識馬者,誰還認得逸景這樣的名馬呢?

想當年,曾經駕着穆天子的車駕,穿過白雲,邁越丘山,前往西天與西王母相會,是何等的神氣得意啊。

但如今卻駕着鹽車向着高峻的山坡上苦苦掙扎,鹽車倒行下滑而力盡途中,天色已晚。

對天馬此種不幸之遭遇,只有伯樂纔會中適停車爲之撫慰悲嘆,少盡其力而老被遺棄。

多麼想能夠遇到像田子方這樣的仁人啊,只有他纔會對老馬的命運爲之悲慨和同情。

五月的嚴霜摧凋了桂枝,天馬伏櫪含冤無草可食。雖然崑崙玉山之上有仙禾,可是,卻難以療救如今落傀天馬之苦飢啊。

諸君有哪位可憐這匹年老的天馬,請您贖獻給穆天子,它雖不能出力拉車了。但在瑤池上作一匹弄影的舞馬,總還是可以的吧!

註釋:

天馬:即大宛馬。《史記·大宛列傳》:“天子發書《易》,雲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 月支窟:月支,一作月氏,西域古國名。先在甘肅敦煌祁連之間,後被勾奴所逐,遷於今阿富汗東北。《史記·大宛列傳》:“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潙水北。……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爲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居潙水北,爲王庭。”《正義》:“萬震《南州志》雲:(大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裏,地高燥而遠。國王稱天子,國中騎乘常數十萬匹,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土地所出及奇偉珍物,被服鮮好,天竺不及也。”康泰《外國傳》雲:“外國謂天下有三象:中國爲人象,大秦爲寶象,月支爲馬象。”月支窟,當指所傳生天馬的湖邊。一說是指敦煌附近的渥窪水。

虎文:馬毛色似虎脊文。《漢書·禮樂志》:“《天馬歌》:虎脊兩,化若鬼。”應劭曰:“馬毛色如虎脊者多兩也。”

綠髮:指馬鬃、馬額上毛。

蘭筋:馬額上筋名。《文選》陳琳《爲曹洪與魏文帝書》:“整蘭筋。”李善注:“《相馬經》雲:一筋從玄中出,謂之蘭筋。玄中者,目上陷如井字。蘭筋樹者千里。呂向注:“蘭筋,馬筋節堅者,千里足也。” 權奇者:奇異非常。漢《天馬歌》:“志倜儻,精權奇。”王先謙《漢書補註》:“權奇、奇譎非常之意。” 滅沒:謂無影無聲。《列於·說符》:“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洱轍。”

西極:極西之地。漢《天馬歌》:“天馬倈,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四足無一蹶:謂奔跑如風,絕無一失。蹶,失蹄也。

“雞鳴”句:此句是說,早晨還在燕地刷洗鬃毛,晚間已經到了越地吃草科了。形容馬速極快。晡,傍晚。秣,草料,此處作餵馬講。杜預曰:以粟飯馬曰秣。《文選》顏延年《赭出馬賦》:“日刷幽燕,晝秣荊越。”

“神行”句:此句謂馬行速度之快,像閃電一樣,一閃而過,連影子還沒看清楚,馬就奔過去了。 電邁,疾速行進。電,喻快速。邁,前進,行進。恍惚:瞬間,極短的時間

飛龍:指駿馬。《文選》顏延年《赭白馬賦序》:“馬以龍名。”辛善注:“《凋禮》曰:凡馬八尺以上稱龍。”

目明長庚:眼像長庚星一洋明亮。長庚,星名,又名啓明、太白星,即金星。以金星運行軌道所處方位不同而有長庚啓明之別:晨出東方爲啓明,昏見西方爲長庚。《詩經·小雅·大東》:“東有啓明,西有長庚。”《史記·天官書》:“察日行以處位於太白。”《索引》:“《韓詩外傳》:‘太白晨出東方爲啓明,昏見西方爲長庚。’” 臆雙鳧:馬的前胸像一對鴨子。臆,胸脯。鳧,野鴨。《齊民要術》卷六:“馬胸欲直而出,鳧間鵒並,望之如雙鳧。”

流星:指慧星。

渴烏:水車上灌水用的竹筒。《後漢書·宦者列傳·張讓傳》:“又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爲曲簡,以引水上也。”此句意,王琦所注云:“此言馬尾流轉,有似奔星,馬首昂嬌,狀類渴烏。即如慧如鷹之意。”

口噴紅光:《齊民要術》卷六:“相馬,……口中色慾得紅白如火光爲善材,多氣,良且壽。” 汗溝朱:馬前腿胛處沉汗如血。 汗溝:馬前腿和胸腹相連的凹形部位,馬疾馳時爲汗所流注,故稱。[3] 朱,血色,—作珠。《漢書·西域傳》:“大宛國多善馬,馬汗血,言其先天馬子也。”《文選》顏延年《赭白馬賦》:“膺門朱赭,汗溝走血。”

大衢:天街。

羈金絡月:指用黃金裝飾的馬絡頭。曹植《白馬篇》:“白馬飾金羈,聯翩西北馳。”月,月題。馬額上當顱如月形者也。《文選》顏延年《賭白馬賦》:“兩權協月。”李善注:“《相馬經》曰:頰欲圓,如懸壁,因謂之雙壁,其盈滿如月。”

棱棱:威嚴貌。

九區:九州也。

白璧如山:言白璧之多也。

沽:買也。

紫燕:良馬名。劉劭《趙都賦》:“良馬則赤兔、奚斯、常驪、紫燕。”

君軒:天子之車也。鮑照《東武吟》:“疲馬戀君軒。”

“駷躍”句:此句天馬行空之快捷。駷,音聳。勒馬銜令馬疾走。矯,矯首也。

躑躅:欲進不進貌。

閶闔:天門。此喻京城或宮廷之門。漢《天馬歌》:“天馬徠,龍之媒。遊閶闔,觀五臺。”

寒風子:古之善相馬者。《呂氏春秋·恃君覽·觀表》:“古善相馬音,寒風子善相口齒,麻朝相頰,……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

逸景:良馬名。

“白雲”句:此句化用《穆天子傳》卷三:“西王母爲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之意。

“崔嵬”句:《戰國策·楚策》:“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跗潰,漉汁灑地,白汗文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崔嵬,山高峻貌。峻阪,陡坡也。

“倒行”句:安旗注云:“倒行逆施,謂天馬遭遇之苦。畏日晚,謂年老衰,餘日無多也。”《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塗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伯樂:古之善相馬者,姓孫名陽。剪拂:梳剪其毛鬃,洗拭其塵垢。

田子方:《韓詩外傳》卷八:“昔者,田子方出,見老馬於道,喟然有志焉。以問於御者曰:‘此何馬也?’曰:做公家畜也。罷而不能用,故出放也。’田子方曰:‘少盡其力而老棄其身,仁者不爲也。束帛而贖之。窮士聞之,知所歸心矣。’”

爲我悲:注云:一作恩。

玉山禾:崑崙山之仙禾。《文選》張協《七命》:“瓊山之禾。”李善注:“瓊山禾,即崑崙之山木禾。《山海經》曰:崑崙之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

“嚴霜”句:用鄒衍事,謂已無罪而受冤也。《論衡·感虛篇》:“鄒衍無罪,見拘於燕,當夏五月,仰天而哭,天爲隕霜。”

櫪:馬槽也。

“請君”二句:請人薦舉入朝之意。穆天子,即周穆王。此喻當今天子。《列子》卷三:“穆王……肆意遠遊,命駕八駿之乘,……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

賞析:

本詩可分爲五段。第一段寫天馬的神峻,詩人以此來比喻自己非凡的才能。頭一句首寫出天馬的不凡來歷。天馬並非產於中土,傳說天馬出產在西域月支國的山洞中。月支、大宛等國,俱在新疆伊犁河和蘇聯伊塞克湖一帶,故在漢人的眼中,那就是“西極”。這匹天馬的背上的毛色就象虎皮的花紋一樣,它長着飛龍的翅膀,形象更加神奇。接着,詩人描寫天馬馳奔的神姿:它嘶聲響徹青雲,跑起來鬃毛象綠髮一樣飄蕩;它的雙目之上蘭筋突起,權骨奇異,飛奔起來霎時間就不見了蹤影。它從神話中的崑崙山上騰躍而起,跨越了西極的千山萬水,四蹄生風,無一閃失。它飛奔的神速簡直令人不敢相信。雞鳴時它還在北方的燕地(北京、河北、遼寧一帶)刷洗鬃毛、下午申時(約爲三、四點鐘)已經奔馳到南方的越地(浙江地區),在那裏安詳地吃草。它奔走的速度真如電閃流星,一閃即過,使人們來不及看清它的身影,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裏詩人以描寫天馬的神異來喻自己的卓越才能。對於自已的才能,李白一向是非常自負的,甚至於在不瞭解他的人看來,簡直是說大話。而瞭解他的人,都稱他有王霸之才,堪爲帝王之佐。

第二段,寫天馬也曾有過“躍天衢”、“照皇都”的得意時刻。以此來比喻他在天寶初在長安待詔供奉翰林的一段寵遇。在天馬得意的時期,它仰頭呼嘯,揚蹄飛奔,象飛龍似的。它的眼睛象長庚星一樣的明亮,它的胸脯,兩塊肌肉鼓鼓的,象一雙鴨子一樣豐滿,掃尾迅似流星,昂頭猶如烏鷹,口噴紅光,膊出汗血,是何等的駿健精神。它曾和天子御廄中的龍馬一起在長安的大道上並駕齊驅,頭上的金羈絡頭套在月一樣豐滿的兩頰上,金光閃耀,影照皇都。它逸然自得,威風凜凜,聲傳九州。一時間,它的身價倍增,即使是白璧如山,價值連城也換不去這匹天馬。再回頭瞧瞧那古代曾名貴一時的駿驥紫燕,相比之下,那紫燕竟笨得象條驢!詩人天寶初年的恩寵和身價,就是透過這樣的描繪給反射出來的。

第三段寫天馬被丟棄冷落的情狀。它雖然依戀君王的車駕,不忍離去,但是已得不到君王的愛憐,只好騰躍驚矯,四方奔馳。象浮雲一樣飄蕩萬里。回首遙望天門,再也逢遇不到象寒風子那樣識馬的人,會用它這匹周穆王的千里馬“逸景”的後代。天馬的這種遭遇與李白逐出長安後的情況,何其相似。

第四段寫天馬的晚年。它拉着鹽車,仰望青天,那天上的白雲是多麼悠閒自在,它自己卻忍辱負重,向着陡峭的山阪攀登,真象是倒行逆施一樣困難。擡頭看,前面的丘陵連綿,道路遙遠而沒有盡頭。紅日西墜,天色漸晚。它想起了古代的伯樂,曾經撫摸着蹄折脛斷的駿馬,哀傷它少盡其力,老了而被棄。這匹遭難的天馬,正象徵着李白晚年因永王事件而遭難的悲慘處境。

最後一段,寫天馬希望能夠遇到象田子方這樣的仁人,同情它、起用它。田子方是戰國時的仁人。一次,田子方在路上遇見了一個人趕着一匹老馬,問他要幹什麼,那人回答說,這是他主人家的一匹馬,因老而無用,要牽出去賣掉。田子方說:“少盡其力而老去其身,仁者不爲也。”就掏錢將這匹馬買下了。李白所需要的正是這種同情和理解。若不被理解和同情,其實就是有崑崙山上的瓊草玉禾,也不能療救自己的痛苦,這匹天馬的遭遇,就象是五月的桂枝遭到了意外的嚴霜摧打,它有着無限的冤屈私不平。它希望有象田子方這樣的識才仁人,能夠把自己獻給穆天子。雖然老了,已不能駕車奔馳,但是,在王母娘娘的瑤池盛會上,當一名舞馬總還是可以的。嚴霜五月”說的是戰國時鄒衍的故事。鄒衍奉事燕惠王,竭盡忠誠,反被小人讒毀,被關進監獄,他仰天大哭,感動了蒼天,夏天五月竟下了一場嚴霜。在這裏,李白用以說明自己被繫獄流放是冤枉的,他象這匹天馬一樣。伏櫪銜冤摧兩眉”。唐玄宗時,宮中常有馬戲,舞馬立於臺上,按着音樂節奏進退起臥,擡起前腿爲君王祝壽。這裏是說,如今我老了,儘管不堪大用,但是做一名宮廷文學侍臣,爲國家朝廷獻出些綿薄之力還是可以的。

李白一生可以說是與王侯權貴、世俗禮教相鬥爭、相對立的。但是,他也有妥協的一面。馬克思評價歌德時說,他是一個一偉大的詩人,同時身上也有德國庸人的氣味。同理,對李白的評價也適用。讀者不能因他有過對統治者抱有幻想以及對功名有所追求留連而否定他對統治者反抗精神的一面。相反,通過李白在高壓的痛苦下,使得他的靈魂發生扭曲的悲劇中,讀者可以看到封建社會的黑暗勢力對一個天才的心靈和肉體的摧殘,從而更加理解詩人痛苦的心靈,更加痛恨這個不合理的社會。此詩既是詠天馬,也是喻李白自己,二者渾然一體,聲情並茂,表現了李白的二重性格,是一首成功的詠物詩。

古詩原文及賞析10

作者:杜秋娘

原文: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花開 一作:有花)

註解:

1、金縷衣:以金線製成的華麗衣裳。

2、堪:可。

3、直須:不必猶豫。

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

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

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賞析:

此詩爲中唐時期流行的一首配着曲調演奏彈唱的歌詞,作者不詳,《全唐詩》標無名氏,《樂府詩集》爲李?,《唐詩三百首》作杜秋娘。詩題一作《雜詩》,一作《金縷曲》,一作《金縷詞》,一作《金縷衣》。據說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酷愛此詞,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歌詞的作者已不可考,故各本多以演唱者杜秋娘署名。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勸喻詩。從字面上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頌,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在字面的背後,是勸諫人們不要貪戀富貴榮華,而要珍惜少年美好時光。告訴人們青春難再,應該珍惜年華,抓住機遇積極進取。這首詩在簡短的篇幅中,以淺顯的語言、動人的形象、優美的韻律、形象貼切的比喻將這一人生哲理意味深長地傳達出來。深情切切,餘音繚繞,具有不可思議的藝術魅力。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兩句以“勸君”領起,既賦又興,引人注意。上句開門見山提出問題,金縷衣雖然華貴,但不值得珍惜。“莫惜”,指不要過於看重,言下之意有比其更爲重要的東西。“金縷衣”,用金線刺繡的華美的服裝,這裏指代一切華貴的東西。白居易《秦中吟·議婚》有“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之句。“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本屬“須惜”,詩人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爲珍貴的東西。詩人以物起情,這樣開頭就有一種引人入勝的力量。下句從正面說明需要珍惜青春的大好時光,補充上句。“惜取少年時”就是要珍惜少年時代大好時光,岳飛《滿江紅》中“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也屬此意。這兩句用賦體陳述,語義之間形成輕重、取捨的比較,詩人用否定與肯定的語氣直陳己見,否定前者乃是爲肯定後者,由此更突出後者的珍貴。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字面意思是當鮮花盛開的時候,要及時採摘,不要等到春殘花落之時,去攀折那無花的空枝。本句以春日花開花落做比,一說時光易逝,美好的青春時光很快就會過去。一說要勇於把握時機、抓住機會,不要優柔寡斷、拖泥帶水,一旦時機錯過,將一事無成,空餘悔恨。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也是此意。前句的時光易逝,更突出了後句把握時機的重要性。兩句一鋪一宣,渾然一體,讓人心悅誠服。

本詩新穎別緻,形象生動,韻律優美,一唱三嘆,頗有民歌的色彩,又極具哲理的意蘊。讀後餘音嫋嫋,思緒難收。

宴詞

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註釋】

1、春水:(1).春天的河水。《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 黃武 元年,遷左將軍” 裴松之 注引 晉 張勃 《吳錄》:“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詩之一:“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楊維楨 《雨後雲林圖》詩:“浮雲載山山欲行,橋頭雨餘春水生。”(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珏 《有贈》詩:“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3).指帝王春季遊獵。《金史·輿服志下》:“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歲春水所過州縣,其小官多幹事,蓋朕嘗有賞擢,故皆勉力。”

2、悠悠:飄動的樣子. 羌笛悠悠雪滿地。——宋· 范仲淹《漁家傲》

3、畎:quǎn 畎,水小流也。象形。古文從田,川聲。篆文從田,犬聲。——《說文》

4、漳河:漳河是現在安陽和邯鄲的分界線,衛河支流。位於中國河北省、河南省之間。源出晉東南山地,有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源。清漳河大部流行於太行山區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區,泥沙較少,水較清。濁漳河流經山西黃土地區,水色渾濁。兩源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後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入衛河。長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積(至蔡小莊)1.82 萬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縣(今林州市)境內建有紅旗渠水利工程。

5、棹:zhào ◎ 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 划船:“或命巾車,或~孤舟”。◎ 船:~夫(船家)。歸~。

6、不勝:受不住,承擔不了。勝:承受,經得起. 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項羽本紀》 驢不勝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賞析】

長堤逶迤,水色碧明,東風鼓帆,桃花逐波。這首寫於宴席上的七絕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調清麗明快的水彩畫。然而,它的主題卻是“離愁”。

春天萬象復甦,生機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卻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詩人從首句起就試着撩撥讀者聯想的心絃,一個“綠”字點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詩人一片惜別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間小溝),詩人擴大視野,寓情於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喚起人們聯想。那夾着田畝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條細長的飄帶,緩緩匯入漳河,一起向遠方流去,一望無際的碧野顯得非常柔和協調。然而眼前美景卻激起詩人的無限憂思,春水猶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詩人卻不能與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遺憾,想到好景不長,盛筵難再,一縷縷愁思油然而起。由於移情的作用,讀者不由自主地和詩人的心緒貼近了。三、四句,詩人一下子從視覺轉到聽覺和想象上。儘管添愁助恨的棹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詩人以“莫聽”這樣勸慰的口吻,將許多難以言傳的情感蘊含於內,情致委婉動人。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詩人的傷感。至此,通篇沒有一個“愁”字,讀者卻已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充分領略詩人的滿腹愁緒了。

這首匠心獨運的小詩含蓄蘊藉。詩人從“看到的”、“聽到的”,最終寫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訴說離愁,令人讀之卻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啓迪人思,耐人玩味。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前言】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着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註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裏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麼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爲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爲“一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裏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

【譯文】

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漲滿池子。何時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鑑賞】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着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麼,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爲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彷彿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淒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麼,“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裏行間流露着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或寫給友人)。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於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着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爲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爲妻問,一爲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爲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爲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啓後,化實爲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迴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複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迴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迴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無數人, 只知喜愛鱸魚之鮮美。

請您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裏。

賞析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後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范仲淹作爲北宋著名政治家,少有大志,刻苦自勵。在宋仁宗時,他主持了“慶曆新政”,終因舊勢力的阻撓,新政失敗,遭貶外調,但他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因而那澎湃的激流、轟鳴的巨濤,強烈衝擊着他的心,故以如椽大筆訴漁民疾苦。

范仲淹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見風浪中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從而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九日送別

(唐)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註釋】

1、薊: jì ,古州名.唐開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漁陽(今天津市薊縣).

2、蕭瑟:草木被秋風吹襲的聲音..秋風蕭瑟。——《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3、稀:少,不多.相見常日稀。——《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鞍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死者尚稀。——清· 方苞《獄中雜記》自想此夢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驚奇》

4、菊酒:即菊花酒。 唐 權德輿 《過張監閣老宅對酒奉酬見贈》詩:“秋風傾菊酒,霽景下 蓬山 。” 唐 權德輿 《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參見“ 菊花酒 ”。

5、斷蓬:猶飛蓬。比喻漂泊無定。 唐 王之渙 《九日送別》詩:“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宋 柳永《雙聲子》詞:“晚天蕭索,斷蓬蹤跡,乘興蘭棹東遊。” 明 劉基 《題陸放翁<湖上詩>後》詩:“細看墨蹟成懷,嘆息他鄉類斷蓬。”

【賞析】

秋風蕭瑟的薊北,相熟的朋友本來就少,又有誰能登高送我回歸故鄉呢?今日相會我們便一起飲盡杯中的菊花酒,也許明日你我就像這就隨風漂泊無定的斷蓬一樣,不知道飛向何方?

公元725年前後,王之渙不願爲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薊北置州。治所在漁陽(今天津市薊縣),薊置州不久,王之渙遊歷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時上官致情攜弟子隱居此地.兩人相見,唏嘆世事.第二日,王之渙辭友還鄉,上官致情也將攜弟子遠行,這首詩便是在這時寫下的.(具體細節,將在拙作 《神劍嘯荒錄》錄記)。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秋風薊北,草木調零,於此迂僻之地,自然不會有什麼朋友。所以詩人才說故人稀.豈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詩中這一位朋友吧!異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鄉了,都要走,那誰送誰呢?所謂且送歸,可說成同送歸吧!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菊花酒本爲親人朋友相逢時所吃的酒,的確,今天是相逢了,那就一起飲這酒吧,明天我們就要像這隨風漂泊無定的斷蓬一樣,不知道飛向何方?王之渙和上官致情當時皆因一些情由而都算做是失意之人.失意人和失意人同飲本是相逢時才吃的酒,酒後的第二天卻又要天各一方了.從意外相逢到同飲菊花酒再到明日分別,兩人心裏都各自壓着一層霜,這層霜不是幾杯菊花酒便化解得開的.那麼,又是什麼才能化得開呢?

《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前言】

《常娥》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此詩詠歎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發詩人自傷之情。前兩句分別描寫室內、室外的環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氣氛,表現主人公懷思的情緒;後兩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憶之後產生的感想,表達了一種孤寂感。全詩情調感傷,意蘊豐富,奇思妙想,真實動人。

【註釋】

⑴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傳說是夏代東夷首領后羿的妻子。

⑵雲母屏風:以雲母石製作的屏風。雲母,一種礦物,板狀,晶體透明有光澤,古代常用來裝飾窗戶、屏風等物。深:暗淡。

⑶長河:銀河。曉星:晨星。或謂指啓明星,清晨時出現在東方。

⑷靈藥:指長生不死藥。《淮南子·覽冥訓》載,后羿在西王母處求得不死的靈藥,姮娥偷服後奔入月宮中。

⑸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見到碧色的海,深藍色的天。碧海,形容藍天蒼碧如同大海。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會感到孤單。

【翻譯】

雲母屏風透出殘燭幽深的光影,銀河逐漸斜落晨星也隱沒低沉。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如今空對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賞析】

就內容而論,這是一首詠嫦娥的詩。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爲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爲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以爲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託,有人以爲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以爲應當作“無題”來看。茲且當作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論,着實寫得貼情貼理。語言含蘊,情調感傷。

前兩句描繪主人公的環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內,燭光越來越黯淡,雲母屏風上籠罩着一層深深的暗影,越發顯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長夜獨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銀河逐漸西移垂地,牛郎、織女隔河遙望,本來也許可以給獨處孤室的不寐者帶來一些遐想,而這一派銀河即將消失。那點綴着空曠天宇的寥落晨星,彷彿默默無言地陪伴着一輪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時連這最後的伴侶也行將隱沒。“沉”字正逼真地描繪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動態,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漸沉下去。“燭影深”“長河落”“曉星沉”,表明時間已到將曉未曉之際,着一“漸”字,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對冷屏殘燭、青天孤月,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儘管這裏沒有對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寫刻畫,但藉助於環境氛圍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淒冷情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圍的意緒卻幾乎可以觸摸到。

在寂寥的長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輪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會聯想起神話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嫦娥。據說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爲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嫦娥孤棲與誰鄰?”在孤寂的主人公眼裏,這孤居廣寒宮殿、寂寞無伴的嫦娥,其處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嗎?於是,不禁從心底涌出這樣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當初偷吃了不死藥,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宮,面對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難以排遣吧。“應悔”是揣度之詞,這揣度正表現出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由於有前兩句的描繪渲染,這“應”字就顯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後兩句與其說是對嫦娥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不如說是主人公寂寞的心靈獨白。

至於這位寂處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詩中並無明確交待。詩人在《送宮人入道》詩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獨”,在《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詩中,又以“竊藥”喻指女子學道求仙。因此,說這首詩是代困守宮觀的女冠抒寫悽清寂寞之情,也許不是無稽之談。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爲風氣,入道後方體驗到宗教清規對正常愛情生活的束縛而產生精神苦悶,三、四兩句,正是對她們處境與心情的真實寫照。

但是,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靈藥”式的情緒,卻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意蘊。在黑暗污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塵俗,追求高潔的境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於更孤獨的境地。清高與孤獨的孿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賞又自傷,既不甘變心從俗,又難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在這裏被詩人用精微而富於含蘊的語言成功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種含有濃重傷感的美,在舊時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廣泛的共鳴。詩的典型意義也正在這裏。

孤棲無伴的嫦娥,寂處道觀的女冠,清高而孤獨的詩人,儘管仙凡懸隔,同在人間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潔而寂寞這一點上卻靈犀暗通。詩人把握住了這一點,塑造了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這種藝術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隱的特長。

古詩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爲,我藝黍稷。

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我倉既盈,我庾維億。

以爲酒食,以享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

或剝或亨,或肆或將。

祝祭於祊,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神保是饗。

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執爨踖踖,爲俎孔碩。

或燔或炙,君婦莫莫。

爲豆孔庶,爲賓爲客。

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

我孔戁矣,式禮莫愆。

工祝致告,徂賚孝孫。

苾芬孝祀,神嗜飲食。

卜爾百福,如幾如式。

既齊既稷,既匡既敕。

永錫爾極,時萬時億。

禮儀既備,鐘鼓既戒。

孝孫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屍載起。

鐘鼓送屍,神保聿歸。

諸宰君婦,廢徹不遲。

諸父兄弟,備言燕私。

樂具入奏,以綏後祿。

爾餚既將,莫怨具慶。

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神嗜飲食,使君壽考。

孔惠孔時,維其盡之。

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譯文:

田野裏生長簇簇蒺藜,去清除這些帶刺荊棘。爲什麼自古就這樣做?因爲要種植高粱小米。我們的小米長得茂盛,高粱在地裏排得整齊。糧食堆滿我們的穀倉,囤裏也裝得嚴實緊密。用它們做成美酒佳餚,作對列祖列宗的獻祭。請他們前來享用祭品,賜我們宏福無與倫比。

我們步趨有節神端莊,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獻冬烝和秋嘗。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獻上。司儀先祭於廟門之內,那儀式隆重而又輝煌。祖宗大駕光臨來享用,神靈將它們一一品嚐。孝孫一定能獲得福分,賜予的福分宏大無量,賴神靈保佑萬壽無疆!

掌膳的廚師謹慎麻利,盛肉的銅器碩大無比,有人燒肉又有人烤炙。主婦懷敬畏舉止有儀,盤盞中食品多麼豐盛,席上則是那賓客濟濟。主客間敬酒酬答來往,舉動合規矩彬彬有禮,談笑有分寸合乎時宜。祖宗的神祇大駕光臨,賜福回報子孫的心意,萬壽無疆宏福與天齊!

祭祀中我們極其恭謹,因而禮儀周全沒毛病。於是司儀向大家致辭,賜福給主祭孝子賢孫。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靈很喜歡又吃又飲,要賜給你衆多的福分。祭祀遵法度按期舉行,態度恭敬而舉止敏捷,莊嚴隆重又小心謹慎。因而永賜你極大福分,成萬成億綿長無窮盡!

各項儀式都已經完成,鐘鼓之樂正準備奏鳴。孝孫也回到原來位置,司儀致辭向大家宣稱:神靈都已喝得醉醺醺。神屍起身離開那神位,把鐘鼓敲起送走神屍,祖宗神祇於是轉回程。那邊衆廚師和主婦們,很快地撤去餚饌祭品。在場的諸位父老兄弟,一起來參加家族宴飲。

樂隊移後堂演奏曲調,大夥享用祭後的酒餚。這些酒菜味道實在好,感謝神賜福莫再煩惱。大家都吃得酒足飯飽,叩頭致謝有老老少少。神靈愛吃這美味佳餚,他們能讓您長壽不老。祭祀十分順利而圓滿,賴主人盡心恪守孝道。願子孫們莫荒廢此禮,永遠繼承將福壽永葆!

註釋:

1.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

2.楚楚:植物叢生貌。

3.言:愛,於是。抽:除去,拔除。棘:刺,指蒺藜。

4.蓺(yì):即“藝”,種植。

5.與與:茂盛貌。

6.翼翼:整齊貌。

7.庾(yǔ):露天糧囤,以草蓆圍成圓形。維:是,一訓“已”。億:形容多。一說“億”猶“盈”,滿。

8.享:饗,上供,祭獻。

9.妥:安坐。侑:勸進酒食。

10.介:借爲匄(gài),求。景福:大福。

11.濟(jǐ)濟:嚴肅恭敬貌。蹌(qiāng)蹌:步趨有節貌。

12.絜(jié):同“潔”,洗清。

13.烝(zhēng):冬祭名。嘗:秋祭名。

14.剝:宰割支解。亨(pēng):同“烹”,燒煮。

15.肆:陳列,指將祭肉盛於鼎俎中。將:捧着獻上。

16.祝:太祝,司祭禮的人。祊(bēng):設祭的地方,在宗廟門內。

17.孔:很。明:備,指儀式完備。

18.皇:往。一說爲彷徨,即神靈徘徊。

19.神保:神靈,指祖先之靈。一說指降神之巫。饗:享受祭祀。

20.孝孫:主祭之人。慶:福。

21.介福:大福。

22.執:執掌。爨(cuàn):炊,燒菜煮飯。踖(jí)踖:恭謹敏捷貌。

23.俎(zǔ):祭祀時盛牲肉的銅製禮器。碩:大。

24.燔(fán):燒肉。炙:烤肉。

25.君婦:主婦,此指天子、諸侯之妻。莫莫:恭謹。莫,一說勉也。

26.豆:食器,形狀爲高腳盤。庶:衆,多,此指豆內食品繁多。

27.獻:主人勸賓客飲酒。酬:賓客向主人回敬。

28.卒:盡,完全。度:法度。

29.獲:得時,恰到好處。一說借爲“矱(yuē)”,規矩。

30.神保:神靈,神的美稱。格:至,來到。

31.攸:乃。酢(zuò):報。

32.熯(nǎn):通“戁”,敬懼。

33.式:發語詞。愆(qiān):過失,差錯。

34.工祝:太祝。致告:代神致詞,以告祭者。

35.徂(cú):往,一說通“且”。賚(lài):賜予。

36.苾(bì):濃香。孝祀:猶享祀,指神享受祭祀。

37.卜:給予。賜予。

38.如:合。畿(jī):借爲期。式:法,制度。

39.齊(zhāi):通“齋”,莊敬。稷:疾,敏捷。

40.匡:正,端正。敕:通“飭”,嚴整。

41.錫:賜。極:至,指最大的福氣。

42.時:是,一說訓或。

43.戒:備,一說訓告。

44.徂位:指孝孫回到原位。

45.具:俱,皆。止:語氣詞。

46.皇屍:代表神祇受祭的人。皇:大,讚美之詞。載:則,就。

47.聿(yù):乃。

48.宰:膳夫,廚師。

49.廢:去。徹:通“撤”。廢徹謂撤去祭品。不遲:不慢。

50.諸父:伯父、叔父等長輩。兄弟:同姓之叔伯兄弟。

51.備:盡,完全。言:語中助詞。燕:通“宴”。燕私,祭祀之後在後殿宴飲同姓親屬。

52.具:俱。入奏:進入後殿演奏。祭在宗廟前殿,祭後到後面的寢殿舉行家族私宴。

53.綏(suí):安,此指安享。後祿:祭後的口福。祿,福,此指飲食口福。祭後所餘之酒肉被認爲神所賜之福,故稱福酒、胙肉。

54.將:美好。

55.莫怨具慶:指參加宴會的人皆相慶賀而無怨詞。

56.小大:指尊卑長幼的各種人。稽(qǐ)首:跪拜禮,雙膝跪下,叩頭至地。一種最恭敬的禮節。

57.考:老。壽考,長壽。

58.孔:甚,很。惠:順利。時:善,好。

59.維:同“唯”,只有。其:指主人。盡之:盡其禮儀,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禮節。

60.替:廢。引:延長。引之,長行此祭祀祖先之禮儀。

賞析:

全詩共七十二句,可分六章。第一章寫祭祀的前奏。人們清除掉田地裏的蒺藜荊棘,種下了黍稷,如今獲得了豐收。豐盛的糧食堆滿了倉囤,釀成了酒,做成了飯,就可用來獻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進入對祭祀活動的描寫。人們步履整肅,儀態端莊,先將牛羊涮洗乾淨,宰剝烹飪,然後盛在鼎俎中奉獻給神靈。祖宗都來享用祭品,並降福給後人。第三章進一步展示祭祀的場景。掌廚的恭謹敏捷,或燒或烤,主婦們勤勉侍奉,主賓間敬酒酬酢。整個儀式井然有序,笑語融融,恰到好處。二、三兩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寫司儀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詞:祭品豐美芬芳,神靈愛嘗;祭祀按期舉行,合乎法度,莊嚴隆重,因而要賜給你們億萬福祿。第五章寫儀式完成,鐘鼓齊奏,主祭人迴歸原位,司儀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屍”也起身引退。鐘鼓聲中送走了皇屍和神靈,撤去祭品,同姓之親遂相聚宴飲,共敘天倫之樂。末章寫私宴之歡,作爲祭祀的尾聲。在樂隊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後的美味佳餚,酒足飯飽之後,老少大小一起叩頭祝福。

讀這首詩,可以想見華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時的那種熱烈莊嚴的氣氛,祭後家族歡聚宴飲的融洽歡欣的場面。詩人運用細膩詳實的筆觸將這一幅幅畫面描繪出來,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全詩結構嚴謹,風格典雅,由序曲到樂章的展開,到尾聲,宛如一首莊嚴的交響樂。

古詩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晚晴

村晚驚風度,庭幽過雨沾。

夕陽薰細草,江色映疏簾。

書亂誰能帙,懷幹可自添。

時聞有餘論,未怪老夫潛。

譯文:

山村的傍晚陣陣冷風吹過,幽靜的庭院經過一場秋雨洗滌,院裏泥濘得很。

夕陽照射着細草,溼氣升騰;雨後清新明麗的江景映入眼簾。

書亂了沒有人幫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滿。

隱居村野,時常聽到人們關於世俗人情的談論,他慶幸人們沒有責怪自己這一老潛夫。

註釋:

山村的傍晚陣陣冷風吹過,幽靜的庭院經過一場秋雨洗滌,院裏泥濘得很。

夕陽照射着細草,溼氣升騰;雨後清新明麗的江景映入眼簾。

書亂了沒有人幫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滿。

隱居村野,時常聽到人們關於世俗人情的談論,他慶幸人們沒有責怪自己這一老潛夫。

賞析:

作品賞析

朝雨而晚晴,乃同日所作。何遜詩,“褰裳對晚晴。” 村晚驚風度①,庭幽過雨沾

②。夕陽薰細草

③,江色映疏簾

④。書亂誰能帙,杯乾自可添。時聞有餘論

⑤,未怪老夫潛。 (薰草映簾,晚晴之景。整書酌酒,晚晴之事。未有與俗相安之意。言時聞蜀人之論,未嘗怪此一潛夫也。本傳謂公在成都,與田夫野老相狎蕩。蓋能親厚於人而人共悅之,故有後二句。

【洪注】老夫潛,只是說老潛夫,特倒拈以協韻耳。舊注因後漢王符有《潛夫論》,遂將論字屬自己,其說難通。)

①曹植詩:“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

②陸瓊詩:“庭幽花似雪。”

③《詩》:“度其夕陽。”《別賦》:“陌上草薰。”鮑照詩:“北園有細草。”

④【黃生注】江色映簾,夕陽返照故也。梁元帝詩:“疏簾度晚光。”

⑤《子虛賦》:“願聞先生之餘論。”孔融書:“乃使餘論遠聞。”《宋書·江夏王傳》:“如聞外論,不以爲非。”

古詩原文及賞析13

李益《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迴向月明看。

【翻譯】

天山下了一場大雪,薄海刮來寒冷的風。行軍途中,戰士都吹起《行路難》的笛曲。沙漠裏徵軍三十萬,一到夜晚,所有的戰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輪明月。

《清平樂·年年雪裏》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翻譯】

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花的興致中。後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着,卻使得淚水沾滿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開放的時候,我卻一個人住在很偏遠的地方,而我耳際短而稀的頭髮也已斑白。看着那晚來的風吹着開放的梅花,大概也難見它的絢爛了。

王禹偁《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峯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翻譯】

馬兒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黃,任由馬匹自由地行走興致悠長。千萬的山谷迴盪着聲響靜聽夜,看數座山峯在夕陽下默默無語。棠梨的落葉紅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氣撲鼻的蕎麥花啊潔白如雪。是什麼讓我在吟詩時忽覺惆悵,原來鄉村小橋像極了我的家鄉。

古詩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不遇詠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

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譯文:

我向朝廷上書沒有得到答覆,躬耕退隱卻天時不順沒得到好收成。

朝廷的盛會自己不能參加,我也不願到權貴的家門阿諛奉承。

我到河朔寄居在朋友家裏,心裏卻無時無刻不在牽掛家人的平安。

春天已經來了,姑且一同寄情山水,不必管它春風吹動楊柳。

如今世人只爲自己着想,我對這種現象很不高興,內心十分鄙視。

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自己想要的隱逸生活。

豈肯一輩子就這樣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

註釋:

⑴不遇:不得志;不被賞識。《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⑵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漢書·高帝紀下》:“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獻書:奉上書札;上書。多指向有地位者陳述意見。南朝梁劉協《文心雕龍·書記》:“及七國獻書,詭麗輻輳;漢來筆札,辭氣紛紜。”這裏用來表示向皇帝上書。不報:不批覆;不答覆。《東觀漢記·丁鴻傳》:“鴻當襲封,上書讓國於盛。書不報。”

⑶南山: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不登: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凶,年穀不登。”《漢書·元帝紀》:“歲數不登,元元睏乏,不勝飢寒。”登:豐收,收成好。

⑷百人會:衆多重臣被召的盛會。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寵禮》:“孝武在西堂會,伏滔預坐。還,下車呼其兒,語之曰:‘百人高會,臨坐未得他語,先問:“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爲人作父如此,何如?’”預:“遇”也。

⑸五侯:泛指權貴豪門。唐韓翃《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⑹河朔:黃河以北地區。

⑺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陝西興平,詩中實指唐代京都長安。

⑻春風動楊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語出《子夜春歌》。

⑼說(yuè):同“悅”。

⑽濟人:救助別人。唐裴鉶《傳奇·韋自東》:“某一生濟人之急,何爲不可?”拂衣:振衣而去。謂歸隱。晉殷仲文《解尚書表》:“進不能見危授命,忘身殉國;退不能辭粟首陽,拂衣高謝。”

⑾徒爾:僅能如此。

賞析:

此詩開頭四句,緊扣題旨,連用四個“不”字,反覆敘寫自己困頓失意,懷才不遇的情形。首句說自己向朝廷上書,陳述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卻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次句化用漢代楊惲《拊缶歌》:“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爲萁”的句子,說自己退隱躬耕,卻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成,衣食無着。第三句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說新語·寵禮》),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籍的不幸遭遇。最後一句運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爲侯的典故(《漢書·元后傳》)表達自己即使沉淪困頓,也不阿諛奉承。前四句,詩人用典,形象地點明瞭自己“不遇”的主題。

中間四句主要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後漂泊困窘的生活。落魄後的詩人,遠遊河朔,投靠一位朋友爲生。但滯留他鄉,依附他人的生活,卻使他心中產生了深沉的鄉思。家人住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儘管心中牽掛,卻因爲無法回鄉,只能暫且留在北地,登山臨水,排遣憂思。儘管春日穆穆,楊柳依依,總在不經意間引人鄉愁,卻只能全然不管。既思鄉懷人,又寧願繼續漂泊他鄉,詩人這一矛盾的心理,極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後悽楚、哀傷、悲憤的心情。

最後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說:今天世上的人,只爲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象大爲不悅,內心十分鄙視。這一點,你是應當瞭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閒適的隱逸生活,豈肯一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棲遲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說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現出他仍然有強烈的用世要求。這四句的轉韻,詩意亦隨之轉換。值得一提的是,詩中所表現的雖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是盛唐封建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風貌和人生態度。

古詩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東海有勇婦

梁山感杞妻,慟哭爲之傾。

金石忽暫開,都由激深情。

東海有勇婦,何慚蘇子卿。

學劍越處子,超然若流星。

損軀報夫仇,萬死不顧生。

白刃耀素雪,蒼天感精誠。

十步兩躩躍,三呼一交兵。

斬首掉國門,蹴踏五藏行。

豁此伉儷憤,粲然大義明。

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

舍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榮。

淳于免詔獄,漢主爲緹縈。

津妾一棹歌,脫父於嚴刑。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豫讓斬空衣,有心竟無成。

要離殺慶忌,壯夫所素輕。

妻子亦何辜,焚之買虛聲。

豈如東海婦,事立獨揚名。

譯文:

杞梁死後,他的妻子在梁山腳下哭泣,梁山爲她的一片至誠所感動,梁山爲之倒傾。只要是一往情深,至誠一片,金石都會爲之打開。東海有勇婦,怎麼會慚愧不如蘇子卿呢?她向越女學劍,騰奔若流星。她不惜自己的生命,爲夫報仇,即使死一萬次也絕不後悔。連蒼天都被她的真情所感動了。她身手不凡,十步兩躞躍,三呼一交兵。她粲然明大義。北海的李邕,把她的事蹟奏到朝廷。天子免去了她殺人的罪過,把她作爲烈婦的典型給予表彰,並以她來警明風俗,使她的美名遠播。她名在烈女籍裏,彪炳史冊,已很光榮了。淳于意之所以能免詔獄,是因爲他的幼女淳于緹縈毅然隨父西去京師,上書漢文帝,痛切陳述父親廉平無罪,自己願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文帝受到感動,寬免了淳于意,並且自此廢除了肉刑。如果十個兒子都沒有出息,那還不如一個女英。豫讓爲報智氏對自己的知遇之恩,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智氏的仇人趙襄子,後爲趙襄子所捕。臨死時,他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爲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要離謀殺慶忌,向來是被壯夫所輕視的。要離的妻子和孩子是無辜的,焚燒他們的屍體是爲了買虛的聲名。怎麼能夠與東海勇婦相比呢,爲夫報仇成功了,而且還宣揚了自己的美名!

註釋:

①梁山:山名。在今山東東平境內。

②杞妻:春秋齊大夫杞梁之妻,或雲即孟姜。杞梁,名殖(一作植)。齊莊公四年,齊襲莒,杞梁戰死,其妻迎喪於郊,哭甚哀,遇者揮涕,城爲之崩。後演爲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③蘇子卿:蘇武,字子卿。他奉漢武帝命令,出使匈奴,被囚禁北海牧羊十九年,堅貞不屈。後來漢武帝去世,昭帝即位,漢朝與匈奴修好,蘇武歸漢。蘇武的民族氣節從此流傳千古。

④越處子:即越女。春秋越國,南林會稽一個山野少女,在竹林中奇遇一化身老翁的通靈白猿,白猿以竹枝爲劍與少女對陣,遂長嘯一聲而去。少女悟出用劍法,與越王勾踐坐而論劍。越王賜其號曰“越女”,稱“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⑤蹴踏:踩,踢。

⑥伉麗:即“伉儷”,夫婦。

⑦北海李使君:李邕,字泵和。唐代書法家。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左拾遺、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

⑧滄瀛:滄海,大海。這裏指東方海隅之地。

⑨淳于:即淳于意,西漢初期著名的醫學家,因曾任齊太倉長,故人們尊稱他爲“倉公”或“太倉公”。

⑩不肖:品行不好,沒有出息。豫讓:春秋戰國晉國人。爲晉卿智瑤家臣。

賞析:

全詩分爲四段。“梁山”四句爲第一段,是比興性文字,作爲發端。言夫婦之深情可以感動無情的土石。前二句言事,後二句言情。“東海”以下“大義明”以上十四句爲第二段,寫東海勇婦“捐軀報夫仇”。其義,可比報父仇的蘇來卿。其勇,可比戰勝妖精白猿公的劍客越處子。“超騰”、“躩躍”、呼喊,斬仇首,拋國門,剖仇腹,踏內臟,皆言其勇。“大義明”與“報夫仇”相呼應。“北海”以下“已光榮”以上六句爲第三段,寫東海勇婦的義舉感動朝野,非但免除了其死罪,而且美譽流傳,名列史冊。末十四句爲第四段,用類比和對比的手法,寫東海勇婦義舉的突出。她的舉動可比脫父於肉刑的淳于緹縈和救父免死刑的津吏女;勝過心有餘而力不足,空擊仇衣的豫讓和爲刺慶忌,焚妻子、買虛名、爲士所輕的要離。“捐軀報夫仇,萬死不顧生”爲全詩之綱,前者言事,後者言情。

頌美也是古詩的一種原則,李白樂府詩中,屬於頌美的篇章也有不少。如《臨江王節士歌》、《司馬將軍歌》、《東海有勇婦篇》、《秦女休行》,都是以古今烈士、節婦爲對象的頌美之作,同樣表現了李白個人的人生理想。整體上看,李白樂府詩創作正是上述言志、諷興爲基本的寫作原則的一種有宗旨的寫作,體現了力求恢復風雅樂流傳統的創作理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