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古詩賞析

本文已影響 2.6W人 

這組有《竹枝》民歌風味的絕句寫於肅宗上元二年(761)春成都浣花溪上。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古詩賞析

先看題目。“江畔”表明尋花的地點、範圍,很明確;“獨步”表明自己一人尋花,也很清楚。“尋花”是題中主詞,也很明白,不過看過詩題,人們難免要問,詩人杜甫爲什麼獨自一人尋花?尋什麼花?讀罷組詩七首,首首寫花,除了一簇無主桃花,都不列花的品種名稱,第二個問題不得而知。然而在杜甫眼中心中,花是美的,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徵。尋花即是賞花、愛花,就是尋春、尋樂,就是熱愛生活,在生活中陶醉!如此則第一個問題釋然而解,第二個問題也有了進一步的答案:詩人所尋的花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不然,春光明媚的成都,遍地是花,滿眼是花,何須去尋? 杜甫要追求的是生活的樂趣。這樂趣是被花誘發的,又是借花表現的,所以叫“尋花”。細緻尋來,詩中並沒有一個“尋”字,然而又遠又近,忽東忽西,時靜時鬧,首首都是尋花的記錄,處處可見尋花人的身影。題中“尋”字確爲組詩穿針引線,不得輕看。總之,詩題有值得咀嚼之處。

次說次第。這組絕句共七首,雖與《漫興》九首絕句同體同調,但略有次第,有一定的敘事性(當然每首都可獨立成章),有頭有尾,由近及遠,曲折變化,儼然是賞花尋花遊記。第一首寫因被花惱而“顛狂”,此二字乃七首之綱,尋花即是顛狂的表現,也是顛狂的內容。抓住了這個綱,就理解了詩人尋花時的心態與情形。“惱”是反語,是喜,是興奮,是激動。詩人被奼紫嫣紅的春花攪得靜不下心來,顛狂不已,想邀伴同遊,不料人不在家。因實在無法控制自己昂奮激動的心情,只好獨自一人信步漫遊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以下五首,依次寫了初尋到江邊見兩岸俱是花,近尋到臨江竹叢中兩三家的紅白花,遠望到城中雲蒸霞蔚般的花,又尋到黃師塔前僻靜處的無主桃花,再尋到黃四孃家招蜂惹蝶的千朵萬朵花。最後一首,總結全組詩意,寫出詩人惜花愛花的無限深情。爲什麼一個年已半百的老人,不顧勞累,興致勃勃去尋花賞花?爲什麼走起路來已經踉踉蹌蹌,還左轉右轉尋個沒完,看個沒夠?這裏揭示了答案:詩人杜甫愛花如命! 爛熳的春花帶給他生活的歡樂,生活的希望。如果不能愛花,他的生命也就沒有意義了。“不是愛花即欲死”,這是多麼癡情的語言!難怪他被花惱得顛狂,難怪他獨自一人也要尋花賞花。這一切我們都從這裏理解了。“只恐花盡老相催”,這又是多麼坦誠的表白!第二首說“實怕春”是反語,詩人尋花就是賞春,就是愛春。而這裏的“恐花盡”卻是心裏話,深沉,坦率。花開花落,因歲月催促;人少人老,也是自然規律。愛花欲死,是詩人少年之情;花盡老催,是詩人暮年之感。而擔心繁花易落,但願嫩蕊細開,都寓有悲老惜少的忠愛之心。沒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人,可以愛花如癡,尋花如斯;但他難有杜甫的'眼光,不能在花盛開之日去想花盡之時,不能寫出更深一層的惜花愛花之情,不能寫出總結性的詩句來。說總結,包括理性。杜甫的第七首詩揭示了一定的哲理,這大概是一般詠花賞花詩很難做到的。

再談描寫。這七首詩都是寫花,每首詩的描寫卻不同。

第一首以襯托手法寫江上花的魅力。試想能把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攪得顛狂不已,如醉如癡,覓不着朋友獨步也要去尋的花該是多麼誘人! 實寫被花“惱不盡”的人,虛寫“惱”人的花,以人襯花,花的綽約、嫵媚、妖嬈、絢麗的風采,引人入無盡的遐思奇想之中……詩人遺貌取神,雖沒直接描寫花,但通過賞花人的顛狂情態,寫出了花攝魂動魄的魅力。這種功效是直接描寫很難達到的。然而完全放棄了直接描寫的方法,讀者將會對花的形象模糊不清,那也將影響花的感人力量。因此第二首至第六首,從不同角度、不同距離、不同地方描寫了花的各種具體形態。

第二首“稠花亂蕊裹江濱”,從全貌,從整體上描寫江兩岸春花繁茂。花稠蕊亂是乍望時的總體印象,因稠而亂才裹着、包圍着春江。從稠而亂,才顯示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春天。如何稠而亂,留待下面具體描寫。

第三首鏡頭拉近,從滿江岸春花盛開轉到江邊竹林靜處三兩戶人家的紅花白花。紅花火爆熱烈,白花淡雅溫馨,紅白相映成趣,尋花人自然賞心悅目。面對這春景,詩人更感生命的可貴,要暢飲美酒度過幸福時光。以詩人之感受襯托出“江深竹靜三兩家”環境宜人。

第四首從近看紅白花轉向遠望城中花的煙霧雲霞。少城在成都西南一里,此亦指城中。成都的春天,繁花似錦,杜甫“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詩句(《春夜喜雨》)我們都極熟悉。那是夜喜春雨知時而來的想望之詞,而這裏的“東望少城花滿煙。”卻是望中所得實景,朦朧而不模糊,實在且不虛幻。眼望百花叢中的高樓,想象樓上如花似玉的佳人,喚起詩人對歌舞歡筵的興致,極其自然,以上四首描寫花與尋花人的感受同時寫出,都是以酒陪說:走覓酒伴,酒堪驅使,酒送生涯,載酒開筵。仔細看來,酒伴不在,載酒無人,酒尚堪驅使,理應酒送生涯,又都表明詩人並沒有酒。詩中有酒,詩人無酒,未酒而醉,非病而癡,如醉如癡者何故? 皆因“被花惱”,而且“惱不徹”也。花與酒都有令人陶醉的功能,所以以酒陪花。

第五首寫依花尋花,不知不覺來到安葬黃禪師的塔前。春風駘蕩,桃花無主,由前一首對歌舞盛會的神馳嚮往,跌落到眼前的寂寥空曠,詩人的心靈也爲之一震。詩至此一頓,令人對生生死死、哀哀樂樂產生許多感慨。然而大的氛圍,情緒的基調都是由“顛狂”所決定,故而黃師塔前的沉思被沖淡了。鮮花盛開,簡直令人應接不暇,不知愛深紅色的好還是愛淺紅色的好?江水照樣東流,微風仍舊吹拂,我們的詩人還要向前尋花。

第六首寫從僻靜處又尋到有人家的地方。這是一幅充滿盎然春意的圖畫:盛開的鮮花鋪滿了小路,千萬朵花把樹枝都壓彎了,壓低了。這滿路滿枝的鮮花芬芳四溢,吸引了蝴蝶長久地翩翩起舞,留連忘返。而這時自由自在的黃鶯敞開它宛轉悅耳的歌喉,唱出春的頌歌、花的讚歌。組詩之中,唯這一首有聲有色,熱鬧非凡。高潮過後就是尾聲,這組詩也在似錦繁花戲蝶舞、惹鶯啼之後,寫到最後一首。詩人靜下心來,轉筆而描寫自己愛花惜花之情,總結全組詩。

最後略談語言。這組有民歌風味的七言絕句,在語言運用上也體現了民間語言生動活潑的特點。“千朵萬朵壓枝低”如口語般的流暢,“可愛深紅愛淺紅”疊用愛字,宛轉有致。用一“惱”字,尋花癡景不描自出。紅花、白花本爲人所不屑道,而添上“多事”,加個“映”字,便覺新奇。“顛狂”爲組詩之綱,形容詩人之態;“懶困”爲擬人之筆,傳出春光之神。與其說“行步欹危”是老年之狀,不如視之由“顛狂”而來的醉態。變煙花爲“花滿煙”,化腐爲新;“留連”與“自在”,“繁枝”與“嫩蕊”,對仗工穩;“時時”、“恰恰”、“紛紛”、“細細”,運用疊字;“告訴”、“料理”、“多事”等多入方言俗語……這些豐富的例證都說明詩人杜甫善於學習一切有生命力、表現力的語言,尤其在仿竹枝民歌體時,對人民語言的學習是成功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