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表示讀書古詩的方法

本文已影響 1.13W人 

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麼表示讀書古詩的方法有哪些?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表示讀書古詩的方法,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表示讀書古詩的方法

一、結合註釋,瞭解創作背景。

二、瞭解詩人的生平。

三、明確意象的象徵意義。

四、善於發現“詩眼”。

五、利用詩歌的結構來理解詩歌的內容。

學習古詩要理解整首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一種意境,得先查清詩誕生時處於的背景,然後先最好不要看譯文,試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釋每一句的意思,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最後參照譯文再看看理解是否正確 。

  古詩詞的基本表現手法

虛實結合

一、什麼是“虛”與“實”

古詩的“虛”,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着,卻又能從字裏行間體味出的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實”則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

二、古詩中的“虛”“實”運用

1、眼前之景爲實,想象虛構構之景爲虛

以《雨霖鈴》爲例: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年淚眼,竟無語凝噎。

這些詩句,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實情,是“實”。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這三句,則是半虛半實。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三句,是想象之景,屬虛寫。

2、現實之景爲實,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爲虛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爲例: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這是蘇軾遊黃崗城外的赤鼻磯所見到的景象,當算是“實”。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三句,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歷史畫面,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的'實景,故屬虛寫。

3、形象爲實,抽象爲虛;有限爲實,無限爲虛

以《虞美人》爲例:

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一句,寫愁緒。愁緒本是很抽象,李煜卻將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氣勢洶涌,不可遏止,化抽象爲形象,化虛爲實.

又如《遊園不值》: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兩句,以少勝多,以有限之紅杏表現無限之春意。這是化實爲虛。

4、側面爲實,正面爲虛

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小橋流水人家。

這一句子以溫馨景象,反襯人的孤獨、淒涼的心境。

三、虛實結合在古詩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得很精闢:“文章非實不足以闡發義理,非虛不足以搖曳神情,故虛實常宜相濟也。”鑑於詩詞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詩人謀求虛實結合,虛實相生,趣味、詩韻俱存,使其內涵豐富,外延無邊。

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前兩聯寫實。詩人初聞蜀中大地“收薊北”,意味着盤踞八年的“安史之亂”老巢被摧毀,杜甫禁不住“涕淚滿衣裳”!這是悲極而喜而又喜極而悲!他回頭看看與自己一同飽受戰亂苦難的妻子兒女,她們哪裏還有愁雲?遂捲起詩書,與家人同喜同樂!“收薊北、涕淚滿衣裳、卻看、漫卷詩書”都是突然之間“喜欲狂”的生活真實!

後兩聯寫虛。我們“放歌”、“縱酒”歡慶勝利,共慶失土的收復;我們煥發青春,返老還童,與年少的兒女作伴還鄉,告別流離失所的生活。詩人雖然此時身在異域,思緒早已鼓翼而飛,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峽入長江,再出巫峽至襄陽,轉向洛陽還故鄉。詩人回家暢想曲的節奏輕快、和諧,地點轉換讓人目不暇接!此時杜甫的感情,如洪峯迭起,向前奔涌,一瀉千里啊!

假如沒有這兩句虛筆,一路實寫到底,就難以表現詩人乍聞勝利消息時的喜極心情和急欲趕路返鄉的願望!此詩之所以被譽爲“杜甫生平快詩”,關鍵之一在於虛實妙合!虛寫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貞《藝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後必密,半闊者半必細,一實者一必虛。”

總的來說,虛實結合,可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爲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有時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有時能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

渲染與烘托

一、什麼是渲染與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種國畫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

在古典詩歌中,渲染就是從正面着意描寫,烘托指從側面着意描寫,起一種烘雲托月的作用。

烘托與襯托容易混同。烘托與襯托相同之處是都着眼於“託”,即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種情感得到凸顯。但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完成;而烘托主要通過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側面描寫來實現。即《藝概》中所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

二、渲染與烘托在古詩中的運用

在古典詩歌中,渲染與烘托有分別單用的情況

先說渲染。如漢樂府民歌《江南可採蓮》: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南北。

詩中“魚戲蓮葉東”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詩生動活潑,音調優美,把水上採蓮的畫面和人們採蓮時的歡愉的情緒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又如趙師秀的《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了一種氣氛,襯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靜。

再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這首詩用“微雨”“暮鍾”“漠漠”“冥冥”“浦樹含滋”,極力渲染離別時的傷感的氣氛。

再說烘托。烘托在古詩中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以物烘托人。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次章的“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悽清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適的《別董大》首二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通過這送別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於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對羅敷外貌的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作者意欲極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歎、讚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把讀者的聯想向篇處延伸、擴散,從而間接構成了極爲活躍的視覺藝術效果。難怪茅盾先生讚揚道:“不寫羅敷的美貌,而羅敷的絕世美貌躍然紙上,這真是前無古人的藝術描寫。”

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爲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發。

3、以物烘托物。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於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裏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於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爲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王籍在這裏通過“寂外有音”的烘托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實際上,在古詩中,渲染、烘托兩種手法往往是結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別是在借景抒情類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選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