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古詩賞析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詩句】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古詩賞析

【出處】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意思】秋天傍晚,我獨自登上謝公樓,眺望晴空,一碧萬頃。

【賞析】江城景色 優美,秀麗如畫,只要在傍晚時刻,登上城頭,遙望萬里晴空,便可看 到江城東郊的宛溪和句溪。兩水清澈明靜,在晚照餘暉的映襯下,如兩 面明鏡,波光粼粼,夾江城而流。那橫跨在溪流上的鳳凰、濟川兩橋, 就如同從天上飄落下的兩條彩虹,橫臥在水面上。詩句運用熨貼的比 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江城如畫的壯麗景象。

注: 江城,指宣城,在今安徽宣城縣。兩水,指宣城東郊的宛 溪、句溪。雙橋,指橫跨在宛溪上的鳳凰、濟川兩橋。

【全詩】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鑑賞】

宣城,依山傍水,景色秀美,自公元四世紀初期晉室南渡以來, 逐漸成爲皖南的一座重要城邑。北樓,也叫謝朓樓,謝公樓。南齊建 武二年(495),著名詩人謝朓在南齊宗室爭權奪勢的鬧劇中,受到猜 忌排擠,外任宜城太守時所建。天寶十三年(754),李白漫遊至此。 在一個秋陽薄山、晴空萬里的傍晚,登樓遠眺,詩興勃發,揮毫描繪 了宣城如畫般的景色,並抒發了對前輩詩人謝朓的緬懷之情。

詩人登上北樓,憑高俯瞰,城郊原野,河流平川,色彩斑斕,莽 莽岡巒,綿延起伏,與晴空相接,簡直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頭兩句 詩人即以讚歎之情,凝鍊之筆概括地描寫了登臨北樓的初步 印象。次句之“望”字,上承首句,下拓中間四句,提綱挈領, 總攝全篇。

三、四句上承首句“江城”,描寫宣城薄暮的水色天光。“兩水”, 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至宣城東北,與句溪會合,繞城而流。 一個“夾”字形象地道出了兩溪相會的情形。“雙橋”,指建於隋代的 鳳凰橋、濟川橋。秋天的溪水明淨澄澈,遠遠望去,光亮如鏡,橫跨 溪上的拱形雙橋,輕靈慾飛,倒映水中的橋影,在夕陽的照耀下,折 射出五顏六色。這哪裏是雙橋,明明是彩虹從天而降! 這哪裏是溪水, 分明是光潔的明鏡!“明鏡”“彩虹”兩個前後蟬聯的比喻,色彩鮮明, 形象生動。描寫雙橋倒影,用一 “落” 字,給雙橋增加了飛 動之勢。

五、六句則是由第二句的“山”字生髮出來的。秋季的晴天,天 高氣清,傍晚時分,莽莽的山岡叢林中,飄動着嫋嫋的炊煙,人煙晚 氣繚繞,深碧的.橘柚似乎感到寒意,蒼黃的梧桐越發顯得老成。“寒” “老”二字,把感覺融入視覺形象之中,不僅寫照傳神,而且調動讀 者去聯想、去領會秋意的蒼寒。這兩句描寫秋景、秋意,不傷秋悲秋, 但爲下文的念古傷懷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以上四句,兩句寫水,兩句寫山,水景明淨絢麗,山景蒼寒老成。 在佈景着色上,明暗適當,層次清晰,可謂一幅絕妙的薄暮秋色圖。

結尾二句,詩人收回視線,將注意力與情思轉向所登之樓,與開 頭兩句登高覽望遙遙呼應。“誰念”二字,道盡了當時詩人的孤獨彷 徨之感。有誰能夠理解詩人佇立北樓,懷念前代詩人謝公的心情呢? 李白在長安爲權貴所排擠,棄官漫遊,過着一無所爲、漂泊流浪的生 活,這對自比大鵬,想一展宏圖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是最爲傷情之處。 詩人登覽北樓,懷念謝公,首先是謝朓曾和李白有相同的政治遭遇, 又有相同的文學追求,他們之間雖然古今時異,但遭遇和精神卻遙遙 相通。登上謝朓建造的北樓,面對謝朓遊覽吟詠的宣城山水,孤獨的 詩人怎能不緬懷謝公,尚友古人呢?怎能不發出“今古一相接,長歌 懷舊遊” (李白《謝公亭》)的長嘆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