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詞名句

《詩詞五首》教案

本文已影響 3.54W人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詞五首》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詞五首》教案

《詩詞五首》教案1

一、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古代詩詞優美的意境。

2.學習詩詞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3.瞭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難點:理解其中豐富深刻的意蘊和優美的意境。

解決辦法:

1.古詩詞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2.採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課時安排

3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比賽。

2.背誦比賽。

3.唐詩宋詞知識競賽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唐朝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詩人如滿天的星斗一樣,他們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會生活的複雜面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和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另外還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寫的《別雲間》。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詩歌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絕句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寫景詩,詩人筆下清幽的景緻令人忘俗;另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詩人在遠貶至藍田關時,寫下的七律,詩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語言明快,風格沉鬱,《明雲間》作於作者在雲間被捕之際,悲壯、豪邁。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都不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南)人。常自稱昌黎韓愈,後世也稱他爲韓昌黎。曾先後任宣武及寧武節度使判官。任監察御史時因上書請免徭役而貶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爲潮州刺史。在文學上既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又是著名詩人。他反對齊樑以來的浮華文風,力倡古文。在詩歌創作上,筆力雄健,氣勢雄偉,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韓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人。9歲能詩文,15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事敗之後,其父、師先後死難。夏完淳復人吳易軍中,參謀軍事。軍敗後,流亡於江漢之間,繼續爲抗清奔走。後爲人告發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疇以其年幼,欲爲他並脫,夏完淳痛罵不止,凜然就義,年僅17歲,他的詩歌表現出悲壯激越、高亢雄壯的風格,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少年英雄和詩人。有《夏完淳集》。

2.詩歌賞析。

題破山寺後禪院

整體感知: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宋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捨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細膩,意境優雅。

設計問題:

(1)開頭兩句點出了人寺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看出了什麼景色?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人興福寺,旭日初昇。光照山上樹林。

(2)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行蹤到了哪裏?

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

(3)從這兩句詩中,你能尋找到一個成語嗎?

曲徑通幽。

(4)詩的五、六句寫作者看到優美環境後,產生了哪些感慨?

這兩話是對仗非常工整的句子,這樣幽美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的欣賞起來。他舉日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着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消除淨盡。

(5)詩的後兩句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麼?

這時彷彿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聲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

(6)全首詩詩人通過寫景,領悟出了什麼道理?

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本詩的寫作背景:韓愈一生,以闢佛爲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爲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部貶爲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城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當韓愈到達離京城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講讀前兩句,提問:

(1)這兩句點明瞭什麼?明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同時也有雖遭獲被貶亦無怨無悔。提問:

(2)開頭這兩句有一對反義詞,請找出來,說說有什麼作用?明確:“朝一夕”說明了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外。

(3)詩的三、四句表現了韓愈怎樣的性格?明確: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老而彌堅,表現了韓愈剛直不阿的性格。

(4)詩的五、六句是什麼描寫?作者借寫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是描寫環境的。雲彩濃重橫在秦嶺上空,我的家在哪裏?雪漫藍田關,連我騎的馬都不前行,“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看不見家,也看不見京城,他此時不獨系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難險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表達了作者悽楚的激憤之情。

(6)詩中運用了哪些對比手法?明確:“朝奏”“夕貶”“九重天”和“路八千”。

(7)詩中有沒有對偶句,請找出來。

“雲橫秦嶺家何在”與“雪擁藍關馬不前”。

(8)詩中“橫”和“擁”字用得較有意境,說說這樣用的好處。明確:“橫”狀廣度,“擁”狀高度,故全詩氣勢磅礴。

(9)說說你最欣賞哪句首,爲什麼?

《別雲間》

(1)創作背景:《別雲間》一詩,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義當年寫的。當年夏季,作者在家鄉被捕,此詩寫於解往南京、告別家鄉之際。本詩除對故鄉表示依戀之外,着重寫他抗清失敗的悲憤與至死不屈的頑強鬥志。

(2)詩句分析。

前二句點題,說明三年抗敵,今朝被捕,並將告別故鄉。三、四句言志,面對山河破碎,而自身已無用武之地,五、六兩句表示在就義之前的思鄉之情,末尾兩句預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會綿延下去,死後在天之靈,一定會看到祖國人民奮勇抗清的旗幟。最後兩句顯示出詩人至死不屈,希望復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種激昂慷慨的壯美風格。

(3)關於詩歌的一些知識。

本課所選的三首詩都是格律詩。格律詩中有絕句和律詩之分,絕句中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之分;律詩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之分。本課三首詩都屬於律詩,律詩由八句組成,前兩句爲首聯,三、四句爲頷聯,五、六句爲頸聯,七、八句爲尾聯。頷聯和尾聯是對偶句。

譯文參考: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早走進古老的寺院,

剛剛升起的太陽已經高高地照在樹林之上。

彎曲的小路一直通到幽靜的地方,

見那禪房正藏在花木叢生的深處。

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

水潭中的影子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淨盡。

自然的所有聲音到這裏都沉寂下去,

只能聽到鳴鐘敲磬的聲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篇《論佛骨表》早晨上奏給皇帝,

晚上就被貶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來想爲皇帝清除危害社會的事情,

怎麼會顧惜我衰朽的殘年餘日呢。

雲彩橫出於秦嶺,我的家在哪裏?

雪漫藍田關,連我騎的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遠道趕來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

你做好準備到南方的瘴氣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別雲間

三年當中做了奔走他鄉之客,

今天又做了俘虜。

大好山河使人流下無限之淚

誰說過天地是寬闊無邊的呢!

已經深知爲國犧牲的日子臨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鄉告別卻難而又難,

在我不屈的魂靈回來的日子裏,

將在空中注視着後繼的抗敵的旗幟。

《詩詞五首》教案2

原文: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爲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是個同情人民,敢於反映民間疾苦,敢於揭露官場貴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爲《白氏長慶集》。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縣尉在縣裏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正因爲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着飯籃子,小孫兒提着水壺,他們是去給地裏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牀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着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裏。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着大地,背對着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着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爲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籃子盛着食物,這裏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着水,這裏即指水壺。田:給田裏幹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烤。惜:珍惜.捨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裏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揹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之語,“願”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爲生,這是比全家忙於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個孩子,臂彎裏掛着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裏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麼累,而收穫又是多麼少啊!但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後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可以想象:現在忙於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爲生。秉:拿着。田家:這裏指一個莊稼戶的產業。輸:交納。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歲晏:年底。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着緊密的聯繫。今日淒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淒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裏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淒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後是發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爲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纔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繫?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表明詩人捨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

佈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雜詩

一、對詩句的理解:

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③④兩句: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託了要培植人才,爲國家和社會竭盡餘力的懷抱。

二、賞析:

《己亥雜詩》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鴉片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就巨型組詩。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真可謂“浩蕩離愁”。“浩蕩”一詞,除了說明愁緒之濃,還蘊蓄着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複雜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們還可以想象作者辭官之時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說作者帶着離愁南歸,因爲愁緒鬱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裏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吟鞭”是指詩人的馬鞭,“東指”點明瞭此行的目的地——故鄉浙江。“即天涯”是說距離故鄉還很遠。從這一句,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在傍晚時分,立在馬上,面向故鄉,翹首以盼,隨興賦詩,百感交集。此時詩人在想什麼呢?想落紅護花。“落紅”即落花,全句的本義是說從樹上飄落的花瓣並不是無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爛成泥,化作精魂,養育來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環法則來自比,表示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這富有哲理的一句話,傳達出詩人“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難能可貴的精神,表明了詩人無比堅定的決心,成爲千古名句,激勵着多少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山坡羊·潼關懷古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 潼關懷古》

1、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2、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峯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3、獨立思考後個別提問: 按寫景、抒情、議論給這首曲劃分成三個層次。本小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後兩句來理解)

4、自讀兩次,抽若干人背。

三、課堂探討:學生通讀全部課文後,提問:

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此題爲了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說得合理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四、堂上練習:完成下發的練習

五、佈置作業:默寫這首曲子

《詩詞五首》教案3

導入 新課

宋代文學中以詞的成就最高。宋詞被後人尊奉爲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駢文、唐之詩、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學瑰寶。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宋詞,作者分別是蘇軾和李清照,他們是重要的宋詞作家,前者開創豪放派詞風,後者是婉約派代表,他們的詞雖風格迥異,但都是詞中上品,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收穫知識。

(一)明確目標

1.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用普通話背誦宋詞。

2.用朗誦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蘇軾是一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扎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這首詞不僅創造了許多潔淨華美的形象,更加洋溢着一股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詞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歡飲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呈現出心靈的覺醒亦即超越現實終又迴歸現實的歷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聞強記,詩文皆能。本詞寫在一個漫長的白天,適逢薄霧濃雲,更加愁悶,儘管屋裏燒着香料。在這重陽佳節,睡在考究的寢帳裏,半夜醒來感到周圍的涼氣侵入肌骨,精神和肉體都痛苦得難以承受。她在黃昏之後,借酒消愁,雖然有滿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過度傷感的時候,身體也像菊花那樣消瘦,整首詞圍着“愁”字作文章,緣於對丈夫的深切思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複習舊知識,讓學生背誦1-3冊學過的詞。(以小組爲單位,哪組背的多,哪組獲勝)

2.作者、背景介紹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祜二年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諫官劾其作詩“謗訕朝廷”,下獄,貶謫黃州,哲宗時爲翰林學士,官禮部尚書。紹聖初年,復行新法,貶惠州,又貶瓊州。徽宗時,遇赦召還,卒於常州,他學識廣博,於文章詩詞書畫均工。有《東坡樂府》。

李清照(1084—?)號易安居士,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女詞人,有《漱玉集》。李清照的生平以靖康之變爲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滿,因此詞風清新活潑明朗,後期國破家亡,在大動盪的社會中,飽嘗了人世間的種種辛酸,感情變得越來越沉摯悲涼悽切。

3.教師範讀(伴輕音樂)或聽錄音帶。然後引導啓發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開展朗讀比賽。規則如下: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選派兩名男生、兩名女生,先準備5分鐘,然後到講臺前抽籤,抽到哪段,就到講臺上面對全班同學大聲朗讀,要求必須使用普通話,聲音響亮,讀音正確。然後由老師指定的“評委會”給打分,最後評出“最佳朗誦手”給予一定的獎勵。

準備階段:

(1)正音

闕què 瓊qióng閣gé綺qǐ

嬋chán重chóng籬lí盈yíng

(2)讀詞也要劃分節奏,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

涼/初透。

按上述要求讀這兩首詞。

(3)用幻燈片打出兩首詞的譯文,讓同學對照朗誦,瞭解詩的大意。

水調歌頭

明月什麼時候會出現啊?

拿起酒杯去問青天。

不知有着宮殿樓閣的天上,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借風力返回天宮,

又怕在那潔白玉石修築的月宮裏,

那麼高的地方,一定寒冷得受不了。

面對自己清爽的影子,站起來向它舞弄,

又哪裏像似在人間發生的事呢。

月光照遍華麗的樓閣,

低低地照進雕花的門窗,

再照到難以成眠的我,

月光不應當有什麼怨恨,

爲什麼要經常在人們別離時候出現圓月呢?

人們都會有悲哀、歡樂、分離、會合,

月亮也有顯現或隱沒、渾圓和殘缺的時候,

這類事情從古至今都難以圓滿解決。

只希望人們都能夠長久平安,

就能和遠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共同欣賞美好的月色啦

醉花陰

在薄霧濃雲的大白天裏都在發愁,

在金色獸形香爐裏的香料正在燃燒。

又遇到了重陽佳節,

枕着白色瓷枕睡在碧紗櫥裏,

夜半的涼氣開始侵入肌體。

黃昏之後在東籬邊上舉杯飲酒。

一股幽香不知不覺地充滿衣袖。

不要說不極度傷感呀,

你看那西風捲起簾幕,

那簾裏的人比起菊花來還要消瘦。

4.講讀《水調歌頭》

(1)關於小序: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任太守。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守外郡已歷時五載,而與在齊州做官的弟弟蘇轍(子由)又長達七年未能相見,政治上不能施展搶負,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每逢佳節倍思親,面對清風明月,家家團圓之時,他不禁懷念起不在身邊的弟弟蘇轍。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詞的理由。

(2)上闋講析:

提問:文中有沒有正面描寫月色的句子?作者從哪個角度下筆寫的?運用了什麼手法?創造出什麼意境?抒發作者何種感想?

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月色,而是從對月亮突發奇想人筆,這就不落俗套,寫出了新的意境,表現了作者特有的藝術才能。詞的正文開頭兩句劈空而來,先寫飲酒賞月,還通過對青天的詢問,把思路引向了對宇宙奧妙的探索:明月從何時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們的歷法,今晚屬於哪一年的中秋?原來,他的詢問,是有原因的,他由賞月而幻想離開塵世,飛到月宮的瓊樓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宮的孤寂清寒而依戀人間,於是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這時他自娛自樂,因而想到,飛上冷清的天宮,哪裏有人間這樣的樂趣呢。他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人間,自我戰勝了出世之念。

(3)下闋分析:

下闋抒發了詞人和胞弟的離愁別緒。詞人由賞月而怨月:月亮,你對我們不該有什麼過不去的地方吧,爲什麼偏偏在人們別離之時圓呢?這豈不是加深了人們的離愁嗎?最後從“月有陰晴圓缺”的種種變化聯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人生在世,悲歡離合總是難免的,月亮運行,陰晴圓缺乃自然規律。這樣,作者以曠達的態度否定了離愁別緒。“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千古名句表達了對人生的美好祝願。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從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爲是寫中秋的詞裏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

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的享受。

5.講讀《醉花陰》

李清照的重陽《醉花陰》詞相傳有一個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歎賞,白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它說明這首詞最好的是最後三句。

詞的開頭,描寫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環境。“薄霧濃雲”是比喻香爐出來的香菸可是香霧迷朦反而使人發愁,覺得白天的時間是那樣長。這裏已經點出她雖然處在舒適的環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悶。“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三句,點出時間是涼爽的秋夜。“紗廚”是室內的精緻裝置,在鏤空的木隔斷上糊以碧紗或彩繪。下闋開頭兩

句寫重陽對酒賞菊。“東籬”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人比黃花瘦”的黃花,指菊花。從開頭到此,都是寫好環境,好光景:有金獸焚香,有“玉枕紗廚,並且對酒賞花。這正是他們青年夫妻在重陽佳節共度的好環境。然而現在夫妻離別,因而這佳節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離愁別恨。全首詞只是寫美好環境中的愁悶心情,突出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寫,目的是加強刻畫她的離愁。

在詞的最後三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色瘦。”裏“人比黃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並且是詞眼。詞眼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的地方。參考《宋詞鑑賞》。

6.關於宋詞的有關知識。

(1)詞是詩歌的一種,興起於唐朝,到宋代而盛行。

(2)詞的調名、體段、格律、押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詞是依樂譜而填字的歌詞,因而就以樂譜的調名爲名,如《浣溪沙》《水調歌頭》等,後來也有取詩詞名句人爲調名的,如《漁家傲》《南鄉子》等,也稱詞牌名。

(3)詞牌名有的與內容相關,有的與內容不相關,另加標題。

(4)詞和詩相比較,詞的句子大多是長短不齊的,又稱長短句。

(5)詞的分段稱闋,上段叫上闋,下段叫下闋。

(6)北宋時詞又按創作風格出現了流派,蘇軾開創豪放詞風,稱爲“豪放派”,另外還有“婉約派”。

《詩詞五首》教案4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詞。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自上初中以來,我們已學過20餘首古代詩詞,其中以唐詩宋詞居多。我們對律詩和絕句的有關知識也有了一些初步瞭解。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學過的律詩和絕句,說說二者有哪些區別。(只須說出最主要的特點,不必全面歸納。學生回答後教師適當加以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五首古代詩詞,請同學們翻到第30課,將這五首詩詞瀏覽一遍,看誰能很快說出哪是律詩,哪是絕句,哪是詞。(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

請同學們先看看閱讀提示。(學生看完後教師板書課題)

二、第一首《渡荊門送別》

(一)解題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沿江東下途中所作。詩人乘船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課文閱讀提示認爲這首詩“是詩人青年時期出蜀贈給送別的友人的詩”,但也有學者認爲“詩無送別意”,“送”的主體是“故鄉水”,即故鄉水“送別”詩人遠行。此說也並非沒有道理。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這首詩,教師評點後再範讀。

2.學生反覆朗讀,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均爲註釋所未註明,若學生未提出,教師亦應講解。)

渡遠:乘船遠行。

雲生:雲彩興起。此句寫白天的情景。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作者從5歲起便隨父到四川,在那裏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因此常在詩中稱四川爲故鄉。

4.品析鑑賞。

問:“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詩人展現出映入眼簾的雄闊景象。一望無際的平野,頓使人眼界開闊;滔滔奔涌的長江,氣勢是那樣雄壯。這也正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

問: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天的美景的?

使學生領會:“月下”句寫夜晚,描繪近景,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猶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雲生”句寫白天,描繪遠景,仰望天空,變幻無窮的雲彩在日光下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問:詩人已爲荊門山外的美景所陶醉,爲什麼卻“仍憐故鄉水”?

使學生領會:作者雖然難以掩飾自己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初次離別故鄉,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仍憐”二字飽含遊子的思鄉之情。

賞析“萬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運用擬人手法,以故鄉的戀子情來烘托詩人的思鄉情。詩人把故鄉看作送別遊子離鄉的母親,其構思之獨到實令人稱歎。

5.學生朗讀全詩,當堂背誦。

三、第二首《秋詞》

(一)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爲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淒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鑑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雲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隻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爲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爲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題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縣,爲三國時吳國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戰場,俗稱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黃州,傳說中曾誤認爲是周瑜大敗曹操之處,俗稱文赤壁。杜牧這首詩是在黃州寫的,時爲黃州刺史。詩人以地名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研習課文

1.指導學生朗讀全詩。前兩句系平靜的敘說,語調宜平緩,後兩句突發議論,語調應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設而得出的結論,不宜讀得過於高昂。

2.學生對照註釋理解全詩,並講解這首詩的大意。

詩的大意:折斷的戟埋入沙中但鐵卻未被鏽蝕,我把它拿起來磨光洗淨認出這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假如當初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恐怕大喬和小喬都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3、品析鑑賞。

這首詩敘事十分平實,但想像卻十分奇絕。可啓發學生思考:詩人的想像奇在何處?

其一,赤壁之戰時周瑜巧借東風取得抗曹勝利,而詩人也巧借“東風”對那段歷史加以評述。可謂一箭雙鵰。

其二,詩人不從正面寫周瑜如何通過火燒戰船打敗曹操,而從反面落筆,指出假使當時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結局就會改變。這就更能突出東吳獲勝的重要原因。

其三,詩人不用“國破人亡”之類的詞語用結,而以“銅雀春深鎖二喬”代指相反的結局,充分體現了詩歌形象思維的特點。由於“二喬”是東吳統治集團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東吳作爲一派政治力量的尊嚴。東吳一旦滅亡,她們的處境便可想而知。這種以小見大的構思方法足見詩人的別具匠心。(只要能談出一定的見解即可,如不能認識到上述幾方面,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解。)

4.學生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查

背誦前三首詩。

二、第四首《過零丁洋》

(一)解題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理抗爭而被拘,後脫險逃出,並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

這首詩寫於文天祥被俘第2年。(見課文註釋)

(二)研習課文

1.教師範讀後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韻腳均爲後鼻音,全詩應讀出悲壯的感情(後兩句宜讀得高昂)。

2.學生對照註釋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疏通詩意。因註釋較詳細,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補充:

一經:指《五經》中的一種,《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宋朝科舉考經義,可在《五經》中選一經。“起一經”是說作者由科舉出身。第三聯(頸聯)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前一個“惶恐”和“零丁”均爲地名,後一個“惶恐”和“零丁”取實義。

4、品析鑑賞。

這首詩重在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導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詩人怎樣表達國家面臨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樣把個人的遭際和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詩人以“山河破碎”感嘆國家的危亡,“風飄絮”表現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則將個人艱難困厄的遭際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浮沉”與“破碎”,“雨”和“風”等兩才相呼應。

結合課後練習三,談談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統一,鼓勵學生談出新意。

5.學生朗讀全詩並當堂背誦。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題

蘇軾這首詞寫在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雖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頓,但他仍對人生抱樂觀的態度。他遊蘄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風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產生感慨,寫下了這首詞。

蘇軾不僅在詩歌創作上首開宋代詩歌新風氣,而且是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之一。其詞作個性鮮明,風格豪邁,視野開闊,意趣橫生。《浣溪沙》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習課文

1.教師範讀後指導學生朗讀。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讀“誰道人生無再少”句應鏗鏘有力,末句要讀出其中的勸慰之意和昂奮之情。

2.學生對照註釋理解這首詞的大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鑑賞。

問:這首詞就表達方式而言,上下闋有什麼不同?明確:上闋爲描寫,狀景中流露出愉悅之情;下闋議論兼抒情,寫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這首詞中的人生哲理絕非憑空產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發。說說“誰道人生無再少”之感慨由何引發,二者是怎樣聯繫起來的。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誰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發。本應東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爲什麼不能青春永駐呢?詞中的“少”宜理解爲精神之“少”,抒發了作者老當益壯的豪情,表現出他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5.學生誦讀全詞並當堂背誦。

6.課堂訓練。

按課後練習四的要求對“對子”。

朗讀並背熟五首詩詞。學生互查,教師當堂抽查。

四、佈置作業

1.屬對練習:古、生、前、浮

2.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詩詞五首》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並能默寫這五首詩詞和曲。體會蘊涵在詩詞中的感情和思想。

2、領會詩的意境和語言形式特點。指導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

過程與方法

佈置預習,讓學生先大致預習一遍,記下其中的難點,然後進入講解。方法可採用點播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領略詩的優美意境、語言美。

2、 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 讓學生反覆誦讀五篇作品,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語言風格。

2、 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通過多讀多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難點:

1、 領會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響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突破

多媒體綜合教學法、誦讀法、點撥法問答法的綜合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對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當瞭解。

學生準備:

預習這五篇作品,準確認讀文中字詞,初步感受作者感情。並在疑難之處作標記。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討《采薇》 1、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2、學習《十五從軍徵》 2、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3、研讀《送別》 3、細心體會此詩的意境和藝術特點

一、學習《采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師:同學們都能背誦哪些詩歌呢?詩歌是一種純文學的代表,也是張力很強,容量很大的體裁。這課有五首作品,有古詩,有樂府詩,有七言絕句,也有詞和曲。內容涉及敘事、寫景抒情、諷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們就進入具體的學習。2、 轉入《采薇》的學習,先範讀,再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解決:《詩經》是一部什麼樣的詩集。3、 引導學生感受詩的思想內容。注意:(1、)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做繁瑣分析。(2、)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不懂處提問解決。(3、)思考:將"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有何意義? 1、背誦自己能想起的詩歌,對課文產生興趣。2、文註釋,認真閱讀《采薇》,讀詩的整體印象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反覆讀課文,做到當堂背誦,4、 理解詩的意境,和詩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詩特點。明確:對於家鄉的懷念和對長年在外戍守的無奈。

二、學習《十五從軍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樂府詩的特點和內容。2、 範讀《十五從軍徵》,注意讀準字音。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中同樣描寫士兵,在手法上有什麼不同之處?點撥:前詩更中於對情景的描寫以反襯哀傷心情。這首詩通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黑暗,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控訴。 1、 瞭解與此詩內容相關的知識。2、 學生誦讀這首詩,體會隱藏在詩歌背後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送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2、 讓學生朗讀此詩,並講述詩的大意。3、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1、)這首詩歌在寫景上有什麼特點?點撥:形象(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點撥:對友人依依不捨,還沒分別就盼歸的心情。 1、 認真讀詩,體會詩的形象性。2、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想一下揚花漫天飛舞的景象,這時去爲友人送別,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3、 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用心體會作者寫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結:這課學習的三首詩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詩中都通過對景物與人物動作心情的描寫,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送別》是送人着急作,寫的是遠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寫景狀物上三首詩各有特點,一個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對比彰顯相反的兩種心情;一個是對故園的荒涼,親人的凋零進行細緻的刻畫,讓人倍感淒涼;一個是對春天楊柳揚花的描寫,但懷人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析《清平樂》 瞭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2、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瞭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一、研析《清平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講解詞的基本常識。2、 介紹辛棄疾的基本情況,以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3、 範讀《清平樂》,注意讀準字音。4、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詞。問:這首詞在寫作風格上有什麼特點?點撥:辛的詞雖然以大題材入詞爲主,但作者寫了不少描寫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記錄2、 聽教師介紹3、跟讀,注意節奏的變化以及詞中的難字4、體會作者怎樣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二、 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背景知識介紹(1、)散曲知識介紹(2、)作者的基本情況及作品背景2、 要學生誦讀課文,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理清文意,體會作者感情。3、 組織課堂討論:作者巧妙地借詠喇叭諷刺了哪些現象? 1、 仔細聽,瞭解相關知識,作好記錄。2、 誦讀課文,理清文意,領會作者巧妙的諷刺技巧和形象的語言,並體會作者

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3、 積極進行討論,並品味這種諷刺產生的藝術效果。

三、 小結:《清平樂》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的3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真實的反映了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實安逸的農村生活。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朝天子 詠喇叭》是一曲諷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語化的語氣,借托對喇叭的嘲諷,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控訴。

四、 練習設計

1、 隨堂練習設計 :背誦這幾首詩詞

2、個性練習設計:進行比較式學習,歸納總結詩詞的特徵。

教學探討與反思

[ 內 容 結 束 ]

《詩詞五首》教案6

 教學目的:

(1)古代詩詞表達的情感。

(2)品味字句,培養學生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詩中流露的情感

教學難點:詩的鑑賞

 教具:幻燈片、投影儀

 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1)“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作爲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遺產,受到人們深深的喜愛。

(2)我國古代詩、詞、曲三種體裁,習慣統稱爲古代詩歌。古詩從形式來分爲:古體詩、近體詩。

(3)學生朗讀以前學過的絕句、律詩、如:李白《秋

蒲歌》、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二、賞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作者簡介:王勃,初唐四傑(揚炯、盧照鄰、駱賓王)。

2、對比閱讀:用《謂城曲》與本詩比較,試看感情有何不同?爲什麼不同?

3、內容分析:

首聯:點明送別之地和朋友上任之地,暗示雖遠猶近。

頷聯:用兩人相同的處境來寬慰朋友。

頸聯:跳過眼前的離別而敘述別後的思緒。

尾聯:又回到送別,詩人豁達地寬解友人,大丈夫

應志在四方,注重功名,不要象多情的男女那

樣在分路口哭哭啼啼。

4、討論:“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句詩好在哪裏?爲何成爲千古名句?

明確:好就好在它一洗過去送別詩中那種黯然消魂的情調而代之以積極、健康的感情,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這正是成爲千古名句的原因。

 三、賞析《望天門山》

(一)作者簡介

(二)⒈朗讀、讓學生畫詩的內容。

⒉提問:《望天門山》的望字是站在什麼地方望的呢?爲什麼?

明確:在行船上較爲適當,因爲“出”字寫出了山行的動感。山不可以動、那麼只有船在動,船向山駛去,山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彷彿是天門山迎面而來。化山靜爲動。

(三)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往往是最少的字來表達豐富的意境。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了江南綠草如茵、一片蔥蘢的勃勃生機。請同學們舉例本詩除了出字之外還有哪些字用得好?

(1)斷字:詩人想象天門山原來爲一體,後來被江水沖斷了,想象中寫出了長江水勢的浩大。

(2)回字:碧綠的江水向東奔騰而來,突然遇到天門山的阻遇,於是浪花飛濺,江水迴旋,波濤洶涌澎湃,既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壯,又寫出了江水迴旋激盪的壯麗風光。

 三、賞析最後一句:寫遠景還是近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寫遠景。因爲孤帆寫只見帆影不見船身,可見其遠。

日邊寫出遠處水天相接,彷彿太陽就在水面一般。修辭(借代)。

 四、請同學描繪最後一句的意境。

一片白帆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漫漫駛來。

 五、詩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那麼畫面上出現了那些顏色,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青山、流水、白帆、紅日。描繪了長江雄壯秀麗的風光,

抒發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佈置作業:練習二、三。

《詩詞五首》教案7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特點。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探究古代詩歌的分類常識,詩、詞、曲的特點。

2、瞭解各位詩人的生平。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以誦讀爲主。這五首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落實背誦的要求。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默寫的練習。通過默寫,使學生更熟練地識記這五首詩詞曲。基本上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無限辛酸、憤懣不平以及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鬱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中的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滿懷豪情,《水調歌頭》中的纏綿悱惻與樂觀曠達,《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國計民生的憂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複雜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精練的語言要表達怎樣的內涵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二、研習詩歌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4、齊讀這首詩。

《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⑴ 《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鋪墊。

⑵ 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⑴ 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⑵ 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繫?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⑶ 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⑷ 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⑸ 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⑴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⑵ 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⑶ 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⑷ 表明詩人捨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⑸ 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

二、佈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詩詞五首》教案8

一、引入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板書古詩兩字)同學們,看到古詩一詞,你想到了什麼?

生:可能想起學過的古詩,就讓其背誦;或想起學詩的方法,引導學生補充,教師板書;或問本節學哪首詩,板書課題--長歌行。

師:是呀,古詩語言凝練,有許多千古流傳的名句,告訴我們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沒有提到,這裏引出我們今天又要學習古詩了,還記得學古詩的方法嗎?說自己學詩的方法,師適時板書學詩要點)

二、學習

師:請同學們各自放聲讀 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生:讀課文。(教師關注讀的不好的學生)

師:誰願意來讀一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評價他們讀得怎樣?

(指名幾個學生讀,大家評價)

師:詩中還出現了一個我覺得不好寫,不好記的生字。誰來提示大家哪裏容易出錯?你怎麼記住這個字的?(讀通)

師:能把詩句讀通了,達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詩讀得更好,還得理解詩的意思。請同學們默讀,或根據註釋,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說不懂的字句。

師:請你和同桌議議這些字句的意思。

師:這首詩寫了什麼?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讀懂)

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的?請和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交流。

生: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好,詩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復的時間。我們能通過讀讀出這種感受嗎?老師帶着自己的理解讀一讀可以嗎?

(指名有感情讀詩)(悟情)

同學們,你發現了這首詩和我們學過的其它古詩的區別了嗎?對,這是漢代的樂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這些樂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千古流傳。你們想聽聽嗎?

配樂唱。

三、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麼?

生:或是從中獲得的道理;或是別的惜時名言詩句。

(根據情況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選擇你喜歡的背誦)(延伸)

師:同學們的收穫不少,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明白了道理,你想把這首詩送給誰?爲什麼?

師總結:是呀,燕子去了,會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我們的日子,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希望我們少壯多努力,老大不傷悲,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呀。

《詩詞五首》教案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文學常識及文言詞語的含義。

2.把握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抒發的感情。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對詩歌的分析、鑑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理解記憶佳作名句,體會詩詞中所體現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學法引導

1.放錄音,學朗讀,要熟讀成誦。

2.疏通文意,要求整體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講析。精妙之處要仔細玩味。

3.進入詩詞的意境,發揮想像,進行再創作,可以畫畫,可以擴展成故事或文章進行口述。

4.詩講知人論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詩詞作者的情況以及創作的背景,安排學生課前蒐集材料,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5.安排活動教學,可開展誦詩會或賽詩會之類活動,既激發學習的興趣,又對一學期來學習古詩文情況進行測試。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理解詩歌意境(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特別是作者寫作詩歌時的心情)。

2.難點

《觀滄海》中詩人創造的意境,(從分析滄海的壯闊景觀人手,進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抒發的豪情壯志。)通過適當的講析引導和學生的誦讀,加強學生對《如夢令》《西江月》優美意境地把握。

3.疑點

教師點撥學生理解《觀滄海》與《望嶽》中詩人博大心靈與宇宙自然的和諧統一。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詩詞朗讀錄音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

3.學生製作名言警句的知識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參照課文註釋,疏通文意。

2.瞭解寫作背景。

3.在誦讀中鑑賞,引導學生感知詩歌意境。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

中國古典詩詞的滋力是無窮的,那種詩人心靈的震顫,與自然的融合,會深深打動每一個欣賞者的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從而提高人們的文學修養。《詩詞五首》中選錄的均是廣爲傳誦的名篇,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受到美的薰陶。

(一)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三首及字詞讀音。

2.理解前三首詩抒發的思想感情。

3.讀出詩歌的韻律,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放錄音,學生朗讀前三首詩,讀準下列字音

碣(jié) 澹(dàn) 竦(sǒng) 峙(zhì) 岱(dài) 眥(zì)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觀滄海》。

(1)教師介紹作家思想及本詩寫作的歷史背景。

這首詩,是曹操於漢末建安十二年(207)五月,出兵徵烏桓(今遼寧省東部),七月出兵,九月勝利班師,征途中登上碣石山所作。

(2)學生疏通詩句意思,注意,澹澹、竦峙。

(3)給本詩劃分層次

第一層 前兩句,登臨地點和目的。

第二層3一12海面景象盡收眼底。

第三層1314,巧妙點出主旨。

(4)詩歌均要以景抒情,曹操登上竭石山,看到了哪些景象?

水波動盪,山島屹立,氣氛威嚴;島上草木叢生,豐茂,生機勃勃;大海巨浪涌起,氣勢壯闊;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氣勢。

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海上波瀾起浮,動盪的情景,抒發了詩人信心和豪情,令人振奮,顯然是一個經驗十足,沉穩老練的政治家風範。大海的博大,正象徵了詩人的心靈,雄渾宏大的心靈與宇宙合一,包融一切。詩人作爲大軍事家,這次出征正是爲了統一天下,因此他借大海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2.複習欣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3.學生自學《次北固山下》《望嶽》。

教師指點。

(1)按節奏朗讀。

(2)《次北固山下》抒發的是一種遠方遊子思念故鄉親人的思想感情,請學生找出抒發這種感情的意象,深刻體會遠方遊子對家鄉親人那種深深的惦念。

(3)《望嶽》這首詩詩人描述了泰山出神入化的美景,全身心與之融爲了一體,是詩人心靈與自然的融合。

(四)總結、擴展

這幾首詩意境深遠,詩人心靈超然物外,博大而深邃。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背誦前三首詩。

2.預習《如夢令》《西江月》

(六)板書還計

第二課時

導入 新課

檢查背誦。

(-)明確目標

1.掌握下列字詞:爭、怎。

2.欣賞宋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3.培養學生有語氣地朗讀。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語氣並在書上劃出斷句的位置;學生朗讀。

2.文學常識。

3.疏通文意,再現意境。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如夢令》。

(1)寫作背景。

這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遊的歡樂情景。

(2)詞人一日出遊,心情如何?(愉快)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是愉快的心情,從常記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個沉醉凝練地反映了一天的歡樂。

(3)這一天的歡樂集中在歸途中表現,歸途中妙趣橫生的畫面有哪幾幅?

誤入藕花深處,(迷路),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愜意,充分享受着這大自然的樂趣。

(4)詞中描寫了一幅什麼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寫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圖畫:

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稻花飄香、蛙聲一片。

(夜晚很靜,以動與靜,一幅豐收景象)

星稀天外,點雨山前,路轉溪頭,忽見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後的欣喜,情趣橫生)

(5)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詞人的心境。

(四)總結、擴展

宋詞與唐詩一樣,都是我國古典文學中不可企及的高峯,較之詩,詞的形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廣泛。

(五)佈置作業

1.背誦

2,完成課後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隨堂練習]

一、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詠志( ) 岱宗( ) 決眥( )

鷗鷺( ) 竦峙( )( ) 蕭瑟()( ) 滄海( )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1.星漢燦爛( ) 2.會當凌絕頂( )

3.水何澹澹( ) 4.造化鍾神秀( )

5.次北固山下( ) 6.一覽衆山小( )

7.客路青山外( ) 8.以觀滄海( )

9.山島竦峙( ) 10.陰陽隔昏曉( )

三、詩詞常識填空。

1.《次北固山下》《望嶽》都是律詩,每詩_______句,中間兩聯要求,例如《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聯:_______,_______。詩中雙句還應_______,例如《望嶽》一詩的韻腳是_______。

2.《觀滄海》選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字_______,他的詩以見長。

3.《如夢令》選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號_______,如夢令是這首詞的_______。她的詩詞以見長。

4.《西江月》的作者是_______朝的,字_______,號_______,這首詩選自《_______》,《西江月》是這首詞的。

四、按要求默寫課文中的詩句。

1.《觀滄海》中表現詩人奇特想像的句子是_______。

2.《次北固山下》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句是_______。

3.《望嶽》一詩中,寫泰山崇高雄奇的句子_______。

4.在《如夢令》詞中,起承上啓下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

5.寫出《西江月》中描寫夏夜明月中農村美景的句子_______。

五、請根據所提供的詩句,補寫帶春的詩句。

1.好雨知時節,_______, 2.日出江花紅勝火,_______

3._______,一枝紅杏出牆來。 4._______,蠟炬成灰淚始幹。

八.背景知識和課外閱讀

1.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令安徽省毫縣)人。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在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69年)迎漢獻帝安都於許昌,用漢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在官渡擊敗袁紹,此後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於赤壁。曹操用人惟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等篇。其散文亦清竣整潔。

2.《步出夏門行》簡介

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豔,下面是《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

3.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的瑤灣。二十歲起,他結束了書齋生活,開始爲時10年以上的壯遊,先遊吳越,再遊齊趙,祖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河山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擴大了他的視野和心胸,爲他早期詩歌帶來浪漫主義色彩。三十五到四十歲,十年長安困守。安史之亂醞釀時期,杜甫轉入現實主義創作。他逐漸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痛苦,也看到統治階級的罪惡,寫下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傑作。四十五到四十八歲,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人民災難慘重,國家岌岌可危,詩人也歷盡艱險,寫下了三吏三別。最後杜甫到了成都西郊蓋了一所草堂,在四川漂泊了七、八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三年,770年冬,死在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舟上。

4.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她是詩詞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和大學士趙明成結婚後,雙方共同校勘古書,唱和詩詞,生活比較美滿。所以李清照前期詞中描寫她在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如《如夢令》靖康二年,她與趙明成相繼避兵江南,她輾轉流離於杭州,在孤苦生活中度了晚年。此時寫出了更加動人的詩篇,如《菩薩蠻》《念奴嬌》《聲聲慢》。

5.辛棄疾

辛棄疾(114O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初期的濟南。辛棄疾在文藝創作上是以詞作爲主要表現形式的。他的《稼軒詞》有詞600多首,不但在數量上超過他前輩和同時的作家,在思想內容與藝術成就上也是豐富多姿,別開生面的。

《詩詞五首》教案10

  教學目的

1.理解五首詩詞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詞的韻律知識。

 教學要求

1.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適當結合作者寫作時的生活背景,領會其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發揮想象,進行再創作。

教學重點

理解《春夜喜雨》《如夢令》《西江月》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教學難點

1. 《春夜喜雨》喜在哪裏。

(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夜喜雨》歷來受到人們的讚賞,它抒寫了一場春雨激發出來的喜悅,寄託着杜甫希望普濟天下的博大胸懷。

《春夜喜雨》這一詩題,感情色彩很濃,其中三個字表景物,一個字表感情。寫好春夜雨景是基礎,寫出喜是關鍵。

首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一聯直接寫了春、雨兩個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時。春天,是萬物萌發生機的季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當這個時候,雨就來了,這不是知時節嗎?面對着這場及時雨,詩人的心裏欣喜極了。

頷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聯直接寫聽覺。這場夜雨是隨着風悄悄地來到人間的,它輕輕地不聲不響地滋潤着萬物,詩人的心裏對它充滿欣喜與敬佩的心情。

頸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這一聯寫的是雨夜的環境。這時原野、路徑、雲塊雖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隻卻仍然燈火通明。它象徵詩人心頭升起的希望,前途一片光明。這裏寫的是詩人的視覺,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喜悅。

尾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這一聯寫第二天早上詩人看到仍在帶雨的花朵,想到萬紫千紅的鮮花開遍錦宮城,詩人的心花隨同春花一起開放了。

《春夜喜雨》,除詩題外,全詩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見,處處流露出詩人對春雨產生的喜悅情懷。這首詩主題深刻,語言優美,借景抒情,詩意濃郁,故千百年來爲人們讚譽,傳誦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樣運用擬人的手法的?

(作者讚美春雨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春雨這個本來沒有知覺的事物,寫得它好像也深通人性,知道人們需要它的時候,它就來了。它夜間悄悄地來到,哺育着禾苗,不願讓人們知道。做了好事,並不居功。這樣,不僅寫出了春雨的美好特徵,也寫出了它的美好品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這裏是悄悄的意思。一個潛字,一個細字,把春雨的特點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來時,雷鳴電閃,嘩嘩一陣,有時甚至雷聲大,雨點小,大呼隆一陣。這裏寫的是春天的牛毛細雨,夜間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隨風飄來,用這兩個字來形容,很準確,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發生是什麼意思?

(諸家選本,大多把發生理解爲下雨。然而,《唐詩一百首》的註解卻有另外一種解釋:發動植物生長。我們贊成後一種註解。爲什麼?一是這樣註解切合詩意。自然界所以生機蓬勃,正與春雨催發密切相關。把發生理解爲催發生機,更切合作者的感情,更切合擬人手法,更切合詩歌所着意描繪的、也是春雨所帶來的想象中的動人景象。 二是這樣註解切合用典。人們知道,杜甫擅長用典,杜詩無一字無來歷的說法固然不足爲訓,但是,這首詩中的發生顯然用了《莊子》中的春氣發而百草生的命意。)

4.《如夢令》中的爭渡二字,歷來有不同的解釋。

有人把爭字解釋爲競爭。搶先,看來不大符合原詞的意思。因爲天氣已晚,又在藕花深處,同別人賽船是不大可能的:有人解釋爲快劃,這雖然和上下文可以連貫起來,但實際上船入藕叢,障礙很多,是快不起來的。因而,把爭解釋爲怎比較合適。爭作怎講,詩詞中時常見到。如白居易的《燕子樓》中,就有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之句。

5.《如夢令》是怎樣情景交融的?

(李清照這首詞,表面看來,重點是在寫自然景色,但實際也是爲抒情,而作者的情主要是由景引出的。這便是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藝術境界。赴溪亭遊覽,至日暮興盡而歸。這裏的興顯然是因爲自然景色的吸引而產生的。沉醉不知歸路的沉醉本意是指多喝了酒,但也未嘗不意味着爲自然景物所陶醉而流連忘返,一味觀賞景物而迷失路途;在暮色蒼茫中誤入藕花叢中,又出現了一片新的美景,使作者不忍心破壞它,也不願馬上離去,不由發出怎麼渡呀的呼聲;當一灘鷗鷺被驚起,暮靄沉沉的天空突然閃耀着一羣白色的水鳥,和水面的荷花交相輝映,就構成了更新鮮、更美好、更迷人的景象。作者寫到這裏,戛然而止。可以想象,作者大概又沉醉了。

日暮、沉醉、歸路、興盡、回舟、誤入、爭渡、驚起等,都是在寫事物的進程和發展,給人以具體的躍動感,一景推進一景,一環緊扣一環,處處都是在寫動。這就使作品形象生動,富於吸引力。但是,作者並不只是寫動,也注意寫靜,且是動中取靜。日暮、沉醉、晚歸等,本身就有某種靜的含義。這種靜是從動中引申出來的。而誤入藕花深處,則創造了一種迴旋、曲折的意境,在詞的節奏上和作者感情的發展上,給人一種起伏的感覺。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靜。有了這種靜,更能襯托動,也更能感染讀者,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6.《西江月》的物與情是如何統一的?

(辛棄疾的詞以悲壯激昂、豪氣奔放爲主要風格。但他筆下也能呈現清麗幽美的景象,流露活潑自然的情調。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的是一個夏天的夜晚,詞人行走在江西上饒黃沙嶺途中看到的鄉村景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想感情,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給人以美的享受。

明月別技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這兩句運筆細緻,足見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富於生活實感,不親歷其境是決然寫不出來的。作者以明月起筆,是別具匠心的。因爲他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果把夜寫得漆黑一片,就會大煞風景。他抉取明月來寫,畫面就出現了若干亮色,給人以清景幽色之感。以明月瀉輝,鵲兒驚飛,離枝而去的動,襯出了月夜的靜溫和幽美。此外,這句還給我們留下了藝術上的空白,讓我們用想象去填充:不用很多筆墨渲染月之明媚,但從明月驚鵲四字,卻見月光之皎潔;鳥鵲跳枝,不寫啼聲而啼聲自見。作者爲了更顯示月夜幽美,又將清風鳴蟬納入畫面。這樣驚鵲與雞蟬相呼應,明月與清風融一體,交織成畫,使人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作者緊扣上文,將文筆一轉,使畫面遞現,展示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裏,說明此時正是稻穀揚花的時候,點明夏季,它承清風而來。因清風吹拂,才送來稻香陣陣。筆墨有序,過渡自然。在這裏,如果說人在稻花香裏說豐年,也可以。但這樣理解,未免辜負了作者的一片匠心。他靈光獨運,把不知人情卻識時節的蛙聲,賦以人的思想感情,說它們也在爲豐收而歌唱。蛙猶如此,人樂更甚!作者通過擬人和襯托的手法把農村人家的熱烈氣氛和歡樂之情傳神地表達了出來。 這兩句,作者注重自然景物和表達人物心理的關係,使得意境和情調相和諧。他巧妙地抓住了一個細節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景、聲、情一併寫出。作者寫聲寫景,其實都是爲了突出其情表達出因豐收而產生的喜悅之情。

如果說上片是寫夏夜之晴,着重在寫物,那麼下片就是寫夏夜之雨,着重寫人的思想感情。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這幅圖畫的組織是頗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點點,散佈雲外,構成了一個面,寫出了光線的若明若暗;後一句,由雨點形成線,而且使人似乎聽到雨滴的落地聲。前後兩句,從天空到山前,構成了一幅渾然奇妙的立體圖。這是詞,又似畫,有影像,有韻味,深遂的詩意從字裏行間滲透出來。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作者對此先將筆一躍,然後又一揚,使文勢起伏,感情搖曳。忽見二字,流露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樣的驚喜之情。

這首詞寫的是夏夜之景以及感受。上片寫並月風光,吹來陣陣稻香,蛙聲一片,奏起豐收樂章,表明作者對稻穀豐收的喜悅之情。下片從行人的感受寫到行動和心情,上下銜接,筆調活脫輕快,與行人驚喜之情相和諧,增強了詞的表達效果。

這首詞在藝術上最大特色是以數入調,構成優美的意境。上片倍數詞半點明半夜時分。以一字描寫到處是蛙聲。下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寫夏夜疏雨,確是傳神筆致。天外之星七八個,烏雲當中又留隙;山前之雨兩三點,大雨欲下還斂住。這幾個數字用得巧妙無比。星一多,則不可能有雨;不見星,則可能雨大。唯獨稀稀數星,疏疏小雨,才構成清朗恬靜的境界,以烘托出豐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悅之情。由此可見,數字不但可以入詞,而且與詞的境界關係頗大。這首詞在這方面也留給我們很好的啓示。)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春夜喜雨》

第3、4課時:《如夢令》

第5、6課時:《西江月》

教學過程

《春夜喜雨》

  一、組織教學

  二、解題。

提問:我們從題目中可以瞭解到有關本詩的哪些情況?

明確:季節春,時間夜,表現的對象雨,詩人的心情喜。

提示:詩歌就是扣住這幾點來寫的,我們閱讀的時候要注意。

  三、朗讀。

 四、理解內容。

1、一、二兩句寫什麼內容?其中有沒有詩人的感情?句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一、二句是讚美春雨來得及時,開篇就扣住了題目。一個好字,既是對春雨的讚譽,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個知字說明運用了擬人手法。)

2、三、四兩句是正面寫雨,寫出了春雨怎樣的特點?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寫出了春雨輕、細的特點,這從潛、潤、細無聲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3、我們學過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寫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樣寫的?

(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同樣也是寫出了春雨細、輕的特點,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4、五、六兩句寫什麼情景?跟春雨有什麼關係?兩個句子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這兩句寫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爲下雨,天低雲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漁火卻閃着點點光亮。這裏雖然沒有直接寫出春雨,但詩人描繪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圖,顯得春意盎然,從側面表現了春雨的可愛。

這兩句在結構上互相對應:野徑對江船,都是偏正短語;雲俱黑對火獨明,都是主謂短語。兩個句子的調性完全相同。因此,對仗非常精工。)

5、最後兩句寫的是實景還是想象之景?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這兩句寫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後的景象,根據題目來看,應該是想象之景。)

6、詩題爲春夜喜雨,詩人爲什麼要寫第二天的情景呢?

(這是因爲詩人一生飽經戰患流離之苦,當時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對綿綿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繪了雨夜的景象之後,又展開想象,寫出了雨後天晴,成都城裏百花盛開的美好春景。)

7、 小結:讀完全詩,我們不難領會,詩中儘管沒有出現一個喜字,可是字裏行間無處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這首詩成了吟詠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句,不僅用字精工,體物入微,還蘊涵着耐人尋味的哲理(現在常被用來形容對人做細緻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韻律。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八句,可分爲四聯,每兩句爲一聯。押韻的字是生、聲、明、城。古代韻母i ng和eng相通,現代各地方言還保留着這種讀法。

  六、齊讀,背誦。

  《如夢令》

一、組織教學

二、參閱註釋①,掌握有關內容。

三、範讀,朗讀。

四、理解內容。

1、簡介:這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了一次作者跟友人們郊遊的歡樂情景。詞作雖然短小,可寫得富有情趣。

2、提問:根據句號,可見詞作分爲三層意思。請仔細閱讀課文,看它們分別寫了什麼意思?

(開頭,常記二字說明這是回憶往事。溪亭、日暮分別交代了那次郊遊後與友人歡宴的地點和時間。沈醉即沉醉,說明大家興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結果連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層,寫大家遊宴盡興後駕船回家,結果走錯了路,誤入了藕花深處。到這時,朋友們才醒悟過來,就爭着把船劃出去,一時槳聲、水聲齊作,把棲息在岸灘上的小鳥都驚醒了。)

3、小結:詞作沒有具體寫郊遊的過程,只是寫了它的尾聲,歸途中迷路後爭渡的情景,構思非常巧妙,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

五、齊讀課文,體會意境。

六、分析韻律。

跟前面幾首詩比較,可以看出詞的句子有長有短,這是由各種詞牌的詞譜規定的。這首詞作中的暮、路、處、渡、鴛等字押韻。

七、齊讀,背誦。

《西江月》

  一、組織教學

 二、參閱註釋③,掌握有關內容。

  三、範讀,朗讀。

四、理解內容。

1、提示:這首詞是辛棄疾罷職閒居時寫的。原來詞牌下有標題: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部。詞作寫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這首詞分上、下罔,我們分別理解。

2、上闋寫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們展示怎樣的景象?

(上闋寫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見的一片美麗景象:一輪明月高懸天邊,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驚醒了棲息在枝頭的鳥鵲。清風徐徐,送來了蟬的鳴聲。走在路上,蛙聲陣陣,不絕於耳;稻花香飄,沁人心脾,這一切都預示着豐收的前景。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筆下的農村夏夜充滿了歡躍的氣氛。)

3、齊讀上闋,體會。

4、提問:下闋寫什麼內容?

(下闋寫驟雨將至時的景象:正趕着路,忽然烏雲籠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點點,緊接着就僻裏啪啦地掉下了雨點。加緊腳步,趕快找個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了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因而內。已充滿了欣慰的感情。)

5、齊讀下闋,體會。

6、小結:這首詞描寫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見的農村夏夜的美麗景象。儘管作者當時正罷職閒居,可是由於對生活的熱愛,他即景生情,藉詞作表達了閒適愉快的心情。詞作語言質樸,格調清新,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7、 齊讀,體味意境。

 五、分析韻律。

押韻的字是蟬、年、片、前、邊、見等。

  六、齊讀,背誦課文。

  七、教學小結

  八、佈置作業

《詩詞五首》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2、學習並瞭解詩詞曲等詩歌的體裁特點;

3、熟讀並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並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新課導入

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特別是唐詩宋詞元曲更標誌着我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今天我們學的五首詩歌都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我們要通過學習和吟誦,領會詩歌的優美意境。

二、課文賞析

1、賞析《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⑴ 寫作背景:

唐敬宗寶曆二年,詩人罷和州刺史,迴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的刺史白居易相會,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詩《醉贈二十八使君》相贈。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於是劉禹錫寫了此詩回贈白居易。

⑵ 賞析詩歌:

⑶ 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板書設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首聯:用被貶謫地的荒涼和時間的漫長,表達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頷聯:用了聞笛賦和爛柯人兩個典故,表達了對友人的懷念,抒發了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

頸聯:用比喻的修辭,抒發了詩人的身世之感,表達了作者豁達的心境;

尾聯:點睛之筆,,點明酬答題義,既對友人的感謝,也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詩詞五首》教案12

一、檢查作業

全班集體或指名背誦前三首詩。

二、研讀作品

(一)《水調歌頭》。

1.學生試讀,老師示讀,學生再朗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及詞義。

宮闕(que4) 綺戶(qi3) 嬋娟(chan2)

2.解題。

先看《水調歌頭》四字,它是詞牌名,它的作用是規定了一首詞的每句的字數平仄等。接着讀序言,問:它有哪句話告訴了我們這首詩的題旨和信息?——對,“中秋”“兼懷子由”告訴了做詞的時間和目的。那麼農曆中秋大家吃什麼有什麼寓意呀?——團圓。要點提示:當時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約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七年沒有見面了。

3.師生共同品讀這首詞。

(1)閱讀講析詞上片。詞人以拿酒問月開端:明月什麼時候就有了?‘天上的宮殿今晚是何年何月?(體現蘇軾屢受打擊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困惑心態。)於是想乘風飛往月官去,可是又擔心在高寒的月宮自己難以承受,(借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相比,表達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宮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說明蘇軾願意在人間爲國家出力,這顯現蘇軾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上片大意: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閱讀講析詞下片。先是講自己徹夜難眠:月影移動,轉過紅色的樓閣穿過雕花的門窗。這樣寫的目的是——承上啓下,自然轉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了。接着問月:爲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時團圓呢? ‘

提問:

①什麼語氣?

要點提示:反詰埋怨。

②懷念誰?

要點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間有悲歡離合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沒有完美無缺的。

③提問:用什麼語氣、態度?

要點提示:對離人的同情撫慰,更是賦予哲理,表現詩人曠達的心胸和情懷。

最後用月光的普照表達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祝願:只希望人人歲歲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④提問:這樣的名句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要點提示:深摯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關懷古》。

1.揭示課題:簡單瞭解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3.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4.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峯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這首曲劃分爲幾個層次? 。

(2)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後兩句來理解。)

(3)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

《詩詞五首》教案13

詩詞五首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詩歌朗讀的技巧。

(二)通過咀嚼詩歌的語言,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反覆誦讀,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

二、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指導朗讀五首詩詞

二.學生運用工具書,結合註釋輕聲朗讀五首詩詞。

(1)以《次北固山下》爲例,簡介古詩朗讀停頓的兩種劃分方法。

1)技音節劃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口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按意義單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口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小結:同一首詩,可以有不同的讀法,我們現在讀古詩一般採用按意義單位停頓的讀法。

4).教師範讀五首詩詞,或放錄音。學生在書上畫出停頓,注意讀準字音。

車馬喧(XUdn)見(衝卜南山潤如酥(Sn

塞(sdi)土燕脂(ydnzhi)凝夜紫(ZT)

提攜(x治)

5)指名朗讀五首詩詞,教師注意給學生正音,並在正確停頓方面作具體指導。

6)學生自由朗讀五首詩詞,要求字音、停頓正確。

二、研讀《飲酒》

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避山野,隱居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及田園風光的歌詠,抒發情懷。這類詩稱爲田園詩,這類詩人稱爲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是晉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的詩自然樸素而韻味雋永。下面我們就來品一品他的《飲酒》詩。

解題:《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酒後寫的,共20首。課文所選的是其中的第5首。這首詩大約寫於作者歸田後12年(417年),詩人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之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3.咀嚼詩句:

學生結合註釋瞭解詩意,學生質疑,師生合作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如: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什麼而無車馬喧呢?

車馬喧是指世俗往來的紛擾,並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車馬喧鬧的聲音。所以,當詩人心遠時,也就是說詩人精神超脫凡俗時,自然也就不熱衷於世俗的往來,因而即使身居鬧市,也就像居住在偏遠安靜的地方。開頭的四句詩,表達了詩人鄙棄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態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領會到真意,卻忘了該怎樣表達,詩中的真意是指什麼? 這裏的真意是指詩人遠離世俗,過着從容閒適的歸隱生活的樂趣。

( 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了詩人遠離世俗,過着從容閒適生活的樂趣。

4.品味玩賞:

(1)這首詩爲什麼讀來琅琅上口,富有音樂美?(誦讀,討論解決)

這首詩的朗讀停頓大體相同而略有變化,偶句押韻,因而讀來有緩有急,和諧悅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能不能改爲望?爲什麼?

不能改。見寫出了詩人在東籬旁採摘菊花,無意中看到鬱鬱蔥蔥的南山時,心中的那種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見,用這個字,詩句就變得平淡無味了。

(三)歸結閱讀古詩的過程、方法(板書)

把握停頓,反覆誦讀。

瞭解作者,知曉風格。

咀嚼詩句,體會情感。

品味玩賞,張揚個性。

(四)佈置作業

1.背誦《飲酒》詩。

2.誦讀餘下的4首詩詞。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回憶閱讀古詩的過程方法,引導學生有步驟地學習本課其餘四首古詩詞。

二、朗讀四首古詩詞。

1.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四首古詩詞,然後指名讓四位學生分別誦讀,並說明如此誦讀的理由。(兩種朗讀停頓皆可)。

2.請四位學生介紹四首詩詞的作者,引導學生相互補充,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比較四首古詩詞在體裁上的區別。(《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七言絕句。《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樂府舊題詩。《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3.引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l)學生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通過小組討論和質疑,解決疑難問題。

(2)讓學生通過自學自行說出詩句的大意,用師生合作補充的形式,完成對四首詩詞內容的理解。

(3)讓學生歸結四首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適時點撥。

《次北固山下》描寫了詩人客遊他鄉的羈旅之情,表現了作者放眼山水的寬闊博大的胸襟,說成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和博大的胸襟;《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突出表現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雁門太守行》讚頌了戍邊將土的戰鬥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天淨沙·秋思》抒發了遊子思鄉的悽苦愁楚之情。

4.引領學生品味四首古詩詞。這四首詩詞,堪稱古詩詞中的精品。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喜歡其中的哪些詩或哪些詩句,並說說爲什麼喜歡。(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爲了培養學生欣賞、審美詩歌的能力,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因此,只要學生說得合情合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盡合理之處,教師要以鼓勵的口吻,適時指出。)

三、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與練習Th。

2.背誦四首古詩詞。

※ 怎樣閱讀古詩

1.把握停頓,反覆誦讀。

2.瞭解作者,知曉風格

3.咀嚼詩句,體會情感。

4.品味玩賞,張揚個性。

《詩詞五首》教案14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點實詞。

2.通過朗讀體會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

教學重難點: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激情導入、自由發言

你們喜歡在田野中漫步嗎?你喜歡農村生活嗎?請談談你的理由。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看看他們農村生活是怎樣的。

二、朗讀指導、自由朗讀

1.放錄音,提要求:注意斷句及字的重音,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

2.請大家把這首詩朗誦一遍

3.提示重點詞句。

(1)從詩中你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詩人形象?(可從生活的環境,詩人的表現等方面說明)

(2)這一形象表現了他怎樣的志趣。

3.教師提供詩人的簡介,詩的背景資料。

4.指導背誦。

三、小結轉引,學習《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飲酒》,這是一首田原詩的代表作,下面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繪了一副什麼圖畫。

2.介紹王灣的生平。補充介紹五言律詩的基本知識。

四、點拔意境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兩首關於大自然的詩,由於詩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們所抒發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卻都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恬適無慾。

  第二課時

一、 情境導入、情入境

1.導語: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那麼四季中的秋季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

2.那麼假如你正身處於異地,面對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呢?聽音樂磁帶,借題發揮。

3.即興創作秋季小詩。

二、指導析讀賞析詩歌

1.與《天淨沙》對比,學習其中的意境倉IJ作。(引出板書)

2.介紹其背景情況,學生再讀古詩;體會那種身在異地斷腸人的心境,並試着背誦。

3.再引:其實在此情景中也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事,_場激烈的戰爭打響了,將軍壯士

爲了報答皇帝的恩寵,奮勇殺敵,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現在我們學習一下。

4.放錄音,體會其中激烈緊張的氣氛。

5.詩句導讀。

6.結合分析,再讀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誦《雁門太守行》和《天淨沙》。

三、體味賞析自讀體味

1.引語:秋天裏的詩感情委婉曲折,熱烈奮進,但陽春三月,柔風吹拂的節,感受又會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出示問題:

(1)詩中寫了什麼景?其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2)人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季節的?

四、本課小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傳情。《天淨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

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詩詞五首》教案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前三首詩,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

2.理解三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岱宗決眥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三、學習《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爲武帝。善詩歌,

《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着飽含的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着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四、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當堂背誦。

五、學習《望嶽》

1.作家作品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七歲會作詩,十四五歲時能與當時文上剛唱.20歲開始爲時十年以上的壯遊,先南遊吳越,後北遊齊趙。35歲到長安應試,落第後居長安十年。安史亂起,攜家逃難。後投奔唐肅宗,被任命爲左拾遺。長安收復後,他因直言敢諫觸怒肅宗,被貶爲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內大旱,他棄官攜家西去,千辛萬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後來,友人嚴武鎮蜀,保薦他當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後人稱他杜工部的由來,後因成都戰亂,杜甫又遷至夔州,過着貧窮的生活。最後病逝於湘水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爲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爲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陽應進土舉,落第,於是漫遊齊、趙(今山東、河南、河北省)一帶,這詩是遊泰山時所作。泰山爲東嶽,是五嶽之首。近嶽而望,並未登山,所以題爲望嶽。詩中描繪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都是從望字着筆的。

2.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3.背誦指導。

六、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1,2,3題。A類

2.默寫三首詩。B類

3.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C類

詩詞五首(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後二詞,朗讀、背誦這二首詞。

2.理解二首詞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二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前三首詩。《觀滄海》是樂府詩,《次北固山下》和《望嶽》都是五言律詩。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兩首詞。《如夢令》和《西江月》是詞牌名。

二、學習《如夢令》

1.作家作品簡介

《如夢令》選自《漱玉詞》,作者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宋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來女詞人。早期生活優裕,跟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後,流離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傷感,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常用白描,語言清麗。有《漱玉詞》集。

2.朗讀這首詞。

3.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表現了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的情操,從中可以看出詞人天真、活潑、豪爽的性格。詞人賦予大自然以詩情畫意和勃勃生氣,給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這首詞只寫了夏日遊飲歸途中的一個片段,抒寫了片刻之間美的感受,僅僅33字,卻寫了場景,寫了人物,寫得曲折起伏,生動活躍,情深味濃,新奇可喜。詞的語言明白如話,流轉自如,表現了獨到的功力.

三、學習《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與蘇城並稱爲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麼清幽,氣氛那麼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四、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五、作業

1.課後練習二4,5.三A類

2.默寫二首詞。B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