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詞名句

詩詞教學反思範文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詞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詞教學反思範文

詩詞教學反思範文1

教學《詠鵝》這篇課文之前,我事先在班上了解到:不少學生已經會背這首詩了,所以本課教學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詩情詩景,認識6個生字和會寫2個生字“曲、波”。在導入新課時,我出示圖片(一幅美麗的白鵝戲水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這是一隻什麼樣的鵝?(生甲:這是一隻白白的鵝;生乙:這是一隻活潑可愛的鵝……)接着,我聲情並茂地爲學生講述了駱賓王七歲寫詩《詠鵝》的故事,由於聽的是同年齡孩子的故事,學生個個聽得入了神,由此導入新課,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

在引導學生通過讀領略詩的意境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接着同桌互讀(會讀的教不會讀的/都會讀的比比誰讀得最有感情)、指名讀、師生接力讀……在多種方式的`讀中感悟詩意,而沒有作過多的講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讓學生加入自己喜歡的動作讀,形象地再現了詩情詩景,在讀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學生對大白鵝的喜愛之情,並滲透了人與動物關係密不可分、親切自然的教育。

在寫字環節,新出現的兩個筆畫是一個難點,只有掌握了這兩個筆畫,才能更好地掌握兩個生字,爲此,我加強了示範指導,先是教師親自示範,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學,以優帶差,人人爭當“小老師”。雖然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沒有強調一定要掌握筆畫筆順,但對於“筆畫筆順”這一千百年來人們寫字時約定俗成的東西,我想,讓學生掌握還是很有必要的,當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對於基礎較差、反應較慢的學生慢慢來,潛然默化。不能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要保護孩子能學好的自信心。批改作業時,看着那工工整整的一筆一畫,看着那整整齊齊的一行行字,我禁不住欣慰地笑了,瞧!這是一羣多認真的孩子呀!

詩詞教學反思範文2

一直以來,教學古詩總是側重於詩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較少涉及詩歌意境的感悟,認爲意境感悟對小學生而言是比較艱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詩歌教學中缺席。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詩歌意境教學漸漸被重視,而且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課例,如王自文的《古詩二首》、鄭雪琴的《江雪》等。這一變化十分可喜,因爲只有意境才能使詩歌發揮陶冶心靈的作用。

如何引導學生那顆幼小的心靈深入到那優美而又深邃的詩歌意境中去呢?我以爲對話就是一道通向詩意的橋樑。如何展開對話?以上課例使我深受啓發。

1、以互文構建廣闊的“對話場”。

有人說,“詩不是鎖在文句之內,而是進出歷史、空間裏的一種交談”。這話指出,想要與詩交談必須先得做到能夠“進出歷史、空間”。學生相應的知識、經驗的儲備成爲他們能否與詩對話,走進詩歌意境的關鍵。現代解構主義互文讀解理論認爲,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並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這些他文本有助於此文本的讀解。因而,教師應該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隱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構建廣闊的“對話場”,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詩意的.理解。

以互文構建“對話場”,我認爲可以運用以下策略:補充,如,課前秋詞、秋詩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種氣氛,與新授古詩構成一個“意境圈”,使詩意感受顯得豐滿;聯繫,如通過聯繫《燕子》一文中有關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關春花的句子,讓學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豔,從而體會到霜葉的絢麗,作者對它愛得深沉;整合,如將《山行》與《楓橋夜泊》這兩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詩歌整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意境更加立體。

2、以想象催動心靈的對話。

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主要元素,體悟詩意絕對不能迴避意象。意象就是飽含着詩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過這些形象營造的情境進入詩人的心靈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過程,這一切必須藉助想象。想象是學生與詩人、與文本對話的橋樑。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聯繫經驗,尋言明象。語言背後形象的喚起,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催化。在讀詩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加以擴展,想象連綴成畫面,便能獲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時,讓學生對景物進行擴展,然後切己體察,從而感悟詩人的情感:有的從“江楓”生髮,擴展爲隱隱約約的江楓,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楓,從中感受到詩人的孤獨、憂愁;有的從“霜滿天”入手,擴展爲寒冷的霜,瀰漫江天的霜,想到詩人冷得發抖,想到詩人心冷,從中悟到詩人的愁。

(2)創設情境,連類萬象。所謂情境實質上就是一個富有形象感,充滿感情色彩的場景或氛圍。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轉化成了豐富的形象,豐富的形象又生髮出更爲多彩的畫面,使靜態的閱讀注入了動態的生成,使隱含的詩歌意境逐漸顯現,逐漸展示出它的美麗與動人。如展示紅葉圖片,喚起了學生心中“紅葉似火”,“紅葉像天邊的火燒雲那樣鮮豔,那樣壯觀”,“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麼嬌豔”等等形象,充分領略了“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絢麗景緻,體驗到了詩人對秋天熱烈的歌頌與深沉的愛戀之情。

詩詞教學反思範文3

這首送別詩以事件命題,前兩句寫事,後兩句借景抒情,比較好理解。所以,我採用多讀多想,想象畫面,理解詩意的方法。讓學生把各自理解的詩句組合起來,成爲對整首詩的理解,就像拼圖一樣拼出完整的畫面。

學生在反覆自瀆的基礎上,開始表達自己看到的畫面。

xxx說:“唯見長江天際流”意思是xxxxxxxxxxxx“只見長江向天邊流去。”唯,只。天際,天邊。我說:對。我讓學生隨手做了筆記。再讀理解想象其他三句的`畫面。

xxx說:“孤帆遠影碧空盡,”盡是盡頭。碧空是藍天。封偉思說:孤帆,一隻孤單的帆船,遠影,我啓發全班同學想:孤帆遠去,江面上會看見船的什麼?xxxxxxxxxxxxxxx影子。連起來說這句詩意思是xxxxxxxxxx“一隻孤單的帆船連同它的影子,消失在了藍天的盡頭。”

xxx接着說:“平明送客楚山孤”客,指老朋友辛漸。孤,詩人很孤獨。我補充:平明,指早晨。連起來,是說xxxxxxxxxxxxxx“早晨,送走老朋友,覺得楚山和自己都很孤獨。”

xxx站起來說:“寒雨連江夜入吳”寒雨,雨很寒冷,是秋天的雨。江,長江。我補充說:連江。秋雨灌滿了長江。夜,黑夜。如,來到。連起來是說xxxxxxxxxxx“在秋雨綿綿的黑夜,我趕到吳地送別老朋友。”

詩詞教學反思範文4

爲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從歷代詩歌中汲取營養和精華。魯教版特別採編了唐詩與宋詞這兩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編寫了《唐詩宋詞選讀》這一選修文本,讓學生欣賞到了氣象恢弘的初盛唐詩歌,領略到了姿態橫生的中晚唐詩歌,歌詠了北宋的舊曲新聲,傾聽了南宋的亂世詞心。

不知不覺中,半個學期的授課已經完成,在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與精神的陶冶的同時,更給我們的授課者和聽課者帶來審美的體驗和創新與反思的機會。

首先,《唐詩宋詞選讀》具有經緯交錯,逐層推進的文本特點。

從初盛唐到中晚唐,從北宋到南宋,以時間爲“經”。本套選讀文本在初盛唐詩壇上選取了8位詩人18首詩歌,在中晚唐詩壇選取了12位詩人24首詩歌,在北宋詞壇選取了11位詞人24首詞作,在南宋詞壇選取了11位詞人21首詞作,目的在於擷取每一個時代的星輝,瞭解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與寫作特點,引導學生細微地感受研讀名人名篇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

由意象意境到格律節奏,從聯想到詩眼詞眼,以鑑賞爲“緯”。本着〈〈語文課程標準〉〉應該“學習鑑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徵”的要求,本套選讀文本,以“詩歌入門”系列爲緯。以鑑賞詩歌離不開對意象和意境的理解開始,首先介紹了有關“意象與意境”的感性知識;然後從誦讀出發,瞭解“格律與節奏”幫助學生深入地欣賞詩歌的音樂之美和諧之美;“聯想與想象”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藝術魅力,既能夠進行分析鑑賞,又能夠學會應用;最後讓學生掌握鑑賞詩歌的又一重要方法——尋找詩眼和詞眼,理解用典,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這一緯度中,主要採用了小步輕邁,分層推進的方式,力求推動學生初讀文本,然後深入研讀文本,最後的得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唐詩宋詞選讀》具有歌詠吟誦、多元解讀的鑑賞特點。

當學生沉浸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時候,詩中那皓月當空,幽美的景色頓時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在美景離情之中,不由讓人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當藝術家喬榛、丁建華用飽含深情朗誦《長恨歌》時,學生的情感也隨之起伏不定,從楊貴妃得意的專寵,到馬嵬坡楊妃的慘死以及蓬萊仙島楊妃的不忘舊情,隨着朗誦的情語出之,一個哀婉纏綿的愛情故事也流淌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間;

當學生用《月亮代表我的心》《風中有朵雨作的雲》《浪花一朵朵》等當代通俗曲調演唱柳永的《望海潮》時,我們不僅看到一幅幅西湖美景、錢塘江的壯觀、杭州市區的繁華富庶、當地人民的安詳生活,更爲孩子們突發奇想的音樂天賦所震撼,詞字添配的絲絲相扣,旋律與優美壯麗、生動活潑的詞作畫面相得益彰,學生們精彩的演繹贏得了全班同學的陣陣歡呼聲。

在歌詠吟誦中,學生不但讀出了詩詞的音韻之美,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和心靈的共鳴。同時學生髮揮個性的獨到見解,疑義相析對文本進行了多元的解讀。

在解讀辛棄疾《青玉案》一詞時,對詞中的“那人”,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是“情人”,有的說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有的說是“孤傲、不趨流士的志士”,也有的說是“一種理想的追求目標”等,不同的拆解,體現了學生對作品的個人體驗,表現了不同人對詩歌內在情感的心領神會。

在學習《長恨歌》時對楊貴妃這一人物的評價是“諷刺”?是“同情”?還是“無辜”?學生們也議論紛紛,有的說“楊貴妃恃寵而嬌,一人昇天,仙及雞犬”該唾棄;有的說“楊貴妃與李隆基生死相戀,夢魂縈繞”,此真情專一的愛情值得歌頌;有的說“楊貴妃只一女子無意於專權弄政好於武則天,是李隆基把持不住自己,荒於朝政,才導致國滅”楊妃何德何能能夠挽回敗局值得憐憫———————學生們對於這個問題非常的感興趣,自己通過互聯網找尋的相關資料也非常的多,介紹給其他的同學時都能侃侃而談,而談到自己的理解時也能按照自己的體味,有自由,有個性的闡發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就可以不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有了自己的獨立體驗的自由和空間。

詩詞教學反思範文5

古詩文教學是初中教學的關鍵,同時也是中學生的學習的難點。由於考試需求,學生學習古詩文往往停留在“背誦默寫”層面,而忽視了古詩文中所承載的中華優秀文化,古詩文的學習失去了它的終極價值。古詩文教學需要創新,需要學生在掌握字詞句之後的再理解和再創造,這樣才能讓古詩文學習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詩歌形成的環境及構成的意象距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學識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加上傳統教學秉承“字詞句段篇”剝竹筍形式,採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八字真經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抑制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枯燥無味,毫無生機,因而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教師要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很活,學生學得有味。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有效性進行概括分析,尋求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合理途徑。

1加強誦讀,積累古詩詞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覆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覆吟誦,纔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但“一口卻吃不成胖子”,古詩詞的教學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滿樹的快捷,它需一點一滴的積累沉澱,積小流才能成江河,到達一定程度時,進行“質”的飛躍。當然,古詩詞作爲中國文化財富中最寶貴、最精彩的部分,而作爲語文老師,還有諸多的語文教學任務等着我們去完成,因此我們沒那麼多時間,也沒那個條件去大量的積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得靠語文老師平時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積累古詩詞的好習慣了。如:每節語文課前由語文課代表在黑板一側抄好一首詩詞,語文課預備鈴一響,由課代表帶領大家反覆朗讀,每堂語文課把師生相互問好的時間改成讓全體學生齊背這首古詩詞,開始先由教師賞析,後來逐漸轉變爲學生賞析,爲學生提供大膽展示自己的空間,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這短暫的課前幾分鐘,每週可熟記並理解兩三首詩詞,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古詩詞財富了。

2結合背景,理解古詩詞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之作,詩所傳達出的思想主旨無不與作者的平生、閱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相關。因此,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就必須對這些知識有所瞭解。這樣才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賞讀杜甫的.《春望》詩,先要弄清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亂,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詩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爲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離長安。這首詩就是他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詩人正是因爲與家人難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縈,表達他對妻兒的強烈思念,於是發出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感慨。若不跟學生講清這一背景,學生就很難明白作者的這種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書何以值萬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難》,若不弄清楚李白寫這首詩的處境,那麼詩中的“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等句子學生就無從理解。因此分析詩歌前,我先跟學生把背景資料交代清楚:天寶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雖對他禮遇有加,但不過是賞識他文學上的才華,李白“濟蒼生” 、“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這種處境,而他的清高又爲當朝的權貴所難容,終被“賜金放還” 。離開長安,就意味着被迫放棄自己的理想。這不能不使有着積極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極度苦悶。這時,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擺了一桌酒席宴請他。面對美味佳餚,李白卻“停杯投箸”,難以下嚥,學生也就能理解這種心情了。

3抓住詩(詞)眼,鑑賞古詩詞

古人作詩講究“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力求一字傳神一語驚人。而一首詩中最凝練最傳神的字句就如同這首詩詞的眼睛,即整首詩詞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詩人曾用過“到” 、 “過”“入” 、 “滿”等字,但終覺不如“綠”字來得好原因是:用“綠”字詩意就更顯深沉,情思浩蕩,不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詩人當時奉詔入京的喜悅,還有經歷罷相之後被徵召回朝的重重憂慮,一個“綠”字高度概括出詩人的喜悅、彷徨等豐富的內心世界,着實讓稱道。

4聯繫生活,運用古詩詞

古詩詞作爲祖國文學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鑑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當我們帶領學生出去旅遊,登上了高山之巔,我們可以問學生:此時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生一定能答出: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當一學生考試失意時,我問其他同學,我們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詩來勸慰他?大家齊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當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中寫雨的一段時,講到“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三個比喻寫出了春雨細密、輕盈的特點。我問學生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特點?學生用杜甫的詩《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潤物細無聲”不正是春雨細密輕盈這一特點的絕好寫照嗎?

詩詞教學反思範文6

中國古詩貴在意境,意就是指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指詩人所描摹的客觀事物。意境即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摹的客觀事物相結合而達到的一種完美和諧的藝術境界。而能否引導學生進入這個藝術境界,就意味着能否使學生體味到古詩的美,鑑於此,在《詠鵝》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由畫入境,感知全詩大意。

導入新課後,老師首先配樂範詩,然後展示白鵝戲水的畫面,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啓發學生展開想象,在視覺活動和想象中進入古詩意境,在意境中使學生享受到古詩的美。從而培養學生有感情吟誦,理解了詩的大意

二、品詩畫圖結合,體會詩情畫意。

這一環節主要是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進行設計。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詩情畫意

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問題,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朗誦、跳舞、描述大白鵝的`美等)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更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不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時,就更生動、更形象,更能產生一種直觀的效果,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體現了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課改思路

通過這三個環節,學生不僅可以掌握這首古詩該掌握的內容,而且還走進了詩的意境。通過語文課和藝術課的融合,使學生享受到了古詩的美,陶冶了情操,鍛鍊了動腦、動口、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學會了有感情吟誦,從而實現了古詩的教學目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