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詞名句

完整版20首古典詩詞名篇鑑賞

本文已影響 2.07W人 

1、點絳脣林逋

完整版20首古典詩詞名篇鑑賞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爲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註釋】:

①金谷:即金谷園,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

②王孫:貴人之子孫。也是草名。

③萋萋:草盛貌。

【賞析】:

林逋的《點絳脣》是一首詠草的傑作。以擬人手法,寫得情思綿綿,悽楚哀婉。語言美,意境更美。爲歷代讀者稱誦。此爲詠物詞中的佳作。全詞以清新空靈的筆觸,物中見情,寄寓深意,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整首詞熔詠物與抒情於一爐,悽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悵傷春之情,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

“餘花”兩句,寫無主荒園細雨中春色凋零,絢爛的花朵已紛紛墜落,連枝頭稀疏的餘花,也隨濛濛細雨而去。“滿地和煙雨”,境界闊大而情調哀傷,雖從雨中落花着筆,卻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歸去”,詞人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惆悵情懷。

過片直寫離情。長亭,亦稱十里長亭。古代爲親人送行,常長亭設宴餞別,吟詠留贈。此時別意綿綿,難捨難分,直到太陽西下。“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詞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銷魂的時刻,攝下了這幅長亭送別的畫面。最後“王孫”三句,活用《楚辭意,是全詞之主旨。“王孫”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後來詩詞中,往往代指出門遠遊之人。凝望着親人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正如李煜》清平樂《詞所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話外音】:

金谷園曾經是錦繡繁華的麗園,如今已是雜樹橫空、蔓草遍地了。

寫春色用“亂生”二字,可見荒蕪之狀,其意味,與杜牧《金谷園》詩中的“流水無情草自春”相近。“誰爲主”之問,除點明園的荒涼無主外,還蘊含着作者對人世滄桑、繁華富貴如過眼煙雲之慨嘆。

【集評】:

石崇《金谷詩序》裏說,徵西將軍祭酒王詡回長安時,他曾金谷澗爲其餞行。所以後來南朝江淹的《別賦》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說,成了典故。“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爲主?”人既去,園無主,草木無情,依舊年復一年逢春而生。

薛礪若《宋詞通論》:林逋的《點絳脣》爲詞中詠草的傑作,詞境極冷絕悽楚,與歐陽修的《少年遊》,梅堯臣的《蘇幕遮》,都爲詠春草的絕唱。

2、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蟲。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羈旅之中與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聯寫與故人相聚的時間、地點;頷聯寫在亂世中相聚實屬出其不意;頸聯寫秋夜的淒涼景色,暗寓他鄉生活的辛酸況味;尾聯寫長夜敘談,借酒澆愁,深刻地表達了對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間深厚的友誼。全詩敘事寫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轉,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秋夜裏,一輪圓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的包圍之中。詩的開頭兩句,一寫時間:秋天的滿月之夜,一片清輝;一寫地點:京城長安,已沉睡在靜靜的深夜裏了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我們不期而遇,一起在江南相聚,卻令大家懷疑,是相逢在夢裏。雖身在長安,還能與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懷疑起來,這莫不是在夢中相會吧。“還作”、“翻疑”,感情真摯,筆底傳神。爲什麼會有這樣動人的感情呢?因爲自己離家在外,心境也是極爲悽苦的。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蟲。”秋風颯颯,驚飛了樹枝梢頭棲宿的烏鵲,玉露冷冷,秋草裏寒蟲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聯所寫的“驚暗鵲”、“泣寒蟲”,固切時序寫秋景,實寓有懷鄉的悲涼況味。“驚”、“泣”二字,含意深刻,寫盡了身世飄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於飲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裏只怕聽到報曉的鐘聲又要分手。末聯裏,作者直抒胸臆“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羈旅他鄉的人,只有醉了纔不思鄉啊,那就長醉不用醒吧;雖欲相留,共話鄉情,卻怕聽到報曉的鐘聲,因爲曉鍾一敲,彼此勢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長談,猶不忍分離,這既表現了對故人的深情厚誼,也加深了對故鄉的思念。

全詩情景交融,婉轉深至,韻調清美,悠然不盡。夜深將曉,顯示出異地故人相會的喜悅及友人們的真摯感情,襯托出羈旅生活的孤獨、寂寞和愁苦。他鄉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極樂,正因爲當中浸透着多少的異鄉孤寂啊!作者: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參湖南、江西幕府,曾任祕書省正字、東陽令、撫州刺史、容州刺史等職。大曆、貞元間重要詩人。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內容寬泛,構思新穎,清新典雅。《新唐書》本傳有“耕餉歲廣,獄無繫囚”之稱。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

3、宮詞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

唯有落紅官不禁,儘教飛舞出宮牆.

解釋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理,多少年輕女子被掠(美名其曰"選")進皇宮,終身禁錮於宮牆之內,青春活活葬送.這是古代女子的悲劇.古典詩歌中描寫宮廷生活的"宮詞",常取此爲題材,爲不幸的宮女傾訴苦衷.武衍這首宮詞,以深惋之筆,借景託情,描寫宮女被禁錮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詩從描寫宮苑春色起筆.春天是萬紫千紅的季節,可是宮苑裏卻"春色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飄舞於闌干階砌,更顯宮禁之淒涼.建章,漢宮名,後泛指宮苑."春色",是妙語雙關,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宮女的青春."鎖",則是詩眼.滿庭春色,閉鎖於高牆之內,無由泄漏;宮女的年華也鎖於重門之內,白白消逝.由這"鎖"字自然地引出下面兩句:"唯有落紅官不禁,儘教飛舞出宮牆.""出宮牆",這是宮女的願望,因此那落花"飛舞出宮牆"的眼前之景,特別觸動她們的心,她們恨不得立即變成落花,飛舞而出.落花在這裏不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對比襯托作用:落花飛出,無從禁止,而自己身鎖重門,插翅也難飛,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宮禁森嚴,無處不戒備."禁"字與上句的"鎖"字相呼應,更烘托出宮女的不自由.此詩構思精巧,寫宮女之怨,但並未點出宮女,也沒有着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態和氣氛,引起讀者必然的聯想,使讀者"由其所寫之景物而觀其未寫的景物,據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識未道之情事",有心領神會之妙.此外詩人以比和賦相結合.以春色喻佳人之年華,以落紅飛舞出宮牆反襯宮女的身不由己,這是"比"的手法.後兩句用"唯有"、"儘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賦"的手法.詩意既婉曲又顯豁,很有唐人風味. 4、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註釋】

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澠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和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閒。

③據蘇轍原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閒之壁。”

④蹇驢:跛腳的驢。蘇軾自注:“往歲,馬死於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賞析】

蘇轍原詩的基調是懷舊,因爲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爲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又經過這裏,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裏寫道:“曾爲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他覺得,這些經歷真是充滿了偶然。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爲何總是與它發生關聯?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爲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詩中的感慨。而由這些感慨,蘇軾更進一步對人生髮表了一段議論。這就是詩的前四句。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那麼,在冥冥中到底有沒有一種力量在支配着這種行爲呢?如果說,人生是由無數個座標點所組成的,那麼,這些座標點有沒有規律可循?青年蘇軾對人生髮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並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過去的東西雖已消逝,但並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騎着蹇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歷來說,豈不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財富?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事實上,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又怎能考取進士,實現抱負呢?這就是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縮微的展示。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也作爲一個成語被後世廣泛傳誦。但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色。紀昀曾評道:“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所謂“唐人舊格”,大致上指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作爲七律,三、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說,本身也帶有承接關係,所以是“單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這正是蘇軾的“本色”。

【註釋】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知何似:知道象什麼。蹇:跛,蹩腳。

【簡析】這首詩是寫詩人對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鴻爪”來比喻人無意中留下的蹤跡,就如飛鴻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樣。如老僧新塔,壞壁舊題,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嘆人生無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們記憶中,心上的爪痕是難以磨滅的。全詩比喻新奇,屬對工巧,寫出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

〔析賞〕有一次蘇軾和其弟蘇轍(子由)路經池澠,路上馬死了,兩人騎着蹇驢到澠池一僧寺寄宿,並在寺壁上題詩。後來子由寫了一首《澠池懷舊》的詩。東坡舊地重遊,當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卻已死,寺裏替老僧蓋了一座新塔,當年東坡兄弟題詩的廟壁也壞啦!再也見不到舊日的題詩啦,東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詩,感慨人生在世如飛鴻。對我有幫助

5、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①竹塢:綠竹叢生的凹地。水檻:近水的亭臺。②迢遞:遙遠。重城:一座又一座城。③秋陰:秋天的陰雲。

[簡析]

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裏,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着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這首詩就是詩人與崔雍、崔袞告別後旅途中寄懷之作。

首句寫駱氏亭:翠綠的修竹環抱着一塵不染的船塢,駱氏亭外臨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接着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濃度。

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句一方面是爲末句作鋪墊(由於“秋陰不散”故有“雨”;由於“霜飛晚”故“留得殘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裏思念着遠隔重城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又何止是那悽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有誰能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藉,“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後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爲深遠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