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人

陝西都有哪些詩人

本文已影響 2.02W人 

出自陝西的古代詩人你知道有誰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陝西都有哪些詩人,歡迎參考閱讀!

陝西都有哪些詩人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詩人,祖籍山西太原,新鄭(今河南新鄭)人,後遷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後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白居易本人就出生於河南新鄭(今屬鄭州新鄭)。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與元稹合稱“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爭。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其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爲躲避徐州戰亂,其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今安徽符離集)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和並稱“符離五子”的符離人劉翕習、張仲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一同泛舟陴湖,遊流溝寺,登武裏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後爲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於武宗會昌六年。是另一文學家白行簡的兄長。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至今還有其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其的詩不僅在中國有巨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等國也有廣泛影響,其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爲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其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爲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爲“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極爲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非常有名。特別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爲後來朦朧詩的鼻祖。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啓示。白居易的詩歌影響最大,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纔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的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格明麗見長,爲後世詞人所推崇。

  王昌齡

約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約卒於 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早年困於農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 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 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爲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 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其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 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爲 京兆(即唐 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爲其在《 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而《新唐書 文苑傳》稱其爲 江寧人,或爲誤會。殷璠《河嶽英靈集》又稱"太原王昌齡"。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爲洛陽、長安爲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爲居住在京城便說其們爲京城人。《 河嶽英靈集》爲唐人 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爲太原人,《 唐才子傳》也認爲王昌齡爲太原人。

王昌齡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 龍標尉,世稱“王龍標”。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羣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爲江寧丞。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 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 岑參相識,岑參有《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

王昌齡作爲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被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爲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其“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 ”。《 河嶽英靈集》說其“再歷遐荒”,《 舊唐書》本傳也說其“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爲龍標尉。但後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迴至亳州,竟爲刺史閭丘曉所殺。《 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爲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爲“詩家夫子王昌齡”。因爲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 高適、 綦毋潛、 李頎、 岑參、 王之渙、 王維、 儲光羲、 常建等都有交誼。其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爲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 吉爾吉斯斯坦)一帶。因其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其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

世稱爲七絕聖手。如《 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 龍城飛將在,不教 胡馬度 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爲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爲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 從軍行》等,也都爲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 長信秋詞》、《 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羣,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 閨怨》、《 採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爲千古名作。沈德潛《 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閭丘曉因忌才而殺害了王昌齡,是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破壞。王昌齡留下了許許多多的邊塞詩流傳千古

  李世民

  早年經歷

李世民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8年)十二月戊午日(一說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裏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當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採“濟世安民”之義爲兒子取名爲“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爲妻。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大業十二年(616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晉陽起兵

義寧元年(617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爲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爲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爲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爲唐,封李世民爲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四方征戰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封爲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玄武之變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其事成之後立其爲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爲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爲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爲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爲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其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其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爲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爲帝,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因隋末戰爭而人口銳減,貞觀二年(628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爲戒,注意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爲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爲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帝範教子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爲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其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將其撰寫的《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爲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爲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因病去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