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宋代詩詞

張先《菩薩蠻》全文賞析及註釋翻譯

本文已影響 1.9W人 

導讀:這是一首詠彈箏歌妓美貌和技藝的詞。詞中字裏行間突出此彈箏者似乎有無限心酸和苦楚在通過樂曲抒發、傾吐。下面是張先《菩薩蠻》全文賞析及註釋翻譯,歡迎閱讀。

張先《菩薩蠻》全文賞析及註釋翻譯

菩薩蠻①

張先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絃②,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飛雁④。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註釋]

①菩薩蠻: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飛雁:箏柱竹製,上窄下寬中空,似飛雁狀,十三箏柱排列,恰似一組斜飛的雁陣。

一弄;一曲。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

十三絃:唐宋時教坊用箏均爲十三絃,唯清樂用十二絃。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詠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春山眉黛:《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爭如望遠山”,後因以山喻美人雙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顏料)畫眉,故稱眉黛。

譯文一】

歌女用哀箏撫弄一曲《湘江曲》,能聲聲縈耳,盡寫湘江上的綠意。纖纖細指、十三箏弦,慢慢地將曲裏的幽恨訴說。古箏的音像藝女的秋波一樣漫過坐席,離愁別緒在她的手中蘊生;彈到惆悵滿懷時,只見她眉頭皺的很低很低。

【譯文二】

箏弦一撥彈起哀怨的《湘江曲》,一聲聲寫盡湘波綠濤。纖細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飛動,細細地傳出內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箏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飛的大雁。彈到傷心斷腸的時候,她那青黛色的雙眉緊蹙到一起。

【評點】

此篇詠歌女彈箏,描寫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彈箏時的婉轉情態。既寫箏曲的哀怨感人,也通過描寫歌女彈箏的動作、神態表現歌女的美麗多情和內心的哀傷,刻畫了一個內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整首詞表達了詞人對歌女彈箏技藝的欣賞之情,同時也透露出對其深深的同情。

詞的上片描寫了歌女的箏聲。“哀箏一弄《湘江曲》”,箏弦一撥彈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說箏聲哀怨,實則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內心世界;“聲聲寫盡湘波綠”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彈奏的《湘江曲》,琴聲洋洋盈耳,讓人覺得好像聽到湘江的水聲,從側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藝。“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二句,寫的是歌女彈箏的動作,只見她纖細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飛動,淋漓盡致地彈出娥皇、女英的不幸。歌女能將幽恨“細傳”,足見其技藝高超,而所傳的`幽恨也是雙方所共有的。

下片詞人着力刻畫了歌女彈箏的情態,“當筵秋水慢”,“秋水”比喻女子眼波清澈。“慢”字意爲凝神,表現了歌女的全神貫注;“玉柱斜飛雁”,箏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飛的大雁。在古詩詞中,飛雁常與離愁別恨相連,這裏雖描述箏柱之形,其實仍在寫彈箏女子的幽恨;“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隨着樂曲進入斷腸的境地,她那青黛色的雙眉緊蹙到一起,表現了其淒涼和悲哀的情緒。

此詞妙在蘊藉,既寫箏聲,又寫人;但最終是寫人,寫人的幽恨。詞人巧妙地把主客觀、聲與情有機地融成了一體,通過對歌女情感的細述,委婉地流露出這位彈箏女子內心的哀傷和幽怨。全詞言辭清美婉麗,情感真摯悽哀,風格含蓄深沉,聲情交融,意濃韻遠。

[賞析]

這是一首詠彈箏歌妓美貌和技藝的詞。詞中字裏行間突出此彈箏者似乎有無限心酸和苦楚在通過樂曲抒發、傾吐。亦讚揚此樂女的高超技藝:可見聽者是彈奏者的“知音”。下闋是彈箏女的特寫,突出眼和眉。眼波也像秋水一樣動人。微妙地表達出彈箏女的心理變化。全詞清新婉麗,情意真摯而又含蓄深沉。

首詞寫一位彈箏女子以便一曲《湘江曲》,聲情並茂,哀豔動人。以水喻聲,把《湘江曲》化爲可見的湘江綠波,同時又借典傳情,把樂曲中蘊含的哀怨通過“湘水之神”這一浪漫的悲劇故事傳出。開頭兩句,描寫一位歌女秦箏曲時 “弦弦掩抑聲聲思”,“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情景,十分細膩動人,這是一位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的女子。“纖指”二句,寫其指法細膩,傳幽恨。“當筵”二句,寫彈者之姿態,聽衆之感受。“ 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寫彈者之多情。"背景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因演奏而更動真情,雙眉微蹙,含情脈脈,以外在之神態傳內在之深情,意態悽婉,精緻蘊藉。寫彈者之多情,以聽琴而聯想到湘江傳說的悲劇,讓人聽來傷感不已。這些畫龍點睛的側筆,我們完全可以想見她那與心靈同樣美好的容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