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唐詩三百首

高適別董大古詩賞析

本文已影響 3.33W人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

高適別董大古詩賞析

  別董大

唐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註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翻譯

一望無邊的昏黃-陰-雲籠罩着昏暗的天地,連太陽也顯得昏黃暗淡,失去了光芒。只有一羣羣叫聲悽婉的大雁,在北風勁吹、大雪紛飛的秋冬之際匆匆南遷。此去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誰會不賞識像你這樣優秀的人呢?

  賞析

高適是盛唐時期一位傑出詩人,生於公元702年,比李白小一歲。他早年不得志,二十歲時,胸懷壯志,雄心勃勃,自以爲“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曾西遊長安,希望謀取一官半職,然而現實卻給他重重地潑了一瓢冷水。於是他北赴薊門,漫遊燕趙,以尋求立功報國的機會,結果仍然沒有找到出路。後來,他長期漫遊樑宋,曾與李白、杜甫一道在汴京一帶飲酒賦詩,消磨時光,直到四十多歲時還是一個過着流浪生活的布衣。公元749年,已是四十七歲的高適,終於經睢陽太守張九皋的舉薦,中有道科,才獲取了一個仕進的機會。高適按捺不住內心的狂喜,冒着三伏炎熱,自樑宋趕到長安僅用了十天。而他得到的僅僅是封丘縣尉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本想着可“屈指取公卿”,結果卻是一名小縣尉,心理的落差使他格外痛苦。更加上這樣的官職“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不久便辭官而去。他真正的得志,是在五十二歲以後,曾任侍御史、諫議大夫、刺史、節度使、刑部侍郎、散騎常侍等職,並兩度出塞,爲國建功立業,被封爲渤海縣侯。《別董大》共兩首,這是其一,是高適在遊樑宋期間寫的送別詩。

題目中的董大,在董氏家族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董大,即唐代著名琴師董庭蘭。董庭蘭是吏部尚書房琯的門客,深得房琯的寵信。747年春,房琯遭貶謫,董庭蘭受牽連而離開長安。這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分別十餘年後又在樑宋一帶的睢陽再度相見。可是二人在短暫的重逢後又要離別時,高適懷着依依惜別之情,揮筆寫下了這組傳唱千古的詩篇。盛唐時盛行胡樂,從盛唐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胡琴琵琶與羌笛”、王昌齡的《從軍行》中的“更吹羌笛關山月”、王之渙《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等詩句中便可看出。而董庭蘭所擅長的不僅僅是胡樂,並且對七絃琴也非常精通。唐代崔珏曾賦詩讚美董庭蘭:“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房琯,字次律,河南緱氏人),始終憐得董庭蘭。”高適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此時在漫遊中能聽到像董庭蘭這樣的音樂名家演奏名曲,同時又是與老朋友久別重逢,當然是歡喜不盡。

這組詩共有兩首,第二首這樣寫道:“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這一首可作第一首的背景材料。限於篇幅,在此只欣賞第一首。

第一首詩開篇佈景,使人感到突兀不平,氣勢宏大。詩人一筆裁下千里黃雲,隻手摘取白日一輪。如椽之筆一揮,立見北風蕭蕭,寒氣森森,雁陣排空,白雪紛紛。詩人攬起,盡將其置入自己的詩作,營造出無比遼闊的意境。“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曛,指日光昏暗。這兩句詩寫得十分巧妙,從極短的十四個字中,透露出了許多信息。既寫了空間,又寫了時間。寫空間是明寫,寫時間是暗寫。千里黃雲,是作者的想象。一個人就憑其目力所及,向遠處眺望,莫說千里,就是百里,恐怕也難達到。但是詩人有辦法。他不但用眼,而且用心。心有千里眼,胸藏萬里天。寫空間主要是通過寫黃雲的長度與寬度;寫時間時通過寫風的方向、大雁經過中原的晚秋時節以及大雪紛飛的季

節來實現。詩中沒有一字提到時間,但對於稍有一些生活常識的人來說卻處處都能感受到。大雁,在中原地區只有春秋兩個季節才能見到。春天大雁向北飛,秋天向南飛,來回都途經中原。春天,一般刮東風,如果遇倒春寒下雪時,大雁一般都不會從南方飛往北方。開始刮北風時,時令將欲由秋天轉爲冬天。開始下大雪時,在正常年月裏大雁都已經飛到南方越冬了。而現在還有大雁在空中飛翔,說明這年大雪來得特別早,大雁還沒有完全飛往南方,就已經是風雲突變、大雪滿天了。這兩句詩意境相互滲透。在描寫中雖然有先後順序,但在邏輯上卻互爲因果關係。千里黃雲雖描寫在前,是因爲由北風吹動,白日曛是因爲千里黃雲遮蓋,大雪紛紛是因爲黃雲在上,候鳥大雁南飛是因爲北風頻吹而氣候變冷。兩句詩調動五種意象。所描寫的側重點卻不相同。第一句側重於靜態描寫,寫了三種顏色。黃和白是一般描寫,曛是突出描寫。昏暗由白轉化而成,太陽(白日)由白轉化爲昏暗是由於黃雲所致。用千里形容雲說明黃雲之廣。同時,這裏的白日,也可以解釋爲白天。詩人站在遼闊的豫東平原,所描寫的事物何止萬千,爲何偏偏抓住這幾種?因爲這幾種事物最具有典型性,最能代表秋末冬初的特點。寫入詩中的事物都具有詩人的主觀因素,都寄託了詩人的情感。這些寄託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就變成了意象。詩人在創造意境遴選意象時都要經過千挑萬選後纔用到詩中。將這些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就成了詩的意境。在這兩句詩中,詩人通過濃重的黃雲、昏暗的白日、淒厲的北風、哀鳴的鴻雁、紛飛的大雪這些意象,爲讀者勾畫了一幅秋末冬初的廣闊畫面,營造了一種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的氛圍,彷彿特意爲高適送別預設一個特別場面。這就爲下一步的抒情墊實了基礎。如不在此用盡氣力,就不能見到由描景轉向下文抒情的巧妙,也不能體會到詩人的用心之良苦。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綰緊上文,寫盡對朋友的勸慰之情。古代文人的追求,無非功名利祿。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求名,在古代文人眼裏,比建功立業更加看重。“天下誰人不識君”,一語道盡了千古文人的理想與追求。這兩句是對老朋友的安慰以消除其心中的顧慮。莫要擔心遇不見知音,你的琴技是如此精妙,你的地位是如此崇高,你的聲名令人聽起來如雷貫耳,還能有誰不認識你呢?一個人的成名,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認識你。

欣賞到這裏,似乎已經感到了這首詩寫得如此精美,如此到位,並且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但是,我們若就此打住,覺得大功已經告成,似乎還有些可惜,還有些淺薄,還沒有真正進入詩人爲我們精心設置的妙境。

德國詩人歌德說過:“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認爲:“詩永遠應當是一個謎”;又說:“詩寫出來原是叫人一點一點地去猜想”。這和我國古代學者所說的“詩無達詁”基本是一致的。那麼這首詩的機關又藏在哪裏呢?

中國古代的詩歌藝術博大精深,許多詩人將多種表達技巧都運用得天衣無縫,爐火純青。爲了更進一步欣賞高適這首詩的絕妙,我們先撇開這首詩,來見識見識唐人詩篇的高妙。朱慶餘在唐代算不上什麼大家,可他的《閨意》寫得卻十分含蓄:“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從詩面來看,《閨意》是一首描寫新婚夫婦閨房樂趣的作品:喜慶的新婚之夜,洞房紅燭高照。新娘起早精心妝扮,欲到堂上拜見公婆。梳妝完畢,她羞答答地低聲問丈夫:“我畫的眉毛可是現在的流行式樣?”只二十八字,生動地活畫出新嫁娘羞澀忸怩、謹小慎微、自矜嫵媚的神態,堪稱佳作。如果我們欣賞此詩僅止於此,就沒有真正讀懂,或者說有點淺嘗輒止,其深層的意蘊被忽略了,這正像我們到一家著名餐館去品嚐美味,服務員端上一籠精美的三鮮餡兒包子,我們只把包子皮一啃,然後抹嘴走人。然而這首詩的深層意蘊卻在另一個題爲《近試上張水部》中稍能窺見到一些眉目。原來詩人朱慶餘臨近大考,手持詩文找到朝中官員張籍,想讓他評評自己的作品能達到什麼水平,看能否向有關人員推薦一下。張籍看到朱慶餘的詩後,大爲讚賞,遂揮筆寫下《酬朱慶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你有詩來,我有詩往。你問得巧,我答得妙。若是直問直答,張大人,您看俺這詩寫得如何?不錯不錯!簡潔倒是簡潔,卻有失詩人雅緻,何來這詩壇佳話一席?

同是張籍,寫起詩來,那真叫人爲之喝彩。他的名篇《節婦吟》寫道:“君知妾有夫, 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 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 良人執戟明光裏。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 恨不相逢未嫁時。”節婦:能守住節操的婦女,特別是對丈夫忠貞的妻子。讀這首詩,或許有人還真以爲是一名節婦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對丈夫的忠貞呢!如果不是另一版本標題下有“寄東平李司空師道”的字樣,這首詩還真的容易被人誤解。其實詩的真正意思是張籍爲了拒絕大軍閥李師道的拉攏,以表達誓死效忠皇帝的決心,用夫妻關係來比喻君臣關係。這是一首具有雙層面內涵的詩。在文字層面上,它描寫的是一個忠於丈夫的妻子,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終於拒絕了一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在喻義的層面上,它表達了作者忠於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

在詩詞中,讀者經常會遇到雙層面內涵甚至多層面內涵的作品。所以清代袁枚說:“詩含兩層意,不求其佳其自佳。”然而問題是,高適的《別董大》是否還有別的解釋?他筆下的景色“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是真的還是假的?也就是說詩人在寫這首送別詩時這些景色是天上的客觀存在,還是高適爲送別特設的一種虛化的景象,或者說是一種情思化的想象?何以見得?再一次讓我們撇開現在的話題,繼續延伸我們的思維。先讀幾段唐詩:“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詩中所描繪的事物一個比一個生動形象,真耶假耶,實難辨認。若非在詩題中標出或在語境中提示,讀者無不認爲這的確是詩人在描繪眼前的實物真人。其實,這都是大詩人白居易、李賀、韓愈在繪聲繪色地描繪音樂。一個是寫彈琵琶,一個是寫彈箜篌,一個是寫彈琴。

看了這些詩句,再回過頭來讀高適的“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就會有另一種感覺:這或許就是詩人爲了烘托送別氣氛而調動想象力爲詩歌虛設的情景。當然這種情景就是董大在彈琴時所描繪的意境。何以見得?有詩爲證。和高適、董庭蘭、房琯同時代的李頎就有兩首描寫音樂的詩,用大自然的音響和形象表達音樂給人的感受。李頎儘量把個人主觀感受訴諸客觀景物,使難以捕捉的音樂美得到具體形象的表達。《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房給事》中寫道:“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嘶酸雛雁失羣夜,斷絕胡兒戀母聲。川爲淨其波,鳥亦罷其鳴。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此詩作於天寶五載(746),比高適的《別董大》詩早寫一年。房指房琯,時任給事中。董大即高適送別的董庭蘭。李頎在詩中寫胡笳之音樂魅力,寫董大的高超技藝,通過種種客觀形象之描繪以再現琴聲,摹寫傳神,激情洋溢,極酣暢淋漓之致,成爲唐代音樂詩之名作。李頎的另一首《聽安萬善吹篳篥歌》更接近高詩的意境,甚至連意象都非常相同。詩中說:“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雛鳴鳳亂啾啾。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李頎生於公元690年,卒於公元751年,比高適年長十二歲,不敢說是前輩,至少也是老兄。並且他們在長安和洛陽時和董庭蘭都有交往。李頎描繪音樂的詩,對後世影響很大,白居易、李賀、韓愈等都從中汲取過營養,都是受到李頎的啓示後才創作那些如此優美的表現音樂的詩篇。從高詩中看,“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明顯受了李頎的影響。尤其是李頎的“黃雲蕭條白日暗”,“萬里浮雲陰且晴”,“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嘶酸雛雁失羣夜”,“大荒沉沉飛雪白”這些描繪音樂的詩句,如果將它們串聯起來和高適的詩句一一對應比較,很明顯就能看出:原來高適寫的“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也是用來描繪董庭蘭演奏音樂的意境,藉以烘托送別時的氣氛。“千里黃雲白日曛”,就直接脫胎於李頎的“黃雲蕭條白日暗”,一句詩七個字至少有四個主要字完全相同,結尾是爲了押韻纔將暗字改用曛字,況且,千里和蕭條都是無關緊要的詞。

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使用的語言不像學術著作那樣準確,其意義往往不固定。這種意義的不確定性,給讀者的接受帶來諸多麻煩,但同時又能激發和調動讀者的知識、人生閱歷和想象力積極參與作品的再創造。高適在這首送別詩中,借用老朋友演奏音樂時所描繪的意境,一是出於對友情的珍愛,二是對朋友的尊重與懷念,再一個是別出心裁的創造。

現在,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別董大》這首詩了。詩人在送別時,董大再一次爲朋友演奏了他的樂曲。精美的旋律哀婉悽絕,催人淚下,彷彿將聽者帶進了一個悽清的意境:千里黃雲遮天,白天也變得昏暗。一會兒北風呼嘯,一會兒鴻雁哀鳴,一會兒大雪紛飛······聽了這樣的樂曲,使人一陣陣傷情,一陣陣激動。老朋友啊,你富有這麼高超的演奏藝術,就是走遍天下,到處都有知音,還愁誰能不認識你呢?

更多熱門唐詩賞析:

1.唐詩《遊子吟》賞析

2.唐詩《塞下曲·林暗草驚風》賞析

3.唐詩《春思·鶯啼燕語報新年》賞析

4.唐詩《清平調·一枝紅豔露凝香》賞析

5.唐詩《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賞析

6.唐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賞析

7.唐詩《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賞析

8.唐詩《送人東遊》賞析

9.金谷園原文|譯文翻譯|賞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