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詞知識講解

本文已影響 3.41W人 

1、 “之”、“茲”、“其”――特指或泛指代詞

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詞知識講解

“其”是特指代詞,表示它所修飾的名詞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適當的。一般可譯爲“那”。由於例子常見,此處不贅舉。

“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語。

代詞“其”只能作定語。

“其”後面常跟着動詞謂語,從形式上來看,此時的“其”很像是主語。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但是此時的“其”仍然爲定語。它的作用相當於:名詞+“之”。再連同後面的動詞,就構成:“其”(主語+“之”)+謂語。如“其負大舟”就相當於“水之負大舟”,“其入”就相當於“師之入”。都相當於用連詞“之”連接主謂語後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的名詞性詞組。在單句中充當一個句成分(主語或賓語)。此時“其”仍然是定語。

有時“其”出現在句首,容易被誤解成主語。這時對“其”的詞性更要細心辨析。如:

“其是之謂乎?”

“一之爲甚,其可再乎?”

這兩句中的“其”都是語氣副詞。上句表推測語氣,下句表反問語氣。都不是代詞,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語。

“之”,表泛指,可作定語,也可以作賓語。可以譯爲“這”。

“之二蟲,又何知?”――“之”爲定語。

“姜氏欲之,焉避害?”――“之”爲賓語,意思是,姜氏想要這樣。

“茲”,表泛指,多作賓語。

“念茲在茲。”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但是“茲”在古書中出現的頻率遠不如其他代詞多。

2、“此”、“是”、“斯”――近指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可充當主語、賓語、定語。

“此天子氣也。”――“此”做主語。

“仁者固如此乎?”――“此”做賓語。

“是乃仁術也”――“是”做主語。

TAG:代詞

1、 “之”、“茲”、“其”——特指或泛指代詞

“其”是特指代詞,表示它所修飾的名詞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適當的。一般可譯爲“那”。由於例子常見,此處不贅舉。

“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語。

代詞“其”只能作定語。

“其”後面常跟着動詞謂語,從形式上來看,此時的“其”很像是主語。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但是此時的“其”仍然爲定語。它的作用相當於:名詞+“之”。再連同後面的動詞,就構成:“其”(主語+“之”)+謂語。如“其負大舟”就相當於“水之負大舟”,“其入”就相當於“師之入”。都相當於用連詞“之”連接主謂語後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的名詞性詞組。在單句中充當一個句成分(主語或賓語)。此時“其”仍然是定語。

有時“其”出現在句首,容易被誤解成主語。這時對“其”的詞性更要細心辨析。如:

“其是之謂乎?”

“一之爲甚,其可再乎?”

這兩句中的“其”都是語氣副詞。上句表推測語氣,下句表反問語氣。都不是代詞,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語。

“之”,表泛指,可作定語,也可以作賓語。可以譯爲“這”。

“之二蟲,又何知?”——“之”爲定語。

“姜氏欲之,焉避害?”——“之”爲賓語,意思是,姜氏想要這樣。

“茲”,表泛指,多作賓語。

“念茲在茲。”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但是“茲”在古書中出現的頻率遠不如其他代詞多。

2、“此”、“是”、“斯”——近指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可充當主語、賓語、定語。

“此天子氣也。”——“此”做主語。

“仁者固如此乎?”——“此”做賓語。

“是乃仁術也”——“是”做主語。

把相當一部分“夫”的用法區分開來。即,不在句首的“夫”肯定不是語氣詞,如⑥;後面是非名詞性詞語的“夫”一般是語氣詞,如①。 對於既位於句首,後面又是名詞性詞語的“夫”,則只能根據文意來加以辨別。辨別的依據是:代詞“夫”具有特指的意味,它的後面一般是個別的、特定的對象;語氣詞“夫”由於是發議論,所以它所針對的往往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如②③④⑤都是“夫”既在句首,後面又是名詞性詞語的情況。但是④⑤的“夫”後面的名詞都指代特定的個別的對象,而②③則帶有“凡是戰爭”、“凡是大國”的意味,即針對普遍的問題發議論。所以④⑤句的“夫”爲代詞,而②③句的“夫”爲語氣詞。

3、“爾”、“若”、“然”——相當於“如此”、“像這(那)樣”。“爾”主要作賓語和定語,“若”只作定語,“然”多作謂語。

公與爲爾也。公與爲爾奈何?公與議爾也。(《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公參與做這樣的事。公參與做這樣的事怎麼做?公參與議論這樣的事。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憲問》)——孔子說:真是君子啊,這樣的人!真是崇尚德行啊,這樣的人!

“河東兇亦然。”——河東鬧饑荒我也是這樣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