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通用)文言文小故事

本文已影響 3.71W人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而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廣爲流傳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小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通用)文言文小故事

文言文小故事1

魏武捉刀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崔琰)代,帝自捉刀立牀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譯文:

武帝將要會見匈奴使臣,認爲自己形象醜陋,不能夠威懾遠方的國家,讓崔季珪代替,魏武帝親自舉着刀站在牀邊。見面完畢以後,讓間諜問(匈奴使臣)“魏王怎麼樣?”使臣回答“魏王風雅威望不同常人,但牀邊舉着刀的那個人,纔是真英雄。”魏武帝聽到之後,派人追殺這個使臣。

先主念張飛

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

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追諡飛曰桓侯。

譯文:

先前,張飛雄壯威猛,比關羽稍差。魏的謀臣程昱等人都稱關羽、張飛可以敵萬人。關羽善待士卒,但是面對名士卻十分倨傲,張飛崇敬有才能的名人而對部下十分粗暴。劉備經常告戒張飛,你用刑和殺人過於嚴厲,又經常鞭打部下,且對這些部下繼續使用,讓他們留在你的身邊,這種做法會引起禍端。張飛沒有聽取這個意見。劉備起兵攻打東吳,張飛應率領萬人,從閬中而行,與劉備會師江州。

出發前,張飛手下的將領張達和範疆將張飛殺死,拿着張飛的頭順水而下,投降孫權。張飛軍營的都督將這件事表奏給劉備,劉備聽說張飛軍營的都督有表送來,就說,噫!一定是張飛死了。張飛被追諡爲桓侯。

孫堅死於峴山

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爲祖軍士所射殺。兄子賁,帥將士衆就術。術復表賁爲豫州刺史。

堅四子:策、權、翊、匡。權既稱尊號,諡堅曰武烈皇帝。

譯文:初平三年(192),袁術派孫堅出征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鄧一帶迎擊。孫堅擊敗黃祖,追過漢水,於是包圍了襄陽,孫堅單身匹馬登上峴山,被黃祖的軍士用箭射死。孫堅的侄兒孫賁,率領將士投奔袁術,袁術又上表,推薦孫賁爲豫州刺史。

孫堅有四個兒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權稱帝登基後,追諡孫堅爲“武烈皇帝”。

虎求百獸

原文:荊宣王問羣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羣臣莫對。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爲不信,吾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爲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爲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譯文:楚宣王問羣臣,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羣臣無人回答。

江乙回答說:“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找到了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羣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這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羣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爲真,就和狐狸同行,羣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奔。老虎不明白羣獸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卻以爲是害怕狐狸。

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裏,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這就像羣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馬肝峽

十二日,過東靈灘,入馬肝峽。石壁高絕處,有石下垂如肝,故以名①峽。其傍②又有獅子巖,巖中有一小石,蹲踞(jù)張頤(yí),碧草被之,正如一青獅子。微泉泠冷(líng),自巖中出,舟行急,不能取嘗,當亦佳泉也。溪上又有一峯孤起,秀麗略如小孤山。晚抵新灘,登岸宿新安驛。夜雪。

——(選自《陸游集·入蜀記》)

譯文

十二日,經過東靈灘,進入馬肝峽。在石壁極高的地方,有一塊像馬肝的石頭垂下來,所以就用它來命名這個峽谷。在它旁邊又有獅子巖,獅子巖的中央有一塊小石頭,蹲着張開下頜,表面上長滿了綠草,真像一頭青獅子。又有細泉發出泠泠的聲音,從岩石中流出,船走得很急,不能夠去取泉水來品嚐,想來泉水也是不錯的。溪流上又有一座孤峯拔地而起,清秀美麗略像小孤山。晚上到達新灘,登上岸留宿在新安驛站。夜裏下起了大雪。

文言文小故事2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爲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註釋】

市:集市。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反,通“返”,返回。

彘:讀“zhì”,意爲豬。

適:恰巧。

特……耳:不過……罷了。

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

今子欺之:現在你欺騙他。子:你,對對方的稱呼。

而:則,就。

成教:教育有效果。

【啓示】

成人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文言文小故事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的葉邑(今河南葉縣附近)。

葉邑大夫沈諸樑聽說孔子來到了葉邑,便熱情地接待了孔子,他雖然知道孔子是一個思想家、政治家,有許多優秀的學生,但他不知孔子的爲人如何,便去問孔子學生子路。

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

以後,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

“你爲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爲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於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文言文小故事4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爲宋國笑。

1、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田中有株)一天,一隻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兔走觸株,折勁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兔不可得得,而身爲宋國笑)

2、"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倖心理。

3、註釋

耕--耕田種地。耕者,耕田的人,農民。 株--樹木砍伐後,露出地面的樹根。

走--跑的意思。 頸--脖頸,就是脖子。

釋--釋放,把東西從手裏放下來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農具,就是犁耙。

冀--音計,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4、評點

這個故事包含着兩種意義,既諷刺了懶漢思想,也批判了經驗主義。這告訴我們,切不可把偶然的僥倖作爲做事的根據,如果抱着僥倖的心理,片面地憑着老經驗去辦事,一般是不會成功的。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爲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1、 [註釋]

①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長(zhǎng)--生長,成長,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③病--精疲力盡,是引申義。

④予--我,第一人稱代詞.

⑤趨--快走。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乾枯。

⑦非徒--非但。徒,只是。

⑧其人--他家裏的人。

2、譯文:

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裏,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裏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爲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隻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3、文章批評了哪兩種人? 說說這則語言的現實意義

一個是比較懶的`人,另一個是急於求成的人。

現實意義就是 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4、成語-揠苗助長

【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釋義】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

後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近義詞】欲速不達【反義詞】放任自流、循序漸進

文言文小故事5

和嶠性至儉,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與不過數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將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詣園,飽共啖畢,伐之,送一車枝與和公。問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說起李子,和嶠和大人也摳門。他家也有好李子,王武子(一個壕,壕到用錢匝牆的'那種)問他要,他就給人幾十個。王武子心想,我這麼壕,好容易跟你張個嘴,你這看不起人啊。就帶了幾個大小夥子,跑到和大人的李子園,把李子吃光了,還把李子樹砍了,給和大人寄過去一堆樹枝,還嘲諷一番。這故事把和大人換成鎮元大仙,把王武子換成孫猴子,就是一出我們很熟的好戲。

文言文小故事6

沈麟生雲:其友某翁者,夏月晝寢,朦朧間見一女子搴簾入,以白布裹首,縗服麻裙,向內室去,疑鄰婦訪內人者。又轉念,何遽以凶服入人家?正自皇惑,女子已出。細審之,年可三十餘,顏色黃腫,眉目蹙蹙然,神情可畏。又逡巡不去,漸逼近榻。遂僞睡以觀其變。無何,女子攝衣登牀壓腹上,覺如百鈞重。心雖了了,而舉其手,手如縛;舉其足,足如痿也。急欲號救,而苦不能聲。女子以喙嗅翁面,顴鼻眉額殆遍。覺喙冷如冰,氣寒透骨。翁窘急中思得計:待嗅至頤頰,當即因而齧之。未幾果及頤。翁乘勢力齕其顴,齒沒於肉。女負痛身離,且掙且啼。翁齕益力。但覺血液交頤,溼流枕畔。相持正苦,庭外忽聞夫人聲,急呼有鬼,一緩頰而女子已飄忽遁去。

夫人奔入,無所見,笑其魘夢之誣。翁述其異,且言有血證焉。相與檢視,如屋漏之水流浹枕蓆。伏而嗅之,腥臭異常。翁乃大吐。過數日,口中尚有餘臭雲。

文言文小故事7

歐陽修苦讀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文言文小故事8

把自己家裏的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出自漢·劉珍《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和陸游的《秋思》詩。

成語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難分伯仲,然而班固心高氣傲,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傅毅)因爲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指。” 但凡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隻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文言文小故事9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牀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說到偷,孔融有倆兒子,五六歲時趁孔融睡着了,偷他的酒喝。因爲古有明訓啊,長輩賜酒喝要行禮的,叫「酒而成禮」。於是大兒子就說,你怎麼不行禮,小兒子表示嗤之以鼻,偷還講什麼形式主義?

文言文小故事10

義士趙良

「原文」

趙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惡如仇。一日,途經謝莊,聞有哭聲,遂疾步入茅舍,見一少女蓬頭垢面,哀甚。義士詢之,乃知爲某村二惡少所辱也,痛不欲生。義士怒不可遏(è,控制),徑自詣(yì)某村,索二惡少,責之曰:“汝等何故辱無辜少女?”一惡少虎視眈眈曰:“何預爾事?”義士瞋(chēn)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獸耳!”未及惡少出劍,義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僕。一惡少伏地求恕,義士斬其耳以示衆,儆(jǐng,警告)其不得爲非作歹也。

「翻譯」

趙良,是河北一帶的人。漂泊在江湖上,疾惡如仇。一天,路過謝莊,聽到哭聲,就快步進入茅草屋裏,看見一個女孩蓬頭垢面 ,看起來非常悲傷。趙良問她怎麼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兩個惡少欺負侮辱,痛不欲生。趙良怒不可遏,徑直到了那個村莊,尋找到了兩個惡少,責問他們:“你們爲什麼欺凌、侮辱沒有過錯的女孩?”一個惡少虎視眈眈地說:“關你什麼事?”趙良瞪大眼睛罵道:"你不是人,只是只禽獸。”還沒等惡少拔出劍來,趙良的白劍已經插進了他的心臟,立刻倒地了。另一個惡少跪地求饒。趙良割下惡少的耳朵以警戒衆人,並警告他不能再爲非作歹了!

硯眼

「原文」

明有陸公廬峯者,於京城待用。嘗於市遇一佳硯,議價未定。既還邸,使門人往,以一金易歸。門人持硯歸,公訝其不類。門人堅證其是。公曰:“向觀硯有鴝鵒眼,今何無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遇石工,幸有餘銀,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蓋此硯佳於鴝鵒眼也。

「譯文」

明朝有一位叫陸廬峯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經在集市上遇到一塊上好的硯臺,價格有爭議沒有定。到了邸府後,讓僕人前往,用一兩銀把硯臺買回來。僕人拿着硯臺回來了,陸廬峯覺得它不像原來的硯臺而感到驚訝。僕人堅持說就是這個硯臺。陸廬峯說:“先前的硯臺有個‘八哥眼’,爲什麼現在沒有了?”僕人回答說:“我嫌棄它有一點凸,路上遇見石工,幸虧有剩餘的銀兩,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陸廬峯大爲惋惜。

縣令挽纖

原文:

何易於,不詳何所人及何所以進。爲益昌令。縣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樸常乘春與賓屬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纖,易於身引舟。樸驚問狀,易於曰:“方春,百姓耕且蠶,惟令不事,可任其勞。”樸愧,與賓客疾驅去。

譯文:

何易於,不知是什麼地方人和通過什麼途徑做官的`。他擔任益昌縣令。益昌離州有四十里遠,刺史崔樸曾經在春天帶者賓客乘船路過益昌附近,讓百姓挽纖拉船,何易於親自挽纖拉船。崔樸驚訝地問情況,何易於說:“現在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種養蠶,惟獨我沒事做,可以擔負那勞役。”崔樸慚愧,和賓客們急忙騎馬離開了。

唐臨爲官

「原文」

唐臨爲萬泉丞。縣有囚十數人,皆因未入賦而系。會暮春時雨,乃耕作佳期。唐臨白縣令:“囚人亦有妻兒,無稼穡何以活人,請出之。”令懼其逸,不許。唐臨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當其罪。”令因請假歸鄉。臨悉召囚令歸家耕作,並與之約:農事畢,皆歸系所。囚等感恩,至時畢集縣獄。臨由是知名。

「譯文」

唐臨當上萬泉縣令的從屬官員。縣裏有十幾個囚犯,都是因爲未交稅而被關押的。適逢暮春時節的雨季,正是耕種的好日子。唐臨稟報縣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能耕種與收穫怎麼養活他們,請把他們放出來。”縣令害怕他們逃跑,不肯。唐臨說:“大人如果有所顧忌,我一個人承擔全部責任。”於是縣令請假回家。唐臨把囚犯全部召集起來讓他們回家耕種,並且和他們約定:春種結束,都要回到監獄裏去。囚犯們感激唐臨的恩情,到時候全部集中在縣的監獄裏了。唐臨就從此出名了。

蛇銜草

「版本一」

原文: 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創蛇在焉。有一蛇,銜草著瘡上,經日創蛇走。田父取其草餘葉以治瘡,皆驗。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爲名。《抱朴子》雲,“蛇銜《指蛇銜草》能續己斷之指如故”,是也。

翻譯:

從前有一位農民在耕地,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裏。有一條蛇,銜來一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經過一天的時間,傷蛇跑了。農民拾取那棵草其餘的葉子給人治瘡,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就用“蛇銜草”當草名了。《抱朴子》說:“蛇銜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起來,接得和原先一樣。”說的就是這回事。

「版本二」

原文:

昔有田夫耕地,值見傷蛇在焉。頃之,有一蛇銜草着傷口上,經日創蛇走。田夫取其餘葉治傷,皆驗。本不知草名,鄉人因以蛇銜名之。古人云:蛇銜草能續已斷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譯文:

過去有一位農民耕地,恰好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裏。過了一會兒,另有一條蛇,銜來一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第二天,受傷的蛇跑了。農民拾取那棵草其餘的葉子給人治傷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鄉里人就用“蛇銜草”當草名了。古代人說:“蛇銜草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樣。”並不是亂說的。

文言文小故事11

【原文】李存審出於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參考譯文】李存審出生於家境貧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說:“你父親年輕時提着一把劍到鄉里去,四十年裏面,地位達到將軍宰相,這當中脫離危難,險境,得以生存(的情況)不只一次,拔出箭頭的也有數百次.”因此將拔出的箭頭交給兒子,命令他收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當知道你父輩是像這樣起家的.”

孫臏脫險

【原文】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爲惠王將軍,而自以爲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樑,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參考譯文】孫臏曾經跟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在魏國做官,成爲魏惠王的`將軍,自己認爲才能比不上孫臏,就暗中派人把孫臏叫到魏國來。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才能超過自己,嫉妒他,就用辦法懲罰(他),弄殘了他兩條腿,並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埋沒不被發現。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見(使者),說服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認爲(他)才能出衆,偷偷的用車把他帶到齊國。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以賓客的待遇來接待他。

陶母責子退鮓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爲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參考譯文】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醃魚送給母親。母親封好魚乾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

畫鬼最易

【原文】客有爲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參考譯文】有人爲齊王作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最難?” 他說:“狗、馬最難畫。” 齊王又問:“畫什麼最容易?” 他說:“畫鬼怪最容易。” 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現在你面前,不可僅僅畫得相似而已,所以難畫;鬼怪是無形的,不會出現在人們面前,所以容易畫。

子墨與耕柱子

【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我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爲足以責。”

【參考譯文】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預備驅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當然用良馬了。”墨子問:“爲什麼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爲良馬可以負得起責任。”墨子說:“我也以爲你是負得起責任的。”

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於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後,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爲什麼貪婪到這地步呢?”因爲吝惜他有功績,不懲罰他了,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麼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如果不知道慚愧,就是一隻禽獸了,殺了他又有什麼益處呢?”

文言文小故事12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饜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遊戲,鼠以故益暴。某怒,逐之,遂不復蓄貓,以爲天下無良貓也。是無貓邪,是不會蓄貓也。

【註釋】

惡:厭惡。

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財。

饜:飽食。

以:用。

腥膏:魚和肥肉。

氈蘮(jì):氈子和毯子。

且:既……又……。

率:大都。

暴:猖狂。

以爲:認爲。

【啓示】

溺愛是不可取的,環境過於安逸,人就會懶散,不思進取。

文言文小故事13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之,更爲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爲其患。

【註釋】

食:食物。

聞已:聽罷。

益:增加。

更:改變。

空:空口。

口爽:口味敗壞。

返:同“反”,反而的意思。

文言文小故事14

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

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日:“賜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成語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原是衛國的商人,姓端木名賜,他因爲有錢,經常穿華麗的服飾,孔子看不慣他的新潮,說他爲君子不器。他沾沾自喜,他問孔子自己是什麼器,孔子隨意說是瑚璉之器。

子貢更加飄飄然,不知孔子在說他內心空虛。

文言文小故事15

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乾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箸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羣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權臣王敦剛和公主結婚的時候,就鬧過這樣的笑話。人貴族上廁所,怕臭,用棗子堵鼻孔,王敦不知道啊,還樂呵,上個廁所還有果子吃,結果把人棗子吃完了。出來,侍女端着裝水的.金澡盤和裝澡豆的琉璃碗讓他洗手,這澡豆,就跟我們今天用的香皂一樣,可王敦沒見過啊,以爲是吃的,倒進水裏攪合攪合吃了,還以爲是乾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