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元代詩詞

唐詩宋詞元曲的鑑賞

本文已影響 3.83W人 

唐詩宋詞元曲有着十分高的文學成就。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唐詩宋詞元曲的鑑賞,相信能帶給大家啓發。

唐詩宋詞元曲的鑑賞

  唐詩宋詞元曲的鑑賞一

人月圓·傷心莫問前朝事

中唐詩人竇鞏有《南遊感興》七絕雲:“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青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而竇詩顯然又源於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本曲的前五句,化用竇鞏的詩意,而“鷓鴣啼處”云云,則明顯地流露出了霸業不存、風流事散的興亡之感。倪瓚生活在元代的中晚期,無所謂遺民思想,曲中的“前朝事”是將越王臺沿經的歷史一網打盡,並不專指宋朝;但歷史的盛衰、歲月的無情,一樣會引起懷古者的“傷心”。竇詩是“傷心欲問前朝事”,而小令卻“傷心莫問前朝事”,一字之差,絕望和無奈的感情色彩就表現得更加強烈。

作者禁不住“悵然孤嘯”。“嘯”是感情激越、一舒抑塞的表現,而一個“孤”字,又有心事無人知會的意味。“青山故國,喬木蒼苔”是登臺的所見,它較之前片的“東風草綠,殘照花開”更增加了悲涼的色彩。“當時明月”等三句又藉助了唐詩的意境。劉禹錫《石頭城》有“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的詩句,李白《蘇臺懷古》也說“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明月是歷史的見證,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懸在越王臺的上空。詩人獨發一問:“何處飛來?”問得似乎突兀,但含意是十分顯明的:“當時”的江山久已換主,那麼“當時”的明月怎麼又會飛來重臨呢?這一筆同前引的《石頭城》《蘇臺懷古》一樣,是藉助嗔怪明月的多事、無情,抒發懷古的幽思。作者起筆雲“傷心莫問前朝事”,至此還是問了,並問得那樣投入、那樣悲哀。“依依”是依戀不去的模樣,說明明月在天空徘徊已久。而詩人從“殘照”時分直留到月夜,這“依依”兩字也就成了一種移情手法,表現出了作者對故國山河的倦倦深情。

這首小令除了善於從唐人詩句中襲意外,在景物的描寫上也深得風神。“東風草綠,殘照花開”表現江山無主,“青山故國,喬木蒼苔”表現世事無常。以此爲陪主之賓,則“越王臺”的悲涼寂寞自在意中。又詩人選取了亙古恆在的景物如東風、殘照、青山、明月,與時過境遷的綠草、野花、喬木、蒼苔交插在一起,在特定的空間中導入了蒼茫的時間感,從而將撫今思古的主旨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唐詩宋詞元曲的鑑賞二

人月圓·雪中游虎丘

虎丘山在蘇州西北郊,相傳吳王闔閭葬此。此曲通過寫雪中虎丘勝景而發興旺遺恨和文人失意、壯志難酬的羞愧悲怨之情。

元曲可分三層。開頭五句寫冬季虎丘的動人景色爲第一層。首二句用擬人寫梅花,說梅花真像美女真真的容貌一樣迷人,多情地顧盼、挽留着自己倚靠闌干觀賞。真真:唐代的美女。用美女喻梅花的素淡娟雅。以人擬物,則無情之物活化爲有情之人,更顯顧盼多姿;不說詩人眷戀賞花,偏說梅花挽留自己,則更見婉約動人。接着一句一景,分寫雪、鬆、泉三種景物:雪後初晴,一片潔白如銀的境界;棵棵蒼松頂着白雪,亭亭玉立,宛如無數披着素紈的美人,雪覆枝葉,更顯得嫋娜細腰,玉潔清瘦;那山泉的泉口,泉水與雪片已融合凝起一層薄冰,彷彿冰美人的眼睛,晶瑩而凜冽。以上五句皆緊扣題面“雪”字,雪中的梅花,雪晴的天氣,雪中的鬆腰,雪中的泉眼,描繪出一幅玉潔冰清的虎丘冰雪圖。

六七八三句爲第二層,抒發人世滄桑、興亡遺恨之感。吳王闔閭曾用伍子胥屢敗楚兵攻陷郢都,可謂顯赫一時;秦始皇曾來虎丘尋找闔閭殉葬的寶劍,用劍劈成劍泉;南朝高僧竺道生曾坐在千人石上聚衆說法;至於歷代蘇州的才子佳人更是不可勝數。然而,無情的歷史長河,把這些風雲人物都變成一丘黃土,只有青山長在,千古不朽。

結尾三句是第三層:抒發作者仕途失意,壯志難酬的羞愧悲憤之情。作者一生沉抑下僚才能未能盡展。既然歷史上風雲人物最終也不過一抔黃土,千古興亡終歸是一場虛幻,那麼,就不必去拓下殘存的碑文來誦讀,不必自作多情地去“故國神遊”了。興旺成敗於己無關,還是與“老僧同醉”,借酒澆愁吧。“殘碑休打”即殘碑休拓。“寶劍羞看”即羞於去看寶劍,因爲英雄無用武之地。

此曲由觸景、懷古、傷今,分別寫雪中游虎丘的所見、所感、所嘆,脈絡清晰,章法嚴謹,遣詞考究,而皆清麗自然;寫景中比擬尤見個性,以美人擬梅,以腰、眼人體器官、部位擬鬆、泉,皆各臻其妙,生動傳神。

  唐詩宋詞元曲的鑑賞三

山坡羊·潼關懷古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雲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爲沉鬱,色彩最爲濃重。

元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峯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峯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羣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爲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爲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峯巒的衆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迴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爲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羣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裏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張養浩途徑潼關時的所見之感,主要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爲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張養浩遙望古都長安,憑弔古蹟,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張養浩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爲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不禁令詩人躊躕傷心。 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涌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令人“傷心”的。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觸目驚心。在這裏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裏張養浩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爲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後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一炬”。) 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爲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爲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但它卻隨着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爲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地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張養浩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張養浩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元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曲之眼,是元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麼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陳草菴《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並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爲的人生態度。正因爲最後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百姓苦”的原因則是: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複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裏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寫法上,張養浩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裏行間中充滿着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衆不同的沉鬱風格。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爲 一份難得的沉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