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元代詩詞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

本文已影響 1.59W人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賞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自幼嗜學,於詩、賦、詞曲、文章無所不能。年19作《白雲樓賦》。延佑二年(1315),以禮部侍郎知貢舉,主持首次科舉考試。繼之出任陝西行臺治書侍御史,擢禮部尚書。英宗初年,又命參議中書省事。後棄官告歸,隱居濟南雲莊別墅,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早,復起任陝西行臺御史中丞,賑濟災民,夜以繼日。又整頓幣制,杜絕吏弊,以蘇民困。蒞任僅四個月,以憂勞致疾卒。歸葬濟南雲莊,鄉里建張公祠。天順二年(1331),追贈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封濱國公,諡“文忠”.着有散曲集《雲莊閒居自適小樂府》、文集《歸田類稿》等。

 [註釋]

山坡羊:曲牌名。

潼關懷古:曲的題目。

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內,雄踞陝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衝,爲進入長安的門戶。

峯巒如聚:形容華山四周羣山密集,地勢險要。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水勢浩蕩,波濤洶涌。

山河表裏潼關路:潼頭地理形勢險要。

山河:華山和黃河。

表裏:內外。表爲外。一說指潼關以東爲關外,潼關以西爲關內,互爲表裏。

西都:指長安。古稱長安爲西都,洛陽爲東都。長安在潼關以西,今天的西安市舊址。

躊躕(chóu chú):猶豫,彷徨。

秦漢:指曾在西都(長安)營建宮闕的秦、漢王朝。

經行處:曾經做過行宮的地方。

經:曾經。

行:行宮,行事。

宮闕:泛指皇家宮殿。

興:興盛。興與亡爲互文。

亡:衰亡,滅亡。

 [譯詩、詩意]

華山四周羣山聚集,黃河之水波濤洶涌,潼關內外地勢險要,前有黃河,後有華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

遙望長安,惆悵彷徨,在這樣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麼用呢?

傷心啊!秦代漢朝曾經做過行宮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作了塵與土。

朝廷興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敗,百姓更受苦。

 [賞析]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作品。

“峯巒如聚”兩句,作者以開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動比喻,描繪出山河的雄偉壯麗,感情悲壯沉鬱,風格豪放雄渾。那連綿起伏的山峯,不就是歷史的見證嗎?那咆哮奔騰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嗎?巍巍羣峯,滾滾波濤,該凝聚著作者多少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多少聯想!

“山河表裏”一句,寫出了潼關地勢的險要。潼關,據山臨河,虎踞龍盤,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潼關路,這是一條歷史興亡的路:在這條路上,走過了多少勝利者和失敗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興盛和衰亡!潼關路,這是一條浸透血淚的路:在這條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難的腳印,倒臥過多少士卒的屍骨;又有多少歷史的風雲人物在這裏化爲塵土!走在這樣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該是怎樣的呢?

“望西都”兩句,描寫了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長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唐大帝國的國都,歷代有多少勵精圖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過宏圖,建樹過功業;也曾有過多少無道的昏君,在此濫施淫x威,虐殺人民,成爲歷史的罪人。長安,在這個特定的歷史舞臺上,演出過多少威武雄壯,悲歡離合的戲劇;又有多少詩人,作家,寫過多少有關長安的詩文。特別是人民羣衆,曾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流過多少血汗!這就是作者“意踟躕”的原因和內容吧!

“傷心秦漢”兩句,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爲歷史的陳跡。秦皇漢武曾苦心營造的無數殿堂樓閣,萬千水榭庭臺,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爲塵土。曾經盛極一時的秦漢王朝,在人民的怒吼聲中,都已滅亡,猶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樣。這字裏行間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興,百姓苦”兩句,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曲的一個十分精闢的總結。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小令,雖是懷古,其實是爲了寫今。以古喻今,這是許多有見地而又不能直接抒發的古代作家所慣用的手法。作者站在這漫漫潼關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歷史事實,其實就是元代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作者面對歷史事實所發出的深沉感慨,其實就是對元代社會現實黑暗的憤慨,對元代人民羣衆苦難的同情。作者以飽含着血淚的語言,揭示了在封建社會中,人民羣衆永遠處於受壓迫受剝削的悲慘命運,這不但是對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嚴厲譴責,而且更是對元代人民奮起反抗的一種激勵。曲中沒有一句提到元代的社會現實,擔又句句包含着元代的社會現實。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處,也是這首曲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從結構上看,全曲可分爲三層。開頭三句是第一層,寫潼關的地勢;中間四句是第二層,寫潼關懷古;末兩句是第三層,寫潼關懷古所得出的結論。三層意思,象是一條鎖鏈上的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從寫法上看,全曲有描寫,有抒情,有議論,三者緊密結合,而其中又以議史爲中心,描寫生動,抒情沉鬱,議論深刻。作者寫潼關懷古,起筆在潼關的景象上,落筆卻在懷古上,收筆更在由懷古引出的歷史結論上。作者寫山、河、關、路、西都、秦宮漢闕,最後才點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個主題。這是一種層層深入、篇末點題的描寫方法。這種描寫方法的好處在於:它的主題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從寫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實可信的,前面的描寫爲後面的主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主題則是從前面的描寫中得出的必然結論。

總之,全曲以“峯巒如聚,波濤如怒”的詩句開頭,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飛流而下,匯成一股洪流。順着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筆掀起一個浪頭,一浪緊接一浪,一浪高過一浪,直至最後以飽含激情的警句結束。感情的大波雖然過去了,但其餘波仍然在人們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終,感情深沉、強烈,捧而讀之,令人聲淚俱下,感慨無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