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六年級試題

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第三課時教案

本文已影響 3.44W人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第三課時教案,歡迎閱讀參考!

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第三課時教案

 一、難句講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裏傳出來……

“斷斷續續”,說明彈得不熟練。因爲環境的幽靜,所以貝多芬能聽到“斷斷續續”的琴聲。這琴聲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句話既表明盲姑娘想聽貝多芬的演奏,又讓哥哥不要因爲這件事難過。

3、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多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說把曲子裏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而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彈奏者便是貝多芬。姑娘的話說明她對音樂有很強的理解力,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後,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彷彿”,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聲之中了。這句話說明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是多麼的美妙!

 二、佳句賞析

1、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好像披上了銀紗”、“清幽”描寫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裏的美好景象。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裏的窮困和淒涼。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的然而愛好音樂的人們,就像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一樣。這樣的聯想,使他接起琴鍵來。

2、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

皮鞋匠聽着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着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縷輕紗似的微雲”。隨着天氣的變化,音樂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這樣聯想,從側面描寫出了貝多芬的琴聲,融進了他心中強烈的感情,美妙動人。

三、歸納訓練

本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個秋天的明月夜,走進簡陋的茅屋爲窮兄妹倆彈琴的故事。他觸景生情,譜寫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講了關於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表現了他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

寫作特點

課文在描寫實實在在的事物時,加進了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使文章表達的感情更深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