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七年級試題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2單元試題

本文已影響 1.31W人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2單元試題
w5 Y K J
第2單元試卷
一、基礎知識及應用:
1.下列字音不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
A.洗濯(zhuó) 豐碩(shuò) 地窖(jiào) 心曠(kuànɡ)神怡
B.詛(zǔ)咒 奢(shē )望 沉甸甸(diàn) 猝(cù)然長逝
C.玷(diàn)污 泯(mǐn)滅 厄(è)運 險象迭(dié)生
D.貪婪(lán) 落難(nàn) 論語(lún) 碌碌(lù)終生

2.下列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
A.改斜歸正 茫無涯際 隨機應變 患得患失
B.絕處縫生 大聲急呼 各具風韻 多愁善感
C.不屑置辨 天災人禍 獲益非淺 異國他鄉
D.漫不經心 問心無愧 專心致志 陰晴圓缺

3.下列各句的修辭手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雲。
A.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B.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
C.天實在是熱,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
D.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

4.下列各項語句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理想》一文中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鬥,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穫。
B.《行道樹》中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行道樹是在爲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爲市民健康而憂愁。
C.《第一次真好》中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的原因是,第一次的經歷總是失敗的。
D.《我的信念》中“少女時期我在巴黎大學,孤獨地過着求學的歲月”,說“孤獨”也是一種美好快樂的記憶,是因爲居里夫人潛心學業,沒有虛度年華。


6.下列方框中依次填入的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說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 是屈辱而死呢□ 還是爲民族利益而死□
A. , , ,? B. 。 ? , ?
C. , , ? ? D. 。 , ? 。

7.下面句子表達不產生歧義的一句是 ( )
A.王老師正在理髮。
B.老師讓你明天下午3點前去會議室開會。
C.我班和他們班的部分同學參加了昨天的慶祝活動。
D.做任何事情都不只有一種途徑和方 法。

8.填空簡答。
(1) 名句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水護田將綠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孔子是我國_____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名_____,字_____,是_____家思想的創始人。
《論語》是一部記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書。(3) 有記者問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1997年之後的香港將遭遇什麼?”李光耀答道:“1998。”
李光耀話語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 用準確的語言對下列等式加以表述。 (9-6)÷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理解:
         (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解釋下列加線的字。
(1) 學而不思則罔 __________
(2) 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
(3) 人不知而不慍 __________
(4) 誨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關於學習態度的,還是關於學習方法的?請聯繫你的生活實際談談對此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各項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 ( )
A.“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句主要闡述的是學習態度,指出要虛心向一切人學習。
B.“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用反問的語氣,強調了學習知識不在於讓別人瞭解,而在於提高自己。
C.“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闡述的是做學問不能不懂裝懂。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它啓示人們在學習上應該虛心好學。

1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錶轉折用法的一項是 ( ) 
A.學而時習之
B.溫故而知新
C.擇其善者而從之
D.人不知而不慍

         (二)
       一棵樹(節選)
我說的一棵樹,不是指森林、小樹林、樹叢,也不是指一排排街道綠化樹中的某一棵樹,而是指曠野山樑上孤獨長着的一棵樹。它離羣 索居①,沒有左鄰右舍,無依無靠,永遠孤零零的,獨自面對身旁的世界。不知什麼原因,是同類拋棄了它,還是它自己逃離了羣體?反正上帝在造就它時,便已安排了它必然孤獨的命運。
這樣的一棵樹你肯定見過。這樣的一棵樹你見着時,心總會不由自主地一震。這樣的一棵樹你見過之後,必然會銘記永生。
二十年前登華山,見到東峯頂上長着的一棵華山鬆。二十年後,登山遊玩的一切細節漸次模糊,惟這棵樹鐫刻於腦際,如我保存着的在它身旁拍攝的黑白照片一樣清晰。 這是與遍佈華山的華山鬆絕不雷同的一棵華山鬆。
東峯頂上的那棵卻截然不同……
  顯而易見,它是從石縫中硬掙出來的。一出世,便掙脫了壓力,獲得一個廣闊的天地,無拘無束,一味地自由放任,伸胳膊蹬腿。故而,那身軀就失去了華山鬆特有的端莊挺拔,從最底部起就分枝杈,歪歪扭扭,曲曲彎彎。偌大的峯頂上,只它一棵樹木,無須跟同類搶陽光雨露,也無須與同類競相爭高。似乎是上天過於對它寵愛,太少了約束,太多了放任,其結果造就了這麼一棵不端不正的華山鬆,雖居位優越,卻難以成爲棟樑之材。
  初次見它,不由不拿它與滿澗滿坡的同類相比,生出一番深遠的遺憾。
14.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①離羣索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偉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從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繪“一棵樹”孤獨的句子,並寫在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讓作者難忘的華山東峯頂上那株華山鬆的外形特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這種外形特徵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讚美的華山鬆奮進向上的精神表現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8.結合人生,簡要談談你對“一棵樹”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明媚的三月三日如期來臨 。然而,三月三日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風箏飄飛的輕盈和豔麗,而是奶奶用刀砍樹的聲音。
(2)“三月三,砍棗兒幹……”每到這個時候,奶奶都會這麼低唱着,在清亮的陽光中,手拿一把鋥亮的刀,節奏分明地向院子裏的棗樹砍去。那棵粗壯的棗樹就靜靜地站在那裏,用飽含滄桑的容顏,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禮。
(5)那時候,每到秋季,當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棗時,我都會想起奶奶手裏凜凜的刀光,心裏就會暗暗爲這大難不死的棗樹_____________。驚悸和疑惑當然是有的,但是卻再也不肯多問一句。
(6)多年之後,我長大了。當這件事情幾乎已經被我淡忘的時候,在一個遠近聞名的梨鄉,我又重溫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樹剛剛透出一絲清新的綠意。也是雪亮的刀,不過卻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這些刀在梨樹幹上跳躍飛舞,像一個個微縮的芭蕾女郎。梨農們砍得也是那樣細緻,那樣用心,其認真的程度絕不亞於我的奶奶。他們____________地砍着,彷彿在精雕細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樹的皮屑一層層地灑落下來,彷彿是它們傷痛的記憶,又彷彿是它們陳舊的冬衣。
(8)“老伯,這樹爲什麼要這樣砍呢?”我問一個正在揮刀的老人。我隱隱約約地感到,他們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爲背後,一定有一個共同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我童年裏沒有知曉的那個謎底。
  (9)“你們讀書人應該知道,樹幹是用來輸送養料的。這些樹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 長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10)“那有什麼不好 呢?”
(11)“那有什麼好呢?”老人反問道,“長得快的都是沒用的枝條,根儲存的養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長的時候把養料都用完了,到了後期還拿什麼去結果呢?就是結了果,也只能讓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裏,沒有說話。
  (13)我被深深地震憾了:樹是這樣,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個人如果年輕時過於傾利,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瘋長出許多驕狂傲慢的枝條。這些枝條,往往是徒有其表,卻無其質,白白浪費了生活賜予的珍貴養料。等到結果的時候,他卻沒有什麼可以拿出來奉獻給收穫的季節。而另外一類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看似殘酷的刀,斬斷了圓潤而酣暢的歌喉,卻因此把養料醞釀了又醞釀,等到果實成熟的時候,他們的氣息就芬芳成了一壺絕世的好酒。
  (14)從這個意義上講,刀之傷又何嘗不是刀之愛呢?而且,傷短愛長。
  (15)當然,人 和樹畢竟還 有不同:樹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卻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們所能做的,也許就是在有刀的時候,去承受、去積蓄;在沒有刀的時候,去尋找、去打造。讓我們銘記刀愛,用生活的砥礪,去迎接累累的碩果和甜美的微笑。
19.根據文意,爲文中空白處選擇恰當的詞,將其字母依次填入括號內。( )
A.虔誠 B.僥倖 C.真誠 D.慶幸
0
20.第⑦段中作者用“一個個微縮的芭蕾女郎”比喻什麼,有什麼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⑧段中有“謎底”一詞,聯繫上下文,說一說“謎”指的是什麼?“底”指的是什麼?[每句話不超過10個字]
謎: □□□□□□□□□□□
底: □□□□□□□□□□□

22.在文中用橫線畫出由記敘轉 入議論抒情 的過渡句。

23.根據語境,解釋第(13)段中加線詞“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據文意理解“刀之傷又何嘗不是刀之愛呢”一句,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看似無情的刀,卻能夠爲樹 醞釀養料,使收穫的
果實更加甜美。
B.如果愛一個人就應該“砍掉”他驕狂傲慢的枝
條。
C.在人生旅途上,人們應當有遇到困難和傷害的思
想準備。
文章來 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