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異軍突起成語典故大綱

本文已影響 1.88W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異軍突起成語典故

少年欲立嬰便爲王,弄軍蒼頭特起。

釋義:“異”,不同。比喻指與衆不同的新派別一下子崛起,獨樹一 幟。

故事: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無道,天下百姓怨聲載道,陳勝、吳 廣率先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 這時,東陽縣有個獄吏名叫陳嬰,他一向在縣中很有威信,東陽 的百姓都很尊敬他。東陽縣的年輕人見到全國起義浪潮風起雲涌, 也殺了東陽縣令,聚集了幾千人,宣佈起義。他們一致請陳嬰做他們 的首領。 縣中的老百姓聽說陳嬰作了起義軍的首領,紛紛前來投軍。沒 多少時間,東陽的義軍便壯大到二萬多人。東陽的年青人又想擁戴 陳嬰爲王,並獨樹一幟;所有士兵一律用青色頭巾裹頭,顯示他們是 一支新起的與衆不同的軍隊。 但是,陳嬰的母親對陳嬰說:“自我嫁到陳家,從沒聽到你家的 祖先有什麼大貴的人,現在你的名氣一下子這麼大,不是什麼好兆 頭。你不如率衆歸順於什麼人,將來起義成功,還可獲得封侯。萬一 起義失敗;也沒有人會責怪你。” 於是,陳嬰便不敢稱王,他對部下說:“項梁是楚將項燕的兒子, 很有名聲。將來帶兵滅亡秦國的,一定是項氏。我決定率兵歸附他。” 這時,正好項梁率兵過江,陳嬰便歸順了項梁。

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爲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爲何還是沒能安天下呢?

謀士才志存在時間、空間和陰陽差。

《三國演義》中有四位關係非同一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依次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其實,他們屬於同門校友類型的`集團。只是合作較爲鬆散、隱形,僅限於推動哲學從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層面。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更晚,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是空間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範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纔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確乎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但我們很快就會發現,程昱、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於徐庶、龐統。這又是何故呢?原來他們還存在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爲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會有人違背忠孝、信義,用到權謀或者說陰謀。四人中,統、庶僅善陽謀,亮、昱則兼善陰謀,其中亮又較昱爲高。專注陽謀者往往忠順,精於陰謀者往往逆反。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篡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洪水猛獸,但對於“民族”這一生命體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陰陽順逆,即新陳代謝,只分合理與不合理。再者,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爲詭計,所以陰陽與忠逆一樣,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準確地說陰謀屬於攻心術的範疇。不過,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諸葛亮就是因爲謀略全面才從排行榜中脫穎而出的。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爲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爲了不讓劉備爲難,他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能想出辦法的。如果連進門的本事都沒有,還敢號稱“鳳雛”嗎?想當初連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衝撞孫權,只不過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