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城下之盟的意思及故事大綱

本文已影響 3.43W人 

成語】:

城下之盟的意思及故事

城下之盟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釋】:

指在敵方被敗後迫其簽訂的屈服的和約。

【出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爲城下之盟而還。”

【舉例造句】:

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爲~哉。

【成語典故】:

絞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在今湖北鄖縣西北。當時強大的楚國就是它的近鄰。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載,有一次,楚國侵略絞國,集中兵力攻打絞國國都的`南門。

絞國人堅決保衛,嚴守不出。楚軍一時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國官名)屈瑕說:“絞國人輕率,缺乏計謀,我們可以採取誘騙的辦法引誘他們出城。

讓我們的伙伕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護,他們見了一定會出來抓的。”帶兵的將領,依計而行。絞國人果然出來,一下就抓去了30個楚國人。第二天,絞國人更加大膽,爭着從北門紛紛出城,追到山裏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楚軍預先在山裏設下埋伏,這時就一面堵住北門,一面伏兵齊起,把絞國打得大敗。

於是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戰敗國在敵人兵臨城下(或大軍壓境)的嚴重威脅下被迫訂立的屈辱性條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