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對聯

春節習俗:貼春聯

本文已影響 1.76W人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春聯吧,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春聯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習俗:貼春聯,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習俗:貼春聯

春節習俗:貼春聯1

還差兩天就要到年三十了,媽媽買來了好多好多的春聯,有福字、有門神還有對聯。於是,我和姥爺,媽媽一起開始貼春聯。

貼春聯貼福字是我家每年必做的事情,以前我還小,總是看着大人帖,現在我長大了,我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媽媽遞膠條,幫姥爺看春聯的左右方向等等,當媽媽貼福字的時候,我發現福字爲什麼倒着貼呢?每年過年的時候我看到許多戶人家的門上都貼了倒過來的`福字,我家也不例外,我問姥爺爲什麼倒着貼?姥爺告訴我倒的諧音是“到”,也就是說福到咱家了,我終於弄明白了福字倒着貼是什麼意思了。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春節習俗:貼春聯2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楹聯分爲春聯、壽聯、輓聯,門聯、廳聯、廟聯,名勝聯、商業聯、遊戲聯等多種形式,而春聯只是楹聯其中的一種。所謂楹聯,就是掛在或貼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門框上的上下相對的聯語,因此,楹聯也叫對聯。這種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互相對仗,而且具有一定內涵的獨立文體。就是說,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內容要有意義,平仄要合律,對仗要工整。凡符合這些條件的都是對聯,否則就算不上對聯。

楹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學形式。它最初起源於桃符。桃符是中國古代掛在門框上的,畫着或刻有避邪圖形或字跡的兩塊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漢以前就出現了,當年中國民間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畫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鬱壘桃符的習俗。

那麼爲什麼桃木能避災驅邪呢?根據中國古代神話《山海經》的記載,遠古時代有座山是個鬼的世界,叫鬼域。在這個鬼域門口,有棵大桃樹,樹冠能覆蓋三千里,在樹上生活着一隻金雞,負責每天的報曉。每當清晨金雞啼叫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門兩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將它們捉住,用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鬱壘。這樣在民間就流傳開用降鬼大仙神荼、鬱壘和桃木驅邪、避災的風習。他們用桃木刻成神荼、鬱壘的模樣,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防害。這種桃木板被稱做桃符。

春節習俗:貼春聯3

春聯是春節的名片,是春天的請柬,是新年的眼睛,是日子的笑臉,是崇天敬地的儀式,是祝福家國的心願。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不經感嘆現在的過年已經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很多過年的傳統習俗已經隨着時間的長流,離我們漸行漸遠了。不過貼春聯這一流傳千古的的風俗,至今依然熱烈在大江南北,喜慶在千家萬戶,寄寓着城裏人幸福吉祥的願景,抒發着鄉下人五穀豐登的願望。

春聯作爲一種傳統的中國文化和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發軔於五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一直流行到現在。俗稱“門對子”,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學形式,起源於驅鬼辟邪的“桃符”。

歷史上第一幅春聯誕生於蜀國,孟昶令: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隨後春節貼春聯的風氣在民間也漸漸流傳了開來。

春聯作爲一種傳統文化,在我國一直長盛不衰。春聯的內容也是有講究的.:“春滿乾坤福滿門”貼在大門上;“壽同山嶽永”貼在老人門口;“六畜興旺”則是貼在牲口棚上;還有各種各樣的“斗大金元寶”、“擡頭見喜”。

春聯融合了書法,可裝飾門戶,其大紅紙也顯出了紅紅火火的年味。不僅是在春聯的張貼上有講究,同時,上下聯字數也應一致,語言生動的同時,語義也不要重複。

春聯在粘貼的時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承接關係,貼反了就錯了;從平仄看,通常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而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如這副對聯的上聯尾字“歲”,下聯尾字“春”。當然,平仄聲並不是判斷上下聯的唯一標準,還應結合橫批認真讀聯。

貼春聯這種傳統習俗越來越被簡化: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曾經盛行的木版年畫,已難覓蹤跡;古樸精緻的窗花,更是芳跡難尋了。

在一切講究實惠快捷的今天,貼春聯這一風俗爲什麼能保存至今,民俗專家表示,這涉及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觀念。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自古就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裏有什麼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人們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很好選擇。

人們藉助於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每到臘月三十,中國每家每戶家裏便門庭若市,家家戶戶都忙着貼春聯。那種忙碌,那種熱鬧,那種人來人往的氛圍,醞釀着年的味道,營造着年的感覺,構成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春聯貼好後,過年就有了最鮮明、最長久的標誌。

春節習俗:貼春聯4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春節貼門神的習俗。

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非凡的本領。他們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的。

鍾馗是民間比較流行的門神之一。傳說唐明皇在夜裏突發疾病,昏睡中夢見一個小鬼盜走了貴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並繞殿而跑。他正在氣惱時,又見一個穿藍袍戴着帽子的大鬼跑來,捉住小鬼挖出其雙眼一口吞下。唐明皇問大鬼的來歷,大鬼奏曰:“臣姓鍾名馗,生前應武舉未中,如今願爲明皇斬妖除魔。”明皇醒後,疾病痊癒,於是叫來當時最有名的畫家吳道子,依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的畫像:畫上的鐘馗着藍衫短靴,長髯裸臂,相貌醜陋,但心靈純正。明皇讓人把鍾馗的畫像貼在門上,用來鎮鬼。後來民間也紛紛效仿,在除夕夜把鍾馗像貼在門上,用以鎮鬼驅魔。

據史料記載,最初的門神是西漢時一位王爺讓人繪製的一位叫成慶的勇士畫像。而東漢時神話中兩位受黃帝信任、對惡鬼毫不留情的兩兄弟,哥哥神荼、弟弟鬱壘也成爲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界,那裏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界。鬼界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和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壞事,神荼和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和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辟邪防害。

在秦始皇執政時,勇士荊軻冒死行刺秦王,雖然沒能成功,但人們也把他看成了英雄,所以在秦之後唐之前,人們習慣在門上貼荊軻的畫像。

唐朝以後,除了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做門神。在我們都熟知的《西遊記》中就有個故事與此事有關:涇河龍王爲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少降了點兒雨,因此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命當時唐朝的賢臣魏徵爲監斬官。涇河龍王爲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希望能躲過此劫。唐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王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進朝與之對弈,以阻止魏徵監斬。沒想到魏徵下着棋,不小心打了一個盹兒,魂靈就昇天,將龍王給斬了。龍王責怪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

春節習俗:貼春聯5

新年的腳步聲漸漸走近,大街小巷都洋溢着節日的氣氛,除夕這天,大街小巷都充滿歡聲笑語,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的笑容。除夕這天,是人們最忙但也是快樂的'一天,下午,我跟媽媽從集市買來了春聯,很鄭重地拿來剪刀、膠帶等東西。幫忙貼春聯啦。

大家知道春聯是什麼嗎?春聯最初是叫做“桃符”,在周代時出現,桃符是指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後漢書·禮儀志》有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到了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出現了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的事。《宋史·蜀世家》有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我們國家的第一副春聯。到了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就有描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只不過不同的是由桃木板改成了紙張——春貼紙。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此後春聯沿習成爲了習俗,源遠流長。

新年嘛,當然要除舊迎新啦,所以要把舊的春聯先用手撕下來,舊的春聯好難撕啊,我用小刀、水、抹布等對付它,終於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把它給除得乾乾淨淨的。我把膠帶撕開,撕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後想貼在春聯上,但問題來了,“綠竹別其三分景,紅梅正報萬家春。”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我丈二摸不着頭腦,爸爸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說:“春聯講究平仄,平是一、二聲,仄是三、四聲。一般上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是平聲哦。”“哦”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最後幫助爸爸把春聯給貼好啦,紅彤彤的對聯充滿喜慶,它寄託了我們對新一年美好的願望。

春節習俗:貼春聯6

“二十八,貼花花”,臘月二十八一大早,我和爺爺打好了糨糊、備齊了用具,開始貼春聯。

爺爺說:“春聯內容講究上下聯對仗,橫批與上下聯的內容要密切相關。兩聯張貼的左右位置不能錯位,上下位置也要對齊,否則不但影響外觀,還會鬧出許多笑話。”看來,寫春聯、貼春聯可不簡單呢。

我們先選擇了單元門上的春聯,上聯是“財源滾滾隨春到”,下聯是“喜氣洋洋伴福來”,橫批是“財源廣進”。爺爺說這副春聯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人民過上了小康生活後的美好心情。大門中間,我選擇了色彩鮮豔的門神,左側是手握寶劍的“尉遲恭”,右側是揮舞大刀的“秦叔寶”,這兩個門神橫眉怒目,看起來十分威武。爺爺說,這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兩位除暴安良、驅鬼祛邪的武將。新春到來時貼在門上,反映了人民羣衆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願望。貼完了單元門上的春聯,我們又把上下聯爲“出門大吉行鴻運,進宅平安照福星”和橫批“迎春接福”的春聯貼在了住室門上。住室門中間我貼了一個倒着的“福”字,爺爺問我福字爲什麼倒着貼?我說:“‘倒’是‘到’的諧音,‘福’倒了寓意是‘福’到了。”爺爺點頭笑了,還誇我愛動腦筋。

貼春聯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春聯不僅營造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它還包括很深的含義,春聯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現在變成了反映時代潮流,體現民情、民意的現代文化。我爲春聯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感嘆!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

春節習俗:貼春聯7

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有什麼高興或不高興的事,大家都希望來年過得更好,所以每當春節將近,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兩邊貼上春聯,那麼,貼春聯的習俗有哪些呢?

春聯的由來與演變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楹聯分爲春聯、壽聯、輓聯、門聯、廳聯、廟聯、名勝聯、商業聯、遊戲聯等多種形式,而春聯只是楹聯其中的一種。所謂楹聯,就是掛在或貼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門框上的上下相對的聯語,因此,楹聯也叫對聯。

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即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盛行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朝開始盛行。而明朝,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春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經明太祖的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爲習俗,一直流傳。

成爲文學藝術形式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爲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文學的載體之一,因此其張貼位置和內容也有一定的講究。

春聯位置有講究

通常春聯有兩幅直聯,每幅的.最後一個字有陰平、陽平、上、去等聲調,正確的貼法是:面對大門,上聯即尾字爲上聲、去聲的(普通話注音第三、四聲)在右邊,下聯即尾字爲平聲的(普通話注音第一、二聲)在左邊。而橫批,傳統寫法爲從右向左,建國後新排版規定爲從左向右,兩種都可。

誤區解析

很多人認爲既然橫批很多都從左向右寫和念,那麼門上的對聯也應該由左向右貼和念,即左爲上,右爲下。但是,根據排版規定,橫批文字從左從右寫和念都可以,豎寫文字排版則應由右向左。因此春聯的正確貼法和念法也應右爲上,左爲下,而不能因爲橫批從左向右寫就左爲上,右爲下了。

春聯內容有講究

上下聯字數要相當

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這副春聯每聯都是七個字,上下聯字數相等,這是春聯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類的現象。1916年竊國大盜袁世凱死後,全國人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四川有一位文人爲袁世凱送輓聯“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人們都說上聯的“袁世凱”三字,對不住下聯的“中國人民”四個字,文人說:“對了,袁世凱就是對不住中國人民!”這個故事雖然說的是輓聯,但輓聯也屬於對聯的一種,這就說明無論春聯還是其他的對聯,都必須做到上下聯字數相等,如不相等,那隻能是極個別的另類。

上下聯詞性要一致

上下聯的詞性,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對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對。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每聯都是三個詞組,即: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春聯裏的“新”、“佳”都是形容詞。“春”、“歲”,“富貴”、“平安”都是名詞。“年年”、“步步”都是副詞,“好”和“高”都是動詞。這種要求,主要是爲了用對稱的藝術語言,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

橫批選擇有講究

春聯常見的橫批可分爲三種形式:

一是對聯寫意,橫披題名,如“歡度春節”、“新春大吉”等,直接點名貼春聯的目的;

二是對聯寫意,橫額點睛,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的橫披是“吉星高照”,則是揭示出實現對聯內容的關鍵所在;

三是聯披互補,相輔相成,如,“減負恤民,浩浩東風常送暖;扶貧解困,瀟瀟春雨總關情”的橫批是“前程似錦”。

忌合掌

合掌指的是上下聯講同一個意思。一副春聯,一般字都不多,應當用有限的文字,表達儘量豐富的內容。在數字不多的情況下,如果意思重複,就沒有多少內容了,這就是要“忌”的道理。如“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通四海”和“達三江”是一個意思,因此屬於合掌。

忌平仄失調

平仄失調往往表現爲平仄相同的字連續使用過多,從而違反平仄交替的原則。就是說一聯內連續使用三、四個平聲字或者三、四個仄聲字。如“家庭和睦生產好,夫妻美滿幸福多”這副對聯,本當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格律。下聯一、二號位當用仄聲字卻用了平聲字“夫妻”,第三、四號位當用平聲字卻用了仄聲字“美滿”,平仄失調。

春節習俗:貼春聯8

1、春節貼春聯是什麼寓意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爲春節增添喜氣的氣氛。春聯都是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加之各種紋飾,符合新春的喜慶和歡樂,爲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表達美好的祝願和願景。春聯中的紋飾,如魚,寓意年年有餘;美好的語言,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美好的祝福語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渴望。

民間說法有避兇免難的作用。這一說法來源於“年獸”的傳說,據說年獸怕紅,於是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就是爲了驅除年獸,因此貼對聯的習俗流傳至今,表達了人們避兇免難的願望。

2、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春聯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爲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降住它。後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於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後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爲“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據記載,當時後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後,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幅春聯,而在當時還被成爲桃符。後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的出現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於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

3、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年關將至,有着許許多多的過年習俗。貼春聯就是其中之一。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4、春節貼春聯的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裏,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

於是漢族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5、春聯的貼法是怎樣的

貼春聯比較通用的方法即平仄法,一般的春聯用平仄來分上下聯是不會出錯的,平聲(國字注音第一、二聲)在左邊,聲包括上聲、去聲(國字注音第三、四聲)在右邊。例如天增歲月人增壽(右),春滿乾坤福滿堂(左)。當然記得還要結合下面的幾點來具體的分析,以免鬧出笑話。

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聯“一順百順事事順,千好萬好年年好”,把握語境才能區分上下聯。

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聯“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池中蓮藕,握紅拳打誰”,弄明白語序才能區分上下聯三,上平下仄收尾春聯“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錯了”,弄明白聯語邏輯關係才能區分上下聯。

上仄下平收尾春聯“祖國山河壯,神州景物新”,這是上仄下平收尾對聯,但這種對聯區分上下聯不能單靠平仄。

最後,貼春聯還要找準春聯和橫額(橫批)的關係,可千萬不能牛頭對馬嘴哦。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寫。朱元璋就特地爲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爲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衆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着繪畫方向發展。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爲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爲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春節習俗:貼春聯9

每逢春節,我國民間家家要貼春聯。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

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

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着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爲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爲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隨着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爲一種風俗了。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紅紙書寫春聯始於明朝。

過年時爲什麼要貼春聯?

年關將至,貼春聯就是過年習俗之一。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過年時怎麼貼春聯?

1、上下聯

從平仄上區分,上聯的最後一個字爲仄聲(現代漢語中的三聲和四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爲平聲(一聲和二聲),如“歲”爲仄聲,“新”爲平聲。從意境上區分,下聯的意境一般比上聯的意境深刻遠大一些,如“雄雞辭舊歲,靈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辭舊歲的意境深刻些。區分上下聯另外一個方便的區分點就是時間,或者因果聯繫。

比如辭舊之後才能迎新,這個在很多對聯裏都非常常見:風送鶯歌辭舊歲,雪伴梅香迎新春。比如今年是馬年所以上聯可以描寫蛇年,下聯就可以描寫馬年。比如:上聯:無須添足蛇歸洞。下聯:不待揚鞭馬奮蹄。

2、貼橫批

古人書寫順序是從右至左,現在很多橫批人已經不按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正規的話應該按照古代的寫法!即從右往左書寫!

3、上下聯

貼對聯的位置,面對大門右手邊貼上聯,左手邊貼下聯,這是最傳統的貼法。當然這裏也說一個特例,對聯的橫批也指示了對聯的方向:橫批從左往右寫,上聯就貼在左手側。橫批從右往左寫,上聯就在右手側。(因爲漢字書寫放心指示了閱讀方向)但是一般會採用傳統的右邊貼上聯。

4、怎麼貼

現在貼在大門上的春聯一般稱爲門聯,貼在里門(二門)上的稱爲重門聯。很多家庭現在都安裝了防盜門,此時張貼對聯直接把上下聯掛在防盜門上即可,如果貼在周邊的牆上,反而顯得不夠工整。

春節習俗:貼春聯10

圍繞着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着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爲盛行。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喜歡貼春聯,給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息。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古時有“桃符”、“門帖” 之稱。它是我國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是詩歌中一朵精美別緻的小花。 相傳五代以前,古人,對某些自然災害或自然現象不理解,誤認爲是神鬼作祟,於是,過年時多用兩塊桃木削製成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木條,上面寫着神荼、鬱壘二神名,掛於門戶。傳說這裏面還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呢。 很早以前,有個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山上有一大片桃林。桃林裏有棵很大很大的桃樹,樹下有兩間石屋,石屋內住着兩兄弟: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鬱壘。兄弟倆力大無比,雄獅見了低頭,惡豹見了癱地,老虎爲其守林。兄弟倆相依爲命,和桃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天旱了,他們挑來泉水,生蟲了,他們細心去捉;培土整枝,辛勤勞作,不辭勞苦。那桃林終於結下累累碩果,那棵大桃樹結的果又格外大、格外甜。人們都說它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壽,成爲神仙。 在度朔山的東北面,有一個野牛嶺,嶺上有個野王子。這野王子也有笨力氣。他仗着自己力大人多,佔山爲王。 他狠毒如蛇蠍,吃人心,喝人血,可把這一方的老百姓害苦了。野王子聽說度朔山上有仙桃,吃後能成仙,垂涎三尺,派人上度朔山,喝令神荼兄弟倆獻仙桃,兄弟倆冷冷一笑,說:“俺這仙桃只送窮人不貢王。”說完把來人攆下了山。 野王子知道後氣得七竅生煙,即帶三百人馬上度朔山。神荼兄弟帶着守林虎出桃林迎戰,兩方相遇,一場惡戰霎時把野王子打得狼狽逃竄。 野王子吃了敗仗,逃回嶺上,想仙桃茶飯不香,思報仇晝夜難眠。 在一個墨黑的夜裏,風呼呼地叫,神荼兄弟正睡得香的時候,忽聽外邊有動靜,急忙起身開門一看,只見從東北方向過來幾十個鬼怪,個個青面獠牙,紅髮綠眼,奇形怪狀,噢噢亂叫着向他們撲來。兄弟倆毫無畏懼,神荼隨手提了根桃枝迎上去,鬱壘抓了把草繩跟在後面。哥哥在前面抓,弟弟在後面捆,不多時,幾十個鬼怪全被捆了起來,個個餵了老虎。 原來這些鬼怪是野王子和他手下人裝扮的,本想把荼神兄弟倆嚇跑,誰知毒計不成卻喪了命。

次日,這事馬上傳開了,神荼兄弟的名字也就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 後來,兄弟倆去世了,人們傳說兄弟倆上了天堂,被老天爺封爲專管懲治萬鬼的神仙,他們過去種下的桃林能驅鬼避邪。此後,逢年過了,人們紛紛削制兩片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與虎,掛立於門的兩邊,以示驅災壓邪,保護家人平安之意。這種桃制的木條即稱“桃符”。這就是我國最初的春聯。清代《燕京歲時記·春聯》對春聯作了註釋:“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春。”可見,桃符就是最初的春聯。 到了五代,後蜀的勐昶,開始在桃木條上題寫聯語。 有一次,他命翰林學士辛寅匪題寫桃符板時,覺得辛的詞句欠佳,便親自寫了一副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的第一副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爲民間的習慣。不僅春節貼,平日逢吉日喜事,都在門上、建築物的楹柱上張貼。然而,正式命名爲春聯,乃始於明太祖。據陳雲瞻的《簪雲雜話》所記:“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土庶之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觀。”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春聯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均有很大的提高。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遊江南的時候,一天經過南方一個叫通州的小鎮,他想到河北省有個大地方也叫通州,於是提出要與他的部下合寫一幅以通州這個地方爲內容的對聯。隨時他就寫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他的部下看後感到棘手,一個個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關門查找資料,忙得不亦樂乎。然而所對出的下聯,乾隆都不中意。後有一名默默無聞的小隨從,上街遊玩發現通州這個鎮雖小,卻有與衆不同的特點,就是當鋪非常多。望着人們出入當鋪不禁靈機一動,吟出一句妙語:“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乾隆一聽,拍手叫好,當即下令對此人給予嘉獎,並升官三級。從這聯話趣事中,看出清朝春聯的盛行。

春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字數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多到五百多字,上下兩聯必須相等,意義相近,相關或相反。一般來說,創作春聯有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字數要相等,二是結構要相同,三是詞性要相當,四是平仄要相協。如: “爆竹聲聲辭舊歲銀花朵朵慶新春。” 這副春聯,兩邊都是七個字,字數相等。“爆竹聲聲”對“銀花朵朵”,都是名量結構:“辭舊歲”對“慶新春”都是動賓結構,這是結構相同。就詞性而言,“爆竹”與“銀花”都是名詞,“聲聲”和“朵朵”都是量詞重迭,“辭”和“慶”都是動詞,“舊”與“新”都是形容詞,“歲”與“春”都是名詞。上詞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這是平仄相協。上述四要求,一、二是最基本的。但有時孤立看上去,上下聯中某一個字似乎對得不工整,但從大的結構來看,卻是對稱的'。 如: “萬里春風催桃李,一腔心血育新人。” 如果光看“桃李”和“新人”,前者是聯合關係,兩個均爲名詞,後者是偏正關係,一個是形容詞(新),一個是名詞(人),似乎不合,但擴大點來看,在“催桃李”和“育新人”中又都是動賓結構的,因此就應該說是基本上合乎要求。 對聯與詩相比,對聯講究對仗工整,格律嚴謹。但它的風格卻是千姿百態的,有的婉轉含蓄,有的豪放粗獷,有的託物言志,寓情於景,有的借古喻今,激濁揚清。使人看後情趣盎然,深受教益。 解放後,隨着詩園的百花齊放,春聯這朵古老的小花也吐出了新的芳香。廣大羣衆給春聯賦予了新的內容,創作了許許多多富有生氣的春聯。“鶯歌花更紅,燕舞春又歸。”這幅春聯對仗工整,畫出了社會主義祖國鶯歌燕舞的大好春光。 但願春聯這朵小花在百花競豔的詩園中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