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黑板報

2016年辭舊迎新春節黑板報資料

本文已影響 2.32W人 

  陝北的春節

2016年辭舊迎新春節黑板報資料

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麪,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裏裏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在這裏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裏,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 “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爲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裏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爲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着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着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裏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裏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裏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着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牀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着開門大吉。接着,老人們便忙着迎神、接竈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裏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裏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擡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新年是如何確定的

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從寒暑冷熱周而復始的氣候變化中,得到了“年”的時間概念。這種氣候變化,是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過程中的自轉造成的。地球的自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將哪一天作爲一年的開始,就全憑人們自己確定了。爲了掌握和運用氣候變化的規律,以知道人類的生活和生產,不少國家和民族都生產了計算年時間的歷法。曆法的不同,確定新年第一天的時間也就不同了。

公元一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實現了由遊牧向農耕的轉變,在尼羅河兩岸定居下來。由於尼羅河的泛濫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古埃及的農耕活動,他們便細心觀察,把尼羅河的每一次氾濫刻在竹竿上,得出兩次氾濫的時間大約相隔三百六十五天。他們還發現,每次氾濫的潮頭處漲到現今的開羅城附近時,正巧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在地平線上升起。於是,他們便把這一天定爲一年的起點,居住在美洲北部的愛斯基摩人,則把落第一場雪的那天作爲新年的起點。印度尼西亞的凱拉比特族人,以每年候鳥第一次飛來的時間作爲新年的第一天,烏干達人居住在炎熱的非洲,那裏一年只要幹、溼兩季,他們把每一季作爲“一年”。因此,在通常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內,烏干達族人卻要過兩個新年第一天。

我國一些兄弟民族,古時沒有正式曆法,其計年辦法也同古埃及及尼羅河居民及美洲愛斯基摩人相似,即按一般生產和生活經驗計算歲月。如我國黑龍江省的赫哲族人,每捕到一隻大麻哈魚,便將魚頭懸掛起來,作爲新年第一天。臺灣省的耶美人,卻是將第一次捕獲的的飛魚當作是新年到來了。以遊牧爲生的古韃靼人(即今蒙古族),卻以野草吐露嫩黃爲新年的開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