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黑板報

中秋節2015年黑板報內容

本文已影響 2.06W人 

  中秋節黑板報的辦報內容:關於月亮上有玉兔和蟾蜍的傳說最早見於哪部典籍?
  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月亮常常作爲美麗、溫柔、皎潔的代名詞,它寄託着人們無數美好的情感。月亮有許多優美典雅的別稱,例如:玉盤、冰輪、寶鏡、冰蟾、玉兔、蟾宮、嬋娟等等。在這些衆多的別名當中,牽涉到了兩種動物——蟾蜍和兔子。爲什麼人們要用這兩種動物來代表月亮呢?在我們熟悉的傳說中,月亮裏面有嫦娥、玉兔、吳剛和桂花樹,他們從何而來?那一隻蟾蜍又到哪裏去了呢?

中秋節2015年黑板報內容

當前發現的最早的有紋樣的彩陶是仰韶半坡彩陶,它的紋飾特點是動物形象和動物紋樣非常豐富,這其中就有蛙的形象。這個時期的蛙紋還顯得十分的幼稚和笨拙。隨着時間的推移,蛙紋和其他出現在彩陶上花紋一樣,從一開始的寫實、生動、形象多樣化,逐步走向圖案化和規範化。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和演變,在漢墓的帛畫上,我們可以看到,蛙紋已經演變成爲一隻蟾蜍兩腳分立,站在一彎月亮上的形象。有的考古專家認爲彩陶花紋有可能是原始氏族部落的圖騰標誌,如果這個推測是正確的,那麼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關於蛙的故事,其中一些就有可能和圖騰崇拜有關。蛙的形象逐漸演變爲代表月亮的蟾蜍,這就可能是對月亮神的崇拜在彩陶上的體現。蛙紋可以稱作是彩陶紋飾的母題之一,它延續發展了很長時間,這本身就說明它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一個民族的信仰和傳統觀念相聯繫的。

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漢代石刻畫像裏,有伏羲氏和女媧手裏託着日月輪的形象,女媧手中託的月輪裏就有蟾蜍在搗藥。關於這一點,我國古代神話中有記載,這與嫦娥奔月的故事有關。

中秋節黑板報圖

嫦娥奔月的神話記載最早見於《歸藏》(已亡佚),裏邊說:“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爲月精。”《淮南子》中則記載了嫦娥奔入月宮之後化爲蟾蜍的情節,說嫦娥“託身於月,是爲蟾蜍,而爲月精。”由此可見,嫦娥化爲蟾蜍的傳說,從很早就有了。但這不免讓人產生疑問,古往今來嫦娥都被稱讚爲絕色的美人,她怎麼會在奔入月宮後變形成爲蟾蜍,也就是蛤蟆這麼一種醜陋的動物呢?聯繫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大概是因爲隨着封建社會的鞏固,封建制度對婦女的壓迫加重,對嫦娥偷竊仙藥,揹着丈夫跑到月亮裏的叛逆行爲十分不滿,因此故意對她進行醜化。奔月後的嫦娥不僅變爲蟾蜍,而且還在月宮中搗藥做苦工,唐代李商隱就有“嫦娥搗藥無窮已”的詩句,這表明了人們最初對嫦娥的譴責態度。

但是這樣的偏見並沒有持續很久,到了六朝以後,嫦娥的地位開始逐漸升高。六朝宋代的謝莊寫了一篇《月賦》,裏面有“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後庭”的句子。這時候的嫦娥已經不再是搗藥的蟾蜍,而被置身於天帝的宮廷中了。到了唐代以後,詩人和文人對嫦娥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比如李白的《把酒問月》中寫道:“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李商隱《常娥》一詩中寫道:“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雖然對嫦娥略有微詞,但仍是寄予了很深的同情。

嫦娥的這種地位的改變,原因很複雜,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對月亮的印象非常美好。月亮美麗可愛,嫦娥就居住在這個美麗可愛的月亮裏邊,久而久之,人們就漸漸把月亮的形象與嫦娥的形象聯繫起來,二者合而爲一。嫦娥化爲蟾蜍的古老傳說從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退了,而在廣寒宮中孤獨居住的月中仙子嫦娥的美好形象就漸漸產生了。時間越久,嫦娥在人們心目中就具有了越來越多的美的屬性,比如美麗、溫柔、善良、聰明等,她和天上的月亮一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個相當崇高的地位。而搗藥的蟾蜍也逐漸被乖巧、溫順的白兔代替了。

從月亮神話傳說的記載和歷史考古資料來看,月亮裏的事物變化順序大概是這樣的:首先是漢代石刻畫像中所畫的,月中有兩人一蟾,蟾蜍在搗藥,兩人中一人手持不死樹,另一人捧着盛不死藥的器皿接下來是《西陽雜記》裏邊記載,月中有桂花樹、蟾蜍和吳剛;大約到了魏晉時期,月亮中就有了嫦娥、玉兔、桂花樹和吳剛,這樣定型下來,流傳到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