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8篇

本文已影響 2W人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8篇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8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1

  一、議議,讀懂課文

師:同學們,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小豬、小牛、小猴對自己得到的一袋麥子不同的處理方法。你欣賞誰的做法?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

生:我欣賞小猴的做法。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雖然不能馬上吃到。可是一年以後,它卻能吃到一囤的麥子,它最能幹,最聰明。

師:(高興地):說的真不錯。

生:我不欣賞小猴,欣賞小豬的做法。它很會享受,把一袋麥子全磨成了麪粉,做成自己最喜歡吃的白麪饅頭和烙餅。我想,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那時最開心的事。

師(讚許地點點頭):不錯。你挺有分析頭腦。

生:我欣賞小牛的做法。它吃完了自己家的雜糧,把好東西留到最後再慢慢享用,它會打算,知道勤儉節約。

……

師:剛纔同學們對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位同學的看法都很有道理。不過,絕大多數的同學還是認爲小猴的做法最好。確實,書中很多地方也暗示我們,小猴的做法最好,請大家認真讀讀,找找,看誰找得又多又好。

(學生自由朗讀,書中圈劃)

……

生:從結果看,小猴的做法最好,它收穫了更多的麥子,是滿滿一囤的麥子。

生:從做法本身看,小豬就想到吃。小牛很節儉,但很累,怕麥子壞,常要把麥子搬進搬出,透風、曬太陽,而小猴呢,把麥子全種下了地,既省事,效果又好。

師(高興地):你很會動腦,看法不一般。

生:從土地爺爺的態度上也恩能夠看出。對小豬,土地爺爺總是“哈哈大笑”,對小牛,是“誇獎”,而對小猴,卻是“興奮地說”,顯然,“誇獎”只是表揚,是意料之中的事,而“興奮”是土地爺爺意料之外的事。

師(喜形於色):你看書看得真仔細,很會分析,這一點,老師也幾乎沒看出來。

生:書中有“上等的麥種”,麥種,又是上等的,是暗示小猴的做法好。

師(點頭、微笑):你真會看書,找的真仔細。

……

  二、賽賽,讀好課文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靠自己讀懂了課文,那你們打算怎樣來讀好這篇課文呢?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西哈的一段對話,試着讀讀。要求不僅要讀出感情,而且要說說你爲什麼這樣讀?

(學生自由感情朗讀)

……

生讀:小豬看着黃燦燦的麥子,開心地喊道:“太棒了!我最愛吃白麪饅頭和烙餅了!”

我是用高興的語氣來讀這段話的,因爲小豬迫不及待把麥子磨成了麪粉,做成了食品。它非常想吃。

生讀(上面一段話)我也是用高興的語氣讀的,不過,讀時還要從心裏流露出饞的感覺。

……

  三、演演,讀活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太棒了。同學們,真好聽的故事,你們想不想把它演一演啊?

同學們,要表演,就升秒年要對課文中很多敘述進行想象創造,在不改變課文原意的基礎上,加入合適的動作表演及臺詞等,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試讀,組裏的其他同學可以當小導演,指點他們該怎樣演得最好。

(學生小組排演)

選一組同學戴上頭飾進行表演。

  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要積極創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民主、寬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上面這一案例,無疑是一堂成功的課,從中我們看到學生是聰明的,他們具有巨大的創造潛能,嘆息之餘,頗有感觸。

  一、擺正師生位置,樹立學生主體觀。

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教學,教師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絕對權威”,教師上課“一言堂”、“滿堂灌”。面對課堂嚴肅的氣氛和教師威嚴的神情。學生大都眼都不敢擡,口不敢開。問題不敢提,意見不願說,這種沉悶的叫氣氛,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影響着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案例中,學生的思想之所以那麼活躍,是因爲這堂課教師注意發揚教學民主,創造了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一堂課,師生關係始終是和諧、民主、平等合作的。表現在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在互動中形成了體驗、探究的氛圍。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把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主體化,教學內容廣泛、自由。

不僅如此,教師更注意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帶着親切的微笑、溫和的語氣、和善的目光,該學生“安全感”、“自由感”。一堂課,教師常用激勵的語言、明白的手勢、適時的點頭、即使的表揚、隨機的讚歎等,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在學習中以平和的心境、穩定的心態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敘述心中的疑惑。

在此作用下,學生的主體精神得到了很好發揮,主體人格得到了豐富和完善。他們在老師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況下,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被激發出來了。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尊、自信、自立的信念會不斷地樹立,學生無限發展的潛能也就不斷地被髮掘出來。

  二、創設情境,發揮學生“樂學”、“樂練”的意識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注重可以轉化爲考試的諸多結論,而忽視教學過程,如此就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呆板的條問背誦。這種教學排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把語文教學庸俗化到無須智慧努力,只要聽講、背誦條文就能獲取高分的地步,這樣的教學從根本上扼殺了“人性”,從而將學生異化爲“應試工具”。

而案例中,教師能結合學生特點,根據教材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情景,以豐富多彩的內容、方式,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發展他們的個性。整堂課,教師有意識創設一定的情境,發揮學生“樂學”、“樂練”的意識,通過讀書、議論、表演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體驗,從而體驗課文的內容,領會角色的思想感情。

實踐證明,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語文課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靈自由”、“言論自由”、“行動自由”,語文課堂纔會真正成爲師生共同學習探討的樂土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故事,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非常適合朗讀和表演。故事中的小豬、小牛和小猴形象鮮明,富有個性。不同人物處理麥子的方式也符合人物的特徵,學生很容易理解。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因此我把大多數時間留給學生練習朗讀。通過個別讀,小組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練習。

在個別讀的時候,主要是示範和指導的過程,學生在個別讀的時候,讓其他學生聽好在哪裏,哪裏還需要改進,哪些詞需要讀好,哪裏需要有句中停頓。人物的對話內容,是重點練習的部分,從人物的語言中也可以看出人物個性。我指導學生讀的時候可以帶上表情和動作,句子中有難懂的詞語,先讓學生理解後再讀。比如講到小豬的時候有個“迫不及待”,我讓學生說說看小豬看到麥子的時候有多急着想吃,學生就能理解迫不及待是等不及的意思。我還讓學生用迫不及待造句,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說出來的句子基本上都是正確的。表演完畢,讓學生評價覺得誰做得最好的時候,學生一開始一致說小猴。後來,我引導他們說三隻小動物的做法都沒有錯,只要你能說出理由,誰都可以是最好的。因此,在下一個問題:“如果讓你來處理這袋麥子,你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中,學生就能各抒己見,不再侷限於把麥子種下地一個答案了。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3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每個小動物所以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1、指導學生精讀,讓學生通過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種的人物,把文章讀得有滋有味。如學生在閱讀小豬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歡吃白麪饅頭和烙餅啦!”這句話時,我說,想着你們平時開心的樣子,來讀讀這句話,把小豬開心的樣子讀出來!學生讀得非常投入。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訓練學生的默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課堂上引導學生比較三個小動物的處理方法,相機思考發言:假如是你,面對這樣一份禮物,你會怎麼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的基礎上,正確帶領學生去肯定土地爺爺的多元評價,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課堂上,學生沒有簡單地效法小猴,也沒有一味地排斥小豬。答案五花八門:“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食品送給好多好多人吃”;“我會把麥子送給貧窮的人”。通過這一討論來引導學生多元認同,自覺地去調整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3、課後細細品味課上那爲學生與衆不同的答案,給我這樣一種啓示:小豬、小牛、小猴三種小動物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對待學習和生活有不同的態度。平時的我會因爲“小豬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評學生好逸惡勞,不思進取;因爲“小牛保存麥子,最後剩下半袋”而教誨學生凡事要動腦筋,不要死腦筋;因爲“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東西,會苦一年”而告訴學生做事要踏實些,找到更科學,更合理的做法。當我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課文《三袋麥子》後,我發現對待學生的不應該是抱怨,更多應是賞識。賞識應成爲我們對待孩子的心態,成爲我們的思維方式和信念。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4

這節課是在學校裏研究課的時候準備的,在班裏講了一遍,後來又讓李老師聽完後修改、完善了一些。《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讀起來很有意思,孩子們都很喜歡。所以在教學中,每個環節我都儘量讓孩子感覺到樂趣,我準備了三隻小動物的貼圖,孩子們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在處理一些關鍵詞的時候,比如“上等的麥種”,我就用對比圖片,孩子一看知道上等的麥種是顏色鮮豔、麥粒飽滿的麥子。在講小豬舔了舔嘴脣的時候,讓孩子表演,大家哈哈大笑,真是可愛極了。

只是在教學中,我指導朗讀比較細緻了些,可能中間給孩子講的多了,讀的相對少,尤其是在最後的那個環節,應該讓孩子在充分感知課文,瞭解了三隻小動物各自的性格特點之後齊讀課文更好,這樣子能全員參與,讓每一個學生充分體驗課文裏的感情。而我選擇的分角色朗讀,效果不是很好,因爲畢竟分角色讀的地方少。

聽完專家的教誨之後,我更明瞭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也明白了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這次研究課,自己收穫了很多,很感謝我們組的老師給我幫助,感謝大家給我這次機會,感謝大家爲我出謀劃策。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動物的美好品格 。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一些重點詞的意思。

4、在閱讀教學中着尊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引導學生各抒已見,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以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三個小動物的美好品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以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設計理念:

本節課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他們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努力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注重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小朋友,在節日裏你們最希望得到誰的什麼禮物?西方人過聖誕節的時候,是聖誕老人給大家送禮物,而在我們中國是土地爺爺給大家派送禮物。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童話故事《三袋麥子》,大家還記得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嗎?

過年了,土地爺爺送給(誰)送(什麼)節日禮物。一年以後,出現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結果。

2、出現了哪三種不同的結果呢?今天我們繼續來欣賞這個故事。土地爺爺說今天誰表現最好,他也將得到一份禮物,想不想要土地爺爺的禮物?(想)那我們就來認真地學習課文,看看誰能拿到禮物。

(設計意圖:複習鞏固舊知,激趣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精講課文。

1、請小朋友把書打開,自讀全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準確,讀連貫。

2、讀熟後再快速地默讀課文,網絡課件出示教學要求,學生自學:

邊讀邊思考下列三個問題。並找出描寫小豬的句子,用“_”劃出來,描寫小牛的句子用“﹏”劃出來,描寫小猴的句子用“…”劃出來。

(1)、三個小動物收到土地爺爺的麥子後,他們的心情如何?分別是怎麼想的?

(2)、他們是怎樣處理一袋麥子的`?結果怎樣?

(3)、對三個小動物的做法,土地爺爺分別是什麼態度?

3、交流描寫小豬的句子。

(1)、誰來讀讀你找到的描寫小豬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豬看着黃燦燦的麥子,心裏會想些什麼?(吃)心情怎樣?課文裏哪個詞語最能體現小豬當時的心情,你能找出來嗎?(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麼意思?你們在什麼時候也有過迫不及待的情況?

(4)、你能找一個詞語來替換“迫不及待”嗎?

(5)、請你用“迫不及待”說一句話。

(6)、他是怎樣處理這袋麥子的?結果怎樣? (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結果很快就吃光了。)

(7)、小豬的做法,土地爺爺是什麼態度?(哈哈大笑)(看課件錄象)

(8)、你覺得這是一頭怎樣的小豬?你是從哪裏讀懂的?你們喜歡這樣的小豬嗎?

(9)、揭示小豬的特點。原先老師很討厭豬,因爲它又胖又懶。現在聽了這個故事後我不禁對小豬刮目相看,開始喜歡它了,因爲他憨厚可愛,還是個美食家,會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

指導朗讀:用喜歡的語氣朗讀描寫小豬的句子,讀出小豬憨厚可愛的樣子。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種各樣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嘗一嘗小豬的手藝。

小結:剛纔我們通過讀一讀句子,找一找關鍵詞,認識了一頭憨厚老實的小豬,最後通過品讀來再次體驗小豬憨厚可愛的性格。

過渡:現在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學描寫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問題可在小組內討論解決。

(設計意圖:以小豬爲教學突破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把學習小豬段落的方法遷移到學習小牛和小猴段落上。)

4、自學描寫小牛和小猴部分。(學生自己點擊課件自學)

彙報:

(1)、小牛又是怎樣處理麥子的?結果呢?

(2)、你從小牛身上發現了哪些優點?(勤勞、節儉、有打算)

(3)、小猴看出這是“上等的麥種”,他會怎麼做呢?(種下地)

(4)、你從小候身上發現了什麼優點?(看來小猴不僅聰明,還很有見。)

(5)、土地爺爺是怎樣評價小牛和小猴的?

小結:雖然三個小動物對麥子有不同的想法和處理方式,但它們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非常開心。

指導朗讀:現在我們就是課文裏的小牛和小猴,讀出我們當時開心的樣子來!

(設計意圖:該環節設計體現了課改的三個維度,讓學生把學到的方法,自己進行實踐,體現了教是爲了不教,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在學習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5、土地爺爺認爲誰的做法最好?你從哪裏看出來的?(興奮)你是怎樣理解“興奮”的?請你用興奮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6、小豬、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贊成誰的?爲什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面對不同的體驗、感受,鼓勵學生深入探究,以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總結。

1、讓學生口述故事的內容。(課件展示全篇課文動畫)

2、學完這個童話,你懂得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迴歸整體,談談自己的收穫與感受,從中滲透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

1、課前老師說這節課誰表現好,土地爺爺就送他禮物。現在土地爺爺真的從小猴那裏拿回了些麥子,送給我們班的同學。學了這個故事後,你一定更聰明瞭,你會怎麼處理你那口袋麥子呢?

2、課後續寫《三袋麥子新傳》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素質。讓學生的心態得到開放,個性得到張揚,創造力得到解放。)

附板書設計:

三袋麥子

小豬 小牛 小猴

吃光 慢慢吃 種下地

憨厚可愛 節儉 聰明,能幹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三個小動物的美好品格,學生一目瞭然。)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6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課文情節有趣,語言淺顯易懂,人物個性鮮明。

對於三年級孩子,他們剛剛從低年級進入中年級學習,怎樣把握好這個年段教學特點,幫助孩子們順利過度,是我抽到這篇課文備課時不斷思考着的一個問題。於是我的教學定位有兩個依託:一是學生的認知特點;二是文本的語言特點。整個課堂教學我努力突出一個“趣”字——童話語言濃濃之趣,教學情境創設之趣,學生參與學習樂此不疲之趣。

回顧剛纔的課堂,我很欣慰很激動,孩子們在和我相處的40分鐘裏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是高漲的積極的,這正是我所希望帶給孩子的享受,也是這篇童話故事應該留給學生的享受。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再從“趣”這點出發來檢驗我今天課堂,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讀。故事內容雖然簡單,但文中長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讀好卻不是那麼簡單。課文九個自然段,三個小動物的故事,分前後兩年,交錯講述,怎麼辦呢?我想,讀,惟有紮紮實實地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讀懂課文語言,讀活人物形象,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爲進入第二課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並能創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橋,鋪好路。

1、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落實一個“實”字。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桌互讀,互幫互學,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2、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突出一個“趣”字。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朗朗的讀書聲體現了學生濃濃的學習興趣和紮紮實實的學習過程。

(1)、讀詞語,情趣盎然

(2)讀課文。中年級教學應該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習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7

《三袋麥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袋麥子後,小豬、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袋麥子。一年後,土地爺爺故地重訪,並對於小豬、小牛和小猴的不同舉措作出了三種不同的評價。

你們是怎麼處理這三袋麥子的呢?讀讀課文畫出相應的語句。之後來說說從中你感受到了這是一隻怎樣的小豬、小牛、小猴?這時,我問孩子們:假如,你就是一個動物,面對這樣一份禮物,你會怎麼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的基礎上,正確帶領學生去肯定土地爺爺的多元評價,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課堂上,學生沒有簡單地效法小猴,也沒有一味地排斥小豬。答案五花八門:“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食品送給好多好多人吃”;“我會把麥子送給貧窮的人”。通過這一討論來引導學生多元認同,自覺地去調整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最後的環節就是第二年土地爺爺來到小動物家看到了他們不同的處理方式,給予了不同的態度。

最活躍的是孩子們表演的時候。低年級學生有着較強的表演慾望。因此我儘量開發教材資源,設計表演內容,讓學生參與表演。通過了示範表演、會的站起來表演、同桌互演、上臺表演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的情感與被感知的對象融爲一體,達到了情感的昇華。學生在表演中學習,在表演中發展自己,課堂氣氛尤爲活躍。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語文《三袋麥子》教學反思8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課文故事性很強,語言淺顯易懂,人物個性鮮明。但對其所蘊含的道理和所描寫的小動物鮮明的個性,學生感悟有一定的難度。

一、紮紮實實地讀

本篇課文內容雖然簡單,但文中長句較多,要讀好卻那麼簡單。課文九個自然段,三個小動物的故事,分前後兩年,交錯講述,我想,只有紮紮實實地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讀懂課文語言,讀活人物形象,才能爲進入第二課時搭好橋,鋪好路。

1、讀通課文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同桌互讀,互幫互學,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我檢查,落實課文中難讀、難認、易混淆的生字詞。在檢查學生生字詞認讀情況時我特意安排了三個層次,一是認讀本課新字詞,二是分辨兩個難認的形近字,三是讀準課文中容易混淆的三個多音字。其中興奮與磨成麪粉是我們大多數人最容易讀錯的兩個字。

2、讀懂課文

讀小豬,是創設情境引導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讀小牛一段可能顯得有點沉,但這正是學生讀書的真實情況,這一段句子長不好,所以我在這裏安排了指名讀,範讀以及比賽讀等多種朗讀形式,紮紮實實指導學生讀書,同時滲透了朗讀的一些技巧,比如長句子要學會間隔符短句,比如邊讀邊想象。

二、語言訓練

語文課,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課時目標和環節目標,更要呈現紮實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穫。學生讀詞串、讀課文、複述故事,把課文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三、培養分段能力

本文故事性很強,向學生滲透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可以按照故事發展的開端、經過、結果給課文劃分層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孩子們根據老師的提示把全文劃分爲三個層次,梳理了課文大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