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2.74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爲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爲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爲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虐待,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節一年級的語文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把重點放在識字和朗讀上。識字,先由學生自主認字,自己想辦法記字,再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指導,讓學生有學習主人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朗讀,多種方法練讀,以讀帶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領悟,感受到小燕子的進步,學習通過仔細觀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整個設計重視語言的實際運用,由扶到放,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語言遷移運用,從而完成了由書本語言到自我語言的讀書內化的過程。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好引導者,我在教學時,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想學的願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當老師,以師生角色的互換來激發學習的興趣,培植信心,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相互評議,逐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感受能力,從而讓語文教學成爲師生,生生平等對話的過程。

二、語文學習不僅要理解,還要會運用。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口語訓練,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構建語言模式。

三、學寫生字時,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不僅動口動手,更動腦,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

四、以讀爲主,通過自由讀,同桌合作讀,指名讀,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領悟,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習慣。

五、在語言積累的過程我不僅注重在課內積累,還鼓勵在課外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地積澱語感經驗。語文教學中,口語訓練尤爲重要。我又換上另外兩種蔬菜,說說燕子媽媽好小燕子會怎麼問,怎麼說,這樣我就創設了一個語言遷移運用的機會,不但讓學生產生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的語言,完成了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

六、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課內外相結合的,教學中我通過實踐活動,能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擴大知識面,學生的各種能力會不斷的提高。

七、在教學時,有時我對學生的追問還不夠,有時我說話還不夠準確,以後我會繼續努力改正。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3

剛到六年級教學,一切都是那麼的不適應,教學進度趕不上,教學質量上不去。每一次考試都是不理想,打開考卷仔細分析,我發現自己的教學漏洞,不是這兒沒教到就是那兒學過,到底應該怎樣教學呢?我一片茫然。一日,偶然看到《小學語文教師》中的一篇《寬基語文:打開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一文,讓我豁然開朗。

書中說: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爲學生一生髮展奠定寬厚的文化根基,然而,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從目標到內容到形式都存在着過於封閉、過於狹窄,過於單一的弊端,學生的語文根基難以拓寬,人文素養的形成缺少有力的支撐。

所謂“寬基語文”,從語文教學目標來說,就是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不但着眼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着眼於奠定學生的`人文根基,從學習內容上說,就是以語文教材爲依託,打通教材學習與課外閱讀的籬笆,讓學生語言學習的內容與大文化,大經典相融合,從形式上說,就是從課堂出發,打通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籬笆,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化,活動化。

據此,在教學第四課時《古詩二首》時,我沒有停留在釋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上,而是進行了大量的拓展,讓學生知道作者的其它詩句,知道什麼是邊塞詩,什麼是邊塞詩人,有那些邊塞詩人,他們有那些作品。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大開眼界,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在考試中又得到了實惠。這就是平寬基語文的妙處啊!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4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教學方法獨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初看課題,我並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可細讀一遍後,我感覺《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不僅對學生學習很有啓發,還引發了我對以後教學理念的思考。再研讀課文,我就怎麼也放不下了:教學達標課,我就選定這篇課文了。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入題,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學生獨立閱讀之前,我指導了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查。雖然這是公開課,在座聽課的除了校考覈小組成員外,還有外校的九名老師,但是,我沒有把這一環節作爲花架子進行敷衍,而是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學、討論,並對各個自學環節進行檢查、給予評價。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我引導學生就“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科學課上發生的事情。我順勢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在學生忿忿然時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產生內心真實吶喊:算哪門子老師?然後及時轉換角色:“懷特森先生怎麼做的?在我們這個羣情激憤的教室裏,請懷特森老師獻身。”學生紛紛扮演懷特森先生義正詞嚴卻又語重心長地侃侃而談,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間接引用的懷特森先生的一番話條理清楚地表達了出來。這一環節的設置,不僅將課堂氣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讓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並且在以後的學習中內化爲一種學習態度。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兩個學生認爲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於魚,還是授人於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於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課,我更愛《我最好的老師》了!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5

閱讀教學應注重討論,強調“讀”、“議”結合。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討論,就課文各抒己見,有什麼感受都可以提出來討論,讓學生學會從各個不同角度用各種表現方式來揭示課文的思想和寓意。如讀《宋定伯捉鬼》,有的同學認爲“人不是好人,鬼才是好鬼”。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爲這種看法很有見地。我覺得這是得益於他對課文的朗讀理解。在教學中,老師可常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的討論,通過討論辨真僞,知美醜,曉善惡,教師則只需要適當點評。在辯論的過程中,不同思維的碰撞產生的智慧火花會讓學生受益匪淺,從而使課堂充滿着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即“有思考、有感情、有個性的`思想的積極”活動。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讀讀議議,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又能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藝術形象和語言手段,從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學生的閱讀的自主習慣自然也會形成。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6

我是一名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將近30年的老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的看法是:語文作業的佈置應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爲目的,根據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因人而異,機械重複的作業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煩,久而久之,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習成績退步。

過去,我非常信奉“學而時習之”、“字要寫,拳要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等思想,佈置作業時,一味地強調“多練”,主張“多多亦善”,相同的練習至少要做三四回,同一個生字新詞至少要抄五六遍。學生反感,經常在日記中發牢騷,而我則常常在學生日記批閱中,指責他們缺乏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

而實際結果是:學生越來越把語文作業當作是一種老師強加的機械勞動,不勝其煩;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功夫花了,學習成績卻毫無起色。

事實給了我深刻的教訓,也使我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做法。隨着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我逐步摒棄了以前那種陳舊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語文作業佈置也越來越注意講究科學性、實效性。

不搞“一刀切”,因人而異。譬如家庭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或寫日記、或寫作文片段、或摘錄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或練習書法寫字、或看有益的課外書。作業不再拘泥於只是動筆,可以看有益的課外讀物、可以走進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從生活中、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增長才幹。這樣的作業,學生有興趣,學習有效果,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學生再也不會把作業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了。

現在,有許多學生這樣對我說:“老師,不知爲什麼,我現在最喜歡的學科就是語文了。”有時,我去代其他學科因公外出老師的課,一走進教室,往往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問他們爲什麼,學生們回答:“老師,我們喜歡聽你的課!”聽到這話,我的心裏確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因爲我覺得,這就是學生對老師教學最好的鼓勵和肯定吧!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7

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已初步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爲什麼能這樣 "展開的。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本產生共鳴,受到情感薰陶,思想啓迪。 .教學時,我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中的重點,我注意引導學生分層理解逐步學習,第一步給此段分層,並概括層意,第二步抓重點詞句,領悟道理,由於教學時我立足於綜合運用小學階段的基本功,從題入手,理清脈絡,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導行,使比較難理解而又比較枯的論文變得易學,有趣。

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提倡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之心。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做到"善於"提問,這裏最爲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發問,從能體現思路,揭示重點,統率全文的題目設問,從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間的聯繫方面發問,還可以從標點符號方面發問等。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還要善於點撥釋疑,選擇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通過讀書,思考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8

本堂課上完,得到劉藝華、楊華老師的高度評價,她們認爲這樣的教學方法和師生和諧的關係值得讚揚。

我自己覺得,這都得益於去年湖南省閱讀教學比武中湖南一師的陳靜老師所上的《搭石》一課。陳老師採用這種“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方法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讓我深受啓發。以前我也有過此種想法,在李東老師上《滿山的燈籠火把》時提出了這個建議,因爲當時條件不成熟,夭折了。聽了陳靜老師的課後,我深受啓發,寒假裏又找出了王崧舟老師上的《二泉映月》仔細琢磨,正好第二單元要求掌握的詞語較多,特別是成語多。如何讓學生在學會詞語之中,紮實有效的學懂課文內容,我想了很久。最後決定在本單元四篇課文的學習中採用這種方法教學。《商鞅南門立木》《狄仁傑公正護法》上完後,我還是沒找到最佳感覺。於是我仔細鑽研了教材和教參,站在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上,讀上三五遍後,思考:我能讀懂什麼,我讀不懂什麼?哪些詞語的意思理解有困難,課文的哪些語句的含義需要在教師的指引下才能理解,通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引領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感悟語言,領悟主旨。如此這般,眼前豁然開朗,我決定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中的關鍵詞,“牽一髮動全身”,主要想緊緊圍繞文本,依託文本來實施教學,引導學生用“初次的眼光”透過這些詞語,閱讀、觀賞、感受、思考,潛心的觸摸文字、走入文本,形成對話,產生共鳴。

一、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要求學生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本堂課教學,爲了到達這一要求,體現第一課時的特點,在學生初讀課文,回憶學法後,我將本課的重點詞語按本文的故事情節分成三組。第一組:起因,抓“揣測、傷心、魂魄”;第二組:經過,抓“拾金不昧樂極生悲抽屜極其困惑”;第三組:結果,抓“憤憤不平和藹可親翻然醒悟”。分組先學生字詞,再通過咀嚼、推敲、揣摩、比較,把生字詞放到句子中,然後放到段落中去理解。體現字詞學習的層次性。反過來,讀篇,抓重點段,讀段,抓重點句,讀句,抓重點詞,通過“刪、改、換、添”和聯想、感悟、體驗等方法,隨文相機理解詞語。

例如學習“樂極生悲”這個詞,先引導學生從上文找到“樂極”的句子:“我高興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朗讀品味,體會“喜極而泣”情景。“悲”又從何出生?通過對6——8自然段的'反覆誦讀,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也找了“我”悲的根源,並順勢理解了另一個成語“至理名言”的意思。整堂課“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教法樸實、訓練紮實。

二、讀中感悟,形成能力

閱讀教學當以讀爲主。崔巒先生說過:“課堂上一定要讀書,要充分地讀。整段、整篇地讀,用各種方式讀。沒有琅琅書聲的閱讀課,沒有每個學生充分閱讀的閱讀課,可以一票否決,不會是高質量的閱讀課。”讀既是促進學生感悟內化的途徑,又是學生感悟外化表達的載體。離開了“誦讀感悟”就學不好語言,學不好語文。因爲,漢語之美主要體現在音節的輕重緩急,音調的抑揚頓挫,音律的婉轉飛揚上。

雖然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但多樣的“讀”也讓學生更好地親近了文本,感悟了語言。例如:除了課堂常見的指名讀,還有爲了瞭解課文大意,畫出生字詞的思考默讀,體會“我”驚喜與激動的心情的分角色品味讀、改句式讀,感悟“我”從“樂極”到“生悲”情緒跌宕的師生聲情並茂的合作讀,爲理解“憤憤不平”而進行的聯繫上下文快速瀏覽讀,聽完老人一番真誠的話,“我”翻然醒悟後的齊讀等等,學生在讀中

,悟中讀,讀着,想着,比較着,玩味着,體悟着,情感因子被點燃,他們逐漸走進文本,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發自內心的讚歎:“那位黑人學生可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師!”在學生的情感愈見濃郁時,我拋出一個問題:翻然悔悟後的“我”,還會是憤憤不平嗎?還會認爲黑大哥不仗義嗎?他會怎麼想?學生的情感一觸即發,學生的語言自然是真情的流露。使課堂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落到實處,有助於學生形成閱讀敏感和閱讀能力。

三、強化思維,落實目標

課堂上,學生的讀如果沒有任務的驅動、缺少層次的推進,只是讀夠了次數,讀足了時間,這種讀是無意義的,是被動的,猶如“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如果學生的讀書有思維參與,讀書就會具有持久的動力。當然,爲了落實目標,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的“首席”角色是不能丟的,在學生個性解讀時要鼓勵,在學生認識膚淺時要引領,在學生矛盾困惑時要點撥。

例如:在理解了“‘我’爲什麼要常常揣測倫捷在幹什麼”後,聯繫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讀,體會作者丟失了手表傷心的原因。學生開始只是說,手錶是朋友送的,代表了他們的友情,所以作者傷心。我及時引導學生讀後面的句子:“因爲丟失的不僅僅是手錶,也不僅僅是時間。”那是什麼?並提出討論話題:從作者的心理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內心深處怎樣的情感?於是,學生帶着問題再回讀第二自然段,發現除了“珍惜友情“外,在作者內心深處,這塊手錶是他“獨在異鄉爲異客”孤獨時的慰藉,,因此他非常喜愛它!再次的朗讀,學生的感情變得豐滿了。

又如:在理解了“仗義”這個詞,學生並沒有讀出後面的感嘆語氣後,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我’看來,黑大哥怎樣做纔算仗義?”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紛紛發表意見:可以把“我”叫到一邊,悄悄的告訴“我”,讓“我”去補過;可以先幫“我”撕下廣告,再來教育“我”……總之,不要告發“我”!再讓學生細讀第8自然段,他們發現,這樣的高額處罰和黑大哥這樣的處事方式,都讓“我”不能接受,心裏極度憤懣!於是,學生讀得聲情並茂,相信他們的感受會更深刻。

再如:學生在知曉“我”“翻然醒悟”的原因後,爲了引領學生的思維朝縱深發展,我臨場質疑:奇怪了,剛纔“我”還是氣鼓鼓的,怎麼老人的一番話就讓“我”偃旗息鼓了呢?這個問題讓他們始料不及,學生一時怔住了。於是,他們需要再深入研讀文本,馬上有學生髮現了第11自然段中被忽略的信息:老人和藹可親,我覺得她像我的奶奶一樣親,所以滿腹委屈的“我”才能聽得進她的話。

這樣不斷的點撥,引領着學生思考,進行讀書的指導和提升,有層次,有梯度,就能夠把學生的認識不斷引向深入,把學生的感悟不斷引向深入。讓學生讀的過程猶如登山一樣,“轉過一座峯,繞過一道嶺,眼前又是一座峯”,讀的過程能夠充滿探索,充滿期望,似乎前面有無限風光在招手,從而杜絕那種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的尷尬。這樣,學生在讀書中才會有新體驗,纔會有新發現,只有在這樣的讀書中學生才能喜歡讀書,樂於品味,學會讀書,才能保持讀書的持久動力。

當然,課堂中的失誤也不少。例如:剛開課時,朗讀指導有些生硬,沒有讓學生讀充分;因爲總想體現教學的完整性,背時間包袱,在理解第三組詞時,處理得過於匆忙,以至於忘了讀含有這三個詞語的句子,最後一個自然段草草收場,從後面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這個自然段出的問題不少;再就是板書設計不簡練,第二天我無意中看到了肖時勇老師的板書,令我受益匪淺,平時要多向年輕老師請教。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9

此刻的七年級教材,與小學的銜接不是那麼緊密,有點給人另起爐竈的感覺,再加上十多年來我們的小學都一向取消了留級制度,無論學習基礎及學習潛力有多麼欠缺,學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與不懂都一齊學習新的資料,一齊進入初中的學習,這勢必造成學習困難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辦法學習。在這種狀況下,是否就應正視現實,擬訂最低要求,提出彈性學習任務,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遠遠沒有完成小學學業的學生繼續進行最低限學習的資料。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潛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着“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的原則,總結如下七點: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煥發了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2.新學期伊始,不立刻急於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瞭解全冊書的資料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麼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於利用網絡資源,善於利用校內、家庭、、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週要背誦並默寫“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並寫好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學習趕來時纔不至於茫然失措。

3.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裏、日復一日地重複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故事會(《寓言四則》、《女媧造人》),討論會(《風箏》),朗誦比賽(《理想》、《天上的街市》、《靜夜》,並附有必須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編習作集(要求學生在寒假把這個學期裏所寫的周練、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

4.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帶給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如在教室裏開設《語文園地》、《優秀作業展》等欄目,把學生的優秀作業、作文,課外所找到的資料(如講到《化石吟》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書上、報刊上、上搜集有關化石的文

5.老師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能夠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能夠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殊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繫現實、密切聯繫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新聞等,使語文課程資料不再侷限於教科書,成爲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6.培養用心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潛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好處、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熟悉潛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透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帶給了廣闊的舞臺。

7.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出色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出色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能夠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好處,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熟悉,填補空白

1.

2.

3.

4.

5.

6.

7.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0

課標指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經過21課《司馬光》的閱讀訓練,學生初步瞭解了“閱讀”的概念,任務:它不僅僅是把課文讀會、讀熟,背會,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體驗、理解。在《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教學中,我再次嘗試這種教學方法,從課堂學生的反映,我感到一點欣慰。

讀完第一自然段後,我問學生:“你們從這一段中感受到什麼?”話剛落,孩子們的手春筍般舉起來,付澤君不等老師叫,就着急地大喊:“美的感受”,其餘同學附和道“對——”,我及時誇獎:“哎呀,大家已經學會閱讀了,老師好高興呀。”於是趁熱打鐵:“你們是從哪兒感受到美的.,你們覺得什麼美?”孩子們異口同聲:“綠油油、黃燦燦。”誰會讀出花生的美麗?那幾個朗讀好的孩子很自信地舉起手。之後,我不無感慨地說:“孩子們,從“綠油油”、“黃燦燦”這兩個描寫顏色的詞中,你們讀懂了它的美。”這就叫“閱讀”。

接下來的第二自然段,你們還會讀嗎?“會……”孩子們興趣盎然,信心實足。

大約三分鐘後,小手又陸陸續續舉了起來。我走下講臺,走向行間,冷不丁地指着周宜成:“你說”。他好象被嚇了一跳,神精質般地跳起來,低聲哼道:“我覺得小松鼠很高興。”我好激動,動情地說:“你原來這麼偉大。大聲說一遍,讓大家瞭解你的閱讀能力有多強。”他又大聲大聲說了一遍,掌聲自發地響起。

教室裏氣氛更熱烈了,孩子們一個個比平時更可愛了。

我引導說:“小松鼠是心裏偷偷高興,那麼這種偷偷地高興該怎麼讀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忘情地讀了起來,我都有些不忍心打斷他們了。

……

課接近尾聲了,孩子們依然羣情激昂,他們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彼此比比劃劃竊竊私語,教室看上去很亂,但我沒有一絲怒意,我在爲孩子們在閱讀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感到高興。我相信,孩子們此刻也在爲自己的收穫而高興。

送走一學期的酸甜苦辣,將迎來新階段的辣苦甜酸,不過我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讓我們用靳家彥老師的一句話來勉勵吧!

“——我的學生都是人,研究每一個學生做研究型的教師。”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1

《老師,您好》是一首抒情詩,讚美了教師事業的崇高和美好,抒發了孩子們對老師感激、熱愛的思想感情。

我滿腔熱情地走進教室。開課了,我從九月十號教師節入手,請學生說說,你想將自己的祝福獻給曾經教過你的哪位老師,爲什麼?你想祝福他什麼呢?我讓學生回憶教師對他成長的幫助,想讓他們在心理上與課文內容、課文情感產生共鳴,爲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情感做好鋪墊。可是學生竟然對老師的奉獻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我這時強忍住心中的不悅往下上。接着是請學生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句話最能表達老師對你的好,你就大聲地讀出來,我們要把這句話,或者這一節獻給你心中最愛的老師我意在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課文中去,使課文如同爲他寫的,加深他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教師的`感謝之情。可不少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不高。然後我請學生讀,說說你爲什麼選擇這一句。在指名讀、同桌讀、小組讀等形式的朗讀訓練中,大部分學生已能背誦。

一堂課下來,我有些難過。書讀得好不好這倒是次要的,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已很難找到。我不知道是因爲我的課不夠精彩還是他們對情的淡漠。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2

上初唐詩的部分,比之之前的現代詩歌,感覺更加有內容可講,針對的高考能力要求也比較顯著,所以備課時內容更加充實。但是,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發現設置的問題並不是完全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時候問題太深,或者問題方式不對,容易造成學生的思考瓶頸,課堂氣氛也冷場。授課是提問的藝術,如何更加科學地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到達老師所期待的彼岸,這是每一個新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所謂備學生大概就是指這方面。

另外還有關乎教授內容方面的思考。我們老師很多的思維方式和視野比較多地停留在文學史,古代漢語等比較專業的層面上,所以在授課時,不免會陷入學院化的囹圄。比如在《勸學》一篇的講授過程中,我對於文言句式,詞語結構的講解可能過於深刻,涉及到現代漢語的語法層面,但是學生的語法知識不繫統,也比較混亂,初中階段的語法學習大多停留在聽聽而已,用不到也懶得深刻學習的程度,所以很多時候,學生並不能聽懂,講解文言的倒裝,在學生眼裏,也只是難懂的文言知識,自己彷彿感覺到這些內容只是講給自己聽的,爲了講而講,或許說到底還是對於學生的'程度有不完全的認知,所以在授課內容選擇上並不能把握好尺度。

最後,我很想說,雖然這些日子以來,自己精神上,身體方面壓力都比較大,但是與學生的交流也使自己體會到生活的充實,創造的快樂。學無止境真的不是說說而已,經過課堂的種種,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這或許也是幸運之所在。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3

《小石潭記》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過寫美麗的小石潭來寄託自己被貶的悲涼情懷。文字優美,景物如畫,情感真摯。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寫的令人嚮往。然而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卻總是將課上的平淡無味,總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讓他們跟我一起欣賞美景,從而走入柳宗元的內心世界。這是我的一大遺憾,這次上課前我頗費了點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課時的好點子,但第1課時着實想不了什麼有新意的設計。最後沒辦法只得作罷,我想這第一課時學生又會沒什麼勁吧。

因爲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紹作家作品,接着朗讀正音。能熟讀後進行字詞的梳理。鞏固字詞方面的知識。學生也大概瞭解安排。這樣的課有什麼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課上的很流暢,學生也在配合,但總是少了點什麼。你一看就知道學生是在學,可他們並不快樂。他們是在被灌着知識。這樣的課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歡課堂上時不時涌現出七嘴八舌的討論,我要看到的是學習 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哎,我還是沒辦法上好這課啊。”眼看着內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裏暗自悲嘆。

然而在課文快結尾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堂的沉悶。

在翻譯最後一段時我問,誰來翻譯這段呢?閭世傑舉起了手,我請了他來作答,他流利的翻譯了最後一段:“一起遊玩的有吳五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隨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後生,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一。”我讚許的點了點頭,然後說翻譯的不錯。這時周航舉起了手。我很詫異地問他,有什麼問題嗎?

“我發現了課文裏的一處矛盾。”

我一下有點發愣。從我的教學設計來看並沒有討論問題的環節,如果從教學進度講我可以讓他課下再來探討。可是,我看出學生們的'眼睛正閃亮地盯着他呢,他們一定特別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讓他說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時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的,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爲呢?於是在瞬間的思考後我示意他繼續

“課文前面寫 寂寥無人,可最後又寫同遊者,這不矛盾嗎?”

我聽了後眼前一亮馬上讚許地說,“周航同學提的問題很有道理,有沒有同學幫他解答一下呢?

學生們的情緒明顯被調動起來了。馬上就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地舉起了手。

生1:我認爲矛盾。因爲那幾個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遊玩又怎麼會有寂寥無人的感覺呢?

生2:我覺得這不矛盾。作者也許又是象《湖心亭看雪》裏的張岱一樣清高孤傲,不屑與世人爲伍,所以前面說“寂寥無人”。

學生的話讓我震驚不已,他們能結合舊知識來看待新問題,真不錯呀。於是我微笑着點頭,剛想點評點什麼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我不這樣認爲。我想這不矛盾。他說“寂寥無人”是說除了他們幾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了,再說老師您介紹背景時也說他們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較贊同第2個同學的意見。雖然他們幾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華最高,希望能有所作爲,他的情緒是無法向外人言說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無法理解,所以我還是覺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無人,哪怕有幾個朋友一起,還是覺得小石潭“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着,一個個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議地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甚至連成績差點的也參與了進來。直到下課鈴響,學生們好像還意猶未盡。看着這一切我的心裏興奮不已,順勢就佈置了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後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經歷及當時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瞭解寫這篇文章時的柳宗元。

下了課我還久久不能平靜。語文課堂不是就應該這樣嗎?各執己見,暢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了進來。而且敢於創新,敢於質疑。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嗎?平心而論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本身與課文大意的講解關係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試的理念下,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被我提到過。然而他們發現了。如果我當時爲了課堂進度,斷然阻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那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以後的語文教學。而且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使學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這無疑是給本課第二課時中理解作者情感這一環節打下了極好的基礎。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話,語文課堂就是要善於利用興奮點,抓住關鍵點,製造爭論點。

我今天正是製造好了這個討論點,才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來了。如果經常這樣做,又何來語文課堂的死氣沉沉,又何來教師講得口沫懸飛,學生卻昏昏欲睡的尷尬呢?

這一方式對於文言文課堂來說尤爲重要。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太多的“滿堂灌”之風,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因爲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後的課堂都像今天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他們帶着愉快的情緒去學習,那學文言文對我的學生來說就不是難事了。

不過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將語文課上“活”除了課堂上適時製造爭論點外,還要求教師備課要精,急智要強。雖然我要達到這些還有一定距離,但這堂課給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課堂生動起來,讓我的學生愛上語文。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4

對竇桂梅這名,早就詳熟。先前,對兩個課例只是欣賞,總認爲完美,高尚,從沒產生過批判心理。看了課例評價,讓我思想變得複雜了些。有了另類思緒,對語文教學再此產生思考:語文,教什麼,怎麼教。語文教學,要圍繞目標而行,目標是方向,是航標。當然,目標應該是發展的。

個人認爲,前階段語文教學存在的弊端之一,重視人文,而對語文基本知道技能教得少,缺乏了一定的訓練意識,造成目標的偏失。聽過兩次次竇桂梅的語文教學,被她精湛的教學藝術所陶醉,被她高超的扇情、課堂對學生的人文薰陶而感染。讀到此評價,讓我認識到教師學習課標的重要性。小學分三個學段,各學段教學要求相互銜接但有所區別,語文老師對這些細微區別應做到心中有數。

弊端之二,課堂有丟文本的現象。確實,有些教師有時考慮的拓展內容不少,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認爲都給學生信息,乃“大語文”觀,對學生把握不透,對課標認識膚淺,所以,課堂往往看似容量大,實質的收效甚微。評價中例舉的過度的預習,我就有同樣想法,畢竟,我們學生用於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預習當然有限。尤其我們的平常課,學生不可能對本文有如此深入的預習。因此,我們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常態下的課堂教學。

件的訓練,個人認爲,象特級教師於永正、賈志敏的閱讀課,字詞句等“訓練”紮實。

當然,竇桂梅老師的課,畢竟還是充滿個性,她的主題教學思想,她的對教材的深讀等,都值得我們好好學一學,琢磨、消化。

感言:學習無止境。我們是平常人,更應該多多學習。網絡,爲我們開闢了廣闊的天地,惟有學習不止,方能趕上時代的需求。我們在學習時,可要批判地吸收,瞭解我們的學生已達到了什麼程度,想想該教些什麼,尋找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方法,方是學習之道。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15

今天我執教了《我們贏了》一課。本課是在學生一年級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學習認識鐘面上的時、分。現談談我這節課的教學環節與課後反思: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習慾望這節課我先進行復習鋪墊,出示了整時、半時、快幾時了、剛過幾時的時刻讓學生認讀,然後再向學生撥出中國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刻,問:你會讀它嗎?當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說“不會”、“不知道”或是學生讀錯時,我就藉此契機說:好,同學們,像這樣的時刻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設置此懸念,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操作體驗,培養學生能力這節課我通過讓學生自已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撥一撥”“寫一寫”等操作活動,觀察認識鐘面,瞭解了“時”、“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會讀寫時間,讓學生面對數學問題能夠比較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養合作精神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機會,在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發現什麼,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探討時分的關係及幾時幾分的`讀法,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合作精神。四、應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訓練我設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撥你說”同桌遊戲,較好地體現了數學就在同學們身邊,生活處處皆數學。啓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並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對於一些問題的設置留有太大的空間,導致有些學生胡亂回答;

2、在探求時分的關係及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雖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時間,但有一部分學生還掌握不好,雖然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但有的已經遺忘,造成教學上的困難。

3、整個課堂時間的把握也稍有點欠缺,在探討時針和分針是怎樣表示時間的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時花得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練習環節有點匆促。

4、沒能全面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更多的是對積極舉手的學生的關注。

以上是本人在這節課後的所感所想,總之,面對新課改,我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今後,我會積極鑽研,努力探索,自我更新、加強學習,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