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大學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96W人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大學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語文教學反思

大學語文教學反思1

本學期,我執教高一年級13班和14班的語文。現在,教學工作已經基本結束,總結如下:

一、重視了起始年級的銜接教育。

學生從初中跨入高中,在知識和方法上都和高中教學有較大的差距,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適應高中教學,我對學生的初中學習進行了調查瞭解,並複習初中背誦的古代詩文,然後進行“怎樣學習高中語文”的專題課,讓學生不但認識到學好語文的重要,而且還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單元教學注重能力訓練。

在人文素質培養和語文能力訓練如何結合的問題上,本學期經過了痛苦地探索。從實踐到理論,我苦苦地求索,最後得以形成的認識是:高中教學應該以能力訓練爲主,以人文素質的培養爲輔。依據這樣的認識,在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思路,慢慢由以前的重人文輕訓練的思路過渡到二者並重,並略傾向於能力訓練的思路上來。這樣的教學也許少了些熱鬧,去了些華麗,缺了些表演,但多了些思辨,添了些樸實,有了些訓練。今後,還應該在這方面繼續探索。

三、注重學生課外閱讀指導。

本期,我向學生推薦了教育部推薦的課外閱讀作品一套(共17本)名著,並在教學中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閱讀。具體做法是:每學月讀一至兩本,寫一篇讀書心得,並組織學生交流。本期學生閱讀並交流的作品有:《老人與海》、《泰戈爾詩選》、《邊城》、《歐也妮·葛朗臺》、《女神》、《朱自清散文選》。

四、文言文教學注重了翻譯。

以前,我的文言教學沒有章法,教學的隨意性較強,經過總結後,形成了這樣的的結論:文言教學必須在翻譯上下功夫,否則學生的`基礎不會很紮實。因此,我的教學思路是:每文必譯。或預習時翻譯,或課堂上翻譯,或課後翻譯,總之是一定要把翻譯落實。學生能夠翻譯文言,那其它的知識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五、期末複習注重了基礎。

特別是對現代漢語語法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教學,對病句專題進行了紮實地複習。把20xx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試題中的病句、成語、漢字試題讓學生見識了一下。這是着眼長遠的做法,今後還應該加強。比如課前三分鐘做一個成語題,或者字形題,或者字音題,或者病句題,日積月累,學生的基礎知識將會得到鞏固。

本學期所存在的問題是:作文訓練太少,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不大;課外時間被大量擠佔,學生的閱讀空間越來越小,語文學習時間在後半期基本被剝奪;學生的優劣分別開始拉大,語文學科發展不平衡的情況逐漸顯露。

語文教學,永遠在探索中前進。

大學語文教學反思2

最近幾年,大學語文“靠邊站”的現象日益嚴重:學校排課靠後、任課教師靠後、學生選課靠後、課堂逃課較多、考試的及格率較低,大學語文課完全陷入“邊緣化困境”,地位岌岌可危。面對尷尬,許多語文教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教學體制、社會環境、教材編排、課程定位、教學方法、教師素養、考試模式等諸多方面都提出了批評。作爲任課教師,筆者對大學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發現以下問題的出現影響它走出困境。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定位過高,教學目標不明。作爲文理科教育的通識課程,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很高,一直被賦予了太多的教育職能,集思想教育、文學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素質教育功能於一身,發揮着極爲重要的作用。的確,大學語文課在荷載傳統文化、傳達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爲上述教育發揮獨到的作用。但這種籠統寬泛的課程定位,無疑會將其扭曲爲哲學、宗教、社會、政治等文化範疇的註腳和思想教育、人格培養的工具。在這種課程定位影響下,任課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麼感到力不能及,難以兼顧;要麼就將語言文學課進行政治異化。如此,大學語文失掉了自身的個性和魅力,邯鄲學步般跟在其他目標明確、特色突出的課程後面亦步亦趨,落下隊來。

2.課堂抽得過空,缺乏薰陶感受。大學語文課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模式固定單一,基本上沿用“灌輸式”教學,採用中學語文的教學套路來組織課堂:先介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然後分段理解、提煉主旨,最後是背誦名段或習題演練。在這種“高四語文”式的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嚴格按教參要求把一篇經典美文的內涵吸乾、抽空、打碎,整得沒有一點味道了,讓學生品嚐。課堂時間全部被教師的講解塞滿,沒一點學生自己的時間。學生沒有時間去思考體會,對篇章或文學現象缺乏自己最基本的感受和理解,教學過程顯得膚淺而沒有意義。對他們來說,課堂成了一個思想的空殼,不能激發任何的激情或真知灼見。繁雜的篇目、瑣碎的知識、嘮叨的講解充斥課堂,下課後學生將這些全部忘光,教師的勞動、課堂的價值都被浪費掉了。

3.指責教材過多,挖掘教材較少。一直以來,我們對大學語文教材的批評指責太多,總覺得手中的教材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這造成了大學語文教材版本多樣,更新較快。不少專家呼籲由教育部出面,精選高質量的版本作爲授課的通用教材,但時至今日,這樣的完美教材依然在我們的期待中。冷靜來看,每個版本的教材在編寫前都是對原有教材的更新和提高,都是當時相對理想的教材。這些教材版本不同,但只是次要篇目稍作更改,經典篇目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對教材的編排指責過多,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應該變消極爲積極,客觀地審視評價教材、認真地挖掘教材的豐富內涵,將其轉化爲有益因素,提高教學效果。

4.因循守舊較多,積極創新較少。綜觀今日的大學語文課程,敢於革新教學和考試的高校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是師資問題。大學語文教師年齡普遍偏低,知識結構、學術水平都不甚理想,對傳統文化和時代文學的解讀還缺乏引領時代的眼光和能力,不敢擅越藩籬。因此,大學語文教學考試只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對此,大家都在表達不滿,但同時又都在沿用舊制。徐中玉先生主張的專題講座法,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南開大學通過網絡改革考試的方法,對教學設施要求又很高。面對諸多困難,許多教師知難而退,安於現狀,致使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舉步維艱。

二、解決方法

1.適度把握課程定位,準確設計教學目標。儘管大學語文是一門含有豐富人文思想的課程,但不能據此將其理解爲“全能課”,而讓其越俎代庖,去承擔別的學科的教學任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說:“語文是我們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別的東西可以是技能,學了之後打工、幹活,語文不是這樣,語文是靈魂依靠的東西,或者說,它是一種以無用達到有用的`學問。”1996年頒佈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將大學語文課定位於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把握了其人文教育的定位,任課教師的教學目標就要放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養的培養上,期望學生通過對經典的閱讀有能力俯瞰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於語文教學本身,從欣賞和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將教材作爲一扇窗子,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經典,從而吸收經典中承載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精神,傳遞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2.凸顯學生學習感受,重視課堂交流互動。大學語文不同於中學語文,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層次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法。課堂必須凸顯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感受過程,突出作品本身對他們的吸引和薰陶。如果是議論文,讓學生先去感受它講得到底有沒有道理,能不能被它的道理所折服。我們不能一開始就急着下結論,甚至搬出許多前人言論來證明我們的觀點。對於散文或詩歌,我們更應注重學生的自我感受,把作品當成一個審美的對象,培養他們對美的欣賞和品鑑能力。教師對教材的認識和評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課堂或社團活動安排師生的交流互動,鼓勵學生在感受中薰陶感染領悟,並將其表達出來。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能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課文中蘊涵的意境與美感,讓學生直接與古往今來優秀的心靈對話,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與人文素養,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效率。

3.賞識眼光看待教材,充分挖掘有益因素。賞識眼光看待教材,既能找出它的不足,也能發現它的優點,並能積極地發揮它的長處,有效彌補它的不足。對於不同版本的教材,善於研究教材,看到教材編排中的一個規律:基本都是沿用“專題+文選”的模式,每章都有某個專題的名家與名篇,都是對每個時代文學與文化的要點內容的梳理和討論。抓住這條規律,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構架一箇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全貌,針對不同的歷史時期設計不同的研究課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完成這些課題。比如,筆者在講授先秦文學時,就給學生布置了兩個課題:戰國時期“士”階層的研究、如何評價“縱橫家”。這樣學生就不受教材的侷限,積極去開闊視野,廣泛涉獵教材以外的作品,瞭解每個時代特殊的文化現象,充分地進行比較、思考、評價,課題完成得很好。總之,對大學語文教材的使用,均應以“文學經典”爲中心,培養學生認真嚴肅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讓學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一條道路,通過理解文學文化來理解人生、社會、生命、世界甚至歷史。

4.積極利用教學資源,創新教學考覈方式。對於教師來說,只要肯實踐創新,在教學上多動腦筋,就能給教學帶來生機。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校內外資源優勢,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語文教材中的詩、詞、散文意境優美,是情與景、意與境、自然美與社會美的結合體,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詩文特定的環境,爲學生對詩文的體驗和感悟提供一種導向,使學生入情入境,激發聯想和想象,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改寫名篇,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和評價能力。另外,運用讀書彙報、大專辯論賽等形式讓學生帶着思考和想法去讀書寫心得,大家互相討論、互相啓發、互相學習。

總之,隨着教育部對各高校教學工作的督促,學校教學的逐步規範化和任課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語文課的未來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爲任課教師,我們對大學語文如何走出“邊緣化困境”應該多思考、多行動。相信,通過我們不斷地探尋摸索,大學語文一定會早一天走出困境,迎來光明。

大學語文教學反思3

《我爲你驕傲》這篇課文記敘的是一件很生活化的小事,故事雖小,卻真實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文中的孩子“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儘管當時沒敢承認,但愧疚的心理始終伴隨着“我”。內心的懊悔,擔心“做賊心虛”似的心理及自我解脫的辦法描寫得細緻而動人,而老奶奶回贈的那句包含着疼愛寬容和鼓勵的話更是出乎意料。

教學中,我以小男孩的心理變化爲線索,讓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情感。在出示課題後,我採取的是從問題入手的方法。引導學生先整體朗讀課文,利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先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小男孩的感情線索。這一環節,既符合二年級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也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抓主要內容的意識。然後再逐層深入研讀。抓住小男孩“開心——害怕、擔心——不自在——一陣輕鬆”的句子,再讓學生從句子中找出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和體會情感,並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與訓練。

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引導者,引導學生按照理清的先後順序來自主交流,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通過學生髮言,抓住學生所說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多元理解。如在理解小男孩擔心的內心世界時,我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此時你就是那位小男孩你會擔心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我會擔心老奶奶批評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打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後討厭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後不讓我給她送報紙”,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去我家告訴爸爸媽媽”,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讓我陪錢”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真正做到了與文本對話交流。並啓發學生談“不自在是什麼感覺”“你遇到過像課文中的小男孩這樣的事嗎?你是怎麼做的?”,這樣也就把文中的人物情感轉移到學生自身上,表裏結合,自然宣泄。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數星星的孩子》是新教材中的一篇傳統課文。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爲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敘,突出表現了張衡從小就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着童趣,顯着童真,又蘊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着無窮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科學知識介紹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會星空的美,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1、鼓勵多種方法識字,充滿情趣,體現識字效率。

新課程背景下,二年級的孩子的識字量已有近兩千字,他們有自己的識字方法,識字教學是重點,但已不是難點。故在課堂上要提高識字的效率,力求紮實有效。在初步感知課文時,要求讀準字音與讀通課文相結合,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交流時讓學生充分觀察生字,談談是怎樣認識這些字的?有什麼好方法記住它?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不但能談到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識字方法,而且談到了在生活中是怎樣識字的:如:在象棋盤上有“楚河漢界”就認識了“楚”和“漢”,在冷飲包裝紙上認識了“傻”···還有通過查字典認識了“衡”···

2、圖文結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灑在碧玉盤裏。”我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句子教學時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感受了什麼?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麼?然後通過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們在朗讀中體驗,又將體驗融入朗讀中,將這句話讀美了,讀出感情了。接着我又請孩子們看圖自已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們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觀察、說話,“滿天的星星像”。有的學生說像眼睛,有的說像螢火蟲。最後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將文本內化的同時,又引領學生們產生新的感受。讓學生對星空的美感受得更深刻,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

3、情境中體驗,讀讀悟悟,深化學生的感受。

一個孩子坐在院子裏,靠着奶奶,仰起頭,指着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體驗爲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一讀、自己做一做、自己數一數,在情境中體驗。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情境體驗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學生們表演讀,數完星星之後對張衡數星星體會得更深刻了,他們不僅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中體會到了張衡的認真,耐心,甚至於還體會到了他對星星的喜歡,他數星星時的困難,星星不停地在動,眼都看花了,手都酸了……接着問孩子們想對張衡說些什麼?孩子們就有話可說了,因爲他們有了這樣一種情感的體驗。這種感受也就深了。

4、自讀、自悟、自得,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張衡數星星的決心和對星空的認識。

在進行二、三兩小節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會奶奶對小張衡的疼愛,學着奶奶的語氣笑着勸勸張衡。從中他們體會到了張衡不是第一次數星星,體會到奶奶認爲星星是數不清的。讀讀張衡的話問問學生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讀中去感悟張衡數星星的決心之大。讀懂他已經知道了一些關於星空的知識,這與他不停地數星星,認真地數星星是分不開的。最後讓孩子們進行角色體驗,分別讀讀奶奶的話和張衡的話。

大學語文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

一堂課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維目標的落實是檢驗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

二、學生課堂的表現。

要總結自己一堂課的成敗,學生是檢驗官。在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說明了你課堂知識結構安排是否合理,組織課堂活動能力是否有效。

三、課後學生作業情況。

教師一般會選擇與本節課內容重點緊密聯繫的習題讓學生完成作業,作業的正確率直接反映了本節課的知識是否落實。

四、教師自己的情緒。

如果一節課下來,教師自己很快樂,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那一定是一節很不錯的課。如果下課鈴聲響後,教學任務沒完成,教師還有點生氣,那就得調整課堂的教學活動了。

五、同事的評價。

教學反思的書寫,離不開教師羣體的智慧,你可以通過別人的.鑑賞,瞭解到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六、學生學情反饋調查問卷。

教學反思的目的是爲了促進自己的教學,那麼做一份學情調查問卷是不錯的選擇。讓學生對自己教學作一個真實的評價,從中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大學語文教學反思5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大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奠基石。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爲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裏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如果一個人連學習語文的興趣都沒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裏也不可能學的好語文。我個人對語文的興趣較大,這促使我能夠在大學語文這個科目中有所收穫。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我認爲有兩個因素,一個來自於本身,一個來自於老師。本身興趣的培養我認爲在於平時多看一些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時也可以積累一些文學常識,也燃起了學習語文的激情了。同時,老師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葉聖陶說過:“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從而可知,老師在學習中發揮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學習語文學習。而在相對自由開放的大學語文的學習中,老師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起決定性作用了。綜上所訴,興趣是開啓學習好大學語文的金鑰匙。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人生價值

首先,我想從教育的本質和大學教育的宗旨來了解大學語文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一直認爲教育的本質是完善一個人,即“取長補短”,而非“揚長避短”,去充分發掘人的潛力,認識自我的價值,即“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大學語文的學習是通識教育,並非專業教育,是爲了發展學生的個性,而不像高中時的培養學生的共性。這正是大學語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環境。通過我的學習感受,在課文中所體現的人生價值均爲及其難得的思想資源。以民爲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愛” ,仁者愛人:心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安必須思危,高枕不能無憂;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異中求同,同中求進;人情世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複雜多變,豐富多彩;論學品藝,以苦爲樂,知難而進,執着人生的又一種境界……這些都是大學語文教以我們的做人的道理和我們所要具備的人生價值。此外,所涉及的相關的經典名著如《周易》,《離騷》,《中庸》,《大學》,《老子》,這極大的培養了我們當代大學生對於祖國文化的熱愛,也增強了我們的愛國情操和文化責任感,而且,人文語文讓我從哲學的角度去審視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我以爲,世界觀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觀是小我的存在,而價值觀就是人的大我與小我之間的抉擇。而人文語文所提倡的“以人爲本”和“人文主義”,就幫助我認識了“我自己,即傾聽自我心靈深處的呼聲和需求,學會去愛人,去關心人,達到對個人和社會的'終極關懷。綜上所述,大學語文的學習爲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平臺。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四層分析法

大學語文的教學在相對自由的前提之下,應該具有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學習方法。語文老師教以我們一種叫做四層分析的學習方法讓我們在廣闊的語文課文之中能應變自如。所謂四層分析法,從其表面意義可知,即將分析分成四個步驟:第一,聲音層,從音韻、節奏、語言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文學作品的表層含義;第二,語義層,從詞義、語義、主要內容對文章進一步的瞭解和分析;第三,隱喻層,通過對文章的反覆閱讀以及分析,將文章中反映時代、社會的普遍現象雕琢出來;第四,象徵層,在得以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之後,將文章的主題在此昇華總結,反映人類或世界所帶來的哲理。四層分析法的運用可以使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從表面的簡單基本的語句表達,到文章真正蘊含的寓意大致的把握。現在我就自己所學過的課文中找出,我認爲最能反映各個層次分析的代表的文章出來,對四層分析法進行我的心得收穫。

大學語文教學反思6

在圓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的慾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我把圓柱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就是把一個新圖形轉換成一個我們學習過的圖形,通過討論,爭鳴從而得出比較深層的數學知識,這種思維的火花,我們老師應及時捕捉,讓它開得絢麗多彩,從而讓學生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成功感和喜悅感,我們老師這樣才能寓教於樂,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了。

《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讓學生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裏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裏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大學語文教學反思7

第一,關於課程定位方面。

現在,有觀點認爲:語言不只是交際與思維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與存在方式,語文活動就是一種生命活動。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積澱在語言文字之中,人們通過語文活動,吸取了前人創造的文明結晶,使自己成爲“有文化教養的人”。因此,將大學語文課完全定位於人文素質教育課,所以,在教材的編寫,教學的設計上將人文素質教育放在第一位。筆者認爲,大學語文教育,固然是一種特殊的語文活動,通過學習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固然可以提高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但完全將其定位於人文素質教育課,卻有失偏頗。筆者雖然在這個領域工作的時間不長,但關於其學科定位卻有過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我認爲,大學語文課既不能講成純粹的工具課,也不能爲了所謂“人文素質”,講成文化課。大學語文從根本上說也屬於語文這個大範疇,所以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語文的基礎特點,對於一些重要的語文基礎知識一定要講清楚;二要有文學性,使學生對這門課發生興趣,進而喜歡上這門課,受到美的薰陶;三是要滲透進一些人文色彩。在這三條之中,第一點是基礎,起決定性作用,沒有第一點其他都談不上。

第二點是保障,如果一門課味同嚼蠟,學生不喜歡聽,那也是白搭。第三點是執教者高屋建瓴的把握,要求老師本人有較高的人文素養,然後滲透進教學中。從我的瞭解來看,現在大學語文多由一些剛從大學畢業的老師講授,他們缺乏教學經驗,基礎相對也不是十分紮實,控制課堂的能力也有限,所以效果並不十分理想,我認爲,像大學語文這樣的課程,應該由富有經驗的教師帶掌舵,給年輕教師一些示範,大家一起討論,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從教材着手解決問題固然也是一種途徑,但無論什麼教材,最重要的還是教師,教師的素質,教法等起作用,希望擔任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教師,以及對這一問題有興趣的人士,繼續關注這個話題,參與討論,進一步深化這個討論,因爲這個問題已經到了非討論不可的地步了,不討論的話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還要繼續在黑暗中摸索。大學語文不能繼續高中語文的教學,它不是一門高四語文,它是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後的強化漢語及提升人文素質的通識教育課。

第二,關於教法方面。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方法大致是按照教學要求按部就班地教學,要求學生要掌握甚至背誦一些名篇。

其實,據我個人瞭解,大部分學生還是不願意這樣學的。現在的學生其實語文基礎都比較一般,甚至是重點本科大學的學生,所以讓他們到大學後繼續學習那些所謂的優秀的文言文作品,實在是達不到任何教學目的。所以作爲大學語文的任課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慢慢培養他們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比如大學語文裏有《再別康橋》這樣一首詩,我曾聽過一位老師的講解,先簡單介紹了作家的生平及寫作背景,然後就開始分析這首詩,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等等,這樣的'講課應該是比較嚴謹了,但是卻沒有任何感染力,學生們在還沒有愛上這首詩,還沒有被這首詩感染時,卻被迫學着如何欣賞這首詩,多麼可笑。其實一開始就應該從感性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而不是首先去分析詩歌有哪“三美”。

如果我是個學生,我更多的希望老師介紹一下徐志摩本人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當我被深深吸引後,我就迫且想學這首詩歌,甚至不用老師的講解我就已經能理解這首詩了。我想這樣做的話就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第三,關於教學形式方面。教學形式的豐富是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成效的一個重要方法。

因爲有高考的存在所以中學語文更加側重學生的應試能力,教學形式就顯得單一化。大學語文教學由於沒有升學壓力,所以教師的教學可以採用多種的教學手段。如影視賞析、情景訓練能夠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我們還可以開現場辯論會,舉行演講比賽。這些都能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是有實際用途的科目。我們還可以採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興趣; 營造良好的課堂語文環境,對大學語文教學亦十分重要。學生受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影響,對大學語文課也往往少有興趣,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當務之急。營造一個良好的語文課堂環境是使學生樂於學習語文、學好語文的重要保證。爲此在教學中應注重用新知識去啓發學生思考,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開展口頭討論、書面討論,把練習論辯口語和練習概括、品評、抒發感情的書面作業變成學生表達的需要,徹底改變中學既定框架的拘囿,讓學生不吐不快,喜歡寫,習慣寫。

第四,設置語文等級考試。

在學校和社會上試行漢語能力等級考試,如同英語四、六級考試一樣,把“大學語文”的教學也納入考級制度,從而有助於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語文素質的提高。

試行漢語能力等級考試,這是從外在形式上督促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實施這種形式的好處一是有利於確定一種語文學習的統一標準,便於人們參照執行,一是從硬性條件上約束人們的母語學習行爲,防止母語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現。當然,如何操作這項措施,也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