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本文已影響 2.41W人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教學要求:

1、複習生字、生詞,寫“刮”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小貓的鬍子的作用,明白“不能見到什麼學什麼,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的道理。

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課文的學習明白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寫“刮”字

1、師出示小貓圖(沒鬍子)引出課題,並貼在黑板上(板書:小貓、鬍子)。

2、請一生上臺寫“刮”,補充課題,其餘生書空。生評,讀課題。

二、複習生詞。

1、分別出示兩組生詞,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2、選擇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詞來說話,指名說。

三、細讀課文,品味感悟。

1、自由小聲地讀課文,找一找哪幾個自然段寫了小花貓,並且在這些自然段的前面標上三角符號。(生說,師相機在自己的書上標)

(1)第2自然段。

①指名讀,其他小朋友邊聽邊想:你認爲這是一隻怎樣的小花貓?

②生答,師相機板書:認真看。再讀並指導朗讀。

③除了“認真”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漂亮)哪個詞能看出?

④出示:“碧綠、碧綠碧綠的”,生讀。出示“火紅、金黃、雪白、烏黑、粉紅、湛藍”生仿照例子說新詞,再讀!

⑤生站起來加上表情一起讀這一段!

⑥小花貓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會想些什麼呢?(出示“小花貓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心裏想:……”的句式)用句式說話!

(2)第4自然段。

(生齊讀)這隻愛美又愛模仿的小花貓就這樣跟着學主人把鬍子給刮掉了。(板書:跟着學)。

(3)第5、6、7自然段。

①(出示小貓被撞圖)生看圖,說一說發生什麼事了?那課文又是怎麼寫的呢?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這幅圖?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②分別指名讀五、六自然段,並指導朗讀,再齊讀。

③(師戴頭飾扮小貓,表演小貓被撞後的情景)生與“小貓”對話,說說爲什麼會撞。

④(出示貓媽媽的話)指名讀,相機指導朗讀。齊讀。

⑤現在小花貓總算明白了,它的鬍子好比…(生說“一把尺子”)(出示“你的.鬍子好比一把尺子”)指名讀,出示“松鼠、大象”的圖,用“好比”說話。

⑥貓媽媽不光是要讓小花貓明白自己鬍子的作用,還要讓它明白一個道理,是什麼道理呢?齊讀課文,生說(板書:想明白)。

(4)第8自然段:聽了貓媽媽的話,(出示這一段,師引讀“從那以後……”)。

四、小結,作業

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不久,小花貓的鬍子又長出來了。(在黑板小貓圖上畫鬍子)一天晚上,小花貓又發現了一隻老鼠,這一次,它能捉到老鼠嗎?(四人小組討論,指名說)回家先讀讀課文,再想一想,最後寫下來!

板書設計:認真看

小貓(刮)鬍子小貓圖跟着學想明白。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初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短小、圖文並茂,以“霧中、霧後”爲序,文脈清晰。以其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尤其文章是以時間爲序,每層又以空間順序清楚明瞭,是引導學生了解冬天景物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載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二年級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使之受到情感的薰陶。

1、讀中感悟。這篇文章是一篇語言優美,用詞精準的寫景例文,課文中好句連連,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背一背,既培養學生朗讀水平,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句子美在哪裏。如:柿子樹上掛着許多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首先,通過抓重點語句,啓發學生想象。從“爲什麼說大柿子像紅燈籠”入手,引導學生藉助圖畫,觀察想象,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從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把“大柿子”與“紅燈籠”聯繫起來,理解了這個比喻句,體會出柿子的可愛和農民看到豐收景象後的喜悅心情,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具體的活的表象。其次通過自讀自悟,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霧散後的柿子如此之美,學生觀察圖畫,理解之後,肯定有很多感受。由此可以看出課堂上抓住重要契機,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不僅找準了語言訓練的能力訓練點,而且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彷彿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麗和農民豐收後的喜悅心情。

2、對比理解。通過霧中、霧後景物的變化,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霧中和霧後的.不同,來體會大霧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體可抓住“望不見→望得見”“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詞語,啓發學生理解:爲什麼望不見了?爲什麼又望得見了?也可以設問:說說霧中和霧後,下面的景物有什麼不同?(塔、小山、田野、樹林、太陽)通過學生同桌互讀,男女生互讀了解霧中、霧後的景色的不同。

3、逐步放手,由讀到背要由淺如入深。

遠處的(xx)、(xx)都望不見了。

近處的(xx)、(xx)像隔着一層紗,模模糊糊看不清。

(xx)像個紅球,慢慢地升起來。發出淡淡的(xx),一點也不耀眼。

去掉景物和修飾詞你還能準確的填出來嗎?

遠處的(xx)、(xx)都(xx)了。

近處的(xx)、(xx)像(xx),(xx)。

(xx)像(xx),(xx)地升起來。發出(xx)的(xx),一點也不(xx)。

霧中的景象印在你的腦海了嗎?請全體同學試着背一背。

以讀促思,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脈絡來感受霧中和霧後小山村不同的景緻特徵。由自由讀文——同桌互相賽讀——分段讀文——藉助畫面進行情境觀察,激發學生讀文的慾望。依據低年級兒童語言特點,巧設教學情境,爲學生搭建交流溝通的平臺,把語言訓練和形象思維緊密地

結合起來,以語言訓練爲基本點,自讀、自悟、有感情地表達文本、背誦課文,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語言表達的美感,又使學生內化了語言,學會運用語言。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可波及語文教學各個層面,無論是字音、字形等較低的能力層級,還是對課文理解等較高的能力層級,以至最終實現語感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朗讀。足見朗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因此,在上《水上飛機》這一課,我積極探索朗讀方式及策略,發揮朗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1、自由朗讀。

自由朗讀訓練適用於新課文的初讀階段。初學課文,安排學生自由朗讀。其作用有二:一是隨意性大,想怎麼讀就怎麼讀。雖然是小學生,老師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的認識的能力;二是有利於發現朗讀難點,如字音、詞義、斷句等方面的問題。

一、師說:“請大家自己讀讀課文,找找水上飛機本領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再讀一讀。”在交流時,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水上飛機本領的句子,主要是老師給大家充分的時間自由朗讀,對課文比較熟悉了,找句子就很容易了。如果採用集體朗讀後,馬上劃句子,對於理解力較差的學生,就比較困難。因爲課文只讀一遍,還沒有讀懂。而自由朗讀,就照顧到了各個層面的學生,學生的獨立認識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2、齊聲朗讀。

這一訓練方式的優點在於能夠督促學生準確讀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丟字,不加字。

二、師說:“把描寫水上飛機外行的句子齊聲朗讀一遍。”學生齊聲朗讀“白色船體的兩邊長了一對大翅膀。”這句話的意思,通過朗讀,學生已經理解,不用老師再費口舌解釋一番。齊聲訓練學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準確,讀得更要準確,在朗朗書聲中,促使自己專注於文章,達到準確讀出文章的.目的。讀得準確,才能熟悉文言文語言習慣,對這種特殊的語言習慣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讀來“上口”,產生文言語感。

3、指名朗讀。

大部分教師都青睞這種朗讀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指名朗讀可以讓教師瞭解到學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針對性進行教學。

三、在揭示課題後,師說:“水上飛機是什麼樣子?它又有什麼本領呢?讓我們跟着小海鷗一起去會一會這位新朋友。”抽8位小朋友,一人一節。在小朋友讀得過程中。我發現由於《水上飛機》課文內容遠離孩子們的生活,比較深奧,理解有困難。因而在個別朗讀時,讀得不夠流利,出現結結巴巴的現象,同時也說明同學在預習時不夠認真。課文內容難以理解,提醒我在下一個教學環節時,注意對課文內容的講解,預習不認真,引起我的重視,採取措施,指導預習。

4、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可以充分發揮其品味語言藝術、領悟作品內涵的作用。小學生天真、活潑,特別喜歡分角色朗讀,這也是小學語文老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

四、師說:“請同學們同桌扮演小海鷗,水上飛機,分角色朗讀課文。”同學們紛紛操練起來。上課時,我請了兩組同學朗讀,效果並不理想,扮演小海鷗的同學讀得較好,扮演水上飛機的同學明顯不足。課後思考,主要是教學的環節出了問題。我應該把描寫水上飛機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感情的朗讀幾遍。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扮演角色朗讀,效果肯定會大不一樣。不能因爲學生喜歡扮演角色朗讀,而進行沒有基礎的扮演角色朗讀,或爲了活躍課堂的氣氛,硬拼湊一個扮演角色朗讀。扮演角色朗讀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果連課文內容還吃不透的話,又何必畫蛇添足。其實,分角色朗讀的表演要求更高,學生扮演特定角色決定了他們必須擺脫自身社會角色的束縛,走進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繹作品。這一訓練方式是諸多朗讀方式中難度最大的一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對話的言外之意,再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分角色朗讀,從而提高學生自身語言能力和審美情趣。

葉聖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爲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纔會終身受用不盡。”朗讀是作用於直覺的語文教學訓練方法,它以一定的文字作品(書面語言)爲基礎。通過朗讀加深對文字作品的理解,依靠聲音傳達出來,可以使學生從文字符號中感知形象,體會作品的情味,領悟語言內涵,聯想作品中的形象,悟出言外之意,朗讀是符合現代語文教學理論、內隱學習規律和傳統教學經驗的提高語感能力的有效教學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加強學習,努力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應用好朗讀這種教學方法,提高語文的教學水平。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識字5》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內容。本課內容由五條關於團結合作的諺語構成,這幾條諺語通俗易懂,給人以很深的啓示。作爲第一課時,我將本節課的目標鎖定在: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斤、折”兩字。

(2)能正確、流利朗讀諺語,並有積累諺語的興趣。

現將我的整節課的教學作一個反思!

在開課時,我以遊戲的形式導入,分別請兩位同學上臺來折一折筷子,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隨即引出本課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這句諺語,然後簡要介紹了一下諺語的特點;接着,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對課文進行了初讀,與生字初次接觸,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這兩個環節銜接自然,所花時間並不長。緊接着進入了識字寫字環節,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自主識字,在此過程中相機引出要學寫的兩個字進行重點指導;再出示詞語認讀;最後迴歸到課文,在一遍遍的讀中理解感悟,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即交流所蒐集到的關於團結合作的諺語。

我將整個環節的重心放在了識字與寫字的教學上,先出示了本課需要認讀的生字,讓學生自己圈出來並讀一讀,同時想一想有什麼好方法記住這些字。接着,我又出示了帶拼音的生字,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瞭解學生們的學習情況,並相機正音。然後全班進行交流,說一說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是怎麼記住的,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貼出相應的生字卡片,並進行組詞擴句,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們辨清字音、記住字形、感知字義,運用了多種方法對生字進行了再現鞏固。可是,最大問題就在這裏出現了!

在這一環節中,其實學生們在引導之下說的很好,當有一個學生說出在動畫片裏見過這個字時,我很欣喜地讚許了他,應爲他能將課堂所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呀!生活就是我們最大的老師嘛!但是,我一心想讓學生們牢牢記住本課生字,所以在教學本課生字時沒有一個側重點,十二個生字平均用力,幾乎每個字都細細分析了字形,弄清了字義,並擴詞造句,顯得繁複,時間也就在這裏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原本以爲這下生字的認讀應該沒問題了吧,可當我將生字融入詞語再來檢查認讀時,沒想到還是會有同學根本不記得。當那個剛轉入的同學看着我發愣時,我的心裏呀,真是長長嘆了口氣!其實在這時我應該馬上直接告訴她怎樣拼,可我一時忘了她的拼音基礎不牢,忘了大部分同學還等着,還讓她自己拼出來,並且又再一次地說明怎樣怎樣記,作爲老師,話繁無簡,實在是一大弊病!爲什麼在識字的時候我沒有想到巧借文本,在後面的讀文中還會與生字碰面呢?學習語文,本就應該在具體的情景中識字,脫離了文本,機械記憶實屬一大忌。

在寫字教學中,由於“斤”和“折”是即要求會認又要求會寫的字,因此在識記生字的過程中我便一併出示了出來,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再來說一說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之後又分別進行了書空練習。這一點在老師們後來的評課中,我意識到了又犯了平均用力的錯誤。是啊,重點指導“斤”,再引伸到“折”,稍作引導便可以了,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我又何必每個字都書空一遍呢?時間,就在這一遍遍的重複中被消磨掉了。由於識字環節所花費的時間太多,因此寫字的時間就少了,再到後來的拓展時間也沒了!

回想起整節課,心中充滿無限感慨!有些遺憾,有些失落,更多的是深深的反思!作爲老師,首先,我應該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允許出現接受慢的現象的存在,且應該放眼整體,當好舵手;其次,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方法而不是授死知識,學會放手,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向前輩們學習好的經驗與方法,同時不斷對自己進行反思總結,改進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在一次次的教學過程中領悟到教育精髓,教學水平能有所提高!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課文內容分析: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的代表性風景名勝,每當我們看到“日月潭”這三個字,心中總會蕩起一圈圈漣漪,因爲那裏山清水秀,有我們日夜思念的臺灣同胞。日月潭令人神往,是因爲它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是因爲它“那裏羣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蹟”,然而更吸引人的還是那被光華島分成兩半的日潭月潭的碧水。作者以清晨與中午兩個特寫鏡頭來展示日月潭的迷人風姿,令人陶醉其間,流連忘返。看吧,清晨,在薄霧的籠罩下,晨星、燈光“隱隱約約地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渾然一體,好一幅天然渾成的畫卷。再看中午,要是太陽高照,就是一幅明麗的山水畫;“要是下起濛濛細雨”,那日月潭就成了“童話中的仙境”了。日月潭很美,描寫日月潭的詞句也很美。上課時引導學生積累課後所列詞語外,還請學生仔細品味文中的佳句,並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本文篇幅短小,但寫清了日月潭的'位置、形狀、名稱的由來,描繪出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文字優美,如詩如畫,讀來易使人入情入境。教學時教師主要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藉助錄像,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相信學生能夠理解詞句,如臨其境,感受到日月潭的旖旎風光。本課的教學主要以朗讀爲主,朗讀本文要懷着無限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讀出對日月潭的由衷讚美之情。邊讀邊想象描述的景物,讀出景物的美。讀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狀特點,使人明瞭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據它的形狀特點起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霧的特點,“薄薄”“隱隱約約”讀得輕一點。讀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時,音調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豔麗之美,第二句要舒緩,聲音較虛,突出下雨時日月潭的朦朧之美。

感想:小學生由於年齡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直觀形象的情境教學能使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障礙,獲得感性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所以這堂課我藉助課件展示了一個迷人的日月潭,學生在優美的音樂、美麗的畫面中領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學習興趣盎然。如:“薄薄的霧”這個詞語,學生通過看圖感悟到霧的美、薄、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樹立表達的自信心,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設想問學生:“你喜歡什麼時候的日月潭?爲什麼?”同桌討論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的說:“太陽高照的時候景色很美麗,因爲這樣爸爸媽媽就可以帶我們出去玩。”有的說:“下雨的時候,日月潭周圍一片朦朧,像仙境,很美。”在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是設想往往與現實不同,可能問題在學生的基礎與教師的教法上,我會今後注意摸索。《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教學時,我只是注重自己對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感悟,沒有關注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提高,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後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學習能力沒有提高,只是“學會”了而沒有“會學”。

不足:在教學時,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沒有範讀感到很遺憾,覺得學生的朗讀比較少,忽略了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的情景,這是本堂課我認爲最失敗的地方,今後我一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多朗讀,多學習,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來進一步提高對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在本堂課中,我重複性的語言較多,今後我要多注意自己在課堂的語言表達,做到語言精練,讓學生易懂。這些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讀了《贈劉景文》,你會沉醉在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然荷盡菊殘,然而那開敗了的菊花枝還傲寒鬥霜,那“橙黃橘綠”,更有別有一番風味。古人寫秋總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蘇軾卻一反悲秋的基調,突出了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傲霜枝”更是讚頌了傲霜凌寒的氣概。傳統的古詩教學要求字字落實,解釋詩句更是成了重點任務,然而這樣一來就會將充滿着深刻意蘊、豐富感情、詩情畫意的古詩支解得零離破碎。更何況面對的是一羣剛剛進入二年級的小學生,對於他們的要求:首先會認,會讀,會背;其次是藉助圖片、音樂、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由反覆朗讀所感悟到的`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景象之中,瞭解詩意,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還有就是要體會古詩的韻味並用自己的朗誦將其表現出來。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小鷹學飛》是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主要敘述了小鷹在跟隨老鷹學飛的過程中,老鷹不斷向小鷹提出新的目標,從而使小鷹知道學習沒有止境,應該不斷進取的道理。本文根據小鷹的三次學飛分爲三個部分,每一部分的結構和寫法相似,因此,前兩部分教學我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演課文體會小鷹兩次學飛的不同心情,在此基礎上,轉入第三次學飛的教學當中:

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朗讀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語文知識,綜合提高語文能力。同時朗讀能力還是學生語文能力形成的重要標誌。如何讓學生體驗到老鷹對小鷹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小鷹學飛的刻苦,在教學過程中,我抓準時機引導他們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表達出他們各自獨特的感受。在學習小鷹三次學飛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鷹的三次飛有什麼不同?你體會到了什麼?通過賽讀、挑戰讀、演一演等形式仔細品讀老鷹和小鷹的話,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解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由於我的提問給了學生更廣大的讀的空間,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解讀課文,因此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

因此,整堂課,我都以朗讀爲主線,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將情境教學法貫穿始終,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語句,在創造性想象表達中積澱語感。

但整節課上完,總的來說比較流暢。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問題。

1、課前我已佈置同學們預習課後生字詞,但在朗讀時,我班還有個別同學讀詞不準。這點上我覺得以後在學習課文之前,最好還是以檢查預習生字的形式,花個三五分鐘,先把生字讀音解決了,然後再上課。

2、教師本身的語言還不夠簡練,以後我應多注意整理自己的教學語言,以便花不必要的時間,更讓課堂顯得更加成熟。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初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短小、圖文並茂,以“霧中、霧後”爲序,文脈清晰。以其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尤其文章是以時間爲序,每層又以空間順序清楚明瞭,是引導學生了解冬天景物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載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二年級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使之受到情感的薰陶。

1、讀中感悟。這篇文章是一篇語言優美,用詞精準的寫景例文,課文中好句連連,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背一背,既培養學生朗讀水平,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句子美在哪裏。如:柿子樹上掛着許多大柿子,像一個一個的紅燈籠。首先,通過抓重點語句,啓發學生想象。從“爲什麼說大柿子像紅燈籠”入手,引導學生藉助圖畫,觀察想象,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從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把“大柿子”與“紅燈籠”聯繫起來,理解了這個比喻句,體會出柿子的可愛和農民看到豐收景象後的喜悅心情,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具體的活的表象。其次通過自讀自悟,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霧散後的柿子如此之美,學生觀察圖畫,理解之後,肯定有很多感受。由此可以看出課堂上抓住重要契機,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不僅找準了語言訓練的能力訓練點,而且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彷彿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麗和農民豐收後的喜悅心情。

2、對比理解。通過霧中、霧後景物的變化,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霧中和霧後的不同,來體會大霧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體可抓住“望不見→望得見”“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詞語,啓發學生理解:爲什麼望不見了?爲什麼又望得見了?也可以設問:說說霧中和霧後,下面的景物有什麼不同?(塔、小山、田野、樹林、太陽)通過學生同桌互讀,男女生互讀了解霧中、霧後的景色的不同。

3、逐步放手,由讀到背要由淺如入深。

遠處的( )、( )都望不見了。

近處的( )、( )像隔着一層紗,模模糊糊看不清。

( )像個紅球,慢慢地升起來。發出淡淡的( ),一點也不耀眼。

去掉景物和修飾詞你還能準確的填出來嗎?

遠處的( )、( )都( )了。

近處的( )、( )像( ),( )。

( )像( ),( )地升起來。發出( )的( ),一點也不( )。

霧中的景象印在你的腦海了嗎?請全體同學試着背一背。

以讀促思,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脈絡來感受霧中和霧後小山村不同的景緻特徵。由自由讀文——同桌互相賽讀——分段讀文——藉助畫面進行情境觀察,激發學生讀文的慾望。依據低年級兒童語言特點,巧設教學情境,爲學生搭建交流溝通的平臺,把語言訓練和形象思維緊密地

結合起來,以語言訓練爲基本點,自讀、自悟、有感情地表達文本、背誦課文,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語言表達的美感,又使學生內化了語言,學會運用語言。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總的來說,一節課下來,整體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比如字詞的落實,朗讀的提升,還有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字詞方面,應該說還是挺紮實的,落實的也比較到位;教學設計方面,創設一個懸念,也有助於促進學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過程中,採用的一些方法,也都還是比較有實效性的。但就從這堂課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尤其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評價,包括師對生、生對生的評價。比如教師在檢查學生朗讀的時候,指名分自然段來朗讀,在這個環節中,有些學生讀得好一些,有些學生還存在着一定的難度。就像讀第二段的那位學生,讀的時候一字一字頓開,且有拖音現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學都在取笑他的朗讀。但是實際上,這個孩子在讀的過程當中,雖然是一字一頓,可他的字音都讀得非常準,假如此時教師能夠及時發現這一點,自己來做評價,鼓勵說:“你看這個小朋友讀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地想把這一段讀好,老師發現,雖然他有些字讀的中斷了,但是他每個字音都讀得非常準,來,我們把掌聲送給他。”相信教師這樣的引導也能爲其他學生啓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不要老把眼睛盯着別人的短處,盡挑缺點,而應該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捕捉別人的長處,發現他人的優點。當然,並不是這樣讀就可以了,我們朗讀的要求肯定要更高一些。那麼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我們不能笑他,但是可以來噹噹小老師啊,有哪位小老師願意起來教教他?或許他會讀的更好!”也可以直接說:“看來,這個自然段有點難度,不好讀,我們大家再來讀一讀好嗎?”然後再讓學生自己讀一讀。教師始終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們檢查讀文的目的不是隨意找幾個人把每個自然段讀一遍下來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讀正確、讀熟練,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應該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着讀第二句,而是應該先把其他地放一放,讓學生再練着去讀一讀。因爲是第一課時,完全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朗讀練習時間。比如難讀的這一段可以讓學生再讀一讀,讀了之後教師再請幾個孩子讀,或者就剛纔的這個孩子再讀一讀,也可以我讀一句你讀一句的大家一起練着讀一讀等等。只要能讓這個孩子的朗讀有個很明顯的提高,從不會讀,通過教師的啓發,會讀了,而且讀好了,這就是我們教學的精彩之處。

二、朗讀,尤其是指導朗讀中所採用的策略和形式。比如在檢查生字詞這一環節中,教師小黑板出示帶拼音詞語:(長滿了掛了一些盯着鄰居治一治葫蘆藤哇自言自語)其他簡單的詞語孩子們讀的都挺不錯,但其中“葫蘆藤”這個詞語比較難讀,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蘆藤”讀成了“葫蘆——藤”,一點也不連貫。假如這時候教師能板畫或道具一棵歪歪扭扭的是葫蘆藤,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知道這是一個連着的詞語,然後開火車來讀一讀“葫蘆藤”,並且將他代入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中再去讀一讀,這樣就一定可以把這個詞語讀正確,讀熟了,也就把後來學生在讀文時遇到的困難提前解決了。而這也正體現了我們的傳統的教學理念——“詞不離句”,再比如詞語“自言自語”,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中去,理解“盯着”,讀出“自言自語”,像這樣不是孤立地去學習詞語,而是把詞語放到句子裏去讀,先把帶這個詞語的句子讀通了,再去讀文章,那麼相信後面的朗讀效果會更好。因爲,孩子並不是詞讀好了,一個句子就能讀的好的,還需要連在一起多讀,多練。再比如這堂課的整個設計中,先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兩幅圖,自己發現有什麼不懂或者不一樣的地方,在這個時候找到描寫這兩幅圖的句子讀一讀。首尾對比,造成懸念。再讓學生去研究課文,結合課文,讓他們去讀,但在讀的過程中,朗讀的策略顯得有些單調,不夠豐富。本課教學中教師是讓學生在讀的時候抓住一些中點詞語,讓學生自己把他讀出來,讓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時候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更明確些,比如在學習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時,教師可以直接讀成“葫蘆藤上長了綠葉,開出了小花”,這時,肯定會有學生指正老師讀錯了,於是師生共同探討老師哪裏讀的和課文中不一樣呢?細長的,把葫蘆藤的樣子讀出來了,長滿了綠葉,寫出了整個葫蘆藤滿滿的都是綠葉,多漂亮多美啊!綠葉的葫蘆葉中還點綴着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這樣的地方,教師就可以指導讓學生自己圈一圈,畫與畫,並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或者,教師故意把這句話錯讀漏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也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你們把哪個詞語圈出來,再把這個詞語去掉來讀讀這個句子,和原來的句子比比有什麼不一樣,讓學生自己去說。這是朗讀教學中的一重策略。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去展開想象,不僅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還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師可以用一些語言來渲染,如:“細長葫蘆藤長滿了綠葉,開出了雪白的小花,多麼漂亮多麼美麗啊!看,這時,種葫蘆的人他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再如句子“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的學習中,教師還應該善於發現句子的語言現象。文中連用了兩個“快長啊快長啊”和“我的小葫蘆”,這裏就應該引導學生體會此時種葫蘆人的語氣,文中爲什麼連用兩個快長,快長啊?他當時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學生一定會說“他着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地希望小葫蘆快快長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蘆怎麼樣?學生馬上就會接“巴不得馬上長大,馬上吃掉他的葫蘆,長得賽過大南瓜。”是啊,簡直迫不及待,簡直都等不及了,把這種感覺說出來。這樣的朗讀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讀書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任務語言及人物當時的心情究竟是怎麼樣的,學生髮現了的,我們就要引着學生去探究,學生沒有發現的,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充分的感悟體會,真正使朗讀得到提升,使朗讀到位。再者,教師的語言也應該更加的抑揚頓挫,比如該誇張的地方就應該誇張,“快長啊快長啊”這一句,教師就應該用範讀去體現,他是多麼的希望小葫蘆能夠快長,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來,就看到小葫蘆長得像大南瓜一樣,恨不得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所以,在朗讀上,教師還應該更下功夫,不僅注重朗讀,也注重策略,使朗讀指導更上一層樓!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對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爲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這一課內容較簡單,因此,我決定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自己來處理相關問題。學生動手畫相關句子,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單靠單純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得到的,而是在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自悟出來的,有了語感讀出來的。因此,在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多方式朗讀,目的是讓學生讀中感悟。

在本節課上,我對每一個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問題的設立要達到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改變了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互相釋疑,合作釋疑,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小馬過河》是小學語文第三冊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馬馱麥子去磨坊,路上要過一條河,老牛說水很淺,可以過,松鼠說水很深,他的夥伴剛被淹死。在質疑的環節中,學生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小馬過的是同一條河,爲什麼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而松鼠卻說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小夥伴他們倆是不是都說錯了,課文最後爲什麼說河水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一個說“水很淺”,一個說“水很深”,這不僅是擺在小馬面前的一對矛盾,同時也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對矛盾。以往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時,我採用了演示、比較等方法進行分析講解,但因受到時間、教具等方面條件的限制,效果並不理想,大部分學生仍是一知半解。這回當我再上到這篇課文,再講到這一問題時,我換了一種方式進行教學,卻意外地收到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本文共有三幅生動、美麗的圖畫,而第三幅圖老牛、小馬和松鼠都在其中,於是我請學生拿出彩筆,按老牛說的那樣——“水剛沒小腿”,把“水”畫至老牛的小腿,然後再順勢再把“水”延伸,讓小馬也站在“水”中如圖所示。學生剛畫完,立即大叫起來:“老師,松鼠太小了,被水淹掉了”瞧,一目瞭然,不用老師多說,學生自己就明白了。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這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加強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第一課《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第二課《黃山奇石》課後反思

第三課 《植物媽媽有辦法》課後反思

第四課 《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古詩 《山行》教學反思

第五課 《一株紫丁香》教學反思

第六課 《我選我》課後反思

第七課《一分鐘》教學反思

第八課《難忘的一天》課後反思

第九課 《歡慶》教學反思

第十課 《北京》課後反思

第十一課 《我們成功了》教學反思

第十二課 《看雪》教學反思

第十三課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第十四課《我要的是葫蘆》教後反思

第十五課 《小柳樹和小棗樹》教後反思

第十六課 《風娃娃》教學反思

第十七課《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第十八課 《稱讚》教學反思

第十九課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第二十課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

第二十一《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第二十二課 《窗前的氣球》教學反思

第二十三課 《假如》教學反思

第二十四課日記兩則教學反思

第二十五課 《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第二十五課 《贈汪倫》教後反思

第二十六課 《“紅領巾”真好》教學反思

第二十七課《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

第二十八課 《淺水窪裏的小魚》教學反思

第二十九課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

第三十課《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第三十一課 《回聲》教學反思

第三十二課《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學反思

第三十三課《活化石》教學反思

第三十四課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後反思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看雪》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共11個自然段,講在冬天,我國臺灣省很難看到雪,北京卻能看到雪,通過看雪表現了寶島臺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着祖國早日統一的共同心願。

本課從內容上來看,理解似乎不難,可是臺灣看不到雪,還有兩崖兒童盼統一對於孩子來講都比較陌生,教學中如果不能處理好這層心理距離,就很難把課上好。

所以,教學中設計“零距離”的情景對視,是教學關鍵。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寫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隔。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本段設計,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閱讀期待的心理。學生在體驗臺灣的孩子們看的'是“櫥窗裏的雪”和老師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而這樣的落差,正是課文“情”線產生的“源”,牽好了這條線,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這節課教寫“爭先恐後”,是堅持每節課都有指導寫字的過程,指導書寫的時候,這四個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點上相似,指導起來學生收穫的快。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臺灣島圖,出示詩句: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

這節課中,很多發言的同學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說明孩子如果調控的好,他們還是有學習的興趣的。這需要我再次地審視自己的教學。

從閱讀期待的課題來說,這節課在閱讀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還不夠,語文的思維方面落實的還不紮實,如何形成教學的常態,形成語文的創造與思維,是下一步需要討論的問題。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一、在想象中尋求知識的創新。

法國思想家狹鎮羅普說過:想象,就是一種特質,沒有了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爲詩人,也不能成爲哲學家,也就不能成其爲人。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想象力作爲一種創造性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創造力量。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對課文的情景就能深入理解,浮想聯翩,並思維活躍,創造力強,學習生動活潑。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堅持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把新舊信息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想象力,使學生有所發現,有所發展。在教材中,有些課文刻意留下 “空白“,讓讀者去揣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用這些“空白”,巧妙地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才智來填補這些“空白”,以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如《假如》一文,讓學生續接課文,我讓學生先自由想象,去挖掘“空白”的蘊含,然後再交流,學生的想象是多姿多彩的。有的說:“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災區的小朋友畫許多書本和學校,讓他們能夠再回到學校學到很多的知識。”有的說:“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醫院的病人畫許多神醫和先進的醫療設備,讓他們早日康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經驗表象,進入個體豐富的想象空間,越過語言的表層,與作者的心靈一同震顫,知識層出不窮,得到創新。

二、爲學生提供寬裕的探究空間,尋求知識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探究的中國和中心點。圍繞這個中心點,教師必須提供寬裕的空間,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要改變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爲此,教師可在教學的關鍵之處,重點之處設計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的環節。這樣,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內容;又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培養他們團結合作、互相競爭的精神。

《假如》一文的教學,我讓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有的用表演形式,有的用分角色朗讀,有的邊讀邊演,形式豐富多彩。各小組都在積極地排演,密切的合作。通過交流反饋,同學的評價,他們發現本組的缺點,也學習了別組的優點,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爲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深入課文,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化生硬的技巧指導爲情感薰陶。

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語文課文的朗讀,應是讀人家的書,把人家的情感變爲自己的。”也就是說,朗讀重在讀出感情,讀出味道。

如在教學《假如》一課時,課文中四次出現了“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一句,應重點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但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聯繫課文的內容,啓發學生想象小樹和小鳥以及西西會想些什麼?會說些什麼?從而使學生感受神筆的重要,這樣,學生在朗讀時,語速時而舒緩,時而急促,聲音時高時低,時重時輕,讀出了不同的效果,每個學生根據不同的理解,也讀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四、與學生同朗讀,共感悟,用不同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點。

教師生動的語言,對學生是一種強烈的感染。

在教學《假如》一課時,爲了讓學生感受到殘疾兒童的不幸,我爲學生講述了一些關於殘疾兒童的感人故事,在聽了我的講述後,很多孩子掉下了眼淚。這時,他們再讀第三小節時,就能把那種對於不幸的人的關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而且,在讓學生續編課文時,他們考慮得也都是給那些需要關愛的人送去溫暖,來表達他們的愛。

五、主線推進,橫向聯動,加強整合。

就一篇課文或一節課的閱讀教學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個“主線推進”的問題。傳統語文教學是將“理解課文內容”作爲主線推進的,這是一種典型的“理解式閱讀”,且是單線獨進,不及其餘的直線式教學,其結果只能是少慢差費。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語文課標的新要求和人教社實驗教材的獨特優勢,構建了一種以“朗讀課文”作爲主線推進的閱讀教學新模式,這樣就保證了學生充分的閱讀實踐,又強化了朗讀感悟,同時也十分有利於學生的閱讀積累。

我們以朗讀課文作爲主線推進,但不是單線獨進,不是讓學生死讀傻讀,而是着眼於三維目標和語文教學的諸多任務,實行“橫向聯動”,在朗讀課文的進程中左顧右盼,整體觀照,將識字、詞句體悟、內容理解、寫作技法、認識能力、創新思維、情感態度等等都一一滲透落實。橫向聯動的關鍵是“整合”,即將一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活動、教學手段都融於“讀”中,以讀促思,以讀促解,以讀促記,以讀促說,以讀促寫。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讓學生讀中識、讀中悟、讀中說、讀中問、讀中議、讀中寫、讀中練、讀中用。

南油小學劉慶元老師教學《假如》一課,文中“讓小鳥呆在家裏,苦苦等待,餓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這個詞語學生不懂,教師沒有抽象地下定義,而是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旬反覆誦讀,仔細體味,結果學生豁然明白:“苦苦”在這裏不是說嘴裏有苦味兒,是說等得“很辛苦”“很艱難”“很悲傷”。通過細細品讀,學生對“苦”字疊用也有所感悟,因此用了那麼多“很……”同時,在對“苦苦”一詞反覆品讀的過程中,學生的同情憐憫之心已由然而生,受到情感態度方面的教育感化,這就是成功的“整合”。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虎子送情報這篇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兒童團員虎子爲了幫助抗日遊擊隊送情報,機智勇敢地與敵人做鬥爭,最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的故事。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三、四自然段:虎子遇到敵情不害怕——注意觀察想辦法——出色完成任務。課文中作者都做了細緻描寫。突出刻畫了在抗日時期兒童團員們的英雄形象.在講授課文時,我講了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故事來創設情境,引入本篇課文。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悟。然後自讀課文,讀準生字的讀音,標畫課文自然段。學生隨文識字,讀熟課文之後整體感悟,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把指導朗讀貫穿全文,在讀中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況:虎子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兒童團員的敬佩之情。學習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們想象:虎子如果被敵人發現會怎樣?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在組裏讀一讀,說一說虎子觀察到了什麼?他想出了什麼主意?再演一演。最後,展開討論,虎子的主意巧妙在哪兒?你喜歡虎子嗎?爲什麼?

教師總結,課文延伸。利用班會時間開一個我講“抗日英雄”的小小故事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