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的教學反思【熱】

本文已影響 2.69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的教學反思【熱】

語文的教學反思1

我們學校上週剛剛結束“語文主題學習”,我對它有了一點的瞭解,因此在教學《畫風》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嘗試加入“語文主題閱讀”。

上課伊始以談話方式導入,“同學們一年有四個季節,你喜歡哪一季節的風?請說說理由。”同學們很積極,紛紛舉手回答。我在恰當的時機說:“老師喜歡秋天的風,請你認真傾聽老師朗讀的這個片段,請幫老師回答喜歡秋天風的原因是什麼?”老師帶着對秋天的喜愛開始朗讀,老師的朗讀剛剛結束,學生就把小手舉起來,回答的特別好,達到了預想的效果。接着我又朗讀了冬天的風,請學生回答冬天的'風有什麼特點?你喜歡冬天的風嗎?

風摸不着,看不見,那怎樣畫風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15課《畫風》。《畫風》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寫三個孩子的相互交流,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紙上的故事。

當學生在認讀好生字,課文能正確流利的朗讀時,我還大膽嘗試培養學生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課文中的三個孩子是怎樣畫風的,請你邊默讀課文邊動筆畫出寫他們畫風的句子。”同學們行動很快,大家都在讀書,都在找,而且都很認真。不一會兒,很多學生就把小手舉起來了。在他們默讀時,我也在來回走動發現多數學生找的比較準,很會學習。但也有一部分學生不知道畫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到了該畫的句子。他們雖然小,但很會思考,要相信孩子。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很好理解。備課時,在設計課題訓練時,我運用課後的讀讀寫寫的內容,當時我不知道自己的學生會怎樣表達畫風?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讓我看到了希望,他們的想法好,話表達的清楚明白,他們畫風一點不比文中的孩子差,他們很有新意。有的學生說“我畫孩子胸前的紅領巾被風吹得飄起來;我畫風箏在空中飄揚;我畫蒲公英----”孩子們的想法真多,內容真好,孩子們正在興頭上,立刻叫學生動筆寫下來,同桌讀一讀,評一評,收到很好效果。

這節課可能在生字方面用的時間有點少,今後注意把時間合理安排。

語文的教學反思2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爲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裏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爲採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着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爲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爲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爲主,應讓“教師爲導,學生爲主體”成爲習慣。

語文的教學反思3

個人簡介:我出生於19xx年x月,自19xx年參加工作以來,盡心投身於教育事業,同時也贏得學生家長的好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像地質工作者那樣細心勘探,去發現學生心靈中“深埋在地下的巨大寶藏”。

自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走進語文課堂以來,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着變化。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然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的得以顯現。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爲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以陽光的心態活躍在教學前臺。但也遺憾地看到,由於對新課程標準的膚淺解讀,甚至是錯誤的理解,使語文課有點不像語文課了,失去了“語文味”。教學中對語文領地拓展,使“語文”這個本來就衆說風雲的概念更加含糊不清了。

在新課程思想的指導下,一些老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亮眼的教學設計,越來越令人眼花的教學課件,越來越熱鬧非凡的小組討論。一節賞心悅目的語文課結束了,學生真正學到了什麼呢?“花枝招展”的課堂設計真的能讓學生靜下心來,對文本進行潛心解讀嗎?一晃而過,讓人目不暇接的課件,留給學生回味只不過是幾張美麗、有趣的圖片罷了。亂哄哄地討論看似探究,但大多缺少明確的指向,學生海闊天空的發言,甚至胡言亂語,卻還會受到表揚鼓勵,名曰:“有新意,有創新。”

我認爲,一節好的語文課,應重在求“實”。教師不能爲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略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現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靜。我覺得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匡正人心:

一、把握拓展的“度”,潛心於讀文

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給學生打開了面向生活、社會、世界的窗戶,讓他們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引發了學生更爲深刻的思考,這對於提高學生

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無疑是大有益處的。可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過分注重內容的拓展,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一位教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新型玻璃,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彙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爲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爲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語文的拓展延伸應以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爲基礎,潛心於會文才是語文的根本。試想如果沒有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沒有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麼其他的一切活動必將成爲海市蜃樓。

二、棄空泛表演,做“實的”訓練

“生活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有的老師爲了追求語文課堂形式的多樣化,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會唱歌的老師在課堂展示歌喉;會畫畫的老師在臺上揮毫潑墨。那會武術的老師就該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是想:“這究竟是語文課,還是才藝展示呀。”當然,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確實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爲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

這種做法就很值得磋議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例如,某教師教學《狐假虎威》時,是這樣活躍課堂:教師請5名學生分別戴上狐狸、老虎、小鹿、兔子、野豬的頭飾進行表演,其餘學生當導演。當導演的學生給其他同學的表演進行評價。愛表演,愛看錶演是小學生的天性,這一教學活動的確迎合了學生的心裏需求。教師的話剛說完,課堂氣氛變得異常活躍。學生們有的找頭飾,有的戴頭飾,有的扮鬼臉… 在表演、評價中半節課的時間轉眼即過。可細思量,在這看似活躍的課堂中學生究竟得到了什麼呀!

我們不能否認,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鬆、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課堂,該佔據多大的課堂空間,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爲依據,應爲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爲追求氣氛而“藝術”,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永遠代替不了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無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爲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活躍”,迴歸本源。

三、適度合作,重視品讀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爲了力爭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爲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識,時不時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其結果是事倍功半。合作學習方式,當前被教師視爲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

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彙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裝飾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一個課時內就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老天鵝破冰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老天鵝是“破冰勇士”嗎?哪些句子表現了老天鵝的勇敢頑強?老天鵝爲什麼要那麼做?第三次討論:天鵝們還有別的破冰方法嗎?”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爲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老師在合作、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都默默無語,自己想自己的事。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東拉西扯。表面上氣氛熱烈異常,實際卻沒解決根本問題。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思考,對此“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那些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四、少點放任,多點引導。

隨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選擇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比如:“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如同在語文課堂

中設臵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麼?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未免太放任自流了。

課文永遠不可能激起學生強烈閱讀慾望,學生當然也就不可能對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情結,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如果彙報交流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教學無主次,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教師既不能牽着學生鼻子走,也不能跟着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爲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要善於去僞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鑑的同時,減少盲目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語文的教學反思4

這課的情境圖十分有趣,憨厚的烏龜伯伯,可愛的小螞蟻,活潑的小魚兒,都是小朋友喜歡的動物,把它們連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因此,課始,我就讓小朋友猜一猜、編一編小動物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學生比較感興趣,紛紛要表達。接着,我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語境歌。

關於這3個字母的`認讀,我採用了比較讓孩子容易接受的特點來記住:牙齒對齊iii,嘴巴突出uuu,嘴巴吹笛üüü。寫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看圖,因爲螞蟻、烏龜、金魚的身體都很形象地表現出了這三個單韻母。然後讓學生觀察他們的位置和筆順,培養觀察能力,我想這樣對以後生字的教學也是很有好處的。

教學i u ü的四聲,大家一起讀的時候按順序讀都會,但是跳着讀一部分學生不熟練。爲了讓他們讀準,我補充了較多日常用語中的讀音,有了這些的補充,我自認爲學生做起《補充習題》上的第二題是應該問題不大,然而,還是有較多學生錯誤,有的是聲調不對,有的標對了,卻忘記把i上的點去掉了。

我利用第二天的早讀課又進行了彌補,繼續讓學生i u ü的四聲,一邊說一邊比劃手勢,我想這樣效果應該好點。

語文的教學反思5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ai ei ui 。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複韻母,所以我先請出a o e i u ü這6個老朋友,然後引出複韻母ai,ei,ui。在教學三個複韻母是我都是找個讀音差不多的字來引入的,比如ai從姐弟比高矮來引出。 隨後讓學說說,看着ai你發現了什麼?從而引出ai是由a和i組成的,a在前,i在後,帶出ai的發音方法,是先發a的音再快速的向i的音滑動,中間不斷氣,接着再用各種方法讓學生讀,以加深鞏固。隨後,我出示了水杯圖,引出ei,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自己編兒歌記住ei的發音,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ui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接電話的環節,從而引出ui的音,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在玩中鞏固了知識。

這堂課教學層次性強,比如學標調方法時,先是讓學生猜一猜ai ei ui的帽子應該戴在誰的頭上,然後引出疑問:真的是這樣的嗎?從而自然地引出標調歌,在學生熟讀標調歌的情況下,讓學生再次猜一猜這三個複韻母的帽子應該戴在誰的頭上,最後出示正確的四聲,這樣學生有了親自體驗就不容易忘記。

還有指導學生書寫時,我是這樣教學的:因爲學生已經學習了單韻母的書寫,而複韻母則是由兩個單韻母組成的。在指導書寫時,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在黑板上扮演,而其他的學生當評委來說一說他們寫得好不好,效果十分的不錯,在這裏要讓學生明確複韻母是一個整體,所以在寫得時候,兩個單韻母要寫得靠緊一些。

爲了鞏固這三個複韻母的拼讀,我設計了看圖片拼讀音節的環節。學生有了圖片的幫助,能夠很快的拼出音節,而且在看圖說話這個內容上,學生也表現得可圈可點。但是,隨後拋出的“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否也聽到過含有這些複韻母的詞語”時,學生的回答十分的不理想,事後,我想了一下,這個問題有點難度,而且目標不是十分的明確,如果在學習四聲的'時候,提出說說生活中你是否聽過帶有這些發音的詞語呢?我想學生應該更容易接受一些吧!

通過這次拼音教學實踐活動,我深感教師應該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去關注學生,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感受,選擇他們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我們只有變革陳舊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才能達到新的課程標準制定的目標。

語文的教學反思6

多媒體進入語文教學課堂,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它爲語文教學改革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多媒體進入語文教學課堂,減輕了教師的勞動負擔,節省教學時間,增強課堂密度,化抽象爲具體,化宏觀爲細微,化靜態爲動感,圖文並茂,聲像並舉,打破了時空侷限,顯示出其重要性和獨特性。但近年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亂用多媒體,有的教師不管教材特點,無視語文學科特質,無視目標主次,注重形式忽視內容,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特別是公開課,幾乎無多媒體就不能上,而且評課時也往往會把有無使用多媒體作爲衡量教學成敗的一項重要指標。語文課堂在內容呈現上,以影片剪輯代講解,以錄音代範讀,以屏顯代粉筆板書,圖解文本,熱衷於語文課堂表面的熱鬧繁榮和娛樂化,語文課堂的本色原味在淡化。多媒體失去了它應有的教學輔助價值。筆者近來聽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開課示範課,很有感觸,就上述現象以案例具體展開。

案例一:課題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范仲淹《蘇幕遮.懷舊》

導入:師生集體背誦《長亭送別》中“端正好”曲﹝完畢﹞

師:《長亭送別》中“端正好”一曲很好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懷舊》,把張生和鶯鶯的離別場面寫得悽美傷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一詞,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師提問,學生回答作者簡介

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進入范仲淹的世界,首先我們來聽一段名家的誦讀和賞析。﹝放錄音總長三分鐘,一分鐘誦讀,兩分鐘名家鑑賞點評﹞

生:﹝認真聽,紛紛點頭感嘆名家誦讀精彩﹞

師:名家的誦讀非常精彩,下面我們來集體朗讀。

生:﹝集體讀,完畢﹞

師:好,課前大家都預習了這首詞,有了大概瞭解,下面我們具體鑑賞,詞的上片寫什麼?

生:﹝集體回答﹞寫景。

師:那作者向我們展示什麼景色呢?﹝學生沉默﹞

師:﹝追問﹞上片寫了幾幅畫面,什麼特點?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學生沉默﹞

師:﹝投影三張秋景圖片﹞

生:﹝注視投影圖片,由沉默到小聲議論﹞

師:什麼樣景色,有何特點?

生一:天空碧藍,秋高氣爽。

生二: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間色彩斑斕,天空晴朗,黃葉滿地。

生三:遠處水天相接,而且雲霧繚繞,景色優美。

師:﹝總結﹞很好,大家看的非常細緻……

反思:

這節課,教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有兩處值得商榷。第一處,詩歌鑑賞讀爲先導,但讀也有講究,也有層次性。本節課教師在放名家誦讀錄音的時機的選擇上欠妥,而且名家範讀後無強化措施。依筆者之見,就本篇而言,應先學生讀,可點名讀,後老師範讀,再名家範讀,最後集體誦讀,體現出層次感,也符合學生情感認知昇華的規律。同時學生在傾聽和朗讀中自我修正,體味文本情感。另外,放完名家誦讀錄音後再放名家鑑賞評論,對語文課而言似乎有越俎代庖、喧賓奪主的嫌疑。名家點評是權威解讀,學生聽了很容易固化認識,限制了學生的思索空間,不利於詩歌的進一步理解和個性化多元性的解讀。即便要聽,也應該放在鑑賞完全篇後,這樣去聽,學生在認知上就會有成就感和情感上的共鳴。

第二處移花接木,偷樑換柱,圖解文本。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就是:文字不同於畫面,詩歌鑑賞是鑑賞充滿魅力的詩歌語言而不是幾張圖片。上片寫景不假,但我們在帶領學生鑑賞詩歌時,不可以以一兩張風景圖片代替含蓄蘊藉的寫景文字啊,更何況上片寫景還有虛實之分呢。教師如果忽略語言文字本身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把文本中所描繪的情景統一於某一圖象中,就會剝奪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不利於發散思維的挖掘。本節課中,學生對上片寫景的描述完全脫離了詩歌文本,被幾張圖片吸引了注意力,由鑑賞詩歌變成了欣賞風景圖片。圖解詩文,讓學生一覽無餘,將含蓄的詩歌變成了一杯毫無想象力的白開水,掩埋了語言文字的美。

筆者認爲,在詩詞教學時要大膽讓學生去想象聯想,多啓發,多引導,多前後融會貫通。圖解文本是短視行爲,只會扼殺學生應有的想象力,畢竟詩歌語言的外延大於圖片的外延。

案例二:課題人教版沈從文《邊城》節選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就要求預習《邊城》這篇文章了。今天就讓我們在悠美的音樂聲中再次走進《邊城》世界。﹝示多媒體課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樂,三張題爲“美景湘西”風景圖片,兩張題爲“湘西姑娘”圖片﹞

生:﹝擡頭注視圖片,傳出笑聲,課堂氣氛漸漲﹞

師:我們欣賞了湘西勝景的圖片,你們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師: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遊。

師:這個地方的確令人嚮往。

生三:老師那個圖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導遊小姐,她身上掛了導遊證了。

師:﹝笑﹞你觀察的很仔細。

……

師:﹝總結﹞這是一個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風淳樸,那小說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爺爺儺送天保

師:好,那這些人物之間有何關係?

生:﹝七最八舌﹞兄弟祖孫戀人

師:﹝投影﹞①祖孫②兄弟手足③翠翠儺送天保——三角戀

生:﹝衆笑﹞

師:這是小說基本的人物關係。本文是節選內容,下面我們來欣賞電影《邊城》中的片段。結合課文,感受沈從文所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示電影《邊城》中與文章節選有關的視頻,大約六分鐘﹞

……

師:電影片段與文章的內容基本一致,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呢?爲什麼我們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個課堂應該說學生配合積極,表現踊躍。但沉靜下來,總覺得這節課多媒體的內容呈現與小說的感情基調不相吻合,與教學重點相距甚遠。以幾張山水圖片代替湘西勝景,以導遊小姐的照片代替美麗善良純樸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戀概括翠翠、儺送、天保三者複雜的情感關係,以看電影片段代替閱讀具體文本,這些機械式的呈現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與小說力求表現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馳。究其根源,過於依賴課件,多媒體的使用忽視了教學情境,偏離了教學目標,脫離了文本重心,無視教與學的關係,缺乏身態行爲、情感表達、現場板書設計。

一開始,選擇音樂背景,在小說閱讀中無意義可言,屬無效設計,反而分散學生注意力。音樂聲中呈現的`不倫不類的圖片更是多此一舉,無論怎麼看也無法反映沈從文筆下人情風土質樸的邊遠小城。新奇的畫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顯然老師也有譁衆取寵,迎合學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顯現於小說的情節,人物心理和環境描寫中。至於電影《邊城》片段欣賞,也非高舉。因爲電影《邊城》,它只是導演和編劇一種視角呈現,只是演員的一種詮釋,根本無法包攬文本巨大內涵。因此切忌,盲目“拿來”,不加甄選。

師:什麼樣景色,有何特點?

生一:天空碧藍,秋高氣爽。

生二: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間色彩斑斕,天空晴朗,黃葉滿地。

生三:遠處水天相接,而且雲霧繚繞,景色優美。

……

師:﹝總結﹞很好,大家看的非常細緻……

反思:

這節課,教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有兩處值得商榷。第一處,詩歌鑑賞讀爲先導,但讀也有講究,也有層次性。本節課教師在放名家誦讀錄音的時機的選擇上欠妥,而且名家範讀後無強化措施。依筆者之見,就本篇而言,應先學生讀,可點名讀,後老師範讀,再名家範讀,最後集體誦讀,體現出層次感,也符合學生情感認知昇華的規律。同時學生在傾聽和朗讀中自我修正,體味文本情感。另外,放完名家誦讀錄音後再放名家鑑賞評論,對語文課而言似乎有越俎代庖、喧賓奪主的嫌疑。名家點評是權威解讀,學生聽了很容易固化認識,限制了學生的思索空間,不利於詩歌的進一步理解和個性化多元性的解讀。即便要聽,也應該放在鑑賞完全篇後,這樣去聽,學生在認知上就會有成就感和情感上的共鳴。

第二處移花接木,偷樑換柱,圖解文本。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就是:文字不同於畫面,詩歌鑑賞是鑑賞充滿魅力的詩歌語言而不是幾張圖片。上片寫景不假,但我們在帶領學生鑑賞詩歌時,不可以以一兩張風景圖片代替含蓄蘊藉的寫景文字啊,更何況上片寫景還有虛實之分呢。教師如果忽略語言文字本身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把文本中所描繪的情景統一於某一圖象中,就會剝奪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不利於發散思維的挖掘。本節課中,學生對上片寫景的描述完全脫離了詩歌文本,被幾張圖片吸引了注意力,由鑑賞詩歌變成了欣賞風景圖片。圖解詩文,讓學生一覽無餘,將含蓄的詩歌變成了一杯毫無想象力的白開水,掩埋了語言文字的美。

筆者認爲,在詩詞教學時要大膽讓學生去想象聯想,多啓發,多引導,多前後融會貫通。圖解文本是短視行爲,只會扼殺學生應有的想象力,畢竟詩歌語言的外延大於圖片的外延。

案例二:課題人教版沈從文《邊城》節選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就要求預習《邊城》這篇文章了。今天就讓我們在悠美的音樂聲中再次走進《邊城》世界。﹝示多媒體課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樂,三張題爲“美景湘西”風景圖片,兩張題爲“湘西姑娘”圖片﹞

生:﹝擡頭注視圖片,傳出笑聲,課堂氣氛漸漲﹞

師:我們欣賞了湘西勝景的圖片,你們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師: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遊。

師:這個地方的確令人嚮往。

生三:老師那個圖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導遊小姐,她身上掛了導遊證了。

師:﹝笑﹞你觀察的很仔細。

……

師:﹝總結﹞這是一個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風淳樸,那小說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爺爺儺送天保

師:好,那這些人物之間有何關係?

生:﹝七最八舌﹞兄弟祖孫戀人

師:﹝投影﹞①祖孫②兄弟手足③翠翠儺送天保——三角戀

生:﹝衆笑﹞

師:這是小說基本的人物關係。本文是節選內容,下面我們來欣賞電影《邊城》中的片段。結合課文,感受沈從文所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示電影《邊城》中與文章節選有關的視頻,大約六分鐘﹞

……

師:電影片段與文章的內容基本一致,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呢?爲什麼我們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個課堂應該說學生配合積極,表現踊躍。但沉靜下來,總覺得這節課多媒體的內容呈現與小說的感情基調不相吻合,與教學重點相距甚遠。以幾張山水圖片代替湘西勝景,以導遊小姐的照片代替美麗善良純樸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戀概括翠翠、儺送、天保三者複雜的情感關係,以看電影片段代替閱讀具體文本,這些機械式的呈現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與小說力求表現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馳。究其根源,過於依賴課件,多媒體的使用忽視了教學情境,偏離了教學目標,脫離了文本重心,無視教與學的關係,缺乏身態行爲、情感表達、現場板書設計。

一開始,選擇音樂背景,在小說閱讀中無意義可言,屬無效設計,反而分散學生注意力。音樂聲中呈現的不倫不類的圖片更是多此一舉,無論怎麼看也無法反映沈從文筆下人情風土質樸的邊遠小城。新奇的畫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顯然老師也有譁衆取寵,迎合學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顯現於小說的情節,人物心理和環境描寫中。至於電影《邊城》片段欣賞,也非高舉。因爲電影《邊城》,它只是導演和編劇一種視角呈現,只是演員的一種詮釋,根本無法包攬文本巨大內涵。因此切忌,盲目“拿來”,不加甄選。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就要求預習《邊城》這篇文章了。今天就讓我們在悠美的音樂聲中再次走進《邊城》世界。﹝示多媒體課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樂,三張題爲“美景湘西”風景圖片,兩張題爲“湘西姑娘”圖片﹞

生:﹝擡頭注視圖片,傳出笑聲,課堂氣氛漸漲﹞

師:我們欣賞了湘西勝景的圖片,你們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師: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遊。

師:這個地方的確令人嚮往。

生三:老師那個圖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導遊小姐,她身上掛了導遊證了。

師:﹝笑﹞你觀察的很仔細。

……

師:﹝總結﹞這是一個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風淳樸,那小說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爺爺儺送天保

師:好,那這些人物之間有何關係?

生:﹝七最八舌﹞兄弟祖孫戀人

師:﹝投影﹞①祖孫②兄弟手足③翠翠儺送天保——三角戀

生:﹝衆笑﹞

師:這是小說基本的人物關係。本文是節選內容,下面我們來欣賞電影《邊城》中的片段。結合課文,感受沈從文所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示電影《邊城》中與文章節選有關的視頻,大約六分鐘﹞

……

師:電影片段與文章的內容基本一致,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呢?爲什麼我們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個課堂應該說學生配合積極,表現踊躍。但沉靜下來,總覺得這節課多媒體的內容呈現與小說的感情基調不相吻合,與教學重點相距甚遠。以幾張山水圖片代替湘西勝景,以導遊小姐的照片代替美麗善良純樸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戀概括翠翠、儺送、天保三者複雜的情感關係,以看電影片段代替閱讀具體文本,這些機械式的呈現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與小說力求表現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馳。究其根源,過於依賴課件,多媒體的使用忽視了教學情境,偏離了教學目標,脫離了文本重心,無視教與學的關係,缺乏身態行爲、情感表達、現場板書設計。

一開始,選擇音樂背景,在小說閱讀中無意義可言,屬無效設計,反而分散學生注意力。音樂聲中呈現的不倫不類的圖片更是多此一舉,無論怎麼看也無法反映沈從文筆下人情風土質樸的邊遠小城。新奇的畫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顯然老師也有譁衆取寵,迎合學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顯現於小說的情節,人物心理和環境描寫中。至於電影《邊城》片段欣賞,也非高舉。因爲電影《邊城》,它只是導演和編劇一種視角呈現,只是演員的一種詮釋,根本無法包攬文本巨大內涵。因此切忌,盲目“拿來”,不加甄選。

語文的教學反思7

說實話,我爲這次參加市級骨幹教師的比賽所準備的三節課中,《長江》這一課是我下的功夫最多的一節課,但並不是我最滿意的一節課。將近一個月的備課時間,按說利用課餘時間準備三節課,備課時間應該是綽綽有餘的。我也竭盡所能力求把課備的更好,也曾多次試講並廣泛徵求聽課老師的意見,我也虛心接受並加以改正。我曾兩次把備課與試講結果,回報給縣教研員陳老師,並聽其指導。在講課之前,我曾到鄆城郭屯中學試講,反映效果不錯。但是我知道要想上好一節優質課,不經歷一些磨練是不容易做到的。更重要是我們一線教師都想上好每一節課。

我設計這節課的基本思路是:既要教給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內涵美;同時我還想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一點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也許因爲想的太多,那一項都想做好,但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都所有計劃實現。在我的課堂實錄裏,可以看出我教讀本文時,本文的重要知識點得到了落實,學生對於我總結的學習方法也是有所感受的'。但是本文是一篇有着豐富內涵的散文詩,文章的內涵美缺少了朗讀是不能充分體現出來的。這也正是劉老師慧眼獨具,當時就指出了我的不足之處。課後我認真的反思了整節課的過程,我的教學設計中開始時有認讀感知朗讀;解決生字詞後,還有理解課文內容,落實重要知識點的理解性的朗讀;最後有欣賞性的朗讀。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只落實了兩次閱讀。因爲減少了朗讀的時間,文章的內涵美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我知道語文課是不能離開朗讀的,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學到知識,也能感受到文章的內涵美。

不過在講完這節評比課後,我感覺到這一節課還不如我在下面試講時的效果。以至於讓劉老師感到有些失望。不過我知道這是劉老師對我寄予了過高的期望,我會繼續努力,力爭有所進步。

語文的教學反思8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圖讓學生帶着課後練習六的問題來學習課文,到達了預期的效果。我能借助於課文的插圖,聯繫學生生活經驗。根據課文先掃除字詞障礙。然後指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圖。圖文對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資料。在教學中,我還加強朗讀訓練。

這節課遺憾的是由於第一課時時間分配不合理,同時影響了第二課時,但總體來說,學生對課文理解還是比較好。鞏固練習也很順利地進行。同時學生們還說上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這令教師很滿意。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雷雨中”這一環節處理過於簡單,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透過茫茫的.大雨,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樣一來,這一環節會變得更豐滿。在教學“雷雨前”時,只研究到品詞析句,指導朗讀,引導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體性,教材處理有點散。並且,雷雨前的景物變化是緊密聯繫的,當時備課的時候,這一點研究得不夠周全。

語文的教學反思9

崔老師曾經說過“紮紮實實打基礎,簡簡單單教語文”。語文課的性質是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向45分鐘要效率,這是每個語文教師在新課程下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紮實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如果教學目標不紮實,那麼教學的手段再新穎,也僅僅是皇帝的新裝──沒有任何的價值。李老師在課堂上很明確地將目標定格在對詩歌內在的把握,特別是注意其意象和手法的剖析。而有些課堂只注重悟和品,對於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說,一遍兩遍三遍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結果整個課堂雖覺得滿耳是聲美、畫美,卻沒有任何實在的收穫。

二、紮實課堂過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就是爲了達到不需教”,紮實的課堂沒有演變成老師牽着學生走,而應該是師生共同走。語文課堂如果僅僅是xxx爲標準,大量地進行訓練、輔導。這勢必會導致學生對語文課越來越感到厭惡,從而不想學。所以課堂不是一味地灌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有興趣地學的過程。將必要的知識訓練和專題輔導滲透在教學課堂中,這樣才能達到體與練的`結合。李老師在課堂上用讓學生朗讀和聽錄音等等方法來促進學生對詞的興趣,從而引發出詞本身的婉約、淒涼的美。但是她沒有忘記對學生的訓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清晰的可以看見高考考點的滲透,知識點的講解和鞏固。又在佈置作業上巧下功夫,足見其備課的認真、仔細,和對一堂高一語文課集鑑賞和訓練於一體的把握。

總之,新課程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如何實施,應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但也需要注意知識等的滲透。

語文的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我採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錄音等,創造情境,爲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針對學生朗讀的情況,應多指導範讀、引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就一個自然段的朗讀到位,不應一帶而過,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讀得有情感,有滋味。課的開始,我讓學生彙報關於琥珀相關資料,有的用文字介紹,有的根據圖片介紹,有的`利用電腦視頻介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這個互動環節他們更全面瞭解了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文中的琥珀什麼樣子?採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的教學反思11

去年,我加入了課改的行列,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門應該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的精彩。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爲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爲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爲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爲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夥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隻會失去方向,無所適從。

對於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於此我們就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爲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繫。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爲聯繫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後,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侷限於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並且要結合生活,用於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爲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於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於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於學習階段,並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爲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爲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鉅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於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讓我用下面的文字鞭策和勉勵自己吧,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新的語文教學應爲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爲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

——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當孩子的聲音觸動了我們的耳鼓,那就是音樂。

當孩子的行爲觸動了我們的眼睛,那就是繪畫。

當孩子的故事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那就是戲劇。

雖然我們的工作很繁重,但她仍然可以成爲一種樂趣,雖然我們的改革很艱難,但她仍然可以成爲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用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語文的教學反思12

講授《春》一文,感觸很深。我先通過課堂激趣,讓學生說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文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文的'語言美——文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我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文的結構以後說: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並說出你爲什麼喜歡有的說當天空下着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麼浪漫,有的說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麼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說他偷偷地從土地裏鑽出來,多麼形象,多麼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課文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於是教室裏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彷彿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 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語文的教學反思13

在教學《螞蟻和蟈蟈》中,分析螞蟻和蟈蟈的活動時,我抓住了兩個關鍵詞“滿頭大汗”和“自由自在”。但是,抓住詞語後,我沒有運用好閱讀方法,雖然也讓學生讀了幾次,但由於指導不是很到位,學生讀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讓學生用自己的辦法把糧食搬回家。一時間,學生挖掘出了“推、頂、抱、扛、擡”等等一系列的動作,並有效地運用到了“有的……有的……”這一句式中。這樣學生既可以練習說話,又真切感受到螞蟻在夏天搬糧食是多麼辛苦和艱難。

語文的教學反思14

比較閱讀,激活思維“有比較纔有鑑別”,利用比較閱讀法設計古詩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易於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可將學過的詩詞與課內所學詩詞作比較,也可將課內學習和課外自由閱讀聯繫起來,讓學生嘗試用課內學到的審美方法去鑑賞新的作品。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詩詞的興趣,就定會將詩詞課上得興趣盎然、有滋有味、搖曳多姿。讓古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展現古詩詞教學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豐富內涵,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思考,呼喚着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創新!

語文的教學反思15

《問銀河》是一篇文學性很強的課文。其內容主要是抒發看銀河的感想,而不是介紹科學知識。因此一開始我並不急於向學生介紹科學知識,而是分兩步幫學生樹立“銀河”的概念:第一步,先認識銀河:在夏天或秋天晴朗的夜晚,能看見天空中有一條白茫茫發着銀光的光帶,好像天的一條河流,那就是爭河,或叫天河。孩子們有了這些感受,我覺得對理解課文很有利。於是我組織他們美美地朗讀課文,讓他們感受課文也把彩虹寫得很美。通過各種形式朗讀課文至熟練後,進一步指導孩子們怎樣讀得更好,還讓孩子們進行品讀,旨在讓孩子們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像。而孩子們也讀得相當投入,特別是“爲什麼大家都叫你河”那一節和後面的幾個疑問句,孩子們讀得津津有味,強烈地被勾起了好奇心。

我覺得,要使孩子們全面發展,更好地培養語文素養,僅僅進行朗讀→理解→感悟→積累還不夠。爲了拓展孩子的思維和培養說話能力,我還創設了以下幾個活動:

(一)讀兒歌(參考書中配套資料),談談銀河的認識。

(二)看插圖想象交流:圖上銀河看見了小朋友,他們高興嗎?會說什麼?

(三)向銀河提問題。

(四)畫銀河。

其中“向銀河提問”和“畫銀河”的活動受到了學生特別的喜愛。他們幾乎是毫不思索地向銀河提出了一大堆有趣的問題,而且很多都是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體驗來說的,如:

1、“銀河,你有兄弟姐妹嗎?”

2、“銀河,銀河,我可以和你交朋友嗎?”

3、“彩虹,彩虹,我可以去找你玩嗎?”

4、“銀河,你看見我們在看你嗎?”

5、“銀河,你在天上看見飛機了嗎?”

6、“我怎樣才能飛到你上面去?”……這些極富個性和想象力的提問,正是學生們創造力展現之處,也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課後我想,假如我沒創設這個活動,那多可惜呀!在後來學生們畫的銀河圖中,有些孩子把這些提問內容也畫進去了,如,畫了一條銀河,還畫幾個頑皮的孩子坐着飛船在銀河裏玩,童趣十足,想象奇特。

上了這一課,我更深地感受到,課堂要充滿活力,師生的創造是很重要的。而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正爲師生提供了很多創造空間,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如何去挖掘,如何去運用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