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熱】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篇

本文已影響 3.21W人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熱】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天窗》這篇散文,離孩子們的生活久遠,他們可能體會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開始先讓孩子們看大屏幕上的畫面。這便拉近了孩子們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產生了學習興趣。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問題,對其中一些簡單的問題我讓其他孩子爲我們講解,我進行適當點撥。而有一些較難的問題,又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孩子們組成合作聯盟,共同學習研究。如:“小小的天窗爲什麼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在解決這個問題中我要求孩子不僅要說出是什麼,還要說出爲什麼。同學們開始時畏畏縮縮的,可自從語文課代表先發言,並得到老師的加分後,同學們的熱情高漲:有的找出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有的找到關鍵性字詞進行分析,還有的邊說邊打手勢,還有的竟然跑上講臺表演起來……孩子們在小聯盟、大聯盟中相互交流、互相啓發,共同提高。

緊接着,我又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想象練習:

1、課文中沒有寫清這雷、這電、這雨、這風怎樣猛烈地掃蕩這世界。我就讓學生看多媒體畫面,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說話練習。

2、設計一個多媒體畫面:彎彎的月兒掛上夜空,周圍星光點點,我問孩子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最後對於開始的問題“小小的天窗爲什麼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我又組織孩子們或看板書或看大屏幕,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以此來結束整堂課的教學。

總之,這篇文章內蘊含蓄豐富,老師不應該苛求孩子們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條真理性的收穫,而應該帶領孩子們鑽進文本中,去尋覓,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們在自主學習中一定會有所得,這種所得會指導他們理解更多的文本。所以,問題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過程。我很榮幸參與他們這個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我看到自己作爲老師的不足:有的時候,我想不到的孩子們想到了,孩子們的想法啓發了我的教學。這可能就是“教學相長”吧!我教孩子們如何學,孩子也教會了我如何去教,在這樣的教學中,我感到快樂、有趣。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清明》是小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經典》中的一首詩。是詩人在清明節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掃墓的路上遇到了紛紛細雨,又溼又冷,心中無限憂愁。詩人尋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處的村莊。牧童給憂愁的詩人帶來了希望。全詩有景色,有人物,有情節,有對話,通俗易懂,景象鮮明,形象生動。這是我進行的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通過課題組成員的評課及自己的反思,現在總結如下:

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最大的亮點是教給學生學詩的方法。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古詩詞,對於學詩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這節課上,師生又一起總結了學詩的方法:“解詩題,知作者,通其文,明詩意,悟詩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學詩的方法自學《清明》這首詩。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成爲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橋樑。

其次,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體現了中年級的學習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對中段古詩詞教學提出的明確要求是:“小學中年級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學生,識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吟讀、想象、感悟”爲主。在“吟讀”之前正確劃分節奏,停頓正確,同時,引導把字音讀準。在閱讀詩歌時,引導學生結合註釋、圖文對照、與生活鏈接、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悟內容,在頭腦中勾畫出豐富的形象,讀出了詩詞的畫面感。並通過查找資料,瞭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情感。這樣,在“吟讀”時,真正達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學生掌握了學詩的方法後,我又把課外閱讀落實下去,我將和學生一起共讀一本書《古詩詞背誦經典》。這樣,我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殿堂,也將和學生一起感受詩歌精湛的.語言,深遠的意境,深刻的內涵。讓詩歌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陶冶我們的性情、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總之,作爲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就詩教詩,我們要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極力傳承並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我也將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教學水平,提高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我上了《鳥語》這一課,我體會到創設情境的重要性。讓學生處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學生才能讀到點、悟到點。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進入鳥類王國,感受鳥兒無拘無束的談話,學生在交流中成了鳥兒們中的一員,引起他們與鳥兒的共鳴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情感在心靈萌動,語言的傾吐完全是“有感而發”。

聽鳥鳴,學生平時在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過,如果此時我一味要求學生想象鳥的叫聲,學生也許因無法想象而進入思維的低谷。此時藉助多媒體設計一個活生生的場面,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喚醒,由鳥聲到鳥語找到了知識的新的生長點。在情景中聯繫文本的語境想象鳥語,我想這一次是學生有意識地聽,是聽得最認真的一次。它把學生與大自然的距離拉近了,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學《鳥語》一課還關注了文本意蘊的人文素材。較強地體現在想象說話訓練中,那是閱讀對話的`延伸,是一種處於更高層次和更廣闊視野中更自由的對話,體現了在人文精神的關懷下,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等能力整體協調的發展。在想象說話訓練中有機結合人文教育,挖掘教材人文因素來滲透教育,讓學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本課教學以學生爲主體,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語言文字品味中與人文教育有機整合,抓住文本內容重點詞句來讓學生體會、感悟人文內涵。從“勤勞刻苦”、“預報喜訊”、“聲聲催促”、“倍感親切”等文字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思,透過蘊涵在文字裏的豐富內涵,去觸摸作者樸實而積極的人生態度,與鳥結爲“知音”、愛鳥、護鳥,巧妙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感化、吸收,直至內化,最後指導學生的自覺行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快樂的足球賽》是一首反映小學生課餘生活的詩歌。它描述了放學後一羣小學生在草地上比賽足球的情景。

這個單元的單元提示要求抓住重點段給課文分段,理解課文。在教學這首詩歌時我就抓住課題中“快樂”這個重點詞,通過這個詞讓學生找一找最能反映快樂的`一節詩句來讀一讀。學生讀完那節詩句以後,讓他們自己說一說爲什麼這節帶給你快樂,這樣的話,比教師講要來的好得多。還有一點,讀,首先是讓他們找到後讀一讀,可以說是初讀,第一位學生找到的那一節是全文中最能體現快樂的一節,這位學生第一次讀了以後,讓她自己說快樂在哪,也可以讓他們看看這個畫面,感受一下他們的快樂,既然那麼快樂,接着就讓她再帶着快樂的心情讀讀,這樣學生比第一次要讀的好,這樣就層層深入,達到讀的目的了,學生也真正體會快樂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