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語文第四單元教學設計(15篇)

本文已影響 1.63W人 

作爲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第四單元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第四單元教學設計(15篇)

語文第四單元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探討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徵,能夠運用多種媒介展開有效的表達交流。

2、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辨析媒介信息,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理性思維水平。

3、審美鑑賞與創造:學會辨別是非、善惡,能夠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4、文化傳承與理解:關注網絡信息和網絡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理解、辨析媒介信息,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理性思維水平。

教學難點:

學會辨別是非、善惡,能夠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課時:

2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認識多媒介,辨識信息

一、認識多媒介

1、閱讀陳力丹《傳播媒介變遷的社會影響》一文(教材P75-76),思考:面對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明確:當我們享用傳播科技帶來的便利時,也應該保持警覺與思考,不能癡迷於電視、網絡而成爲科技的奴隸,不能被自己所創造的東西所異化,還應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

2、閱讀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徵與網絡語言的發展》一文(教材p72-74),思考:網路時代的語言交際有什麼特徵?

明確:要注意兩點,其一是語言交際的“技術性”越來越強;一是分出了虛擬和現實兩個空間的語言生活。

3、課下活動建議:

(1)圍繞近期發生的某個新聞事件,開展一次有關“身邊人獲取信息的習慣”的調查,並對調查結果展開分析,歸納、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注意要抓住與調查目標相關度較高的設問要點,如:平時獲取新聞的途徑、得知這一新聞事件的最初渠道、這一事件中最感興趣的新聞點、想深入瞭解事件時的首選媒介:調查時應考慮被調查者職業、年齡等的代表性,以獲得較爲全面的調查數據。

(2)寫一則校報的招聘啓事,需要通過不同的傳播媒介發佈出去,以得到更多同學的關注和響應。選擇幾種你熟悉的傳播媒介,根據其傳播特點對招聘啓事進行改寫,如調整內容、語言、呈現形式等,並說說這樣改寫的理由。

二、辨識媒介信息

1、閱讀《呂氏春秋-察傳》一文,並思考問題。

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爲黑,黑爲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爲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王聞孫叔敖於沈尹筮(shì),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轉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爲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爲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似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

(選自《呂氏春秋-察傳》)

小組討論: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文中所說虛假信息傳播的例子?在班裏與大家分享。

明確:“察傳”即對傳言進行審查,以定其是非。《察傳》一文論述要慎重審察傳言,因爲“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所以“聞言必熟論”,“是非之經,不可不分。”如何才能弄清傳言的是非?文章提出“驗之以理”,“緣物以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才能真正瞭解實情。現實生活中的例子:20xx年“海南香蕉含有類似SARS病毒”的傳言令海南蕉農損失8.22億元;20xx年聽信日本核污染影響到食用鹽,大量市民瘋狂搶購食用鹽,造成社會恐慌......等等,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第二課時善用多媒介

一、微寫作練習

有人說,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請從下面《論語》選文中選擇一句,根據對所選句子的理解談談你對“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話語權”這一現象的看法。要求:正確理解所選句子的意思,自圓其說,條理清楚。

①巧言令色,鮮矣仁。

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③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④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⑤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⑥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示例】“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道路中聽到的事隨意地散佈出去是不道德的做法。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話語權,是對權利的尊重;然而權力與義務同行,我們享受話語權同時也需認識到其所伴隨的義務與責任。網絡興起已有十餘載,網絡暴力已不再是陌生詞彙,但這不意味着作爲網民可以躲藏在千萬數據之後肆意妄爲。於平臺,更多網站逐步實現實名制,加強了人們對言語內容的重視;於個人,我們應從源頭抓起,杜絕“道聽而塗說”,嚴格過濾虛假、有害信息沒有義務的履行也就沒有權利的賦予,對言語負責,合理參與纔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體現。

二、多媒體運用實踐

學校近期擬舉辦次戲劇節,你所在的年級準備參加這話動。小組合作,爲班級的節日寫個跨媒介宣傳推廣方案。

流程及提示:

1.確定宣傳主題、目標受衆和媒介種類。每小組選擇一種媒介,集中力量宣傳,允分發揮這種媒介在宣傳功能上的優勢,例如校報、校廣播臺、校電視臺具有權成性,而一些自媒體平臺則傳播迅速,吸引力強。

2.設計宣傳方案,擬寫宣傳語,確定圖片、音視頻材料的使用策略等。要根據所選媒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例如在校電視臺播放宣傳短片,要設計短片畫面內容,撰寫畫外音文稿;進行網絡直播,要選擇恰當的直播場地,撰寫直播內容的腳本;使用網絡公衆號,則要擬寫有吸引力的標題和可讀性較強的文章,選擇與之相匹配的圖片或視頻。

3.根據受衆情況和媒介特點,選擇最佳發佈時間。因爲是校園活動,主要受衆是老師和同學,所以如使用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可以選擇課間、午休時發佈信息;如使用網絡推廣,則應選擇晚上或週末發佈信息。此外,還要注意把握宣傳的頻率,頻率過高,容易使受衆厭煩;頻率過低,又達不到宣傳效果。

4.多媒介的運用可以充分自主化、個性化,但同時我們要有媒介使用的自律性,不做“標題黨”,不誇大宣傳,更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語文第四單元教學設計2

【內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爲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繫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和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⑴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⑵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關於教法】

爲此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謂化石,親切自然,字裏行間流露出讚歎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象中的遠古世界,並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於鍛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考慮、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教學設想】

預計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投影展示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展示古生物圖片,完成知識目標二。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認識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聯想想象,描畫化石所出現出來的奇幻圖畫。

第二課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詩歌的內容。

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提倡用詩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課時爲例,說一下具體的課堂實施。

【教學程序】

一、提前安排好預習

1、劃出自身認爲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會讀會寫。

2、熟悉課文。

二、精心設計導語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或看到介紹古生物的畫冊,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着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三、投影儀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檢查掌握情況

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詩歌朗讀

教師範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然後指學生朗讀。

(注意維護學生的熱情,多發現朗讀時的優點,給予鼓勵。至於他們的缺乏,課外私下推薦。)

提出問題:找出詩中哪兩節結構相近?它們在內容上,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五、分組討論

詩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說包括了海、陸、空全方位立體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們通過時光機器,分成幾個探險小組,漫遊到了那個世界,你看到的應該會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下面我們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想象合理,奇異,描繪的優美動人。(採用分組討論,提出要求:各組推舉一名代表,集中表達本組意見,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帶頭鼓掌,爲他們的表示。)

六、總結

科學家研究保管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漫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餘,我想,如何儘可能地去維護地球上接近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着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爲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

【板書設計】

化石吟

科學詩

首尾圓合1~2節:問句引發想像

收放自如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迴應

語文第四單元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結合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感受詩歌表達的豐富情感。

2.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瞭解本詩復沓疊唱的手法,感受其聲韻美,並領會其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3.體會詩歌中表達的對故土、祖國深切的眷戀之情,並理解其作爲人類美好情感的共通之處。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賞析詩歌採用復沓疊唱結構技巧的妙處。

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詩歌的意象特點,分析意象在主旨表達方面的作用。

審美鑑賞與創造:分析詩中稱呼轉變的作用,體會詩歌在抒情方面的藝術技巧。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迷娘思鄉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賞析詩歌採用復沓蠡唱結構技巧的妙處。

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象特點。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製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詩歌是人類最古老的發明,也是最珍貴的瑰寶。它是語言的精華,是智慧的結晶,是美的靈光,也是我們純粹的精神家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外國詩歌,歌德的《迷娘(之一)》,讓我們一起在詩歌的世界裏翱翔。

二、寫作背景

歌德從一個反叛作家變成了一個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宮廷文人,但是,他的內心充滿矛盾,爲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許多方面對外妥協,對己剋制,在他在也無法忍受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時,《迷娘(之一)》就是在這種境況下寫出的。1786年他來到早已嚮往的意大利,在意大利,他遊遍各個城市和西西里島,宏偉的大自然、豐富的文化遺產、純樸的民間生活,都使他心曠神怡。

三、作者介紹

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啓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他曾短時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堅。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也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和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

四、題目解讀

“迷娘”,《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的小說人物。

五、層次結構

本文共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節,表現了故國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節,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節,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國的沿途風景。藉助不同場景的描述,表現了迷娘對故國的熱愛與思念。

六、全文分析

1.第一節中“你知道嗎,那檸檬花開的地方”是什麼地方?詩歌選取哪些意象來描寫“那檸檬花開的地方”的美好的?請結合詩歌做簡要分析。

明確:

“那檸檬花開的地方”指迷孃的祖國意大利。詩歌在描寫意大利景色時,選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徵的意象,比如用檸檬花、藍天、和風、靜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來描寫意大利,並把對故國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發了濃郁的思鄉情感。詩歌就是這樣通過具體感人的意象來描繪迷娘故國意大利的美麗風光,抒發迷娘對故國的依戀、思念之情的。

2.詩歌中哪些意象具有象徵意義?其對詩歌主旨的表達具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

桃金娘和月桂。桃金娘爲維納斯的神樹,而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象徵着愛情與美;月桂爲阿波羅的神樹,阿波羅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光明、預言、音樂和醫藥之神,消災解難之神,具有太陽神的屬性,象徵着光明和美好。

桃金娘和月桂與其他意象一起營造出美動人的畫面,承載了主人公對故鄉的熱烈情感,同時也使詩歌的主旨拓展延伸到對美好世界的追求這一更高的層面,起到昇華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3.本文三個詩節描寫的意象衆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點,那麼共同特點是什麼?

明確:

共同特點:都與故鄉有密切的關係,都表現出故鄉的美好和魅力。

首節選擇的意象有檸檬花、橙子、藍天、和風、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鮮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徵,描繪出一幅優美動人的自然風光圖景;第二節所寫的圓柱、廳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建築的鮮明特徵,宏偉而壯美;第三節則以迷霧、巖洞龍種、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現阿爾卑斯山的險峻之美和神祕色彩。這三幅圖景從不同角度表現了迷孃的故鄉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無窮魅力,構建起了一個迷離而又優美、令人神往的藝術世界,抒發了迷娘對美好故鄉濃郁的思念之情。

4.《迷娘(之一)》藉助各種意象就是爲了塑造一個人物形象——邁斯特,爲什麼詩中會有“愛人”“恩人”“父親”三個不同的稱呼?

明確:

這首詩以對知心人傾訴的形式完成。傾訴的人是迷娘,而被傾訴的對象分別是這三個稱呼者,事實上,這三個被傾訴的人實際上是同一個人——邁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愛着他,可她知道這是無法實現的,於是就由“愛人”轉而稱呼他爲“恩人”,進而稱呼他爲“父親”。這三種稱呼在詩中的轉換,表達了迷娘對邁斯特懷有的那種複雜、真摯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從感情上看是一種遞進關係!這種熾熱的愛被昇華爲一種美好的對父親的愛,又和思鄉之情扭結在一起,讓兩種感情都得到了昇華和強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5.這首詩在結構上的特點是什麼?有什麼好處?

明確:

這首詩運用了復沓疊唱的藝術結構技巧。每一節第一句開頭和第五句都採用了反覆的手法,加強了詢問力量,加深了想念的程度;每一節的最後兩句也採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構句式,只在個別關鍵的地方替換一兩個字,不僅使詩歌的思想內涵增大,使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更加熱切和複雜,而且使詩歌具有音樂復唱的旋律美感,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性和藝術感染力。

6.對於《迷娘》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認爲是迷娘,有人認爲是作者本人。你認爲呢?結合“寫作背景”及相關“資料鏈接”,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

觀點一:迷娘。

①詩歌標題爲“迷娘(之一)”。

②從《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迷娘來看,迷孃的故鄉在意大利,而詩中的意象多具有意大利的典型特徵。

③從詩中的稱呼“愛人”“恩人”“父親”的轉換來看,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符合迷娘愛上邁斯特,感恩、依戀邁斯特的特點。

④詩中的意大利建築,宏偉壯美,應是迷娘幼時居住之所,與迷娘是一個貴族與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這一身份符合。

⑤《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迷娘被誘拐到德國,過着飢寒交迫、顛沛流離的生活,渴望有心愛的人相伴,回到故鄉意大利開始一種美好的生活,這與詩歌的情境一致。

觀點二:作者本人。

①詩歌《迷娘》創作於《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之前,詩中的迷娘並非小說中的迷娘,而應該是詩人自己藉以抒情的化身。

②意大利是文化氛圍濃厚的國度,厭倦魏瑪公國小朝廷的庸俗公務的歌德渴望到意大利汲取創作靈感,接受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的滋養。在創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經兩次從瑞士的山上眺望過山南的意大利,並在創作此詩三年後前往意大利居住。詩中的美好景象是詩人對意大利的想象。

③《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是一部成長小說,主人公邁斯特是個滿懷理想、充滿朝氣的熱血青年,他不滿現實的平庸和混沌污濁,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的美好世界。而對美好世界充滿渴望與嚮往,正是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深層主題。

七、中心思想

《迷娘》以最委婉優美的形式,表達了歷經坎坷的迷娘對故鄉的.思念,對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執着、深摯、哀婉而美好的心聲。詩篇明裏是寫迷娘對故國的思念,內裏也表達了詩人自己對意大利的熱愛和嚮往。

八、寫作特點

1、運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

詩歌共三節,每一節都由正歌和副歌組成。正歌分別描寫了意大利的美好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迷娘返回故國途中所見的景物。副歌則抒發了強烈的故國之思。正歌所描寫的景物是副歌所抒發情感的基礎,正歌和副歌相互配合,寓情於景,相得益彰,把感情的抒發推向極致。

2、運用重章疊唱的表達技巧。

詩歌三節正歌部分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採用了反覆的手法,加強了詢問的力度,加深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採用了基本相同的結構和句式,只在個別關鍵的地方替換一兩個字,不僅使詩歌的思想內容增大,使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更加熱切和複雜,而且使詩歌具有音樂復唱的旋律美感,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性和藝術感染力。

3、意象鮮明,意境優美。

詩歌選取的意象帶有鮮明的意大利景物的特色,而且同是意大利景物,三節詩歌所選的意象的特點是不同的:第一節的景物高潔、寧靜,第二節的景物莊嚴、肅穆,第三節的景物神祕、古樸。同時,詩歌中,意象和迷孃的情感完美融合,構成了優美的意境,畫面有盡而情意無窮,令人陶醉。

九、補充資料

瞭解“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比較文學中,意象的名詞解釋是: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

佈置作業

《迷娘》這首詩的三節正歌第一句開頭和第五行都採用了詩句反覆的手法,加強了詢問力量,增加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採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構句式,只在個別關鍵的地方替換一兩個字,不僅使詩歌的思想內涵增大,使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更加熱切和複雜,而且使詩歌具有音樂復唱的旋律美感,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性和藝術感染力。請你運用反覆的手法,描摹一種事物。150字左右。

課後訓練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月下

[俄]費特

我和你一道漫步,

在月亮的清輝裏。

我的心快醉了,

在神祕的沉默裏。

池塘像一塊閃亮的明鏡,

小草在嗚咽不息,

磨坊、小河和遠處都已沉浸

在月亮的清輝裏。

能夠悲傷?能夠不活着?

在這迷人的世界。

我們靜靜地走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