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秋思》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思》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思》教學設計

《秋思》教學設計1

一、新課導入

《夜書所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後者抒“悲”秋之情。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二、解題

曲:元代新興的一種體裁,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標題一般由曲牌名和題目構成。相似的有《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憶江南》(唐﹒白居易)《漁歌子》(唐﹒張志和)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和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

三、朗讀指導

1、生個讀

2、老師指導及示範讀(字音、語速、節奏、情感)

3、生個讀(兩個)

4、生齊讀

 四、賞景品情

1、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②第一句三種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淒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種景物則明淨,安謐,就連那戶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淒涼、羸弱,襯托出天涯遊子的內心孤獨悽苦之情。

⑤由此可見,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遊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爲“樂景”反襯遊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2、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麼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3、文章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怎樣的手法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處於這種環境中的人是“天涯遊子”,並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說明:①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後,思考並分組討論。②採用討論法,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五、課內鞏固

(一)、背誦

(二)、習題

1.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徵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2.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3.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徵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爲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並無思鄉之情。

4、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淨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六、讀寫拓展

改寫《天淨沙·秋思》

(一)、改寫指導

1、反覆誦讀原詩,把握詩意。

2、把原詩先譯成白話文,再運用適當的關聯詞連接。

3、必須展開合理想象。

4、適當運用口語化語言。

5、適當補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讓內容豐厚起來。

(二)、範文

人生不如意有八九,爲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悶,我騎上了那匹與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遊山玩水,也見過不少的靈山秀水,但是我惆悵寂寥的心情並未有多少改變,我眼中見到的是破敗、悽慘,黃昏的時候,我與老馬來到了一個垂垂老已的大樹下。遙想當年,它是何等的生機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條粗粗的藤掛在它身上,已經枯萎了,當初,藤靠着樹成長得是多麼迅速啊,攀援地多麼高,樹也因爲有了藤的纏繞而美麗異常,可是今天當樹老去的時候,這藤也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枯了。在這死氣沉沉的環境中,唯有黃昏歸宿的烏鴉的叫聲顯出一點生機,但是單調難聽。

告別老樹、枯藤、昏鴉,我騎馬繼續前行,便來到了一座小橋旁,河中的水嘩嘩地向前流去,聲音是那樣的動聽,彷彿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橋,聽到流水,我心有種淡淡的釋然,更何況小橋不遠處有戶人家呢,在這濛濛的黃昏中,正從那戶人家冒出嫋嫋的炊煙,我想這戶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溫暖的,他們一家人在一起享受這寧靜的夜晚,那是多麼溫馨啊,但是,溫暖、幸福、溫馨是他們的,那麼,我的又在哪呢?

西北風呼呼地颳着,寒冷一次次向我襲來,我只能牽着我那匹老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邊,一輪如血的紅日正在慢慢西墜,半邊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絢麗。看着這美麗的景象,我只能發出感嘆:斷腸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遠方。

七、教學反思

本堂課緊緊圍繞“短文長教”通用方法和全面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進行精妙的課堂結構設計,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課堂問題設計具有指引性。

但整堂課下來,發現對學情預估過高,教學內容設計超出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儲備,課堂學生不能主動自如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課堂上跟得較爲吃力。

今後教學應充分把握學情,有的放矢。且在預習上多加於指導,使學生真正懂得如何預習、有效預習。

《秋思》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並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下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並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採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爲利於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⑴ 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後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⑵ 小組討論。

⑶ 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錶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⑴ 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⑵ 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範。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藉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蒐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後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秋思》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敘事抒情詩,詩人張籍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這首詩。讀準詩中多音字的讀音。

2、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4、初步體會詩人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詩句含義。

2、體會詩人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理解詩題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思鄉詩《泊船瓜洲》,請一位同學來背一背。(生背誦)

師:在這首詩裏,是什麼勾起了王安石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

師:像這樣抒發思鄉情感的詩歌我們把它叫作“思鄉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它是唐朝詩人張籍寫的《秋思》。(板書:秋思)(生齊讀詩題)

師:詩題怎麼理解?(生交流)

師:在秋天裏思念家鄉,這樣的思念應該是悠長的,所以朗讀詩題時,可以把秋思這兩個字稍微拉長一點,這樣就更有味道了,請大家再試一試!(生再次齊讀詩題)

二、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一)指導讀準多音字

師:嗯,有點味道了。課前已經預習過詩歌,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生讀詩歌)

師:你們覺得他讀得怎樣?(生評價)

師指導讀準多音字“重”。

師:“重”在這兒的意思是——那麼“意萬重”就是——

(生交流)

師:沒錯,“意萬重”就是想說的意思很多,這是虛指。你看,根據多音字的意思來確定多音字的讀音,這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用上這樣的方法,我們再來讀讀第四句詩。(生齊讀)

(二)讀出節奏

師:讀得正確,也讀得流利,不過,朗讀古詩還要能夠讀出節奏來。現代人朗讀古詩,常常根據音節或意義來劃分節奏。如果按音節劃分的話,七言詩每句多爲四個節拍。如果按意義來劃分的話,七言詩每句多爲三個節拍。知道了古詩的朗讀節奏,大家就可以選擇喜歡的一種練習讀一讀,一會兒我們來展示。

(生自選節奏練習朗讀)

師:讀得真投入!誰願意來讀一讀?其他同學可要認真聽,看能不能聽出他是採用第幾種節奏來朗讀的。(指名朗讀)(生齊讀)

三、感知詩意,體會詩情

(一)感知詩意

師:聽你們朗讀詩歌真是一種享受。這樣讀着讀着,詩句的意思應該也有所瞭解了吧!請大家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生練習說詩句意思)

師:誰來試着說一說詩句的意思?(生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師:基本上把詩句的意思說出來了。關於詩句的意思,我們先說到這兒。我想,隨着閱讀的不斷深入,你們對詩句的理解還會更加到位的。

(二)體會詩情

1、品讀“見秋風”

師:同學們,這首詩只有28個字,卻飽含着詩人那濃濃的思鄉愁緒。是什麼引發了詩人的這份思鄉情感,讓他急着給家人寫信呢?請大家默讀古詩,找出其中原因。(生默讀)

師:讀着詩句中的“見秋風”三個字,你有什麼疑問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都說風兒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詩人爲什麼卻說見到秋風了呢?展開想象,此時此刻詩人獨自站在洛陽街頭,瑟瑟秋風吹來,他可能會看到什麼?

指導學生想象,讀出“洛陽城裏見秋風”中的憂傷和孤獨。

師:都說詩中有畫,瞧,你們已經讀出畫面來了,了不起。通過這樣讀詩句想畫面,我們就會明白秋風看不到,但是秋風帶來的蕭瑟景象卻處處可見。現在,讓我們帶着這種憂傷,這種孤獨,再來讀讀這首詩,注意把聲音壓低點,努力讀出詩人的內心感受。

2、品讀“意萬重”

師:正是這樣的憂傷,正是這樣的孤獨,使得詩人思緒萬千,此時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麼事?

師:用詩句中的字眼來說,那就是——(作家書)詩人提起筆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他可能會想起——(想象張籍的思念)

師:那他又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請拿出練習本,任意選擇一個寫信對象練習寫話,幫張籍把想說的話寫下來。(生練習寫話,師巡視指導。)引導交流。

3、品讀“說不盡”

這樣的感覺——(生齊)復恐匆匆說不盡。

師:這說不盡的是什麼?(生交流)……

4、品讀“又開封”

師:正是這許許多多的說不盡,使得我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畫面,一起讀——(生齊)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行人”是指什麼人?

古時候沒有郵局,也沒有郵遞員。老百姓的家書往往只能託人捎帶。對於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師:就是因爲這個不容易,所以張籍纔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生齊)復恐匆匆說不盡。

師:就是因爲這個不容易,所以我們纔會看到這樣一個畫面——(生齊)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誰來告訴大傢什麼是“又開封”?又把信打開,讀着“又開封”,你又看到了什麼畫面?張籍爲什麼又開封呢?現在,老師就是行人,你們就是張籍,我想採訪一下大家,誰願意接受我的採訪?(師採訪學生)

師:其實我們可能很難理解張籍此時此刻的心情,相信瞭解了他的.經歷,你會明白他內心的情感。張籍其文學成就極大,但仕途卻並不順利。由於家境貧寒,他很小就遠離家鄉,四處求學、作詩,也數度返回故里,一直沒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歲左右,他得到韓愈的賞識和推薦,後來憑藉自己的才華考取功名,卻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起故鄉,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想起兒時一起玩鬧的兄弟姐妹,可是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於記憶深處了。而這一封家書不知道要何時才能送到遠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師:聽了張籍的介紹,你有什麼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沒回家了,難怪他會這麼思念家鄉,這麼思念親人。而這樣的思念就蘊含在“作家書”中。像這樣通過敘述一件事情來表達情感的抒情方式,我們把它叫作敘事抒情。

(板書:敘事抒情)體會到詩人這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愁緒後,如果讓我們再來讀讀張籍的這首詩,大家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讀——(生齊讀)

四、總結課堂,佈置作業

師:背誦《秋思》。其實像這樣表達思鄉懷親的詩歌還有很多,課後請同學們找一找、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秋思

唐張籍敘事抒情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誦讀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處境和心境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味意象、知人論世以及比較閱讀,提高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反覆誦讀中培養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課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我們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瑰寶之一。在華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們聽到了遠古傳來的關關雎鳩在水一方唱響,我們聽到了那三百首唐詩和宋詞的餘韻至今傳唱,我們聽到了梧桐深院漢宮之秋的旋律盪漾耳畔。這是中國的詩歌華夏的精華,這是聞名於古今中外的唐詩宋詞元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帶給我們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

二、文本解讀,學習新知

(一)初讀,誦秋詞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對學生進行抽讀檢測。

3.讓我們節奏分明的齊讀一遍,一詞一頓,一句三頓。

(二)美讀,賞秋景

1.聽老師讀,然後說說這首曲子帶給我們什麼感覺?

悽婉、哀傷、悲涼。

2.要讀出“悽婉、哀傷、悲涼”的感情需要用什麼樣的語調呢?

引導學生用“舒緩、低沉”的語調來讀出這種凝重、哀傷的感情。

3.讀着讀着,這秋的悲涼就滲透出來了,可是這全篇曲子中除標題並無一字爲秋,無

一字爲悲,我們又是從哪裏讀到的呢?誰來說說看?

枯藤老樹。

4.這樣的景有什麼特點?

5.它容易勾起我們怎樣的情?

枯藤老樹: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它營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氣氛容易讓我們的心變得憂鬱,沉重。

6.還有哪些景物也給我們帶來了類似的感受?

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小橋、流水、人家(共10種意象)

7.引導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動我們心絃的十種意象。(孩子們,讓我們閉上雙眼,用心去想象這些撥動詩人心絃的十種意象,有枯藤、有老樹、昏鴉,有小橋、有流水還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風,一匹瘦馬夕陽漸漸西沉入山,一個又一個的`鏡頭的交疊,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8.這是一副怎樣的圖畫?

秋日黃昏圖,深秋夕照圖

9.引導學生逐句品析上述10種意象有什麼特徵,分別帶給我們什麼感受。

枯藤老樹昏鴉

樹老藤枯而顯蕭條無生氣,勾起人哀傷心緒,鴉歸巢加重思鄉愁緒。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表現出的是靜雅、安適、溫暖的境界。

這句的基調是否與全曲的悲愁基調不和諧呢?這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這樣的景和作者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勾起了遊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襯托(反襯)。通過“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氣盎然而又恬美、安適的景象,襯托出遊子還在“古道西風“中騎着瘦馬飄零無歸的悲涼。人貴直,文貴曲。樂景寫愁使愁更愁,使情更傷!

古道西風瘦馬。

瘦馬古道行走增加孤獨悲涼之感;西風寒冷添淒冷之意。

夕陽西下。

夕陽西下倍添回鄉無望之感傷。

10.我現在想問問我們的同學,全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濃烈的思鄉之情。

11.深情的誦讀最後兩句。

12.再次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背誦詩文,要求,讀出每一個詞的重音。

請學生談談爲何要這樣處理重音。

13.老師總結:

季有春、秋,而選其秋;藤有榮、枯,而選其枯;樹有老、幼,而選其老;時有晨、昏,而選其昏;鳥有鴉、鵲,而選其鴉;馬有肥、瘦,而選其瘦;風有東、西,而選其西;道有新、古,而選其古;陽有朝、夕,而選其夕。全篇既無“秋”字,也無“思”字。但在靜水深流的外表下我們卻能深深體會到了作者傳遞出來的強大輻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場。這都歸功於詩人苦心孤詣精選出來的10個典型的意象。無需濃墨重彩的大肆渲染,無需動詞介詞的連接,只需讓這些意象疊加出一個一個的鏡頭,我們便能觸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讀,析秋篇

1.對比閱讀白樸《天淨沙秋》

體會兩手小令同爲天淨沙,同爲寫秋,在意象的選擇上有何相同?爲何相同?又有何不同?爲何不同?

相同點:同爲昏,同有鴉,同取老樹村落

不同點:馬詩暗淡,淒涼白詩色彩絢爛清新

2.在情感的抒發上是否一致?

馬致遠簡介:

馬致遠也曾想要積極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賞識,可以說,他一生窮困潦倒,幾乎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於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寫下《天淨沙秋思》。

白樸簡介:

白樸,出身於金的一個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薦他爲官,他對當時的朝廷充滿着厭惡的情緒。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從此寄情于山水之間。

總結:景隨情生,情隨情起。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化讀,繪秋景

1.這些景物都是我們在秋天裏常見的景物,可是它們在詩人的眼中,卻這般不同。請根據我們剛纔所說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詩畫般的語言,把這個蕭瑟的深秋夕照圖勾勒出來吧。(100字左右)

2.選取10種意象來表達你的憂傷(喜悅)心情,按照《天淨沙》的曲調填寫一首小令參考場景:在操場上,教室裏,回家的路上,鄉間小路上,公園裏。

四、結束語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詩人對家鄉的深深眷戀。

孩子們,也許現在的大家對故鄉還沒有特別的感悟,但有一天,你們背上了行囊,走向了遠方,尋找屬於大家自己的世界。你會發現,無論這世間多麼繁華,都比不上家人歡聚時刻的熱鬧;無論走過的旅途有多麼美麗,你,最喜愛的還是那條歸家的小路。所以,孩子們,請珍視我們現在的點點滴滴。因爲,若干年後,在那個秋風拂過瞬間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這些往事都將成爲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傷痛與甜蜜。

六、板書設計:

《秋思》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教學重點:

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幻燈片。

2、學生準備:蒐集表現思想之情的古詩詞,並多讀幾遍。

設計理念: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思鄉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懷。見秋而生鄉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題材,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正是這種題材的一首古詩。詩人因“見秋風”而“作家書”再“寄家書”,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情。詩的字面意思,學生藉助插圖、工具書等能夠理解,但是由於年齡和生活經歷等原因,要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體會那無法排解的思鄉情卻很難。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本課設計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措施:一、以優美的語言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蕭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緒,爲古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二、以詩解詩,以詩悟詩。通過張繼的一首《秋思》帶動一組悲秋思鄉的古詩學習,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詩幫助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同時

達到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典文化底蘊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後讀情,讓思鄉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於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引起對風的興趣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二、初步感知,瞭解詩意

(一)讀準字音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古詩,儘量多讀幾遍,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讀。

3、節奏地讀一讀這首詩。

4、齊讀 。

(三)瞭解詩意

1、這首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呢?藉助註釋,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師交流。

2、學生彙報。

三、探究詩詞,體會詩情

(一)探究“見”

1、秋風可觸卻不可見,但伴隨着秋風,秋景卻處處可尋呀。或許這是一個早晨,又或許這是一個傍晚,作者佇立在瑟瑟的秋風中,他看到什麼呢?

2、詩句過渡:“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

3、秋風窗下起, 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歸來了,他還看到了什麼人呢?

4、創境悟情:

(1)秋風習習,詩人看見的也許還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詩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鄉了。(出示三組詩句)

(2)自由品讀,想像畫面。

(3)讀中感悟悲傷。

在洛陽城裏,在這瑟瑟的秋風中,紅柑樹,白藕花,楊柳見不到的.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洛陽城裏見秋風”

在秋風中,菰菜、蓴羹、鱸魚膾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

在秋風中,他家人的歡聲笑語,鄉親們的把酒言歡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

(4)再讀詩句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之情。

(二)探究“意萬重”

1、秋風瑟瑟,吹碎了詩人的心,鄉思切切,絞碎了詩人的情!在那個通迅落後的年代,只能作家書以表心聲,可正當詩人執筆之際,卻遲遲不能下筆,那是爲什麼

2、解釋“意”。

3、透過資料,走進張籍的心。

4、情境創設,朗讀中探究“意萬重”。

張籍,你一人孤獨在外,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傾訴,此時他鄉遇故人,把你想說的一一向我道來吧!(三個學生)

5、小練筆:寫給家人的家書。

雖然”意萬重”,但思鄉之情是無法抑制的,走近詩人,只見在昏暗的燈前,紙鋪開了,在那秋風輕輕呼喚聲中,在那行人陣陣催促聲中,張籍,拿起筆,把你想對家人說的話快快寫下來吧!

(三)探究“又開封”

1、換位思考:寫好的信爲什麼封了又開,開了又封呢?

2、讀中感悟其說不盡。

(四)迴歸全詩,整體朗讀。

四、迴應前文,探究寫法

1、自由探究:看似尋常最奇崛”。那這首詩的尋常在哪裏呢?奇崛於何處?

2、小結寫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爲見秋風所以意萬重,因爲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爲說不盡所以又開封,就是這樣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情愁。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尋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喚起想象

1、出孟郊《歸信吟》。與秋思交叉朗讀。

2、再讀詩句,品味孤獨。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當作練筆。

3.蒐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歌曲,在班級展示。(選做)

《秋思》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瞭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爲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採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薰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爲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並小結,之後投影關於“曲”的常識。

關於“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淨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並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範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爲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1) 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迴觀察。

(2) 完成後讓學生互評優劣,並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3) 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 ”畫出),並用“( )”括出這些景物特徵的修飾語。

(2)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

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遊其間。

讓學生用“從 (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爲 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 ”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悽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淒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悽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彷彿感受到了這位遊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着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鬱悲愴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爲“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徵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徵,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於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儘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並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1體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裏浮現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 , ”。

《秋思》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

2、學生根據古詩內容展開豐富想象,按要求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3、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提高對古詩的鑑賞能力,養成勤動筆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同學們,你們積累了哪些是思鄉詩句,咱們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王勃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二、導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綿綿的鄉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輪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思又是什麼呢?(一封千言萬語也道不盡的家書。)

三、整體回顧。

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鄉之情?

生答。

教師小結:這首詩寫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託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一件普通的事經張籍這樣的高手潤色,便臻妙境。見秋風而起鄉思,可以說是古典詩詞中的一個常見題材,能以這樣尋常的題材寫出新意的小詩實不太多,而張籍的《秋思》一詩選取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有內涵的片斷——寫、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的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板書:濃濃思鄉情)

四、改寫古詩。

我們知道改寫古詩離不開合理的想象,今天,我們繼續用這種方法改寫《秋思》。(板書:秋思)

這是一首敘事抒情詩。請同學們回顧記敘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們從這首詩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導學生回顧記敘文的六要素)

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引導學生想象故事發生的時間是秋天,地點是洛陽城,人物是詩人張籍。事情的起因:見秋風。秋風一起,北雁南飛,他鄉羈旅,觸歸思。事情的經過:寫家書,意萬重。事情的結果:行人臨發有開封。)

洛陽城裏見秋風,秋風是看不見的,作者在洛陽城裏都看見了什麼?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滿天飛舞的樹葉,還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起因:見秋風(秋景:落葉、大雁…… )

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進行環境描寫。

3、 作者感受到秋風來了,秋風吹過,讓人打了個冷顫。

引導學生思考“秋風”帶給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詩人在這寂聊的秋風中,又做了什麼呢?讀下面的詩句“欲作家書意萬重”

5、你能想象作者寫家書時的情景嗎?哪個詞寫出了作者寫家書時的複雜感受?

“意萬重”怎樣解釋?(形容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6、詩人在家書中想表達那些意思呢?

生討論交流。

(表達因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而倍感自責;表達對妻兒的無盡思念;讓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師補充: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寄居洛陽,離家千里,見秋風而起鄉思,當時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鄉,只好寫封家書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這就使他本來已經很強烈的鄉思之中又增添欲歸不能的惆悵,思緒變得更加複雜多端。思鄉情切,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要傾吐,而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作者用“欲作家書”無從下筆,猶豫難寧的情態描寫把抽象的“意萬重”表現得真切生動。

8、這家書怎麼寫呢?寫了什麼?他可能會對爸爸、媽媽、妻兒說什麼?作者沒有明說,讓我們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來寫。

(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從而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樣寫家書,家書的內容。)

教師相機板書 經過:寫家書,意萬重(動作、神態、語言、心理 )

9、儘管“意萬重”,無從下筆,但就詩句看,家書還是寫了。爲什麼說 “復恐匆匆說不盡”?

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那個捎信人就要上馬,由於捎信人是這樣行色匆匆,詩人不得不匆匆落筆。於是萬重心意一下子很難表達清楚。詩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從而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情。

10、“行人臨發又開封。”這是家書就要發出時的一個細節,你能想象具體的細節嗎?詩人是怎樣拆信的呢?(出示課件圖片和音樂)你看到他送信時的動作了嗎?看到他的神情了嗎?體會到他的心了嗎?(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來寫。)

教師相機板書 結果:行人臨發又開封(動作、神態、語言、心理)

11、詩人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濃縮了自己對親人、對家鄉的萬般的思念,讓我們入情入境地讀。

學生誦讀《秋思》。

12、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張籍,一起 走進張籍孤獨淒冷的情懷,一同感受作者對家鄉、對親人的悠長思念。經歷了那千愁萬緒,不知從何說起的內心煎熬,難道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那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妙筆,把這難忘的一幕寫下來。(大屏幕出示習作要求)

指導學生給習作取題目。

13、學生完成習作。

板書設計:

《秋思》改編

起因:見秋風(秋景:落葉、大雁…… )

經過:寫家書,意萬重(動作、神態、語言、心理 ) 象

結果:行人臨發又開封(動作、神態、語言、心理)

濃濃思鄉情

附學生的習作:

濃濃思鄉情

——改寫《秋思》

一個秋天的清晨,張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陣瑟瑟的秋風吹過,梧桐樹葉好似飛舞的蝴蝶,飄飄悠悠地落在地上。擡頭看,天空中幾隻大雁正排成一個“一”字往南飛。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覺來到洛陽已有四個年頭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鄉呢?於是他快步走進書房,想給家人寫封家書。

他拿好紙,磨好墨,提起筆來正要寫,可就在下筆時,心中縱有千言萬語,一時竟不知從何寫起。幾次提筆又幾次放下。張籍想了想,提筆寫道“親愛的爹孃,你們好。兒在外多年,不能回來看你們,請恕兒不孝。烏江一別已有數年,不知二老身體可好?兒甚是掛念。”寫着寫着,淚水迷糊了雙眼。他擦乾眼淚繼續寫道“爹,你的腿有風溼病,天涼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補幾件衣服……”“愛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這麼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顧咱爹孃,又要照顧咱兒子,可我卻不在你身邊。”“,還有,我們的寶貝兒子已經會叫爸爸,會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調皮?愛妻,你就多費心了……”寫着寫着,老父親拄着柺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歷歷在目,老父的叮嚀“兒呀,記得早點回家呀!”又在耳旁迴響。想到這些,張籍聲淚俱下。

當張籍把書信寫好,準備交給捎信人時,又擔心匆匆寫好的信不能全部表達自己的意思,於是他趕忙把信拆開,又仔細地把信閱讀了一遍,這才放心交給捎信人。捎信人該上馬啓程了,可張籍還一個勁地叮囑“一定要把信送到!”馬兒撒開四蹄一路飛奔,望着捎信人漸漸遠去的背影,張籍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他立刻回到書房,揮筆寫下了一首詩《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

2、通過藉助註釋、反覆誦讀、查閱資料等方法,感知詩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詩句。

2、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學難點:

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課前準備:

1、製作《秋思》的多媒體課件。

2、蒐集拓展的古詩:《歸信吟》、《天淨沙·秋思》、《秋風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誦讀入境

1、以學過的思鄉詩句引出新課。板題,讀題。

2、理解課題。

二、初讀詩句,讀懂詩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讀古詩,要求讀順。

3、三讀古詩,要求讀出詩的節奏。

4、引導學生回顧讀懂詩意的方法,藉助註釋,讀懂詩意。

三、展開想象,讀通詩心

(一)品析“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1、抓住“見秋風”,通過移情體驗,穿插詩人簡介,理解詩人眼裏的秋景。

2、抓住“意萬重”,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創設情境,感悟“又開封”這一行動細節。

2、從《歸信吟》一詩中更深層次地體會“又開封”包含的.深切思鄉情。

四、整體感受,領悟詩情

1、配樂讀,讀出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對張籍《秋思》的評價激發學生的情感。

3、創設情境,背誦詩句。

五、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1、以《天淨沙·秋思》、《秋風引》豐富學生的積累,激發探究思鄉詩句的興趣。

2、總結昇華。

六、作業( 任選一題)

1、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把它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蒐集思鄉的詩詞。

《秋思》教學設計9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朗讀並背誦詩歌,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能力目標,體味各首詩歌中作者所創設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領會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課時

1.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是哪種文學體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於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2.寫作背景。

《觀滄海》選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

目標導學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2.寫作背景。

詩人王昌齡於天寶年間被貶爲龍標尉,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託對朋友的牽掛。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理解大意。

(學生概述,老師補充指正)楊樹花已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鳴,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我把爲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它伴隨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三)合作探究

1.詩中融情於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哪兩句?

明確: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2.聯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爲什麼選取“楊花”“子規”來寫?

明確: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鳴聲異常悽切動人,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三、板書設計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2課時

1.學習《次北固山下》,體會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2.學習《天淨沙·秋思》,理解詩歌的優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寫鄉愁的詩,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於天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

2.寫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

3.文章體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詩。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爲首聯,三四兩句爲頷聯,五六兩句爲頸聯,七八兩句爲尾聯;每句有五個字,叫五言。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聽讀,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正音解詞,學生自讀。(可以播放課文朗讀的視頻或音頻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譯:我要走的道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盪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水上的風吹拂着,一葉白帆高高懸掛。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衝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瀰漫着溫暖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我多麼思念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天空的北歸鴻雁啊,拜託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三)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明確:“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做簡要分析。

明確:(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2.文體簡介。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相當於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緒。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被譽爲“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鄉愁。

(二)朗讀指導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奏。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大意。

翻譯: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着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淨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悽清、悲涼、感傷之景。

2.哪句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可以作爲點睛之筆?

明確:斷腸人在天涯。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悽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確: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溫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呢?獨自承受漫漫長夜,怎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四)比較閱讀

《次北固山下》與《天淨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異同?

明確:《次北固山下》和《天淨沙·秋思》都抒發了遊子的鄉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緒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寫詩人在船上的所見所思,表達了他在異地他鄉熱切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鄉之情。《天淨沙·秋思》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淪落異鄉的遊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天淨沙·秋思

可取之處,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古詩的寫作背景下去讀,不爲教詩而教;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在學習《天淨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不足之處,課容量安排太大,課堂各環節之間時間安排不科學、不精確,導致授課時間緊張。今後在教學中應該增加學生的課中自由探討時間,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秋思》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這首詩歌具有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生動、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於引導、啓發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髮展。

2、注意營造音樂的氛圍,採取角色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體驗優美、充滿韻味的語感。

3、以學生爲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瞭解小令的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片、錄音帶和 VCD 碟片。

2、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低聲地)“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爲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學生凝神靜聽,樂曲像小溪般流入學生的心田。)

在音樂的節奏中,教師絮語般地導入: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天淨沙·秋思》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以樂曲《橄欖樹》爲引子,激發學生興趣,導入學習主題。

二、感知內容

配樂朗讀:播放陳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呀夾着雪花,把我的淚吹下……”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讀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學生也許會聯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麼兩樣,從而產生共鳴。

教師用語言描述這幅畫面: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昏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學生閉目想像,感悟其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要求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之情(學生踊躍發言、課堂活而不亂),並要求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創意作簡筆畫,加深思考。(學生的簡筆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工筆,有的寫意。)

配樂朗讀,調動情緒;描繪情景,引導想像;交流發言,表達情感;作簡筆畫,加深印象。

三、研讀與賞析

請一位學生模擬費翔的聲音小聲地唱《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小聲哼唱,充滿感情。)

播放凱麗金的鋼琴曲《回家》,烘托氣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請一位女同學將自己蒐集的有關小令的知識向同學們介紹,並舉例說明。(女學生們爭先恐後)同時,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請一位男同學介紹《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學補充說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學生深入意境,進入角色。)

學生配樂(《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裊裊炊煙飄來了思鄉愁……”)朗讀。啓發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獨而思鄉。)

營造氛圍,烘托情感,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輕音樂《江南好》和《採花》,讓學生放鬆一下,然後進行擴展性學習。

1、介紹20世紀初以龐德爲先導的英美意象派詩人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宋詞元曲的情況。(學生靜靜地聽。)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對英美意象派的影響。

3、比較意象與意境的異同。(學生紛紛發言,教師正面激勵。)

4、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5、提問:遊子爲什麼思鄉思親呢,哪一首詩可以作證?(分組討論《遊子吟》。組織學生朗讀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擴展學習,開發教學資源。

五、課後延伸

1、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並低聲播放《窗外》曲子。

2、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3、組織學生齊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結束新課。

蒐集詩歌,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改寫詩歌爲散文,進行創新作文練習。

【課後反思】

這堂課我注重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這一節課還滲透了音樂和美術教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秋思》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 自主閱讀,藉助註釋等理解古詩的意思。

2. 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 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詩。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秋思),誰來讀?

(2-3人)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也可以多讀幾遍。(學生自由讀詩)

2.差不多了嗎?(差不多了)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誰願意?

師評: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剛纔他把詩中的一個多音字讀準了,你聽出來是哪一個嗎?

(重)

爲什麼這個字讀chóng,而不讀另一個讀音呢,有什麼好辦法?(查字典)確實,老師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現在你能準確判斷嗎?

誰還想來讀一讀?

師評: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奏。

3.來咱們全班一齊讀《秋思》。起。

4.讀完後,你知道這首詩大概講了一件什麼事呢?能用詩中的話來說嗎? (作家書。)(板書:作家書)

5.作家書是什麼意思?

(寫家書。)

三、再讀故事,品悟詩情。

1. 這首詩的題目是《秋思》,可整首詩中都沒有出現一個“思”字,那麼作者把這份思念藏在哪句詩裏?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1)秋風看得見嗎?

(看不見)

(2)看的見的是什麼?可以看看插圖,也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 (葉子飄落、草黃了、雁子往南飛??)

是呀,落葉要歸根、雁子要南飛,此時的張籍已在洛陽城裏漂泊了許多年,這時,詩人看見這瑟瑟秋風會想起誰?

(父母、妻兒)

(3)是呀,那麼他可能會問候父母些什麼?他可能會牽掛妻子些什麼?他又可能會叮囑兒子些什麼呢?他想告訴家裏哪些事情?同學們拿起筆來,把張籍想說的話寫下來吧!

哪個小張籍願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交流)

(4)我們有沒有把張籍想說的都寫下來?

(沒有)

(5)你是怎麼知道的?

(欲作家書意萬重)

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出示: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6)同學們,想象一下,張籍在寫這封信時,會有怎樣的表情?怎樣的動作呢?(苦悶,眉頭緊鎖??)

(7)這真是(ppt出示:淚墨灑爲書,將寄萬里親。)一起來讀。

2.張籍的思念還藏在哪句詩裏?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ppt出示: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哪個動作最能表達他的思念?

(又開封)(板書:又開封)

你觀察到了這個細節。

(2)這裏有一個字與又的意思是一樣的?你找到了嗎?

(復)

(3)你覺得,張籍爲什麼一次又一次開封?

(因爲他擔心有些話沒有寫到)

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

(復恐匆匆說不盡)

所以行人臨發又開封,還有誰想補充張籍爲什麼一次又一次開封?

(怕說不完)

也就是詩中的——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4)(ppt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擡起來,看一看這幅圖,猜一猜哪個是行人?(2-3人)

(左邊的是行人)

你是怎麼知道的?

(因爲他是送信的,旁邊有一匹馬,有包袱)

(5)的確,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騎馬的。行人即將要上馬送信,可張籍卻還在一遍又一遍地打開信封。這時候,行人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張籍呢?(ppt出示:行人臨發又開封。)你來讀。 (行人臨發又開封)

行人還會說什麼?想什麼?

(行人很不耐煩)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煩,而張籍仍舊是——

(行人臨發又開封)

行人還可能會?

(不讓張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讓張籍拿那封家書了,可張籍還是——

(行人臨發又開封)

(6)此時此刻,行人帶走的僅僅是一封家書嗎?還帶走了什麼?

(詩人的心)

張籍僅僅用了“又開封”這樣一個細節,就表達出了他對親人的思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封信隨着張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時張籍的心情可以用這句詩來形容。(ppt出示: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這首詩呀,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歡這首詩,他們會把詩 寫好後掛在牆上,也會寫在扇面上,看,有人是這樣寫的,(ppt出示草書《秋思》)誰能把張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這首詩中來,再來讀一讀。

(8)在學習《秋思》的過程中,其實我們還學習了另一首詩——《歸信吟》。(ppt出示兩首詩)歸信吟,唐,孟郊,起。

我們來比較下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

(相同:都是思鄉的,唐代的,寫家書給親人。)

老師發現,這兩首詩都有細節描寫,你能找出來嗎?

(又開封,淚灑)

(9)魂去也,空一身哪!現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裏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張籍身在洛陽,心卻在(故鄉)。這是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呀!再讀《秋思》。

四、拓展昇華。

1.同學們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和孟郊而已。那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裏。老師這裏也有思鄉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唐·張九齡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們只讀詩句,不讀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除了王安石,唐代張九齡這樣寫道(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唐代杜甫寫道(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六、總結。

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也許今天你們還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牽掛。因爲家是我們永遠的嚮往。

《秋思》道盡了天下所有遊子們的心,讓我們試着來默寫這首傳世之作吧!

《秋思》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3、背誦和默寫全曲

二、教學設想:

1、這首元曲釋義簡單,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把重點放在指導閱讀、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題上。

2、以學生活動爲主,其中包括朗讀、討論、描繪、寫作、欣賞等,教師適當點撥講解。

3、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元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標誌着文學的三座藝術高峯。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衆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它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爲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隻曲牌,按曲調創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於寫景、抒情。如今天我們將要學的《天淨沙》。(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說明:讓學生簡單的瞭解元曲,有助於學生閱讀和欣賞。

2、在曲牌“天淨沙”中,最爲的一篇便是《天淨沙秋思》。“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爲秋天的思緒。(板書題目)

3、簡介作者: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傑出戲劇家,著有雜劇15種,藝術成就的是《漢宮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現存130首,除《天淨沙秋思》外,還有《山市晴嵐》、《遠浦歸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4、教師範讀。

說明:範讀要根據感情基調的需要,節奏合理而低緩。(可以結合多媒體動畫Flash,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學生自讀,教師點名讀。朗讀要注意節奏,並感受景物描寫。(朗讀節奏見板書,可幻燈顯示,教師適時指導朗讀)

說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曲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爲理解全曲作鋪墊。

6、結合自己的朗讀後的感受(或觀看的動畫Flash),學生進行素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自己製作動畫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繪的合理、形象、生動。(教師給予點評,選擇好的進行鼓勵、展示)

說明:初一的學生對直觀性的東西感受較深刻,通過學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盡在眼底,能夠激起學生對自己經歷(或媒體上的景物、故事)的聯想,達到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②第一句三種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淒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種景物則明淨,安謐,就連那戶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淒涼、羸弱,襯托出天涯遊子的內心孤獨悽苦之情。

⑤由此可見,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遊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爲“樂景”反襯遊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㈡、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麼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㈢、結句點明瞭什麼?

明確:處於這種環境中的'人是“天涯遊子”,並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說明:

①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後,思考並分組討論。

②採用討論法,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

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學生再讀全曲。(要讀出感情)

9、你能用現代文的形式來描述這首曲嗎?(要求:用第一人稱,語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刪內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交流,選擇一兩名學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10、教師下水文:絳紅的夕陽慢慢地走進西山,殘霞血一般的染紅了天空。我牽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風捲起黃土,迷朦了雙眼,但在隱約中,我看見路旁的一根枯乾的藤蘿死死的盤附在葉落枝幹的老樹上,一隻暮鴉站在枝頭孤獨的哀鳴。忽兒路過一架小橋,聽到橋下潺潺的水聲,又望見人家已是炊煙裊裊,我不禁愁已斷腸,望天長嘆,“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裏?!”

說明:通過學生對曲的描述,加深了情與景之間關係的理解,對主題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爲以後的背誦和寫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參考。

11、小結: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設計,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跡,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之爲“秋思之祖”,近人王國維贊它“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

12、遷移:朗讀白樸的《天淨沙秋》,體會一下它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有何異同?

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明確:同:兩曲都是描寫蕭瑟的深秋晚景。

異:白曲描寫重景,馬曲描寫情景並重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說明:張志公先生曾說語文課“以知識爲先導,以實踐爲主體,並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爲依歸”。教師利用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擴大視野,養成比較閱讀的實踐能力。

13、全班齊誦全曲

14、作業:

①學生背誦默寫全曲。

②課下查閱圖書或網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爲經典的欣賞背誦。

四、板書設計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孤藤/老樹/昏鴉,哀

小橋/流水/人家,“樂”景

古道/西風/瘦馬,哀交融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思鄉情

《秋思》教學設計13

一、創設情境導入

1、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2、你能聽出這首歌抒發了一種什麼感情嗎?

(思鄉之情是古代詩人常常會抒寫的一種真摯的情感。)

二、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2、“秋思”怎麼講?作者思什麼?

三、自讀古詩,瞭解大意

1、觀察詩中插圖,想象圖中畫的是什麼意思。

2、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3、指名試讀,指名評價,全班齊讀。

4、再讀全詩,結合註釋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把不懂的詞句做上標記。

5、班級交流: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還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蘊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爲什麼?從他的`行爲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3、讀完此詩,你被什麼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4、感情朗讀。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課外蒐集、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

《秋思》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能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啓發

2、合作學習

3、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難點:

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題目板書:天淨沙秋思

二、簡介作者: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三、介紹“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爲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這首小令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屋次作簡要分析。

六、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爲一篇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爲一體的散文。

附:範文

深秋的黃昏,一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極其消瘦的老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幕鴉,在自己的頭頂和樹梢之間盤旋,同時發出淒厲的叫聲。

正在他爲此而倍感淒涼之際,他走到了一座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之上。低頭他看到流水清澈見底,偶有魚兒嬉戲,發出泠泠響聲。此時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悅,然而,當他再次擡頭看間溪旁的機會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裊裊炊煙之時,他頓時感到,自己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此時太陽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慢慢的長夜。“日暮相關何處是?”至於文中的遊子爲何流落至此,他究竟從哪裏來?今晚當投宿誰家?明天又往哪裏去?任憑我們思想馳騁......

七、課堂練習

1、《天淨沙秋思》體裁爲(),作者(),元代戲曲家。

2、《天淨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八、小結

我們通過朗讀,將文字轉化不畫面,體會其中的意象,從總體上感受了詩歌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他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業

1、背誦全詩,並且要求會默寫。

2、學了這首詩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請以“我最喜歡的一首詩,(一句詩、一個詞,)爲題寫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學習指要相關的內容。

板書:

天淨沙秋思“秋思之祖”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

荒涼古道西風瘦馬流水人家溫暖

淒涼(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寧

蒼涼夕陽西下幽靜

陪襯反襯

斷腸人在天涯

(歸思)

《秋思》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元曲的基礎知識,培養對古典詩詞曲的興趣。

2、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把握詩歌大意,在讀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語言,體會其情味,感悟曲中創設的意境,領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揣摩古詩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3、通過對比閱讀,拓展延伸,體驗鑑賞詩詞的方法,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體會小令的語言美、節奏美、韻律美;在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品味,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創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鑑賞表現秋景的意象,體會曲中的意境,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生平資料、古箏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學生準備: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採用品味、誦讀、交流、研討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交流導入,理解課題

1、學生用一至兩個詞語表達對秋天的印象。

2、溫故知新,學生重溫與秋有關的古詩詞。

3、導入新課,解題,簡介元曲的有關知識。

二、初讀疏言,感悟詩意

1、學生自由讀讀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個字的讀音,要求讀得字正腔圓,讀通,讀順。

2、指名學生朗讀、齊讀,教師相機評價指導讀出曲的節奏、韻味。

3、藉助註釋或查閱工具書,同桌合作學習理解詩歌大意。

4、發揮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大意。

教師隨機提問:對“殘霞、輕煙、寒鴉、飛鴻影下”等詞的理解。

這首曲寫的是秋天什麼時候的景色?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5。有感情地朗讀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圖景用朗誦表達出來。

三、細讀悟象,把握詩境

1、找一找作者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2、朗讀第一句中的景物。

(1)這些景物讓你感到這是一個怎樣的秋天?

(暗淡、蕭瑟、冷清)

(特別注意:孤、落、殘、輕、老、寒六個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鴉”這些景物容易讓我們產生哪些情感?爲什麼?)

(3)請同學們把這種淒涼、冷清、孤寂的情感讀出來,聲音要輕、緩。

(4)引入一組寫秋的古詩詞,進一步感受“悲秋”。

3、朗讀最後兩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麼特點來寫的?這些景物又讓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秋天?(燦爛的、明朗的、絢麗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讀展示出最後兩句一個多彩絢麗的世界,聲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選擇“青山??黃花”寫來寫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青山綠水:充滿生機;白草紅葉黃花:色彩豔麗、多變。這些景物不僅美麗,而且象徵着生命鮮活明亮。表達作者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希望)

4、此曲描繪的秋景圖由兩部分構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而後面部分畫面色彩斑斕,鮮豔明麗,充滿着勃勃的生機。在這裏作者運用了什麼寫作方法?(對比)

5、兩者是如何連接起來的?“一點飛鴻影下。”

(1)鴻雁有什麼特點?(一點:說明遠,高;影下:說明速度快。)從大雁的這些特點你體會到了什麼?(充滿活力)

(2)讀出作者看到飛鴻打破淒涼、冷清、孤寂後的驚喜,讀出飛鴻速度之疾。

6、小結,引讀。

(1)小結: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構成,前二句呈現出一片蕭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點飛鴻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圖,鮮明活躍起來。最後,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爲結束,增添了五彩繽紛的亮麗色澤。

(2)引讀: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淒涼的——讀前兩句;又是充滿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絢麗多姿、五彩繽紛的——最後兩句

四、研讀悟意,體察詩蘊

作者將秋日傍晚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我們還要考慮到作者寫這首散曲時的背景和作者生平這個因素。(滲透“瞭解背景,知人論詩”的學習詩詞方法)

(1)學生閱讀白樸的生平資料。

(2)本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達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

五、誦讀頓悟,表達詩情

朗讀全曲,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情感。

指名讀、教師範讀、齊讀。(滲透吟誦的技法“平長仄短,依字行腔”讀出詩文的聲韻之美。

六、拓讀積累,賞析延情

(一)總結欣賞古詩詞的方法

(反覆朗讀,瞭解詩意;品味語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體會感情;瞭解背景,知人論詩。

(二)出示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

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對比閱讀

思考題:

1、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畫面?表達什麼樣的感情?

2、《天淨沙·秋思》與《天淨沙·秋》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三)彙報交流

1、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1)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深秋晚景圖:(孤寂、蕭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

(2)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思鄉之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

2、配樂引讀《天淨沙·秋思》想象意境,讀出情感。

3、討論彙報第二個問題:《天淨沙·秋思》與《天淨沙·秋》有那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共同點(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寫了秋季、秋景,都寫了老樹、烏鴉(寫景的特點是將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

(4)寫了夕陽西下傍晚時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淒涼的感覺。

不同點:(1)題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達的情感不同。《天淨沙·秋》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天淨沙·秋思》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孤寂之情。

4、配樂誦讀兩首元曲

板書設計:

蕭瑟孤寂

天淨沙·秋充滿活力美麗秋景

明朗絢麗

淒涼之景

天淨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鄉之情

課外拓展作業:

請你運用今天學習的方法,去讀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感情。 《小學生必備古詩詞93首》《朝天門詠喇叭》(明王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