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論語●子張篇》閱讀題

本文已影響 1.81W人 

一、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論語●子張篇》閱讀題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爲誰”子路曰:“爲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爲誰?”曰:“爲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本章楚狂接輿表面借斥責“□”,實際上卻是勸告孔子及時回頭。他勸孔子回頭是因爲“□□□□□”,孔子明白表明自己積極入世的態度的一句是“□□□□□□□□□”。

(2)、桀溺和孔子的言論表達了他們對現實截然不同的觀點態度。簡要說說他們的不同。

二、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爲誰?”子路曰:“爲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爲誰?”曰:“爲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烏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面對紛亂的社會,長沮、桀溺兩人和孔子分別採取了怎樣的態度?

(2)你是怎樣看待“辟人之士”的?請簡要評析。

三、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4分)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長幼之節”在文中指什麼?“君臣之義”指什麼?(2分)

(2)子路所說的“道”的含義是什麼?子路認爲“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麼?(2分)

四、逸民①: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②,行中慮③,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④,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18.8)

【註釋】①逸民:隱逸的人。②言中倫:言語合乎倫理。中(zhònɡ),符合,合乎。③行中慮:行爲合乎理智。④放言:不談世事。

(1)下面各項中,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爲伯夷和叔齊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沒自己的身份。

B、孔子認爲柳下惠和少連降低自己的意志,辱沒自己的身份,可是他們言語合乎倫理,行爲合乎理智。

C、孔子認爲虞仲和夷逸避世隱居,不談政事,潔身自愛,離開官位是逃避現實,是不可取的'。

D、文段反映了孔子遇事態度、政治思想以及“禮”的主張。

(2)結合上面的選段,分析下面選段反映的孔子爲人處事的態度。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之與比③。”(4.10)

【註釋】①適(dí):專主,主張。②莫:不肯。③比(bì):接近;靠攏。

五、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2.18)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8.12)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19.13)

(1)下面各項中,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爲,做官要多聽、多看,有把握的才說、才做,只有這樣才能減少錯誤、減少後悔。

B、謹言慎行“寡尤”“寡悔”是孔子爲官從政的觀點之一。

C、子夏認爲,官做得好要繼續學習,學習優秀也應該去做官實現自己的理想。

D、孔子認爲學了三年,還不想着做官,這樣的人是不容易找到的。

(2)結合上面語段的內容,說說孔子在下面語段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13.5)

六、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1)《論語》中經常拿屋舍廳堂來比喻一個人的學問造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貢就把孔子的學問比作數仞之高牆,而孔子也曾稱子路的學問已經入門,但還未達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煉成語____________。

(2)子貢的說法發人深省,按照他的說法,“夫子之雲,不亦宜乎!”叔孫武叔的話宜於何處?請做評價。

七、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爲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1)、子貢用“□□”比喻意在說明自己遠遠比不上孔子,認爲孔子的道德高過是不能超越“□□”。如果有人想詆譭仲尼,就顯其“□□□”。

(2)、從中表現了子貢對孔子怎樣的態度?請作簡要分析。

八、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爲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①,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②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

【註釋】①得邦家者:指做了諸侯或卿大夫。②綏(suí):安撫。

(1)下面各項中,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賢良,子貢自認不如孔子。

B、“餒之斯來,動之斯和”的意思是安撫老百姓,老百姓就會歸順,達到人和。

C、子貢極其推崇孔子的學說。

D、子貢認爲,君子應當謹言慎行。

(2)結合上面的選段,分析下面的選段,談談子貢是如何評價孔子的。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爲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①見其不知量也。”(19.24)

【註釋】①多:只,僅僅。

參考答案

一、(1)鳳今之從政者殆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2)孔子①孔子的言論反映了儒家改革社會的良好願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正因爲社會動亂、天下無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爲改革社會現狀而努力,這是一種以天下爲己任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②假如亂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麼亂就得不到抑制,其亂更甚,知其不可而爲之實則體現了一種承擔、奉獻和犧牲的精神。③人生中總會遇到各種看似“不可爲”的難題,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態對待,問題永遠存在,“爲之”纔有希望。

桀溺①亂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來改變社會,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這一點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潔身自好、修身養性、保存實力,以待治世,這在亂世之中不失爲一種以退爲進的方法。③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精神雖可嘉,但事實上是時間和精力的無謂浪費。(不求過全,能答出一兩點即可)

二、(1)長沮、桀溺:避世隱居;孔子:積極入世,求道改革。(2)辟人之士具有仁愛之心,雖身處逆境卻心憂天下,表現了積極的人生觀。

三(1)“長幼之節”在文中指老人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君臣之義”指有才能的人應出仕輔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張,如施行仁義,恢復周禮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應該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義,如今,有才能的人卻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潔,而不願意出仕輔佐君王來推行道義。

四(1)C(孔子認爲虞仲、夷逸避世隱居,不談政事,潔身自愛,離開官位合乎權宜,是可取的。)

(2)孔子遇事態度靈活,但並不是不講原則,他的“可”與“不可”皆以義爲原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