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商鞅是哪個朝代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大家對商鞅並不陌生,那關於商鞅你來多少?商鞅是哪個朝代的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商鞅是哪個朝代

商鞅是哪個朝代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樑莊鎮)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爲商君,故稱之爲商鞅 。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爲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爲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爲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衆。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魏惠王認爲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醞釀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爲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爲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施展變法

頒佈墾草令

主詞條:墾草令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

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爲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 、抑制商業發展(現代解釋錯誤,應該解釋爲鼓勵商)、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 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變法

主詞條:商鞅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爲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 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爲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爲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 、推行縣制、初爲賦 、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 、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等改革方略。

兵敗被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 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衆。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變法本質

商鞅變法:國家要想強盛,必須讓百姓始終保持貧困

在中國的“偉大改革家”序列裏,商鞅及與他同時代的李悝、吳起等人,是祖師級的人物,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人物。但實際上,其人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是一箇中國曆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商鞅的變法理念有三:

1、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纔會強盛;

2、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纔會強盛;

3、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這三條,無論是放在今天,還是放在2000年前,都是歷史的反動。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

1、按軍功受爵;

2、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

3、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以及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爲奴。這三大內容,正對應着商鞅的上述三大變法理念。

具體說來,1、商鞅認爲,“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蝨,必弱”(《商君書·靳令》),無論國家有錢還是沒錢,都必須時刻處於戰爭狀態,如此才能強盛,纔會不被“六蝨”侵害。“六蝨”是什麼呢?是“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2、爲什麼必須人人告密國家纔會強盛?《商君書·開塞》裏有解釋:讓老百姓只敢做國家讓他們做的'事,國家纔會大治。3、《史記》裏說,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實際情況是:老百姓所受的盤剝比重非常之大,始終在生存線上下掙扎,因爲商鞅認爲:“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按商鞅的邏輯:百姓貧窮,就會有求富的動力;富有之後,就會“淫”(商鞅所謂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後,國家就會有“蝨”,就不能強盛。所以,國家必須想辦法在百姓富裕後“合理”拿走他們的財富,讓他們再度陷入貧窮。如此,纔會重新激發百姓的求富動力,他們爲生存疲於奔命,沒有精力求智,國家也不再有“蝨”了。這種讓國家富有而讓老百姓保持貧窮的治國方法,可以使國家雙倍強盛。(原文見《商君書·弱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