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散茶主要是在哪個朝代出現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導語:散茶是指未壓制成片、團的茶葉。哪,散茶主要是在哪個朝代出現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散茶主要是在哪個朝代出現,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散茶主要是在哪個朝代出現

散茶的簡介

茶從發酵工藝來分,可分爲生茶和熟茶;按是否壓制來分,可分爲壓制茶和散茶。

散茶就是在普洱茶壓制成磚、餅、團、沱等形狀之前的散開的、一片一片的茶,和綠茶等其他茶是一樣的,其實就是大葉種的曬青茶。緊壓茶是散茶經過蒸軟,然後壓制出來的磚、餅、團、沱等形狀的普洱茶。普洱散茶的陳香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變化,有的清揚空靈,有的意韻綿長。

散茶主要是在哪個朝代出現

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爲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自建茶入貢,陽羨不復研膏,祇謂之草茶而已。”

可見唐代已有散茶炒青,只不過不是主流。

到了宋歐陽修《歸田錄》:"臘茶出於劍、建,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注爲第一。自景祐以後,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製作尤精,……其品遠出日註上,遂爲草茶第一。"草茶即葉片散茶,到宋代已經流行開來。

元王禎《農書》中提到"臘茶最貴","惟充貢茶,民間罕見之",可見民間已經全喝散茶了,但是宋元散茶還是以蒸青爲主,《農書》也還有蒸青記載。

到了朱元璋罷貢團茶、餅茶,明代茶書如《茶解》以炒青爲主,散茶和炒青成爲絕對主流。但是茶葉緊壓並沒有消亡,四川的沱茶、雲南的餅狀普洱,都是緊壓茶的遺風。而西洋紅茶,則多是以末茶爲主了。

關於散茶真實的起於那一年,只能靠猜,我猜比團茶、茶餅早很多。咱中國茶文化起源在什麼時候其實說不清楚,有西周說,秦漢說(神話傳說不算哈),茶的發源地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四川說,江浙河姆渡也有茶樹出土,《茶經》的川東鄂西說),可以確定漢朝之後基本成爲了社會風尚,漢宣帝年間(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內有"武陽實茶"及"烹茶器具"之句,這就說明不晚於漢代中國製茶已然成風。

唐代是毋庸置疑的中國第一個茶發展時期,這個時候人們主要是煎茶。所謂煎茶就是將制好的茶餅在火邊烤軟,然後包裹在紙裏防止精華外泄,待其放涼,將茶餅在碾中碾碎,同時將水燒開,一沸加鹽,二沸投茶沫,三沸加上一瓢二沸時舀出來的水,茶湯出鍋。此時茶湯類似菜湯。從唐人陸羽寫的《茶經》共三卷,十章。其中從第四章煎茶煮茶餅的二十四種工具來看,這個時代主流,一定是煎茶,而且陸老先生的《茶經》被奉爲經典,可以想見當時他這麼寫書是有事實根據的,也就是說唐代人,大都是煎茶。

到了宋代,變成了點茶。所謂點茶相對簡單,將水煮沸後,在茶盞內底放上事先碾成細末的茶葉末,然後沸水沖茶。宋人點茶一手點水,一手拂擊用茶筅打出湯花(泡沫)。此時茶道可以用來比試,所以,用這套規則宋人流行"鬥茶"。

鬥茶看的就是水線出現時間,誰的泡沫保持的`時間長,水線出現的遲誰就贏了,其中最高境界叫“咬盞”。宋代的點茶,成茶之後更加類似由於芝麻糊,(類似於日本抹茶)。宋人鬥茶成風,一看湯色,二看湯花,三看水線,所以在瓷器裏就有一種極爲特殊的瓷器叫建盞,建州瓷。專門生產這種鬥茶黑茶盞。有各種形象的你可以百度下,什麼叫油滴碗,鷓鴣斑,天目耀變(日本茶道就是黑盞,直到今天日本人不稱建盞稱天目盞),兔毫。我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看到的黑釉油滴碗,國寶級文物,美不勝收,中國日本沒有看到油滴碗裏比它更漂亮的。油滴相當均勻,大小適中,顆粒飽滿,滿布碗底,呈金黃色澤,實在是國寶。

所謂的散茶衝飲,我聽到的說法文雅點叫做淹茶。篦去茶葉,只喝茶湯這樣的方法。這個方法是朱元璋的一紙命令促成的。據《萬曆野獲編》載,明初,各地進貢茶葉都沿宋代做法,製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認爲這種做法浪費百姓的勞力,下令停止龍團製作,直接進貢散茶。這樣的方式使得民間喝散茶成爲風尚。這個散茶喝法制法是朱元璋的十七子朱權發明的,因爲他哥哥朱棣篡位,朱權怕受到牽連隱居山林,研究戲劇,文學,不理政事,於是發明這樣一種飲茶方法,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茶文化,到這基本上就到頭了,現代基本沒什麼大發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