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關於一次語文課的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73W人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話形式來說明科學常識的講讀課文。課文從“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三種現象,講了下雨前一些動物的活動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課文,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間的內在因果聯繫,教給學生通過動物行爲變化來觀測天氣。

關於一次語文課的教學反思

教學時,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三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繫。如:燕子爲什麼會飛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飛不高的'蟲子來理解。還可問學生燕子是怎麼知道要下雨的?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燕子的思考過程:蟲子飛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氣很潮溼→所以要下雨。

本課的第2——7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這部分結構基本相似,都是先寫小白兔看見一件什麼難理解的奇怪事,後寫對方如何解開這個謎。教學時,我採用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環節雖然基本相似,但實際上還是有所不同的,我們從“是要下雨了嗎?”,還有“小白兔連忙挎起籃子往家跑。”、“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他一邊跑一邊喊:“媽媽,媽媽,要下雨了!”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前者是半信半疑,後者是確信無疑了,所以纔會“連忙”往家裏跑。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抓住這些重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會。遺憾的是朗讀的指導還不夠深入,因此學生讀得還不夠到位。

整堂課的教學,我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原則,採用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安排有目的、有層次、有重點的朗讀訓練,體現以讀爲主,以講助讀,讀中感悟,讀議結合的閱讀教學理念。結尾的部分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說說作者爲什麼要用“大雨真的下起來了”來結束課文,讓學生再次感悟課題“要下雨了”,同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整篇課文講了什麼,通過填空練習:“在夏天,如果我們感到(),或者看到燕子(),魚(),螞蟻(),就說明()。”對全文進行了一個概括,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爲了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生活是個大課堂,我還設計了一個環節進行拓展延伸,讓孩子體會應該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教學中我發現課文最後出現“轟隆隆”、“譁,譁,譁”這樣的象聲詞。事先在備課的時候我是沒有注意到的,但是我想,雖然對一年級學生不作要求,但是讓他們口頭說說也未嘗不可。試試,效果還不錯。

這堂課帶給我了很多啓示,也留給我了很多困惑,這是值得我在今後課堂中好好領會、慢慢消化、不斷學習和改進的。一個人只有學會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纔會不斷進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