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梁啓超是哪個朝代的

本文已影響 3.52W人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梁啓超是哪個朝代的,歡迎大家瀏覽。

梁啓超是哪個朝代的

清代

  梁啓超的政治主張

改良思想

梁啓超一生致力於中國社會的改造,爲了民族強盛和國家繁榮,竭力吶喊,四處奔走,付出了幾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張卻又因時而異,不斷變化,前後矛盾,以致難以令人信服。在維新運動期間,梁啓超隨康有爲亦步亦趨,無論辦報或教學,都注意並且用力闡述康有爲的改良思想和變法理論。他以公羊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爲依據,鼓吹變法,講求維新,宣傳西方科學文化,充分顯露了年輕愛國志士的朝氣和銳氣。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啓超一度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一次“破壞”:“歷觀近世各國之興,未有不先以破壞時代者。此一定之階級,無可逃避者也。有所顧戀,有所愛惜,終不能成。”但是這種居於改良和革命之間的搖擺,在梁啓超的身上並沒有持續多久,他仍然和康有爲一道,鼓吹改良,主張“斥後保皇”。

當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論戰展開之後,梁啓超又改變舊說,轉而提倡實行“開明專制”,試圖與“革命”理論相對抗。使梁啓超難堪的是,正當他還在口乾舌焦地鼓吹開明專制,反對實行憲制的時候,清廷卻正式宣佈要“預備仿行憲政”了。以後,梁啓超又高唱憲政,在立憲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着武昌起義的爆發,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經行將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權,共和之制勢在必行,梁啓超再一次改變了以前的政治主張,提出了“虛君共和”的口號。直到民國之後,這種多變的特徵,在梁啓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時有反映,從擁袁到反袁,從護國到擁段。一變再變,終於技窮。

復歸傳統

民國七年(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梁啓超與蔣百里、張君勱等人前往歐洲。經過一年多的實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許多嚴重社會問題。他所崇仰的西方社會,他所宣揚的西方文明,原來也充滿了弊端和罪惡。梁啓超認識到:“自從機器發明、工業革命以還,生計組織起一大變動,從新生出個富族階級來。科學愈昌,工廠愈多,社會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物價一日一日騰貴,生活一日一日困難。”“一百年物質的進步,比從前三千年所得還加幾倍,我們人類不惟沒有得着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他由此認爲西洋文明已經破產,拯救世界還要依靠東方“固有文明”,主張極力發揚傳統文化。梁啓超從一箇舊世界的批判者,成爲一箇舊傳統的提倡者,這種變化,不僅反映了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和失望,以及對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忌恨與反對,而且也有力地說明,在近代中國,找不到出路的改良主義者,在時代浪潮的衝擊和對社會現實的迷惘中,只能迴轉身來向中國傳統文化復歸,甚至把倒退看做是出路。

賦稅思想

梁啓超主張賦稅的徵收必須以便民爲原則,實行輕稅、平稅政策,而反對與民爭利的“固民所急而稅”的傳統觀點。指出“西人於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稅以便民。中國則乘民之急而重徵之,如鹽政之類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爲便民而起,而中國視爲助帑之計,行之而騷擾滋甚者,如今之郵政之類是也。”他提出應仿效英國實行平稅政策,便民利民而後求富強。這是一種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財政稅收放在其基礎之上的觀點,對當時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梁啓超認爲公債也是一種賦稅,所不同的是“租稅直接以賦之於現在,而公債則間接及賦之於將來”,“不過將吾輩今日應負之義務,而析一部分以遺諸子孫云爾”。但他承認公債對經濟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租稅盡其力於一時,公債將纖其力於多次”,因此他認爲公債雖然增加了後代的負擔,但也有利於後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